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土壤重金属元素的存在形态是衡量其环境效应的关键参数。选择唐山市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为研究区,采集了20个表层土壤样品,采用BCR三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的重金属(Cu、Pb和Cr)不同形态(酸可提取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影响重金属化学形态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Cr和Cu主要以残渣态和酸可提取态存在,Pb主要以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在;Cr的酸可提取态较其他元素高,对环境的潜在风险较大。相关分析显示,土壤pH值与重金属的酸提取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Cu和Pb的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与Cu和Pb的有机结合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生态公园建设过程中,可通过适当提高土壤pH的方法来减少重金属的酸可提取态含量,降低其生态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城市群土壤pH值与重金属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土壤样品pH值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关系,对长株潭城市群60个土壤样品中pH值、有机质含量和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的60个采样点中,13.3%的土壤样品pH值<5.0,35%的土壤样品的pH在5.0~6.5之间,41.7%的土壤样品pH值在6.5~7.5之间,10%的土壤样品pH在7.5~8.5之间,无强碱性样品。长株潭地区不同土壤pH范围的重金属平均含量不同,随着土壤pH由强酸性、酸性到中性的升高,重金属含量显著提高,但当pH超过7.5,碱性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污灌区盐渍化土壤重金属Cd的形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受盐渍化及重金属Cd污染的天津污灌区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盐渍化土壤重金属的形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盐分种类主要为NaCl和Na_2SO_4,盐度7个[添加质量分数依次为0%(CK)、0.2%、0.4%、0.6%、1%、2%和5%],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土壤前3种重金属的形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得出重金属的形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添加NaCl盐度条件下,土壤中Cd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含量与盐度、重金属总量、pH值和有机质均呈显著相关。在添加Na_2SO_4盐度条件下,土壤中Cd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与pH值和有机质均呈极显著相关,铁锰氧化态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盐度与Cd各形态也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在添加NaCl盐度条件下,pH值对可交换态含量有重要影响;有机质对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有重要影响;Cd含量对铁锰氧化态含量有重要影响。在添加Na_2SO_4盐度条件下,有机质对可交换态含量有重要影响;pH值、有机质对碳酸盐结合态含量有重要影响;CEC对铁锰氧化态含量有重要影响。得出的Cd形态分布规律以及土壤各理化性质对Cd形态含量的影响分析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防治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徽主要土壤酸碱性及其酸缓冲性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了解安徽省土壤酸碱性分布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未来酸雨可能给土壤带来的酸化影响,选取采集了安徽省不同地理区域4种主要土壤的0~20 cm表层样品,通过收集资料、室内测定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土壤酸碱性和酸缓冲容量的大小、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主要土壤pH值和酸缓冲容量均呈现由北向南依次递减趋势;pH值大小顺序为: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红壤,土壤酸碱性与年均降水量、交换性铝、交换性酸和水解性总酸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010~0.9039**);土壤酸缓冲容量大小顺序为:潮土(87.6 mmol/kg)>砂姜黑土(36.4 mmol/kg)>水稻土(29.2 mmol/kg)>红壤(23.0 mmol/kg),土壤酸缓冲容量与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土壤盐基饱和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2=0.7631~0.9494**);由此可见安徽几种主要土壤的酸碱性存在很大差异,土壤基本性质和环境条件强烈影响着土壤酸碱性和对酸的缓冲性能,由此也必然影响着土壤受酸雨影响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模拟酸雨对美丽月见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丽月见草种子为试验材料,用不同p H值的模拟酸雨对其进行处理,研究酸雨对美丽月见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拟酸雨胁迫下,美丽月见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在p H值2.5的酸雨胁迫下只有5%左右的种子萌发;p H值在2.5~3.0之间的模拟酸雨极显著地降低了美丽月见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p H值在3.5~5.0范围内,种子发芽势和活力指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各处理对美丽月见草幼苗的根长生长均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只有p H值在2.5时,美丽月见草幼苗的芽长和鲜重指标才显著降低。由此可见,p H≥3.5的酸雨胁迫对美丽月见草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而p H≤3.0的强酸性酸雨对其有抑制作用,且美丽月见草的根长生长对酸雨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6.
水分调控对材料钝化重金属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水分调控对材料钝化土壤重金属效果的影响,进行室内土壤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复合钝化材料DLS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值,并降低土壤有效态Cu、Cd浓度;不同土壤含水率对土壤Cd钝化效应的影响不明显,但可显著影响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Cu浓度;室内培养6天后,含水率为最大田间持水量40%处理的pH最高,20%处理最低,而对土壤有效态Cu的影响的结果相反,表现为最大田间持水量40%处理80%60%100%20%。结合旱地适宜的作物生长含水量范围一般为40%~60%,故在进行重金属污染田间修复实践过程中,推荐土壤湿度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40%~60%为宜。  相似文献   

7.
微生物菌剂对连栋大棚土壤养分及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利用微生物菌剂对长期废弃的2hm2大棚进行改良处理,通过测定试验前土壤重金属、农药残留情况和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以及处理后土壤pH、EC、有机质、有效磷、硝态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以及对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废弃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低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限值和《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的限值,农药残留含量小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二级限值;对照、有机肥和菌剂复合处理使0~5cm表层土壤pH上升;有机质、菌肥、有机肥和菌剂复合处理能提高土壤EC值以及土壤养分含量,且与对照存在着差异;3个施肥处理增加了表层的硝态氮含量,存在着表聚现象,但在5~30cm土层中,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比试验前均减少。可得出结论,该地块没有受到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在不同施肥处理中,施用有机肥+菌剂复合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含量,降低5~30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8.
童贯和  程滨  胡云虎 《作物学报》2005,31(9):1207-1214
以小麦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及其酸化土壤对小麦幼苗生物量和某些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为5.6、4.5、3.5、3.0和2.5的系列模拟酸雨对黄棕壤的淋溶,引起了土壤酸化和盐基流失。当模拟酸雨的pH值由5.6下降到2.5时,被淋溶土壤的pH值也由6.06下降到3.41,且交换性盐基总量从56.5 mmol·kg-1下降到41.1  相似文献   

9.
为渭-库河绿洲植棉土壤盐渍化的治理、改良及合理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笔者通过筛选渭-库河绿洲植棉土壤上典型的野外考察路线、GPS定点、取样测定,并对植棉土壤不同土层总盐、盐离子含量以及盐离子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植棉土壤不同土层盐分含量分别:0~ 10 cm 1.555%,10~30 cm 0.454%,30~50 cm 1.082%;pH:0~10 cm pH 8.09,10~30、30~50 cm pH 8.59左右;平均含盐量分别为15.549、4.548、10.821 g/kg。不同深度土层的盐分含量从大到少顺序依次为0~ 10 cm>30~50 cm>10~30 cm,属于盐化土壤。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区植棉土壤不同土层的全盐量、pH、HCO3-、Cl-、Ga2+、SO42-、K++Na+、Mg2+之间的相关性基本上呈显著到极显著正相关,尤其是表层土壤中SO42-与K++Na+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98,硫酸物在表层土壤积聚强烈,盐分以向上运行为主。  相似文献   

10.
改良剂对锑矿区土壤锑形态和生物可利用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人工造林结合应用土壤改良剂的试验,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重金属锑的形态差异、分布特征和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为锑矿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改良剂施放量的增加,土壤的pH值增加,当每株施放改良剂达300 g时,土壤pH值由酸性变为弱碱性。不同剂量的土壤改良剂对0~20 cm、40~60 cm土层Sb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显著影响,对20~40 cm土层Sb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极显著影响;对40~60cm土层Sb的残渣态有极显著影响。锑矿区土壤0~20 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20~40 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40~60 cm土层中Sb的形态主要以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形式存在。施用改良剂可增加Sb的生物可利用态18.92%~24.23%,降低Sb的生物潜在可利用态17.55%~18.92%,降低Sb的不可利用态0.95%~6.03%,显著增加了Sb的生物活性,增加了Sb的生物有效性,增加了重金属Sb的生态风险,此时Sb易于被植物吸收并进入植物体,对植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锑矿区土壤0~20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20~40cm土层中Sb的形态以铁锰氧化态、有机物结合态、残渣态形式存在,40~60cm土层中Sb的形态主要以有机物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形式存在。施用改良剂可增加Sb的生物可利用态18.92%~24.23%,降低Sb的生物潜在可利用态17.55%~18.92%,降低Sb的不可利用态0.95%~6.03%,显著增加了Sb的生物活性,增加了Sb的生物有效性,增加了重金属Sb的生态风险,此时Sb易于被植物吸收并进入植物体,对植物产生一定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钝化剂对酸性土壤中重金属的钝化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化学钝化修复技术是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重要方法之一,其钝化成本低、效率高、种类丰富,具有良好的前景。随着目前环境因素复杂化,土壤酸化日益严重,酸性土壤中重金属也变得多种多样,钝化修复能够较好的响应土壤环境变化,对酸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修复前景较好。本文对单一型及复合型钝化剂的种类、作用原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分别对其各类型钝化剂研究进展及现状进行综述。单一类钝化剂主要分无机类和有机类钝化剂,其中无机类钝化剂种类较多,应用较广,主要通过吸附、络合、共沉淀等方式钝化土壤中重金属;复合型钝化剂主要有无机—无机、无机—有机、有机—有机型,其作用原理与单一型钝化剂相似,与复合型钝化剂相比单一型钝化剂对多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不明显。与此同时针对目前酸性土壤中镉、铅、砷的钝化修复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酸性土壤主要通过调节土壤pH来对其修复,基于此总结归纳了酸性土中3种重金属的最适钝化剂种类及其作用机理,针对当前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对钝化剂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太原市敦化污灌区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在灌区内共采集到表层样品185个及不同深度土样90个,采用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重金属Hg,Cd和Cr的含量,并根据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三种重金属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价,同时对不同深度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及污染程度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灌区土壤属弱碱性,平均pH值为8.01;土壤有机质在表层含量较高(>1%),随深度增加含量减少;长期的污水灌溉导致了灌区农田土壤中Cd的严重污染,平均含量高达1.265mg/kg,是国家二级标准值的2.11倍,Cd污染是造成土壤风险的主要因子。Hg,Cd和Cr的综合风险指数RI分布在475.769到610.187之间,污染程度很强,其中Cd的潜在风险占总风险的68.4%-74.6%,Cr和Hg的贡献率较小。剖面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与深度成递减的指数分布关系,与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3.
以武定县为例,探明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高山丘陵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笔者分析了武定县重金属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结合地质特征综合分析土壤重金属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表层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深层土壤具一致性。除Cd、Pb、Zn外,表层与深层土壤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受区内断裂带控制,重金属主要富集在铁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上。在垂向分布上,Cd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Cr、Ni受自身理化性质的控制,As、Cu、Hg、Pb、Zn可能由地质背景控制。8种重金属均来源于成土母质,Cd、Pb、Zn受矿产开采的影响较大,Cr、Ni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As、Cd、Cu、Hg、Pb、Zn来源于多金属成矿带高背景值成土母质与矿产开采的共同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中重金属含量不同,土壤重金属含量也与有机碳、铁锰氧化物、粘土矿物、养分元素、pH具有较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3种提取剂对不同类型土壤重金属的提取效果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研究不同提取剂对不同类型土壤重金属的提取效果,选用3种提取剂(DTPA、HCl、EDTA)提取2种母质(红壤、紫色土)发育的稻田土壤(黄泥田、紫泥田)重金属Zn、Pb、Cd和Cu的含量,比较它们的提取效果。结果表明,提取剂的提取量和提取率大小有明显差异。DTPA提取Zn、Pb、Cd、Cu的含量均值分别为135.88、167.20、5.09、17.63 mg/kg;HCl提取Zn、Pb、Cd、Cu的含量均值分别为244.79、299.97、7.74、28.75 mg/kg;EDTA提取Zn、Pb、Cd、Cu的含量均值分别为220.31、490.33、7.22、35.46 mg/kg。3种提取剂对重金属Zn、Cd提取量大小为HCl>EDTA>DTPA,对Pb、Cu提取量大小为EDTA>HCl>DTPA。从元素的提取率看,除黄泥田DTPA提取为Cd>Cu>Pb>Zn外,一般均为Cd>Pb> Cu>Zn。就不同土壤类型而言,黄泥田重金属提取率大小均为EDTA>HCl>DTPA;紫泥田Zn、Cd提取率大小为HCl>EDTA>DTPA,而Pb、Cu为EDTA>HCl>DTPA。黄泥田、紫泥田提取Pb、Cu的提取率均为EDTA>HCl>DTPA。因此不同类型土壤应该使用不同的提取剂,暗示适当提取剂的提取量可以预测糙米中重金属的累积量。  相似文献   

15.
石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曹胜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26):109-11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导致包括重金属在内的大量污染物被排放到环境中,土壤环境污染日趋严峻。石灰由于其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单、修复快速、效果明显等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探讨石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及机理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有关石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并重点阐述石灰对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机理,以及石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表明,石灰对重金属的修复机理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pH、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土壤盐基饱和度BS、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等过程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吸附、沉淀、络合等。同时,石灰施用量、土壤pH、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重金属种类以及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影响石灰的修复效果。因此,在实际修复过程中,为防止土壤出现板结现象,施用石灰过程中应考虑当地土壤的类型、石灰施用量、施用时期和施用方式等问题。研究旨在为探明石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改良修复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并为实现重金属污染耕地达标生产及阻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With form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the transportation experi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heavy metals by simulated rain and acid rain showering were carried out, the effects of sludge composting on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ludg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atio of the unsteady species of heavy metals in sludge is reduced after composting. The heavy metal elements in leachate of original sludge treated with acid rain had moved down to the layer of soil with the depth of 16 cm,while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of treated one is lower and only a small quantity of elements had moved down to the deep layer of the soil. Both the volume and the depth of the composted sludge are lower apparently than those before composting. The experimen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verified that both the transport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nd the bioactivity of heavy metals are reduced by sludge composting.  相似文献   

17.
酒石酸释放土壤中Cu和Pb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比较研究EDTA、酒石酸和EDTA与酒石酸的联合作用对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Cu、Pb的释放影响。结果表明,随着EDTA和酒石酸浓度的提高,都促进了土壤中Cu和Pb的释放,EDTA对Pb的释放效果要好于Cu,酒石酸对Cu的释放效果好于Pb。EDTA与酒石酸的联合作用能显著提高土壤中Cu的释放,最大释放率为48%,对Pb的释放率与EDTA单独作用时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8.
Column leaching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probe the effect of simulated acid rain at different pH values on the acidification of grey-brown purplish soil from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ower the acid rain pH value the more serious the acidification of the soil; the electric conductance of the solution leaching through different soil layers increased at first, then decreased, while the pH value of leachate changed reversely. In general, the higher the pH value and CEC content of the soil were, the greater the electric conductivity of the leachate was. The releasing amount of base ions in four types of typical soil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ain acidity, while the leaching amount of aluminium in four types of typical soils increased with the decline of acid rain pH. Changes i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respective soil layers to different degrees were detect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simulated acid rain of different pH values.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锑矿区土壤改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利用8个造林树种应用不同剂量的专用改良剂、石灰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改良剂、石灰对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的pH值有极显著影响,对造林成活率也有极显著影响,各树种间造林成活率、1年生树高生长量有极显著差异。施用土壤改良剂,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5%~88%;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2.44~155.33 cm;改良剂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此时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达89.2%,而对照仅为50.8%。合理施用改良剂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38.4%。施放石灰造林成活率以楸树、复羽叶栾树、杉木、刺槐、翅荚木为高,为84.6%~95.3%;当年林木树高生长量以翅荚木、刺槐、栾树、楸树为大,为60~152.3 cm;石灰以每穴施放200 g效果为佳,8树种的平均成活率为79.5%,而对照仅为54.7%。合理施放石灰可提高造林成活率38.4%。土壤改良剂、石灰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提高土壤pH值,相应降低土壤中可利用态重金属的含量,降低生物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