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大杯蕈又名猪肚菇、大杯伞,子实体出土时成棒状,后逐步分化成菌盖和菌柄,所以又叫笋菇.属大型肉质伞菌,菌柄中生,菌柄表皮厚且韧,中间肉质,菌盖平展成伞状,有菌褶.该菇一般5~10月发生于林中及草地上,子实体单生或群生,具有木腐生和土生的特点.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食用菌试验站1999年从野外采摘后进行组织分离栽培,现已获得成功.据分析,子实体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质元素钴、钼、锌等,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的含量居于食用菌之首,蛋白质的含量与香菇、金针菇相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食用菌.  相似文献   

2.
王秉峰 《甘肃农业》2002,(12):54-56
一、概述 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arus),又称洋蘑菇,属担子菌纲,伞菌目,蘑菇属的一种食用菌,是目前全世界栽培范围最广、产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 我国栽培的蘑菇品种是双孢蘑菇,有菌盖、菌柄、菌褶.菌盖白色,幼时呈球形,成熟后呈伞形.菌柄在盖的中央,白色、中实,优质者柄短而粗.菌柄与盖边缘联结着一层膜,即菌膜,到"开伞"时菌膜破裂,在菌柄周围残存一圈.菌易脱落,菌褶初期为粉色、红色,后呈咖啡色.此蘑菇品种质量好,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味道鲜美,产量高.  相似文献   

3.
杏鲍菇,以食用菌柄为主,是食用菌重点发展品种之一。杏鲍菇品种分为两类:一为保龄球状,其子实体形态为菌柄基部膨大,向上渐细,顶部菌盖较小,仅较菌柄连接处直径稍张开,一般为0.3~0.8厘米;二为柱状菇,即其菌柄上下粗细基本相同,菌盖亦较小。前者形状好、色泽白、价值高,但生物学效率偏低,一般商品生产的生物学效率为40%~60%;后者产菇量较高,生物学效率一般在80%以上,高者可超过120%。现以柱状菇为例,介绍栽培管理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4.
肖辉 《农技服务》2001,(3):22-22
<正> 杏鲍菇,是一种名贵珍稀食用菌。其菌肉肥厚,菌盖和菌柄脆嫩,味道鲜美,具有愉快的杏仁香味,倍受消费者青睐。 (一)特征特性 杏鲍菇于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初期圆形,后平展,直径3~15厘米,中央稍下凹至漏斗形,圆形或扇形,表面有绒毛,灰褐色至浅黄白色,菌肉白色;菌柄长5~12  相似文献   

5.
羊肚菌又称羊肚蘑,真菌学分科属盘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属。羊肚菌由羊肚状的可孕头状菌盖(因此而得名)和一个不孕的菌柄组成。菌盖表面有网状棱的子实层,边缘与菌柄相连。菌柄圆筒状、中空、表面平滑或有凹槽。羊肚菌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稀有食用菌,属高级营养濨补品。据测定,每100g羊肚菌含粗蛋白质28.1g,  相似文献   

6.
尤逢惠  伍玉菡  江舰  万娅琼  曹磊  储耀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53-12953,12963
[目的]测定几种常见食用菌的共晶、共熔点。[方法]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香菇、金针菇、双孢菇菌柄和菌盖的共晶点和共熔点。[结果]试验得出,食用菌的菌盖和菌柄共晶点和共熔点温度差异较大,当放在一起进行预冻时,应选择二者较低的共晶点。一般的超低温冰箱(-18℃)即可满足要求;升华阶段的加热板温度应选择二者较高的共熔点,即可满足要求。[结论]研究可为食用菌冷冻干燥的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用菌对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DNJ)的富集作用。[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银耳、姬菇、黑木耳、灵芝、猴头菇9种食用菌对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 jimycin,DNJ)的富集能力。[结果]供试食用菌种均不能自我合成DNJ,但黑木耳、灵芝和猴头菇对DNJ有富集作用,而且其菌盖的富集能力远远高于菌柄。随着培养料中桑枝屑比例的增加,灵芝和猴头菇菌盖中DNJ含量也随之增加,在50%桑枝屑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0704%和0.0472%,再增加桑枝屑比例,则其菌盖中DNJ含量下降,当桑枝屑比例为80%时,其菌盖中DNJ含量分别降为0.0474%和0.032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具有降血糖功效的桑枝食用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殷浩  佟万红  刘刚  黄盖群  危玲  张剑飞  郑继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261-1262,1287
[目的]探讨食用菌对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ONJ)的富集作用。[方法]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银耳、姬菇、黑木耳、灵芝、猴头菇9种食用菌对桑枝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DNJ)的富集能力。[结果]供试食用菌种均不能自我合成DNJ,但黑木耳、灵芝和猴头菇对DNJ有富集作用,而且其菌盖的富集能力远远高于菌柄。随着培养料中桑枝屑比例的增加,灵芝和猴头菇菌盖中DNJ含量也随之增加,在50%桑枝屑时达到最大分别为0.070 4%和0.047 2%,再增加桑枝屑比例,则其菌盖中DNJ含量下降,当桑枝屑比例为80%时,其菌盖中DNJ含量分别降为0.047 4%和0.032 7%。[结论]该研究可为开发具有降血糖功效的桑枝食用菌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测定云南常见野生牛肝菌中总Hg含量,分析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部位牛肝菌对Hg的富集规律和积累特征,评价野生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为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食用安全评估提供数据依据。【方法】采用MA-2000直接测Hg仪—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牛肝菌菌盖、菌柄中总Hg含量,计算同一牛肝菌菌盖与菌柄总Hg含量比(QC/S),分析不同种类、部位牛肝菌中总Hg含量的差异和富集规律。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Hg限量标准及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规定的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现行标准,评价云南野生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结果】同一子实体菌盖与菌柄的比值(QC/S)在0.3~8.8之间,95%牛肝菌样品菌盖、菌柄总Hg含量比(QC/S)≥1,表明多数牛肝菌菌盖对Hg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本研究中多数野生牛肝菌菌盖、菌柄总Hg含量超过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Hg含量限量标准(≤0.1 mg/kg);根据PTWI标准,假设成年人(60 kg)每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样品Hg摄入量低于允许摄入量,无安全风险,而2013年采自玉溪大营街的美味牛肝菌,2012年采自楚雄永仁县的铜色牛肝菌及2014年采自玉溪新平的绒柄牛肝菌等少数样品Hg摄入量高于该标准。【结论】不同产地、种类牛肝菌菌盖、菌柄中总Hg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少数牛肝菌总Hg含量超过相关标准,食用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0.
广灵县食用菌栽培种类多、面积大,其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结实、乳白,可全部食用,且菌柄比菌盖更脆滑、爽口,具有爽快的杏仁香味和鲍鱼的口感,适合保鲜、加工。广灵县已把食用菌种植发展成为一项主体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介绍了杏鲍菇无公害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1.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因其野生条件下主要发生于刺芹植物枯死的根茎及周围土层中,故又称刺芹侧耳.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由于杏鲍菇菌肉肥厚,菌柄粗壮,质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种特殊的杏仁香味,是侧耳属中味道最好的一种,故被誉为"平菇王".杏鲍菇子实体内含18种氨基酸及部分对人体有益的矿质元素等营养成分,且其呈味物质十分丰富,尤其令人食后不忘的杏仁味.使得消费者对其青眯有加;加之较高的耐贮、耐运性,使其保鲜性能及货架寿命大大延长,也是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21世纪开年以来,不断有商家在寻求该产品,无论鲜品、烘干或粗制品均可,但是由于生产者对杏鲍菇没有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开发生产,致使该商品供不应求.这说明了杏鲍菇开发的前景及其潜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杏鲍菇母种的最优组织分离部位及其菌丝体最适培养基,为杏鲍菇高产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分别从杏鲍菇的菌盖和菌柄相接处、菌柄中部、菌柄基部3个不同部位各切取约0.5cm^2的内部组织块,接种于PDA斜面培养;将生长的菌丝体在10种不同培养基中纯化复壮后,分别接种到麸皮综合固体培养基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比较菌丝体的生长状况;将生长最好的菌丝体接种于10个不同培养基中,观察菌丝体的生长状况,筛选杏鲍菇母种最适培养基。【结果】在麸皮综合固体和黄豆粉液体培养基中,从菌柄中部生长的菌丝体明显优于从菌盖和菌柄相接处及菌柄基部,且三者菌丝体之间的日长速差异达显著水平。杏鲍菇母种在培养基A(马铃薯)、B(棉籽皮)、C(麸皮)、D(木屑)、E(黄豆)、G(绿豆)上的生长较好,菌丝体较密、整齐一致、颜色均一,但在C(麸皮)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培养基A、B。【结论】菌柄中部为杏鲍菇母种的最佳分离部位,以麸皮煮汁配制的综合培养基是生产杏鲍菇母种的较理想培养基。  相似文献   

13.
工厂化生产杏鲍菇优良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产量、子实体栽培性状及栽培周期为指标,对7个杏鲍菇菌株进行对比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杏鲍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7号菌株(龙海3号)菌丝生长速度快,生长势旺盛,单瓶产量达343g,菌盖平均直径为3.98cm,菌柄平均长为13.02cm,菌柄平均直径为4.23cm,生物学转化率为57.2%。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富硒金针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采用富硒栽培、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苯酚-硫酸法对金针菇子实体总糖、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子实体均含有总糖、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17种,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7种。确定硒糖的最佳浸提温度80℃、浸提时间3 h、提取3次合并滤液;总糖菌盖、菌柄含量分别为40.31%、48.99%,硒含量为34.2355 μg/g。  相似文献   

15.
分析工厂化栽培杏鲍菇副产物(菇头、异形菇)的主要营养成分,并采用国际通用的非生物评价法,评价其蛋白质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与杏鲍菇商品菇相比,杏鲍菇副产物灰分、粗脂肪、粗多糖、Ca、Fe、Zn、Se等营养成分含量差异不显著,粗蛋白还高出20.69%;杏鲍菇副产物含有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达16.38g·hg-1,必需氨基酸总量为6.16g·hg-1;从化学评分(CS)、氨基酸评分(AAS)和氨基酸比值系数(RCAA)分析,杏鲍菇副产物第一限制氨基酸为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但赖氨酸和苏氨酸含量较高,可与谷物类食物互补搭配;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生物价(BV)和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AA)略低于杏鲍菇商品菇;营养指数(NI)与香菇相当,略高于商品菇;杏鲍菇副产物营养丰富,开发潜力大。  相似文献   

16.
平菇漆酶与Cu~(2+)调控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兵  王宇光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60-2661
概述了平菇漆酶的分子生物学进展,包括其理化性质、氨基酸序列分析、基因结构分析以及铜离子诱导的平菇漆酶基因的调控。  相似文献   

17.
依据GB 5009的检测方法,分析了不同麸皮添加量对杏鲍菇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麸皮添加量为20%和25%栽培的杏鲍菇品质较好,其含水量分别为11.54%和11.52%,蛋白质含量分别为27.49%和27.51%,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90%和1.83%,粗纤维含量分别为16.21%和16.43%,总糖含量分别为34.60%和34.54%,灰分含量分别为7.84%和7.77%;矿质元素(mg/100 g)钾含量分别为1.91和1.68,钙含量分别为143和117,铁含量分别为31和27,镁含量分别为980和985,锌含量分别为41和42,铜含量分别为9和11,锰含量分别为10和15;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6.59%和16.06%,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40%和6.15%。  相似文献   

18.
红平菇(Pleurotus diamor)培育条件和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形态特征、生长与发育、农艺性状、栽培方式、栽培基质、接种管理和出菇管理等几方面阐述红平菇的品种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要点。研究得出:红平菇子实体丛生,由菌盖和侧生菌柄构成;适宜熟料袋栽或菌筒栽培,也可进行生料袋栽或床栽;菌丝生长温度控制在28~30℃、空间湿度控制在75%左右、于黑暗环境中培养;原基分化的适宜温度为18~25℃,子实体发育温度20~28℃。  相似文献   

19.
摘要:应用多元统计成份分析法,对不同添加猪粪渣下鲍鱼菇中各类氨基酸总量的7个主要指标进行相关及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鲍鱼菇子实体的鲜味氨基酸总量(x1)与甜味氨基酸总量(x2)、支链氨基酸总量(x4)、芳香族氨基酸总量(x5)、儿童氨基酸总量(x6)和必需氨基酸总量(x7)呈极显著正相关;x2与x4、x5、x6和x7呈极显著正相关;x4与x5、x6和x7显极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添加不同用量的茶梗进行白灵菇代料栽培,并分析白灵菇的菌丝活力、出菇表现、产量及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白灵菇在茶梗代料培养基中菌丝活力、出菇表现比对照(未添加茶梗)差;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粗蛋白及氨基酸总量均比对照低,且随着茶梗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但子实体粗脂肪、粗纤维、灰分、Fe、Zn等营养成分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E/T)比值均比对照高,且随着茶梗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分别比对照高出0.08%~0.57%、0.15%~1.3%、0.32%~2.45%、0.28%~0.63%、1.21~4.29μg·hg~(-1)、0.02%~4.45%。综上所述,茶梗作为代料栽培白灵菇可行,但配方有待进一步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