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多种克隆动物的相继诞生,人们越来越关注哺乳动物核植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的核移植技术,必将给畜牧业和生物学、医学等研究领域带来深远的影响。本文就哺乳动物核植技术的研究简史、现状、相关机理、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克隆 (Cloning)就是无性系或无性繁殖系 ,也就是由一个细胞或个体以无性方式重复分裂或繁殖所形成的一群细胞或一群个体。在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 ,一个克隆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结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克隆的概念有了很大的扩展 ,包括基因克隆、细胞克隆和个体(主要是动物 )克隆。动物克隆即动物的无性繁殖 ,指借助于核移植技术 ,将供体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 ,使后者不经过精子穿透等有性过程即可被激活、分裂并发育为个体 ,使得核供体的基因得到完全复制。根据核供体的来源不同 ,动物克隆可分为胚胎细胞克隆与体细…  相似文献   

3.
利用体细胞移植技术获得克隆动物的成功是几十年来生命科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这项技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哺乳动物克隆效率低下,且克隆后代发育异常等问题,已成为目前制约动物克隆技术发展和应用的瓶颈。克隆动物中经常出现后代过大综合征(LOS),该病导致克隆动物早产、难产和易夭折。LOS类似于人的伯-伟综合征(BWS),BWS也称为Wlims瘤,表现为巨舌、内脏肿大等症状。研究发现BWS的发病机理与WT1基因(Wilms’tumor 1gene)异常表达有关。本文对体细胞核重编程和表观遗传学调控细胞重编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WT1基因组蛋白乙酰化修饰与体细胞重编程之间的联系进行简要介绍,以期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动物克隆的机理及其潜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峰  贾青 《当代畜牧》2005,(6):48-51
目前动物克隆技术因应用低效和后代生长发育异常等缺陷而受到限制,问题的根源在于对动物克隆机理缺乏了解。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阐述,其中包括细胞周期、线粒体命运、X染色体失活以及供体核的基因组再程序化,并对克隆技术潜在的问题做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5.
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研究了5只仔猪下丘脑内生长抑素mRNA的分布。结果表明,生长抑素znRNA主要见于下丘脑腹内侧核、穹窿周核、腹外侧核、弓状核、室旁核和室周核,此外在视交叉上核、视上核、下丘脑前区和后区偶见零散标记细胞。本研究结果与在绵羊和豪猪上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获得的结果略有不同,除与研究方法和种属差异有关外,还可能与实验动物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6.
体细胞核完全的重编程是成功生产克隆动物的先决条件,体细胞核的不完全重编程是克隆动物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通过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端粒、X染色体失活和印记基因表达几个方面的论述,来探讨造成克隆动物发育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体细胞核完全的重编程是成功生产克隆动物的先决条件,体细胞核的不完全重编程是克隆动物发育异常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通过对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端粒、X染色体失活和印记基因表达几个方面的论述,来探讨造成克隆动物发育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动物克隆技术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动物克隆技术对于优良种畜的复制、减少实验用动物数目、动物遗传多样性保存及濒危动物挽救、转基因动物培育以及人类疾病的治疗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早在1938年HansSpemann就已提出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设想,但直到20世纪50和60年代才在两栖类和鱼类获得成功。而哺乳动物的胚胎细胞核移植起步更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成功的报道。自1997年Wilmut等人培育出体细胞克隆绵羊Dolly以来,哺乳动物克隆技术有了迅速发展;先后获得了体细胞克隆小鼠、牛、山羊、猪、猫和兔,供核细胞的种类也在不断拓宽。然而,目前体细胞克隆的成功率还很低,一般只有1%~3%。一般认为,造成克隆成功率低的原因主要是供体核后成性基因程序再编不当。尽管最近的实验证明,端粒长度和X-染色体灭活等程序再编正常,但于配子发生期间形成的后成性信息(如配子基因印迹)在核移植之后并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被动免疫技术降低动物脂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被动免疫技术是一种降低动物脂肪的新方法。该方法是将抗脂肪细胞膜的多克隆抗体(APM-AB)注入到动物体内,除了能降低动物脂肪沉积外,还能增加胴体重和屠宰率,影响血清中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含量。但有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增加肝脏、心脏和脾脏的重量,并使肝脏和脾脏的颜色变得灰暗。APM-AB的作用机理主要与血清补体所介导的细胞毒性和由激素引起的生化反应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0.
日本科学家4月底宣布,他们利用牛奶中的乳腺细胞克隆出两头牛犊,这是世界上首次使用动物乳汁克隆出动物。研究人员于1998年7月从一种荷兰乳牛的初乳中取出50个乳腺细胞,先从这些乳腺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然后与剔除核的未受精卵子融合,促使卵子分裂成胚胎,再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种群结构、数量等与动物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医学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与人的胃肠道老化,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结肠癌、大肠肿瘤等疾病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消化道微生物还通过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能量代谢,以及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生理功能等进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因此,通过研究机体与其消化道微生物的关系,如:不同生理环境条件下消化道微生物对机体的影响机理;不同生长阶段肠道微生物种群结构、数量的变化;不同的消化道微生物对机体的作用等,将有助于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本文着重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消化道微生物与动物营养的相关研究报道,旨在说明消化道微生物与机体关系密切,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动物防御素是存在于动物多形核粒细胞和上皮组织内的一类富含半胱氨酸和二硫键的抗微生物肽,具有特殊的抗性机理和广泛的抗菌谱,在杀灭细菌、对抗癌症、杀伤艾滋病毒、转基因工程及食品方面有重要作用。作者从防御素的分布入手,对防御素的分子结构、基因定位与进化、生物活性与机理、基因表达调控等最新研究作一全面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专家文库     
周磊,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作者,博士期间师从杨汉春教授。研究方向为动物分子病毒学与免疫学,主要从事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等病毒性传染病的分子致病机理、遗传变异规律以及感染与免疫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动物体细胞核移植后核重编程可能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核移植在多种动物上取得了成功,但是其效率依然很低。研究表明.核供体不完全或者不正确的后成性重编程可能是核移植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从基因印记、端粒长度变化、X染色体失活、核的变化及参与该变化的酶等方面讨论了核重编程可能的机制。了解核重编程的机制.有助于解决核移植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核移植的效率.从而更好的为农业和生殖医疗等行业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动物保健》2014,(2):83-83
美国普渡大学F.F.Yah等研究表明,神经内分泌系统通过释放精神化合物如儿茶酚胺类药物、肾上腺素(EP)、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皮质酮(CORT)和5-羟色胺(5-HT)来控制动物适应环境。这些物质的变化已被用作与健康有关的动物应激反应的生物标志。  相似文献   

16.
吕昆  林丹  黄英 《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1):99-104
端粒是真核染色体分子末端的DNA区域,是由重复的DNA序列和端粒结合蛋白形成的DNA-蛋白复合物,对于染色体的复制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结果表明,端粒长度的缩短与人类疾病和衰老密切相关。同时,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作为一种有效的无性生殖手段,越来越多的在科研和生产中得到应用。由于体细胞核移植通常采用体细胞作为核供体细胞,因而供体细胞的端粒长度、核移植后重组胚的端粒在胚胎早期是否会被修复、端粒长度是否有变化等问题,对于研究克隆动物的重编程、发育生物学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将对端粒的结构和端粒长度的机理研究、在克隆哺乳动物中对端粒长度的探索研究,以及近几年来关于端粒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7.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分子克隆重组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如分子标记、动物分子遗传学、抗病育种等。这些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问题:①畜禽基因组及重要经济性状(肉蛋奶)的基因(QTL)定位。研究内容包括基因组及基因图谱;产量和质量主基因分析;基因(QTL)定位;单位性状基因的分离、克隆和测序;转基因动物。②畜禽超高产育种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内容包括肉蛋奶超高产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畜禽杂种优势的机理及预测,分子遗传鳖记辅助选择。③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为体细胞核移植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核供体,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同源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5,FGF5)基因打靶载体至体细胞中,经正负双筛选获得了51个细胞克隆,扩繁后剩余12个克隆,最终经DNA及RNA水平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得到4个阳性细胞克隆,即建立了敲除FGF5基因的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胎儿皮肤成纤维细胞系。与普通细胞相比,所得的阳性细胞克隆在细胞形态、性状及生长特性等方面均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变化:细胞体积增大;边界模糊,立体感降低;生长速率明显下降;胰蛋白酶消化所需时间明显增加。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变化可能是受到了敲除FGF5基因、细胞转染和药物筛选作用等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9.
对于生物领域来说,转基因克隆动物的出现,可谓是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不仅体现了极高的科学意义,而且还存在着极强的应用价值。转基因克隆动物最引人注目的时期是在1997年的英国,克隆绵羊“多莉”的出世,使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研究在全球生物领域风起云涌。那么到底当前转基因克隆动物的研究现状如何呢?笔者在本文中简单介绍了转基因克隆动物的含义、方法与应用发展领域,并总结了一系列亟需我们不断探索与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动物体细胞克隆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的方法,研究现状,指出体细胞克隆动物虽然存在成功率低,死亡率高,生长发育不正常等缺陷,但在快速扩敏优良种畜和转基因动物,保护动物遗传资源,生产用于器官移植的克隆器官等方面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