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花生茎腐病广泛发生于全国各花生产区,是发生最广、最严重的花生病害之一,具有毁灭性。病区花生常年死苗率在15%~20%,较重的达20%~40%,个别重病地块死苗率高达80%~95%,几乎绝收。现将该病的发生情况及其高效防治技术进行介绍。一、发病情况病原菌属半知菌亚门色二孢属。病菌主要在土壤、病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7.花生青枯病花生青枯病也称作死藤、死头、花生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特别是华南地区花生的重要病害,近年来在山东中南部、河南南部等部分地区发生为害也较严重,再往北部的河北、辽宁等省也有少量发生。发病率一般1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整片枯死,一般结荚前发病损失达100%,结荚后发病损失达6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整片枯死,一般结荚前发病损失达100%,结荚后发病损失达60%70%,收获前半个月发病的  相似文献   

3.
<正>姜炭疽病是分布较广,且发生较普遍的一种重要生姜病害,通常病株率30%~50%,轻度影响生产,少数发病较重的地区,病株率达80%以上,并可导致部分植株枯死,严重影响生姜的品质、产量和种植者的收益。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临沂市地处沂蒙山区.属山东花生重点产区之一.常年种植花生17.3万~20万hm2 .近年来,花生烂种死苗现象连年发生.且较为普遍.一般缺苗10%~20%.重发生年份的严重地块缺苗达60%~80%.给花生生产造成了很大危害.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当地农民的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5.
超高产夏直播花生生育动态及生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麦田夏直播地膜覆盖花生7 500kg/hm2产量水平下植株的生育动态及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夏直播花生营养生长出现在结荚期之前,植株的主茎、侧枝、叶龄和分枝数的净增长速率均在出苗后30~40d达到高峰,出苗后70~80d基本不再增加。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量均在结荚中期(出苗后60~70d)达到高峰;叶片SOD、POD和CAT 3种抗衰老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基本一致,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高峰期出现在结荚中期。MDA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从结荚中期开始上升速度明显加快。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夏直播花生7 500kg/hm2的生育指标。  相似文献   

6.
<正>(接上期)8.花生白绢病花生白绢病又称菌核性基腐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花生产区,在我国以长江流域和南方产区发生较多,一般为零星发生,但严重的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造成植株成片枯萎。发病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7.
费克伟 《科学种养》2014,(10):31-31
<正>马铃薯环腐病是马铃薯的一大病害,在六盘水市各地都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发病地块一般减产10%~20%,发病重的减产达30%以上。1.发病症状植株受害后,一般表现为生长迟缓,地上部矮缩、瘦弱、分枝减少、叶片变小,后期表现出萎蔫症状,自下而上发展,引起植株提早枯死。薯块受害后形成环状腐烂,用手挤压受害处内外可分开。2.发病过程带病种薯是主要侵染源,若用病株所结的薯块做种薯,以后就会发病,病菌还可以从伤口侵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花生种植效益的提高,我县花生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耕作制度和农民施肥习惯,花生空瘪现象很普遍,且空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花生产量,轻者损失20%~30%,严重达80%以上。2011年我县城厢镇墩坂村、南坪村,湖头镇东埔村部分田块空瘪率达8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9.
<正>病害防治生姜斑点病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连续喷2~3次。喷药时可在药液中适当添加叶面肥,如天达2116等,可使叶片变绿、增厚,增强光合作用,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花生施肥不足或不全面、土壤薄瘦、着果过多等,中后期易出现脱肥,影响植株正常的生长发育、着果多少和果实的饱满度等,对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20%~30%,应高度重视。花生中后期是指花生开花下针到部分荚果膨大成熟,是肥水需求高峰期。此时花生已封行,如发现脱肥现象,很难进行土壤施肥,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是进行叶面施肥。花生叶面施肥可增产,低者为7%~10%,高者达  相似文献   

11.
<正>(接上期)2.花生叶斑病花生叶斑病包括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褐斑病又叫"早斑病";黑斑病又称"黑疽病、晚斑病"。这两种病遍及我国主要花生产区。多混合发生于同一植株的同一叶片上。轮作地发病轻,连作地发病重。重茬年限越长,发病越重,往往不到收获季节,叶片就提前脱落,这种早衰现象常被误认为是花生成熟的象征。花生受害后一般减产10%~20%,甚至30%以上。  相似文献   

12.
1 玉米花粒期管理1.1 巧施粒肥所谓巧施应看大田植株长相而定,在穗肥充足,植株长相好,叶色浓绿,无早衰现象的田块可不施粒肥,以免延长生育期.若穗肥不足,植株发生脱肥现象,则应补施粒肥.粒肥施用的原则是宜早勿迟.施尿素75kg/hm2或碳铵150~225kg/hm2,打穴深施.也可用1%~2%尿素与0.4%~0.5%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施.1.2灌水与排涝土壤水分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80%,才有利开花受精,若天旱及时灌水;若田间持水量超过80%,注意排水.1.3隔行去雄在玉米刚刚抽雄时,隔一行去一行或隔一株去一株雄穗,全田去雄1/2,有利于田间通风透光,节省养分,减少虫害,可增产5%~8%.去雄的方法是:当雄穗从顶叶抽出1/3或1/2.在散粉前,隔行或隔株及时将雄穗拔除.最好将先抽雄的植株或弱株,虫株的雄花去掉,但地边几行不要去雄,以免影响授粉,去雄时切忌损伤顶端叶片,更不能砍掉果穗以上的茎叶,否则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13.
正进入6月以后,高温伴随着高湿适宜花生并发各种病害,由于土壤中残留有病菌和农家肥中含有的病菌,常可借助降雨、田间管理工序在花生大田中传播。在笔者下乡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时,常看到一些花生地,特别是去年的连作地,相继发生不同病害。一是青枯病危害。其症状一般是花生植株顶端第二片叶失水萎蔫,几天后,整个植株从上到下快速萎蔫,叶色虽保持绿色,但较暗淡。早期发病的植株一般不结荚果,每亩减产常在20%左右,严重的减产50%以上。二是茎腐  相似文献   

14.
鲁南地区玉米青枯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南地区玉米青枯病发生严重,一般发病率30%~70%,使玉米产量损失严重,2005~2006年发生特别严重。一般发病率30%左右,严重的发病率70%~80%使玉米产量损失严重,有的地块造成绝产。据调查:收获前15~20d发病的千粒重损失为48.7%,收获前10d左右,发病的千粒重损失为23.3%。  相似文献   

15.
稻赤斑黑沫蝉 (CallitettixuersicolorFab .)属同翅目 ,沫科 ,广胸沫蝉亚科 ,黑沫属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水稻 ,其次是玉米、高粱、甘蔗、黄豆、茭白、花生等作物及其他禾本科杂草。近 10年来 ,稻赤斑黑沫蝉在我国南方由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害虫 ,局部地区 ,防治不及时 ,造成发病植株穗短 ,粒少 ,空秕率偏高 ,干粒重降低。据 1998年调查 ,剑河县一般的受害田减产 10 %以上 ,严重的达 30 %~ 40 %。现将研究结果作初步论述。1 发生概况国内分布偏于南方稻区。省内分布 1989年以来贵州的各个县 (市 )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花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花生病害 1.1青枯病 又叫“青症”、“死苗”、“花生瘟”等,是一种土壤传播的细菌性病害。为害花生的维管束,在短期内能使大量植株迅速枯死。花生青枯病从苗期至收获的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一般多在开花前后开始发病,盛花期为发病盛期。  相似文献   

17.
腹泻不是单一疾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有症状.1~3月龄的幼兔最易发生, 一旦发病,往往预后不良.据统计,在幼兔的死亡病例中有腹泻症状的占70 %~80%.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记者从黑龙江省植保站了解到,目前该省大部分玉米主产区已不同程度的发生玉米大斑病,不同地块和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发生相对较重的肇州、林甸、双城、肇源、北安、肇东、富裕等地发病地块病株率一般在10%~40%之间,个别严重地块已接近100%;五常、木兰、爱辉、依安、龙江、集贤、密山等其它地区发病地块病株率一般在3%~10%之间,个别严重地块接近40%。目前病斑主要集中在植株中下部叶片,且有往植株上部扩展趋势。发病品种主要有先玉335系列、郑单958、吉单519、鑫鑫1号等。分析发病主要原因有:(1)玉米密植栽培,导致田间  相似文献   

19.
<正>茭白瘟病,又叫茭白灰心斑病,是茭白的重要病害,在茭白种植地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30%~50%,严重时可达70%~80%,影响茭白生产。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茭笋。平均气温达20℃时(5月上、中旬)开始为害,温暖、高湿利于发病。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土壤  相似文献   

20.
<正>花生炭疽病在我国南、北方花生产区均有发生,但一般危害不大。主要危害花生叶片,也可危害叶柄、茎秆。花生染病后,造成叶片干枯,影响植株结荚,降低荚果产量。发病症状叶片发病,病斑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多在叶缘或叶尖产生大病斑。叶缘病斑呈半圆形或长半圆形,直径12.5厘米;叶尖病斑多沿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