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明确不同苗种来源香港牡蛎的生长差异及生长相关基因表达模式,为筛选出生长性状候选基因打下理论基础,也为繁育优质香港牡蛎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比较人工繁育(人工组)和自然海域半人工采苗(天然组) 2种模式获得香港牡蛎的生长差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苗种来源香港牡蛎外套膜和闭壳肌中IGF1、AMPKα和FoxO1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及相关分析探究生长指标(壳高、壳长、壳宽、鲜重和软体重)与生长相关基因表达变化间的相关性。【结果】人工组和天然组香港牡蛎在试验期间(4月龄~12月龄)的壳高、壳长、壳宽、鲜重和软体重等生长指标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人工组香港牡蛎的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天然组香港牡蛎(P<0.05,下同),但天然组香港牡蛎生长指标的整体增幅高于人工组香港牡蛎。天然组香港牡蛎外套膜和闭壳肌中IGF1、AMPKα和FoxO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整体上高于人工组香港牡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组和天然组香港牡蛎生长相关基因表达与生长性状间具有相关性,其中外套膜和闭壳肌的IGF1基因表达总量与壳高呈负相关,与壳宽呈正相关; AMPKα基因表达总量与壳高、鲜重和软体重等生长指标呈正相关,与壳宽呈负相关; FoxO1基因表达总量与壳宽呈负相关。【结论】无论是人工繁育还是自然海域半人工采苗获得的香港牡蛎,在生长性状及相关基因表达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IGF1、AMPKα和FoxO1基因参与调控香港牡蛎的生长发育,且对不同生长指标有不同的指示作用,因此开展人工繁育时可通过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以改变香港牡蛎生长指标的增幅。  相似文献   

2.
针对厚壳贻贝人工育苗技术进行研究,在福鼎市大元当育苗场经过4年时间的苗种繁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人工规模化育苗技术,包括繁育地点选择、育苗前准备、饵料培养、亲贝选择及培育、催产、苗种培育、苗种包装与运输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西施舌苗种的中间培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利用平均壳长为24.0 mm、平均个体重为2.0 g的西施舌人工稚贝进行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150%的日流水量并结合底质定期冲洗和更换等措施,经177 d培育,西施舌苗种平均壳长为40.0mm,平均个体重为9.8g,基本达到养成所需的规格标准。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成活率为68%,高于潮间带围网培育和土池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4.
利用平均壳长为24.0 mm、平均个体重为2.0 g的西施舌人工稚贝进行水泥池中间培育试验。结果显示:采用150%的日流水量并结合底质定期冲洗和更换等措施,经177 d培育,西施舌苗种平均壳长为40.0mm,平均个体重为9.8g,基本达到养成所需的规格标准。其壳长生长速度为0.09 mm/d,体重生长速度为0.04g/d。成活率为68%,高于潮间带围网培育和土池中间培育。  相似文献   

5.
于2005年11月—2007年3月在大连长海县广鹿岛海区,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野生苗与人工培育苗的海上筏式养殖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养殖前期(2005年11月),野生苗(7月龄)的平均壳长、壳高、壳厚和湿重分别为15.38、16.22、3.72mm和0.53g,明显低于人工苗(9月龄)(P〈0.01);2006年7月,野生苗(15月龄)与同时期的人工苗(21月龄)的平均壳长、壳高、壳厚和活体湿重差异均不显著(P〉0.05);2007年3月,野生苗(23月龄)壳长、壳高、壳厚和湿重分别为78.49、80.71、22.05mm和65.12g,高于同期的人工苗(25月龄);整个养殖阶段,野生苗的日生长量高于人工苗;野生苗和人工苗的养殖成活率平均为80.37%和75.35%,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从海上养殖效果可知,野生苗完全可以替代部分室内人工培育苗种。  相似文献   

6.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选用288羽1日龄黑羽番鸭,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个处理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8羽试验鸭,采用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通过测定试验鸭的体质量、体尺和血液生化指标,研究1~21日龄黑羽番鸭适宜的代谢能、粗蛋白质、钙和有效磷水平日粮。结果表明:A3组试验鸭的初生质量、末质量、平均日增质量和料质量比等生长性能指标及体斜长、胸骨长、胸深、骨盆宽和半潜水长等体尺发育指标均显著(P 0. 05)或极显著(P 0. 01)高于其他组,且试验鸭体质量与所有体尺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 0. 01),说明其生长发育趋势基本一致; A3组试验鸭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血清钙和血清磷的含量均显著(P 0. 05)或极显著(P 0. 01)高于其他组,而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尿酸含量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 0. 05)。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代谢能、粗蛋白质、钙、有效磷和总磷水平分别为11. 72 MJ/kg、20. 49%、1. 05%、0. 6%、0. 71%时1~21日龄黑羽番鸭的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为最佳。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底质和温度对大竹蛏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底质情况下,大竹蛏苗种的生长率、增重率均优于无底质组(P<0.01);17.8~24℃适合大竹蛏菌种存活、生长、增重,24℃下大竹蛏苗种的存活率、生长率均最好;而有底质组存活率与无底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底质试验表明,大竹蛏苗种有底质培育较无底质培育佳.对2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有底质、24℃是大竹蛏苗种生长、存活和增重的最优条件组合(P<0.05).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山东地区缢蛏人工繁育过程及盐度对幼虫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山东地区能够顺利培育缢蛏苗种,其受精卵在23℃条件下发育24 h便可进入D形幼虫阶段,浮游期约为8 d,每天生长约15μm,变态后生长速度稳步加快;将幼虫在14、21、28盐度梯度下培育发现,随着盐度的升高,其壳长生长速率显著下降(P<0.05)。该研究结果可为山东地区开展缢蛏人工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饵料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稚贝生长、存活及消化能力的影响,在温度为18℃、盐度为30的条件下,使用单一湛江等边金藻、青岛大扁藻及其二者的混合饵料(体积比为1∶1)分别投喂壳长为1.31 mm±0.05 mm的厚壳贻贝稚贝,并检测其21 d内的存活率、壳长、壳高、湿质量、特定生长率和淀粉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饵料条件下,稚贝的存活率均大于93%,不同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养14 d以上时,各饵料组稚贝的壳长、壳高、特定生长率、湿重和淀粉酶活力均为混合饵料组高于其他饵料组;试验结束时,混合饵料组稚贝的各项生长指标及淀粉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两个单一饵料组(P0.05)。  相似文献   

11.
人工放流是对野生种类进行人工繁育或捕捞天然苗种进行人工培育后,投放到天然水域中,恢复目标种固有群体的方法。该文综述了人工放流海洋生物对当地固有群体遗传和生态的影响,分析了目前增殖放流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今后科学开展人工放流活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胭脂鱼(chinese sucker),又称火烧鳊、燕雀鱼,属鲤形目、胭脂鱼科、胭脂鱼,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其自然分布主要在长江干、支流及其附属湖泊.由于它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使之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类重点保护动物.为探索胭脂鱼的资源增殖保护及人工繁育技术,我们于2004~2005年开展了胭脂鱼子一代苗种培育与人工放流试验.  相似文献   

13.
菲律宾蛤仔莆田群体两个壳色品系生长发育的比较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于2004年确立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莆田群体斑马蛤和两道红壳色品系,并对不同品系D形幼虫的生长、存活和变态及稚贝期和养成期的生长与存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斑马蛤与两道红品系D形幼虫大小差异极显著(P〈0.01),其它组间仅两道红组与对照组(混合壳色)D形幼虫大小差异显著(P〈0.05);斑马蛤和两道红4日龄及7日龄幼虫的壳长均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和两道红之间壳长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之间4日龄幼虫存活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变态率斑马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4日龄时,斑马蛤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其它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66日龄时,斑马蛤和两道红壳长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但斑马蛤与两道红壳长差异不显著;135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5),斑马蛤壳长也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93日龄时,两道红壳长明显大于斑马蛤和对照组(P〈0.01)。稚贝期和养成期的存活率均以斑马蛤最高,对照组次之,两道红最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缩短缢蛏中间培育周期,快速培育大规格商品苗种,试验稚贝放养的适宜规格和密度,2016年11月至2016年12月,在250 m~2的露天大型水泥池培育稚贝,并混养少量脊尾白虾。研究了不同泥土厚度(3cm、6 cm),养殖密度对大、小2种规格稚贝的壳长、壳高、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影响。底泥厚度影响稚贝体形的生长,规格越大所需底泥厚度越厚,大规格稚贝在6.0 cm和3.0 cm的壳长分别为20.25±0.03 mm、18.58±0.06 mm(P0.05)。大、小规格稚贝的存活率分别为81.83%±0.69%、65.74%±0.83%;养殖密度影响稚贝的生长速度,稚贝规格和养殖密度的综合效果显示,大规格稚贝(10万粒/kg、壳长0.890±0.024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1.0~1.5万粒/m~2;小规格稚贝(20万粒/kg、壳长0.488±0.035 cm)适宜的放养密度为3.0~5.0万粒/m~2。培育30 d后,14.4 kg大规格稚贝收获196.4 kg,96.6%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8.8 kg小规格稚贝收获苗种144.6 kg,68.4%达到1.5~2.0 cm商品苗种。探究了稚贝在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的可行性,缩短了中间培育周期,能为缢蛏的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提供优质、健康的大规格苗种。  相似文献   

15.
乌克兰鳞鲤作为我国审定的优质鲤鱼品种,具有耐低温、耐低氧、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耐长途运输、肉味鲜美等特点,是非常优质的池塘增养殖品种。本文结合博罗县乌克兰鳞鲤苗种繁育实际,对乌克兰鳞鲤苗种健康繁育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养殖朋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海南省科技厅组织水产专家组,前不久对海南省产学研一体化专项"糙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现场测产。经随机抽样苗种测定与统计,该项目所培育的糙海参苗种超过80万头,这意味着海南省海参苗种规模化繁育获得成功。"糙海参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有望成为我国海参养殖的新品种。"海南大学海洋学院教授冯永勤介绍,在国内市场上,糙海参市场价格较高,目前广东市场上的糙海参售价每公斤达200元。专家  相似文献   

17.
正泥鳅市场俏销,价格较高,一直是农民养殖增收的好门路。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好苗种紧缺问题,现将泥鳅苗种繁育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鱼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可在临近产卵期不久采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亲鱼来源可从天然水域捕捞、市场收购和养鳅池中选留,一般从养殖池采集为最好。采集泥鳅时,从  相似文献   

18.
薄片镜蛤野生群体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适于薄片镜蛤Dosinia corrugate人工选育的理想测度指标,随机选取大连庄河地区的125个野生薄片镜蛤作为试验材料,分别测量壳高、壳长、壳宽、韧带长、壳顶至壳前、壳顶至壳后6个形态性状和软体质量、总质量、壳质量3个质量性状,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薄片镜蛤形态性状对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薄片镜蛤的各性状间相关系数均呈极显著水平(P0.01),壳长和壳高是决定薄片镜蛤软体质量、壳质量、总质量的最主要形态性状。本研究结果可为薄片镜蛤的人工选育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魁蚶苗种的潜沙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魁蚶苗种的壳长将其分为6组:0.50cm组、1.00cm组、1.50cm组、2.00cm组、2.50cm组、3.00cm组,在实验室条件下,对不同规格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苗种的潜沙行为及潜沙能力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魁蚶潜沙行为分为准备期、潜沙期及结束期,其中潜沙期主要包括伸出斧足、竖壳、潜沙3个主要动作;不同规格的魁蚶苗种,其潜沙能力差异明显。壳长为0.50cm的组,潜沙准备时间(8.5min)、潜沙时间最长(24min),潜沙率最低(10%);壳长为1.50—3.00cm时,魁蚶的潜沙准备时间和潜沙时间明显缩短,潜沙率提升至90%以上;壳长为1.50cm组的魁蚶完成潜沙的时间最短,在10min之内能够完成潜沙过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确定最适生长曲线拟合模型及筛选出最适开口饵料,为泥鳅人工育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以丰年虫、轮虫、水蚯蚓、蛋黄、豆浆和鳗鱼料为开口饵料,培育泥鳅苗种20 d后比较其对泥鳅苗种存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并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3种非线性模型对培育20 d泥鳅苗种的体长数据进行生长曲线拟合与回归分析.[结果]以不同开口饵料培育20 d后,泥鳅苗种的存活率排序为:丰年虫组>轮虫组>水蚯蚓组>蛋黄组>鳗鱼料组>豆浆组,各处理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丰年虫组的存活率最高,为52.7%,豆浆组的最低,仅为10.3%.在生长性能方面,也以丰年虫组泥鳅苗种的生长速率最快,豆浆组的生长速率最慢.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泥鳅苗种的生长曲线,但Logistic模型拟合获得的生长拐点日龄比Gompertz和Bertallanffy模型的拟合结果略晚,且从拟合度(R2)来看,Bertallanff模型的R2更接近于1.000,即Bertallanffy模型更适合用于拟合泥鳅茁种的生长曲线.[结论]以丰年虫为开口饵料能够显著提高泥鳅苗种培育存活率和生长速度,若兼顾养殖成本,则以轮虫更适合作为泥鳅苗种的开口饵料.Bertallanffy模型更适合用于拟合泥鳅苗种的生长曲线,拟合得出的泥鳅苗种生长拐点在7~10日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