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福瑞鲤2号"的原始亲本为建鲤、黄河鲤和黑龙江野鲤,育种策略是通过完全双列杂交建立自交、正反交家系构成选育基础群体,以生长性状和成活率作为主要指标,采用数量遗传学BLUP(最佳线性无偏预测)分析,结合家系选育的综合选育技术,连续5代选育[1]。"福瑞鲤2号"体形为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的长体形,体长/体高为3.63,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2]。为探索"福瑞鲤2号"在天津养殖的适应性,于2020年在天津市农兴旺畜牧水产养殖场进行了"福瑞鲤2号"和乌克兰鳞鲤的池塘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
福瑞鲤于2011年获得了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为GS-01-003-2010,是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董在杰研究员及其团队从1998年起,以生长速度及体型体色为主要选育指标,以建鲤和野生黄河鲤为基础群体,通过1代群体选育和连续4代BLUP家系选育后获得的杂交新品种。从2008年起,陆续在山东、江苏、四川等地进行了生产性养殖对比试验,试验得出"福瑞鲤"的生长性状良好,具有生长  相似文献   

3.
为选育优良的淇河鲫家系,本实验以4个鲤群体和1个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 var.Qihe)群体为亲本共建立家系19个。6月龄时从各家系随机选取50尾个体植入PIT标记,22月龄时测量其体长、体高与体质量,比较各个家系的养殖成活率、生长性状、变异系数及体型。共筛选出7号、10号和15号3个养殖成活率较高的家系、2号和11号2个快速生长家系以及2号和29号2个体型较高的家系,研究显示:各家系的养殖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型与同源或异源精子无明显关联,而与具体的父母本有关,但是其变异系数在同源精子和异源精子建立的家系之间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4.
于讯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2):42-42
近日,水科院淡水中心完成的"福瑞鲤的综合选育新技术研究及其示范推广"项目,通过水科院有关专家鉴定。该项目以建鲤、黄河鲤及其正、反杂交种为基础选育群体,通过1代群体选育和连续4代BLUP家系选育,培育出1个优良养殖新品种福瑞鲤,生长速度比普通鲤提高20%以上,比  相似文献   

5.
电子标记辅助虹鳟家系建立及快速生长家系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选育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优良品系G1世代为基础群体,开展了电子标记辅助的大规模虹鳟家系构建工作,建立了G2世代全同胞家系72组,并初步进行了快速生长家系的筛选工作。对不同家系鱼种进行电子芯片植入后放在同池进行生长比较,本研究中虹鳟上市日龄(约为850日龄)体质量、体长的总体家系效应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01);通过对不同家系间850日龄体质量和体长的家系效应显著性检验与最小二乘均值的多重比较分析,获得了682BABB、6717B7A、6828308、682A50A、6829C24、6829DC7、682A382、68284DA这8个体质量和体长性能优良的家系。上述家系将作为优先入选家系进入组建G3世代的储备亲本群体。本研究结果可以与本课题组先期开展的基于个体育种值BLUP分析的多性状复合育种工作相互印证。这将有助于提高对虹鳟生长性状进行遗传选择的准确性,同时对其他水生动物数量性状的遗传选育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在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济南综合试验站的大力支持下,近日,山东省邹城市从河南商丘福瑞鲤扩繁基地引进福瑞鲤乌仔30万尾,在采煤塌陷区故下渔业专业合作社进行养殖推广。福瑞鲤是以建鲤和野生黄河鲤为基础选育群体选育获得的鲤鱼新品种,2011年4月获得了水产新品种证书。经过生产性养殖对比试验表明:福瑞鲤的生长性状良好,具有生长速度快、体型好、饲料系数低等特点,适宜在全国淡水水域中养殖。邹城市于2013  相似文献   

7.
为揭示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形态性状及其影响程度和生长规律特征,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随机选取的100尾4月龄斑石鲷的体质量(Y)和全长、尾鳍长、头长、尾长、吻长、眼径、体高、尾柄高、体长、躯干长等10个形态学指标(X1~X10)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月龄斑石鲷各形态性状指标与体质量的相关系数为0.357~0.943,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表明,体长、体高和尾柄高是影响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主要自变量,体长通径系数最大(0.518),尾柄高通径系数最小(0.124);所选性状与体质量的R2=0.930,大于0.850,表明自变量的主成分已经找到,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及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检验,建立了体长(X9)、体高(X7)和尾柄高(X8)对4月龄斑石鲷体质量的回归方程Y=3.614X9+3.983X7+6.025X8-32.817;主成分分析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6.019%,累计贡献率为76.025%,反映了全长、体长、体质量、体高方面的信息,主要指向不同部位的发育状况。综合分析结果,建议将体长作为4月龄斑石鲷选育的目标性状。  相似文献   

8.
许氏平鲉不同月龄选育群体形态性状的主成分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许氏平鲉不同月龄选育群体性状的生长规律特征及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12月龄、15月龄和18月龄许氏平鲉个体的全长、体长、头长、躯干长、体高、尾柄长、尾柄高和体质量8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各月龄许氏平鲉性状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以全长与体长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各月龄许氏平鲉的第一主成分均指向增长、增重因子;第二主成分有所不同,12月龄未提取第二主成分,15月龄和18月龄第二主成分分别指向躯干因子、尾柄因子。12月龄和15月龄许氏平鲉体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最大(0.340、0.314和0.347、0.324),18月龄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0.498),各性状对体质量决定程度与通径系数变化趋势一致。各月龄的不同形态性状对体质量最优回归方程的建立,能准确预测体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由于许氏平鲉生长阶段的不同,各性状的生长速率及所选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均存在一定差异,建议把体长和体高(12~15月龄)、全长(18月龄)作为育种工作的目标性状,达到有效提高选育效率的目的,为许氏平鲉的选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9.
福瑞鲤与建鲤成鱼养殖对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福瑞鲤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以建鲤和野生黄河鲤为原始亲本进行杂交,通过1代群体选育和连续4代家系选育后获得的鲤鱼新品种。同其他鲤养殖品种相比,福瑞鲤具有生长快、体型好、饲料转化率高、适应能力强和遗传性状稳定等特点,是农业部"十二五"主推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新品种。甘肃省永靖县2012年依托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引进福瑞鲤10万尾进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梭鲈幼鱼期的生长规律和生长特征,对1—4月龄梭鲈的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口裂和体质量等9个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并计算肥满度。结果表明:梭鲈各月龄各性状间多为正相关,体长与全长、体质量相关性最显著,1月龄梭鲈尾柄高与口裂相关系数最小。梭鲈各月龄主成分分别为:1、4月龄第一主成分与长度发育有关,2、3月龄第一主成分与体质量发育有关;1、2月龄第二主成分与尾柄发育有关,3、4月龄第二主成分与口裂发育有关;1、2、3月龄第三主成分别与体高、体厚、尾柄发育有关。通过逐步判别分析,得到各月龄梭鲈判别函数,总判别准确率为95.6%。4月龄梭鲈肥满度最大(1.275),3月龄梭鲈肥满度最小(1.022)。  相似文献   

11.
草鱼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性状选育核心群亲本,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构建21个全同胞家系,并选用动物模型对16月龄草鱼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参数和育种值估计。结果显示,草鱼选育种群的生长性状存在丰富变异。采用约束极大似然法估计方差组分,发现草鱼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的遗传力分别为0.39,0.47,0.21,属于中高遗传力;肥满度性状遗传力为0.11,属于低遗传力;4个性状的共同环境效应值相近且较小,范围为0.07~0.17。采用两性状动物模型分析相关性,发现体重、体长和体高性状间表型和遗传相关系数均达到高度正相关(r=0.88~0.97),而肥满度性状与三者间相关系数接近零,只与体高性状存在一定遗传正相关(r=0.43)。结合各性状遗传变异系数和相对遗传进度,分析表明,以体重为目标性状可便捷有效地改良草鱼生长性能。采用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法预测个体育种值,发现4个性状育种值与表型值的相关系数范围为0.77~0.93。基于单性状育种值和表型值分别进行个体选择,按10%留种率,各性状选留个体相同率为68.75%~81.82%,秩相关系数范围为0.19~0.81,两种选择方式显示出较大差异,且差异大小与性状遗传力成反比例。本研究为草鱼生长性状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红鲤生长性状的上位性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研究了兴国红鲤(Cyprinus carpiovar.singuonensis)、荷包红鲤(C.carpiovar.wuyuanensis)和瓯江彩鲤(C.carpiovar.color)的双列杂交子二代F2的体质量和10个形态性状(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头长、吻长、眼径、眼间距、尾柄长和尾柄高)的上位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除体高外,其余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其中体质量、全长、体长、头长、吻长和尾柄长的加性×加性上位性方差达显著水平(P<0.05);这10项性状的上位性方差占总遗传变异量的百分率为:体质量11.4%、全长22.6%、体长14.0%、体宽8.3%,头长24.2%、吻长17.5%、眼径12.9%、眼间距23.1%、尾柄长5.4%和尾柄高20.1%;通过3种红鲤亲本的遗传育种效应预测发现,瓯江彩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增加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而兴国红鲤和荷包红鲤的加性和上位性效应能显著降低后代的体质量、全长和体长。上位性遗传效应在鱼类数量性状的遗传育种中具有较重要作用。[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73-578]  相似文献   

13.
镜鲤与建鲤生长性状共享 QTL 标记及优势基因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个镜鲤(Cyprinus carpio L.)全同胞家系(190个个体)构建的微卫星遗传图谱(992个标记)为基础,从体重、体长、体高和体厚的QTL区间内发掘了54个标记,其与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进而通过对不同基因型性状间的比较,筛选出83个优势基因型。在此基础上,用54个镜鲤QTL标记分析了建鲤(Cyprinus carpio var.jian)作图群体,其中40个标记在建鲤中表现出多态性,比例为74.07%;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2个标记与建鲤家系的体重、体长、体高或体厚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占多态标记的55.00%;镜鲤与建鲤共享的22个QTL标记中,18个标记与至少1个相同的性状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从中筛选出建鲤性状具有优势的基因型30个,可用于指导建鲤的选育。品种间共享QTL的发掘能够扩展QTL标记的使用空间,减少新品种重新构建图谱进行QTL标记定位的工作量和成本。  相似文献   

14.
利用OneMap软件构建鲤遗传连锁图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使用R环境中的OneMap软件包,以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云南大头鲤(♀)为祖父母本所培育的110个F2个体为作图群体,以荧光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fluorescent amplifica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fAFLP)为主要分子标记,采用远交全同胞家系模型构建鲤的遗传连锁图谱。结果显示,110个F2个体中共产生1513个清晰的fAFLP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911个;另开发多态性的EST标记12个,最后总计923个标记用于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采用OneMap软件包构建的遗传图谱含有238个fAFLP标记和8个EST标记分布在50个连锁群上,总图距为2876.64cM,标记间平均间距为14.68cM,图谱覆盖率为66.56%。  相似文献   

15.
鳜鱼生长性状遗传参数的估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选育过程中鳜鱼(Siniperca chuatsi)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化规律,本研究以来自湖南、江苏、广东的翘嘴鳜为基础群体,构建了21个同胞半同胞家系,利用动物模型对不同家系进行了遗传分析:鳜鱼210日龄体重、体长的遗传力为0.40、0.45,属于高遗传力;体高的遗传力为0.29,属于中遗传力。相关分析表明,鳜鱼体重?体长间的遗传相关为0.96;体长?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2,体重?体高间的遗传相关为0.94,因此进一步选育采用个体选育或者个体选育与家系选择法相结合的方法都能获得较好的结果;对某一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时,其他两个相关性状也会得到间接选育。经过选育鳜鱼F2群体平均体重遗传进展为7.5 g,较第一代增加7.5%,F3群体平均体重的遗传进展为9.75 g,较第二代增加9.0%。F3群体平均体长与F1比较无显著提高。F3群体平均体高的遗传进展为0.22 cm,较第一代增加9.9%。本研究旨在为提高鳜鱼育种效率提供重要参数,加速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16.
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文对全世界范围内鱼类遗传改良研究的概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评述,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性别控制、多倍体诱导、细胞核移植和细胞融合、低温保存技术、DNA分子标记育种、转基因技术等方面系统介绍了鱼类遗传改良的方法、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和已取得的成就,并对鱼类遗传改良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今后进一步开展鱼类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鲤病毒病原的感染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查明养殖鲤(Cyprinus carpio)突然大批发病死亡的原因,对鲤病样品进行了细胞攻毒、空斑测定、电镜观察,以及鱼体感染等实验。先以患病鲤的组织匀浆液,经过滤后,分别接种到草鱼鳍条细胞(GCF)、鲤上皮瘤细胞(EPC)等14种培养细胞中。利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在1-2d内,该病鱼组织匀浆液可使其中9种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收集出现病变的细胞液(即病毒悬液),进一步进行病毒滴度检测、空斑测定和鱼体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在GCF细胞上的病毒滴度为10^7.3TCID50/mL;在FHM,TSB和GCO等细胞中可产生直径1~4mm的圆形空斑,空斑的大小与宿主细胞的种类和接种的病毒浓度有关。通过对感染细胞制备的超薄切片和病毒负染样品进行电镜观察,显示这是一类呈典型子弹头样的弹状病毒颗粒。感染了病毒悬液的鲫和鲤先后在第2天和第3天开始出现病症,间隔1~2d后发病的鱼开始死亡,至第14天,两种感染鱼的死亡率均达到83.3%。收集人工感染后濒死的鲫和鲤,分别制备组织匀浆液,回接感染鱼类培养细胞,24h内能使其出现与原发病鲤组织匀浆液所引起的类似的细胞病变。因此证实患病鲤是由病毒病原感染所致。[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617—623]  相似文献   

18.
红鲤4群体间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蔡完其 《水产学报》2003,27(2):113-118
应用鱼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IC)基因来探讨鱼类种群间遗传结构,寻找分子遗传标记。根据已报道的鲤鱼MICI类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从兴国红鲤、荷包红鲤、玻璃红鲤及瓯江彩鲤基因组DNA中扩增了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片段,并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1)编码MHC 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多态性较为丰富,234bp长度中有106个变异位点,多态位点百分率达45.3%;荷包红鲤的基因序列与其它3群体红鲤有显著差异;(2)由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和氨基酸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一致,兴国红鲤与团江彩鲤关系较近,属于同一进化支,玻璃红鲤和荷包红鲤分别属于另外两个不同的进化支,荷包红鲤是较为特化的群体;(3)多态性丰富的编码MICI类分子α2链的基因,适宜作为鲤鱼不同群体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9.
福瑞鲤2号不同生长速率个体肌肉组织转录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类通过选育获得优良生长性状的遗传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实验分析比较了2种不同生长速率福瑞鲤2号肌肉组织的转录组文库。组装后共获得392 238条测序序列(contigs)。其中可比对上斑马鱼、弓斑东方鲀、青鳉、三刺鱼、尼罗罗非鱼和松浦镜鲤的蛋白序列的比例为56.01%~77.71%。2种不同生长速率福瑞鲤2号肌肉转录组比较,获得749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348个上调基因和401个下调基因。鉴定出了与肌肉生长相关关键基因,如mb、myl2b、tnni1、fhl1、lamb3和pdk2等。研究结果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以及鱼类新品种优良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解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yprinid herpesvirus 1 (CHV) or Herpesvirus cyprini was virulent for carp, Cyprinus carpio L., fry following 1 h immersion in water at 20 °C. Cumulative mortality for carp fry was 86–97% in 2-week-old common carp, 20% in 4-week-old fancy carp, and 0% in both 8-week-old common and fancy carp. The virus did not produce mortality in fry of crucian carp, grass carp or other cyprinids. It was also oncogenic in carp, inducing papillomas to the extent of 55% among both common and fancy carp fry. The neoplasms appeared 5–6 months after carp had been exposed to the virus by immersion and recurred at an incidence of 83% in carp 7·5 months post-desquamation of the tumour. The CHV was reisolated from all moribund fish and from all survivors. It also induced papillomas at an incidence of 13% in adult mirror carp and at 10% in adult fancy carp 5 months after intraperitoneal inoculation of 105 TCID50 ml-1 fish. The virus was rcisolated only from the ncoplastic tissue and not from internal organs. The neoplasms were normally located on fin, skin or mandible, at the intraperitoneal inoculation site. Specific fluorescence for CHV antigen was frequently detected in the gills, liver, kidneys and intestine of 2-week-old fry from 3 to 21 days following challenge with CHV. It was found in greater concentrations in experimentally induced papillomata on 2-week-old carp fry survivors examined 24 weeks after challenge than in naturally occurring neopla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