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确定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病病原菌的菌种类型及其生理小种类型,首先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手段对广东、山西和内蒙古等地的辣椒疫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所分离到的7株病原菌均为辣椒疫霉菌。通过比较不同地区分离到的疫霉菌生物学特性,发现不同地区辣椒疫霉菌在菌落形态、孢子囊的数量、生长速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利用国际通用的鉴别寄主,对分离到的7个辣椒疫霉菌进行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的辣椒疫霉菌P1是2号生理小种,而来源于山西和内蒙古的6株辣椒疫霉菌P2~P7都是3号生理小种。目前,在山西和内蒙古地区并没有关于辣椒疫霉菌生理小种鉴定的任何报道,确定了这2个地区的辣椒疫霉菌的优势生理小种为3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在辣椒疫病抗性材料鉴定和疫霉菌生理小种测定等工作中, 常因菌种在室内连续多代转接培养导致菌株的致病力下降, 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针对辣椒疫霉菌的长时间保存这一问题, 通过对 4个辣椒疫霉菌株的长时间无菌水保存和常规固体培养基斜面连续转接保存方法进行试验对比,定期对菌株培养性状和致病力进行观察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 在 16℃条件下, 无菌水中保存的辣椒疫霉菌株在 24个月后仍有活力, 菌株培养性状没有发生变化, 致病性也没有明显衰退。该菌种保存方法制作简单、 经济、 可靠, 适用于辣椒疫霉菌种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3.
辣椒疫霉菌ITS及β-tubulin的扩增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湖南省不同地区辣椒疫霉的系统发育关系与遗传多样性,从湖南芷江、宁乡等地采集辣椒疫病病株,经过分离和离体叶片接种,得到2株对辣椒叶片有强致病性的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株。利用PCR技术对所分离的2个菌株进行ITS以及β-tubulin扩增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国内外报道的相关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离体叶片接种法能够对辣椒疫霉菌有一个初步的鉴定,PCR扩增的ITS序列长度为770 bp左右,β-tubulin序列长度为780 bp左右,ITS序列以及β-tubulin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表明湖南省内辣椒疫霉的亲缘性比较近,与国外的亲缘性比较远,说明了不同地区疫霉菌株的亲缘性与地理来源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及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氨基寡糖素田间防治辣椒疫病和体外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的抑菌作用,为其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依据。田间喷雾使用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有一定的防效,40mg/L氨基寡糖素对辣椒疫病的防效高达73.2%。采用生长速率法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上研究了氨基寡糖素体外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的菌丝生长,有效中浓度EC50为100mg/L。在无菌水中氨基寡糖素可以抑制辣椒疫霉新生菌丝上孢子囊的形成以及静止孢的萌发,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64mg/L和41.84mg/L。  相似文献   

5.
<正>辣椒疫病是由辣椒疫霉菌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的土传病害,该病原抗逆性强、生存力强,严重威胁着世界各辣椒产区的种植和产量。目前生产上的治理策略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内吸性杀菌剂的大量使用,辣椒疫霉的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氟吡菌胺是一种新型结构的苯甲酰胺类杀菌剂,对常见卵菌引起的病害具有良好防效。为探明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药性风险,西南大学研究人员主要从辣椒疫霉对氟吡菌  相似文献   

6.
<正> 蔬菜疫病主要是茄科与葫芦科蔬菜的流行性病害,自80年代前后发生以来不断发展,目前还有加重趋势,危害严重的主要有黄瓜疫病、辣椒疫病、茄子疫病、韭菜疫病和番茄与茄子绵疫病等。本病由疫霉属真菌引起,分布广泛可致被感染体坏死、软腐和枯萎,造成植株成片枯死与毁种。黄瓜疫病主要由甜瓜疫霉侵染所致,病菌除黄瓜外还侵染冬瓜、西葫芦、瓠瓜、菜瓜、甜瓜和西瓜;辣椒与茄子疫病主要由辣椒病霉侵染所致,此外还侵染番茄与南瓜、西瓜、甜瓜、黄瓜和菜瓜;韭菜疫病由葱、洋葱、蒜、番茄和茄子,番茄与茄子绵疫病由寄生疫侵染所致,还侵染辣椒、马铃薯、黄瓜和南瓜。这些蔬菜  相似文献   

7.
从江西省各地采集分离获得108个辣椒疫霉菌株,通过菌丝生长法等测定了辣椒疫霉菌的不同生长阶段对氟吗啉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氟吗啉对辣椒疫霉菌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抑制作用明显,辣椒疫霉菌丝生长对氟吗啉的敏感性较高,EC50值范围为0.07852~0.38622 μg/mL,平均EC50值为0.18159 μg/mL;游动孢子囊形成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更高,EC50值范围为0.00251~0.03943 μg/mL,平均EC50值为0.01588 μg/mL;游动孢子萌发对氟吗啉的敏感性最高,EC50值范围为0.00156~0.00965 μg/mL,平均EC50值为0.00515 μg/mL。正态分析表明,辣椒疫霉菌108个菌株的3个发育阶段对氟吗啉的敏感性符合正态分布,江西省内目前还不存在耐药性的辣椒疫霉群体。  相似文献   

8.
<正> 抗霉菌素120:适用于防治瓜、果、蔬菜、花卉、烟草的白粉病;瓜类、水果、蔬菜的炭疽病;西瓜、蔬菜的枯萎病。加瑞农:对防治多种作物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早疫病、霜霉病、角斑病等有较好的效果。普力克:可防治疫霉、霜霉病菌引起的叶部病害。如与非碱性杀菌剂混用,可扩大杀菌范围,提高防治效果。施保功:施保克与氯化锰的复配剂,是广谱性咪唑杀菌剂。主要用于防治蘑菇的褐腐病、褐斑病和柑橘等作物的病害。克露:克绝与代森锰锌复配剂。对萝卜、白菜、甘蓝、黄瓜等多种作物霜霉病以及番茄、马铃薯等作物晚疫病有特效。一般  相似文献   

9.
<正>为明确重庆地区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抗性风险,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重庆未使用过氟吡菌胺地区的110株辣椒疫霉菌株对氟吡菌胺的敏感性,并对辣椒疫霉抗氟吡菌胺突变体的诱导方法及抗性突变体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0株辣椒疫霉对氟吡菌胺的EC_(50)平均值为  相似文献   

10.
辣椒疫霉菌(Photophthora capsici)常引起辣椒等多种作物的毁灭性病害,对该病原菌重要功能基因尤其是致病基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果胶裂解酶(pectate lyase,PL)为植物病原菌关键致病因子,通过降解寄主细胞壁引起寄主发病.本研究以辣椒疫霉菌PL关键成员(PL101)为材料,通过真核表达系统进行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真核表达载体选用pPIC9K,测序验证后的重组质粒pPIC9K/PL101经电击法转化毕赤酵母GS115表达菌株,对阳性转化子进行甲醇诱导型(Mut+)、不同浓度抗生素G418即高拷贝转化子筛选获得表达量可观的重组蛋白表达菌株.重组酵母菌经1%甲醇诱导7d获得重组蛋白,经硫酸铵沉淀法、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获得纯度较高的PL101纯蛋白.经聚半乳糖醛酸反应法测得的PL101酶活达到970 U/mg,接种健康辣椒叶片测试结果表明PL101具较高致病性,表明PL101是辣椒疫霉菌重要致病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PL作用机理提供科学依据,进而为辣椒的抗病育种提供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快速准确的检测土壤中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的实时荧光定量体系的方法,根据辣椒疫霉菌保守的ITS序列设计的特异性荧光实时定量PCR的引物,通过对保守序列构建克隆文库,筛选阳性克隆子,制备用于实时荧光定量体系的标准品,从而构建优良的标准曲线。利用构建的标准曲线和优化的实时荧光定量体系对人工接种含梯度浓度的辣椒疫霉菌的土壤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辣椒疫霉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R2=0.980,斜率为-3.295,扩增效率为101.1%,线性方程为Y=-3.295X+44.484,标准品的检测下限为1.000×102拷贝,带菌土壤的检测下限为1.236×103拷贝,约为4.887pg基因组DNA。经过土壤样品试验,得出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845,表明所建立的辣椒疫霉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抗性的辣椒对疫霉菌侵染反应中的抗性表现及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对疫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菌扩展,β-1,3-葡聚糖酶对抗病菌在植物体内扩展起到积极作用,抗、感品种在接种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抗、感品种增强的速度和数量差异很大。几丁质酶活性虽有所增加,抗、感品种差异不大,其在抗疫病扩展上的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不同抗性的辣椒对疫霉菌侵染反应中的抗性表现及水解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辣椒对疫病的抗性表现为抗病菌扩展,β-1,3-葡聚糖酶对抗病菌在植物体内扩展起到积极作用,抗、感品种在接种疫霉菌后,β-1,3-葡聚糖酶活性均显著增加,抗、感品种增强的速度和数量差异很大。几丁质酶活性虽有所增加,抗、感品种差异不大,其在抗疫病扩展上的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14.
<正>重庆是辣椒集中消费区和调味品生产的重要区域。加工型辣椒是重庆山区农村的特色作物,也是重庆农业百亿产业链"调味品产业"的重要生产原料。近日,由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2个加工专用型辣椒新组合N1434(艳椒434)、N1419(艳椒435),通过了由重庆市非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组织的专家田间鉴定。通过实地考察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相似文献   

15.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可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性的毒素,使辣椒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症状。将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按10%,20%,30%,40%,50%,60%,70%,80%,90%,100%的体积比浓度,分别作用于未萌发和已萌发的辣椒种子,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辣椒幼苗株高、下胚轴长以及辣椒胚根的主根长、侧根长、侧根。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主、侧根抑制率的比较,在同一浓度下,粗毒素对侧根的抑制作用大于主根。  相似文献   

16.
<正>据悉,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作物疫病研究团队日前在大豆疫霉菌致病分子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这是该团队继上个月在《The Plant Cell》上发表重要研究结果后,再次取得重要研究进展。该团队曾于2011年在《PLo S Pathogens》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揭示大豆疫霉菌重要致病因子Ps Avr3b通过模拟植物抗病负调控因子NUDIX水解酶的功能抑制植物产生抗病性。本研究在先前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疫霉菌  相似文献   

17.
为了能在田间快速分离马铃薯致病疫霉菌株,同时能将实验室内被污染的致病疫霉菌株有效地纯化出来,对在黑麦培养基中添加制霉菌素配方和红药水配方分离致病疫霉菌株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从田间马铃薯病叶上直接分离致病疫霉菌株时,制霉菌素配方的纯化率高于红药水配方,分别为74%和52%;在分离实验室受杂菌污染的致病疫霉菌株时,红药水配方的纯化率高于制霉菌素配方,分别为78%和36%;两种配方对致病疫霉菌株后期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制霉菌素配方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红药水配方,两者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65.79%和18.63%;然而,两种配方对致病疫霉菌株后期产生孢子囊的数量、孢子囊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释放、致病疫霉菌丝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都没有显著影响,同时在3个感病马铃薯品种上的致病性也均没有明显影响。田间病叶上采集的致病疫霉菌株在制霉菌素配方的黑麦培养基冻存管中20℃最长可保存16个月,表明制霉菌素配方更适合于田间快速分离纯化致病疫霉菌株,而红药水配方更适合于分离纯化实验室内被污染的致病疫霉菌株。  相似文献   

18.
辣椒抗疫性组织病理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具有不同抗病反应的3个辣椒品种进行离体叶人工接种辣椒疫霉菌,显微镜观察表明,辣椒疫霉菌在不同抗病反应品种上,其侵入前的过程基本相似,都能形成特殊侵染机构-压力胞,压力胞球形或长椭圆形,并且从气孔侵入叶内,在细胞间隙中扩展。然而,随着品种抗性增强,侵入菌丝扩展缓慢,稀疏,数量少,扩展过程明显受到抑制,不易形成孢子囊,寄主病变发生时间推迟,并且抗病品种上菌落小,有早期败育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徐良雄等科研人员完成的发明专利"一种大环内酯化合物在植物霜霉病防治中的应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号:ZL201310277076.4)。植物霜霉病通常泛指由卵菌纲霜霉目的腐霉菌、霜霉菌、疫霉菌和霜疫霉菌等病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在病害严重或湿度合适时产生明显可见的霜状  相似文献   

20.
<正>多种农作物都会感染枯萎病和青枯病,如棉花、西瓜、甜瓜、黄瓜、冬瓜、蚕豆、豇豆、辣椒、西红柿、马铃薯、香蕉(巴拿马病)等都会患枯萎病;辣椒、西红柿、马铃薯、花生、烟叶、玉米、温州蜜柑等也都会感染青枯病;还有些作物如一些豆科蔬菜和茄科蔬菜既会感染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