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2005年10月至2006年1月印度洋公海撒雅德玛哈浅滩(Saya de Malha Bank)丝尾红钻鱼(Etelis coruscans)延绳钓渔获物生物学测定数据,应用统计及回归方法分别对310尾丝尾红钻鱼的性腺成熟度、性别比例、叉长分布、叉长与体质量(GW)的关系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雄性个体所占比例高于雌性个体,雌性与雄性个体的性别比例为12.39;(2)丝尾红钻鱼性腺成熟度以Ⅴ、Ⅵ级为主,Ⅴ级比例最高,占60.80%,其中分性别统计,雌性、雄性丝尾红钻鱼的性腺成熟度皆为Ⅴ级比例最高,分别为52.27%和65.24%,雌性丝尾红钻鱼中性腺成熟度Ⅵ级个体比例(30.68%)远高于雄性样本中性腺成熟度Ⅵ级个体比例(5.71%);(3)叉长分布基本上符合正态分布,优势叉长为683~803 mm,平均叉长为747 mm,在同一性腺成熟度时,雌性丝尾红钻鱼的平均叉长略大于雄性丝尾红钻鱼的平均叉长;(4)根据幂函数回归所得叉长(FL)与体质量(W)的关系式为W=9.439 0×10 6FL3 0817,其生长指数b值略大于太平洋海域丝尾红钻鱼种群的生长指数b值;(5)雌雄个体叉长与体质量关系式比较发现,在叉长小于897mm时,雄性个体的体质量大于雌性个体体质量.在叉长大于897mm时,则雌性个体体质量大于雄性个体体质量.  相似文献   

2.
南海中北部尾明角灯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4年和2015年在南海中北部海域中层拖网采集的尾明角灯鱼(Ceratoscopelus warmingii)样本,对其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性比、性腺成熟度和摄食等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尾明角灯鱼的体长为32~76 mm,优势体长组为45~60 mm,占总数的86.9%,平均体长为(51.47±6.60)mm;体质量为0.3~4.3 g,优势体质量组为1.0~2.5 g,占总数的91.1%,平均体质量为(1.6±0.61)g;雌雄个体大小不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长参数b为2.581,表明尾明角灯鱼为异速生长;雌雄性比为1.39∶1,在不同月份、不同体长组中差异较大,10月和1月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不同月份均有性成熟个体,性腺成熟度以Ⅰ期和Ⅱ期为主,性腺成熟比例最高为1月;初次性成熟体长为51.4 mm;摄食等级0~4级所占比例分别为10.8%、46%、33.9%、8.1%和1.3%。  相似文献   

3.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捕捞的主要经济品种,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为全面了解其生物学特征,根据2016—2021年在该海域的渔业生产调查资料,对日本鲭叉长和体质量组成、叉长-体质量关系、性比、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其叉长和体质量呈双峰分布,叉长范围为102~400 mm,体质量范围为9.6~898.8 g。叉长-体质量关系式为W=1.303 84×10-6L3.381 56,呈正向异速生长,性别对叉长-体质量关系影响不显著(P>0.05)。雌雄比例为1.74∶1,与1∶1差异显著(P<0.05);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叉长对性腺成熟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雌性和雄性初次性成熟叉长分别为(298.08±4.32) mm和(287.82±4.26) mm。摄食强度以1~3级为主,叉长显著影响摄食强度(P<0.05),性别对其影响不显著(P>0.05);肥满度范围为0.64~2.45,随叉长增加而增大。研究结果丰富了西北...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西北太平洋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的渔业生物学特征,基于2020年4—12月、2021年4—11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样品(共2 664尾),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成熟度、初次性成熟叉长、摄食等级和肥满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远东拟沙丁鱼叉长范围为85~240 mm,优势叉长组为160~200 mm,不同性别的个体叉长差异不显著(P>0.05);体质量范围为5.6~144.6 g,优势体质量组为35~75 g,不同性别个体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P>0.05);年龄组成为0+~6+,优势年龄组为1+~3+。叉长与体质量关系符合幂函数指数方程,生长参数b=3.153 8,符合正向异速生长。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比90%以上),叉长组95~104 mm与105~114 mm的鱼体性腺成熟度差异极显著(P<0.01),叉长组205~224 mm与225~245 mm的性成熟差异显著(P<0.05);初次性成熟叉长(L50)为178.1 m...  相似文献   

5.
根据厄尔尼诺年春季(2016年3—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中国南海中沙群岛海域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572尾鸢乌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探讨了厄尔尼诺现象对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厄尔尼诺年间雌性鸢乌贼胴长范围为59.5~207.5 mm,优势胴长组为90~150 mm,占样本总数的66.24%;雄性胴长范围为56.5~236.5 mm,优势胴长组为60~120 mm,占样本总数的78.81%,雌雄样本优势胴长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样本体质量范围为7~318 g,优势体质量组为20~140 g,占样本总数的70.18%;雄性体质量范围为7~381 g,优势体质量组为0~80 g,占样本总数的92.14%。雌性鸢乌贼净重比例范围为46.59%~86.67%,平均为70.19%;雄性为42.86%~91.11%,平均为73.12%。不同性别间鸢乌贼胴长与体质量、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雌性胴长与体质量、净重的生长均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雄性则均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全部鸢乌贼样本的性别比例为41.43∶58.57,雄性样本多于雌性样本;雌雄样本的性成熟度主要以Ⅰ期和Ⅱ期为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61.7%和85.79%。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胃含物主要包括头足类、中上层鱼类、软体动物以及甲壳动物等。厄尔尼诺年间中沙群岛海域的平均表温较上一年度偏低0.213°C,可能会对该海域鸢乌贼的渔业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使其个体变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4年6—7月和10—11月于西北太平洋公海两航次采集的秋刀鱼样本,分析其性别比例、体长和体质量组成、摄食等级,以探究其生长、性腺及繁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月份的增大,秋刀鱼雌性比例逐渐降低,雄性占比升高;6、7月雌、雄样本优势体长组与体质量组范围均较10、11月小;体长和体质量关系中,秋刀鱼雌性生长系数为3.24,雄性为2.82;各月样本胃饱满度以1级为主,F检验表明,除0级外,4个月内各摄食等级间呈显著差异(P<0.01);秋刀鱼雌、雄样本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各性腺等级间差异不显著(P>0.05),雌性性腺指数在Ⅱ、Ⅲ、Ⅳ期内大于雄性,Ⅴ、Ⅵ期内相反,逻辑斯蒂方程表明,秋刀鱼50%性成熟体长雌性为284.7 mm,雄性为267.4 mm;雌性秋刀鱼绝对繁殖力为1032~17 708粒/尾,平均值为(5522±3196)粒/尾,绝对繁殖力高的个体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280~320 mm、110~150 g。  相似文献   

7.
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7~11月西北太平洋秋刀鱼探捕调查的生物学数据,通过统计回归方法分析了秋刀鱼的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性比,叉长分布,叉长和体重、净重关系。结果为:性成熟度为Ⅱ期的占52.96%;摄食等级主要为2级和3级,占72.91%;性比接近1:1;体长范围为186~340mm,优势体长组为220~280mm;雌性的叉长略大于雄性;群体可能属于2个不同群体,生长参数大于3。  相似文献   

8.
2009年秋冬季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秋冬季(3~6月)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的渔业调查资料,对其群体组成、叉长与体重关系、性腺成熟度、摄食等级和渔获量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叉长范围为100~650 mm,优势叉长组350~400 mm;体重范围为100~2 600 g,优势体重组400~800 g;3~5月性腺成熟度大部分为Ⅱ期,6月则有52%个体为Ⅲ期。3~5月总产量和CPUE(t/h)呈逐渐增加趋势,6月份均显著下降,仅为5月的38.7%和51.4%。冬季(6月)总产量的大幅下降,暗示该渔场的空间分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林东明  陈新军  方舟 《水产学报》2014,38(6):843-852
根据我国鱿钓船于2012年12月—2013年3月渔汛期间,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作业时随机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夏季产卵种群样本(雌性148尾,雄性99尾),初步研究了其种群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渔汛期间阿根廷滑柔鱼夏季产卵种群雌性胴长172~252 mm,雄性胴长164~248 mm。随着月份推移,雌性占比逐月递减,从12月份的84.21%递减至次年3月份的27.03%;雄性个体占比则逐月递增,从12月份的15.79%递增至次年3月份的72.97%。雌性样本超过30%的个体性腺发育成熟并且部分处于繁殖期,雄性个体超过60%的个体性腺发育成熟并且部分处于繁殖期。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均在性腺功能发育成熟时达到最大值,但是雌性胴长大于雄性,体质量却小于雄性。性腺指数、缠卵腺指数和精荚复合体指数随着个体生长逐渐增长。雌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001 2~0.31,平均值0.074;缠卵腺指数为0.003 1~0.55,平均值0.29;两者随着个体生长逐渐增长,在性腺功能成熟时达到最大值。雄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007 5~0.084,平均值0.038;精荚复合体指数为0.000 79~0.035,平均值0.012;两指数在繁殖期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0年8~10月,在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延绳钓作业渔场所采集的黄鳍金枪鱼数据,对其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叉长为47.5~166.5 cm,平均叉长为112.7 cm,优势叉长为80.0~90.0 cm和100.0~140.0 cm(75.0%);体重为2.0~72.0 kg,平均体重为26.5 kg,优势体重为5~10 kg和15~40 kg(68.6%),雌、雄个体大小差异明显(ANOVA,P<0.01);2)体重(RW)与叉长(FL)、纯重(DW)的关系分别为RW=1.159×10-5FL3.070和RW=1.118DW+0.684(不分性别);3)雌、雄性比为1∶1.2。各叉长组性比变化显著(χ2=1 093.386,P<0.001),叉长大于140 cm时,雄性个体占优势;4)性腺发育以Ⅱ期为主(50%),初次性成熟叉长为113.4 cm。达到性成熟的个体中,34.0%的个体发育至Ⅴ期以上,说明调查期间为黄鳍金枪鱼繁殖期;5)空胃率高达51.6%,摄食种类主要为鱼类(67.5%)、头足类(18.0%)和甲壳类(14.5%)。不同叉长组的摄食等级存在显著变化(χ2=400.782,P<0.001)。  相似文献   

11.
南极磷虾虾肉制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晓伟  沈建  蔡淑君 《海洋渔业》2013,35(1):102-107
以虾肉制取为目的,对南极磷虾进行了体长、体重、肉重及含肉量等生物学特性测定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处理方式下南极磷虾脱壳的难易程度。结果表明:(1)南极磷虾样本体长范围25.41~54.65 mm,其中优势体长范围35.01~45.00 mm,占总数的54.98%;(2)南极磷虾体样本重范围0.15~1.58 g,优势体重范围0.61~0.80 g,占总数的30.76%;(3)南极磷虾样本含肉率范围25.42%~49.28%,不同体长磷虾的含肉率差别不明显,优势体长的磷虾平均含肉率为38.08%。其中体长30 mm左右的磷虾平均含肉率相对较高,为40.23%。体长在25 mm左右的磷虾平均含肉率相对较低,为33.33%;(4)新鲜的南极磷虾剥壳较容易,随着浸泡时间增加,虾肉的品质逐渐下降。蒸煮后磷虾更易于手工剥壳,但机器剥壳的效果却变差。冷冻后的磷虾品质有一定的下降,且壳肉分离的难度增加。总体剥壳得肉率较鲜虾有一定下降,其中机器剥壳得肉率下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东海中部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产卵群体繁殖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0–2012年春季在东海中部获得的日本鲭产卵群体样品的生物学及繁殖力测定数据,对其群体结构、性腺指数GSI和繁殖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东海中部日本鲭产卵群体年龄结构由1–5龄组成,以2–4龄占优势。日本鲭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24770–734684粒,平均为(145575±10067)粒;纯体重相对繁殖力为175–1404 grain/g,平均为(524±24)grain/g;叉长相对繁殖力为102–2070 grain/mm,平均为(483±29)grain/mm。ANOV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叉长组间的性腺指数GSI(F=2.34,P0.05)、绝对繁殖力(F=8.57,P0.01)和叉长相对繁殖力(F=5.5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体重相对繁殖力差异不明显(F=2.03,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绝对繁殖力与体高、肝重关系密切。为了应对高强度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用降低性成熟年龄,减小最小性成熟叉长和卵径、增加繁殖力等策略来维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13.
以2017年5 6月和910月在怒江上游察瓦龙县至那曲县江段采集的225尾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为研究对象,对比脊椎骨和微耳石两种鉴定年龄材料,分析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微耳石判别年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裸腹叶须鱼优势体长为101~250 mm,占总样本的78.48%,优势体重为0~150 g,占总样本的91.11%。裸腹叶须鱼种群由1~10龄和13龄11个年龄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3~5龄,占样本总数的66.22%,其中4龄鱼数量最多,占样本总数的27.56%,高龄鱼较少。体长与体重的拟合关系式为:W=2×10-5 L2.8644(R2=0.9893,n=225),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L t=699.571-e-0.0615(t+0.842 9),W t=2 816.821-e-0.0615(t+0.842 9)2.8644,生长系数k为0.0615,表明怒江上游裸腹叶须鱼为缓慢生长型鱼类。拟合生长速度方程,生长加速度方程得出年龄生长拐点t i为16.27龄,对应的体长l i为455.36 mm,对应体重w i为823.42 g。  相似文献   

14.
东海南部鲐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海南部的鲐鲹鱼类的叉长、体重及性腺成熟度等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1999年5月份东海南部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6~28cm,优势体重组为200~300g;7、8月份优势叉长组为24~26cm,优势体重组为100~200g。蓝圆鲹优势叉长组为20~21cm。2000年7、8月份鲐鱼优势叉长组为24~26cm。1999年鲐鱼叉长组成基本呈正态分布,2000年鲐鱼叉长组成明显存在两个峰值。2000年相同叉长的鲐鱼体重要略低于1999年,认为跟1999年、2000年海洋环境因子变化有关。从相关系数来看,2000年的曲线更贴近实际情况。并认为5月份北上参加产卵洄游的鲐鱼群体、其性腺已开始发育成熟,并沿途产卵。  相似文献   

15.
东海日本鲭繁殖群体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60–2012年间3个时间段共1054尾东海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肥满度、性比、性成熟长度等繁殖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海日本鲭繁殖群体的年龄结构和优势年龄组、肥满度指数、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都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年代的性比均符合1∶1关系(P0.05),但呈现升高的趋势。与前2个年代相比,21世纪初期有大量1龄鱼加入繁殖群体,这有助于提高繁殖群体的数量。各年代的雌雄鱼性成熟长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最小和平均性成熟长度均表现为雄鱼略大于雌鱼。面对近50年来不断增强的捕捞压力,日本鲭主要采取降低性成熟年龄、提高性腺指数、增加群体中的雌性比例、提高相对繁殖力和减小卵径等自身调节机制来保持种群的延续。针对上述日本鲭繁殖群体的生物学长期变化特征,为了保持该鱼类资源的种群平衡和渔业可持续利用,文章提出了3点渔业管理建议,分别是控制中上层渔业捕捞努力量并制定渔船及网具标准、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产卵亲体保护区及在幼鱼索饵场设立特殊禁渔期、针对日本鲭渔业实施TAC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6.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年龄与生长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是金枪鱼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其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日益受到各方关注,鱼类年龄鉴定是渔业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2013~2014年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探捕所采集的227个脊椎骨样本,用不同的染色方法分成4组进行年龄的鉴定,选用线性模型、指数模型和幂指数模型对叉长和脊椎骨半径进行拟合,最后选出结果最好的鉴定组和拟合模型,通过年龄鉴定估算长鳍金枪鱼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叉长范围为52~104 cm,优势叉长组为81~90 cm,占总数的83.1%;年龄组成以5、6龄较多,占样本总数的80.86%。最终得到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生长方程为:Lt=109.180 2[1-e~(-0.258 783(t-1.991 28))],t_(tp)=2.25。  相似文献   

17.
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根据 2 0 0 4年 7月 2 8日至 9月 1日在中西太平洋海域的金枪鱼围网生产调查结果 ,以及“金汇 2号”2 0 0 3年全年的生产数据 ,对中西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获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 ,渔获物种类有鲣鱼 (Katsuwonuspelamis)、黄鳍金枪鱼 (Thunnusalbacares)和大眼金枪鱼 (Thunnusobesus)等 19种 ;渔获物重量组成中鲣鱼占 70 .5 1% ,黄鳍金枪鱼占 2 6 .92 % ,其它鱼类占 2 .5 6 % ;鲣鱼的叉长范围为 2 7~ 81cm ,优势叉长组为 4 0~ 5 0cm ,占 4 1% ;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为 32~ 16 5cm ,优势叉长组为 5 0~ 70cm ,占 33% ,另一优势叉长组为 110~ 130cm ,占 2 0 % ;渔获物重量组成存在海域差异 ,在 16 2°E以东海域鲣鱼比例高于以西海域 ,黄鳍金枪鱼则是在 16 2°E以西海域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8.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为(9.1±6.905)g,优势体重为0~10 g,占63.03%。全年矛尾虾虎鱼体长(SL)-体重(W)关系式为W=4.7×10~(-6)SL~(3.183)(R~2=0.962,n=1842)。矛尾虾虎鱼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其主要繁殖期为4―5月,产卵持续至6月上旬;体长与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无显著雌雄差异,瞬时性成熟速率K=0.039,50%性成熟体长L_(50)=117.92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