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周俊  牛怡  杨子凡  董博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22-228
通过分析甘州区农田耕层土壤微量元素(Fe、Mn、Cu、Zn、B)的空间分布,从水平与垂直方向对全区农田耕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进行研究,并对照全国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分级标准得出全区各乡镇耕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丰缺情况。主要结论如下:在0~5 cm、5~10 cm 、10~2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土壤各有效态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差异较大,主要表现为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和中间低四周高的特征。从垂直方向来看,全区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平均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呈缓慢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效铜、有效硼平均含量均表现为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小;土壤有效锰平均含量的趋势为上下层高,中间层低;个别乡镇的土壤微量元素垂直分布特征与全区存在差异。全区大部分乡镇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含量属于适中水平;土壤有效硼含量属于缺乏水平。建议今后在种植中应向该区土壤施入硼肥。  相似文献   

2.
陆良植烟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对陆良烟区土壤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有效地分区管理及烤烟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陆良县基本烟田耕层土壤(0~20 cm)中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陆良县植烟土壤微量元素均表现为各向异性分布,6种有效态微量元素均表现为中等的空间相关,其空间变异受由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利用普通克里格插值法绘制了微量元素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陆良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处于中等水平,有效锌含量中等,有效铜、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十分丰富,土壤有效钼极度缺乏。  相似文献   

3.
研究旨在系统阐明区域内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丰缺状况,探究微量元素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平凉市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土壤改良与地力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Cu、Zn、Fe、Mn、B、Mo和S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评价平凉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丰缺状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微量元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平凉市耕地土壤有效Cu、Zn、Fe、Mn、B、Mo、S平均含量分别为1.04、0.92、13.18、11.03、0.51、0.11、15.11 mg/kg。有效S含量在空间上为强变异,其余元素含量均属于中等程度变异。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区域耕地土壤有效Cu、Zn含量丰缺水平为低—中等,有效Fe、Mn为低—高等,有效Mo为较低—低等,有效B、S为极低—较低等;不同土类土壤有效Cu含量丰缺水平为低—中等,有效Zn、Fe、Mn为低—高等,有效B为较低—低等,有效Mo为较低—中等,有效S为极低等。土壤pH、有机质和有效态微量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关系。总体而言,平凉市耕地土壤整体缺乏有效B、Mo、S,且有效S为极缺乏,有效Cu、Zn、Fe、Mn普遍处于适中...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优培-海藻生物有机肥(Y)、微生物菌肥(W)和腐植酸有机肥对日光温室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效态微量元素含量、酶活性以及番茄品质等方面的影响,旨在探索快速、简易且廉价的土壤改良方法,为日光温室土壤改良及有机蔬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土壤p H无显著影响,在番茄生育期内土壤p H值始终在7.0以上,没有出现酸化问题;拉秧后,除中量腐植酸有机肥(FM)外,其他各处理均能有效降低土壤EC值并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处理对提升有效态Mn、Zn和Fe含量的效果不显著,其中,仅高量腐植酸有机肥处理(FH)能同时提高开花结果盛期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有效态Zn含量,与CK相比,分别增加10.8%和13.2%;不同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不同土壤改良剂对碱性磷酸酶的酶活性影响较小;微生物菌肥对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影响相对明显;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提高番茄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中量腐植酸有机肥处理提高了番茄的糖酸比。土壤改良剂可有效改善日光温室土壤特性及番茄品质。  相似文献   

5.
依托辽宁省新民市大民屯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分别选取了露地和使用年限为2、5、10和15年的设施菜地,采集了0~150 cm深度内8个土层的样品,测定了DTPA浸提态微量元素Cu和Zn含量及与之相关的化学指标,分析了土壤Cu和Zn的剖面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DTPA浸提态Cu和Zn具有显著的剖面分异和表层集聚现象,0~60 cm土层显著高于60 cm以下土层。DTPA-Cu、Zn含量受土壤有机碳(SOC)和电导率(EC)的正向影响,受土壤pH的负向影响。SOC和pH是DTPA-Cu含量分布的主导影响因素,SOC是DTPA-Zn含量分布的决定性影响因子,土壤Zn/Cu受电导率(EC)、SOC及pH的综合影响,且均为正向影响。另外,DTPA-Cu、Zn含量还与土壤全N及速效N、P、K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高量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导致设施土壤有效养分含量的同步增长。研究结果可为设施菜地养分管理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云南农田土壤常量与微量元素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并为农作物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云南14个地方农田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P、K、Ca、Mg、Cu、Fe、Zn、Mn)的含量,并对土壤中常量及微量元素含量的状况与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农田土壤中速效P、K元素处于平衡,速效Ca、Mg亏缺,速效Cu、Fe、Zn、Mn等微量元素盈余。在不同地貌下,土壤常量及微量元素分布有明显的差异,滇中红色高原土壤的速效态微量元素(Fe、Zn、Mn)的含量明显高于滇东喀斯特高原和滇西横断山脉;速效P、K、Ca的含量从西至东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速效Cu的含量则从西到东有逐渐上升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农田土壤元素测定及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渝东北奉节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在奉节脐橙种植区野外采集的表层土壤样的分析结果,探讨了土壤中常量元素、主要微量元素及土壤元素有效态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主要营养元素N、P、Corg三种元素含量较高,K元素含量一般;微量元素中Fe、Zn、B在该区表层土壤中的分布都较均匀,Mn、Mo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太均匀,Cu元素在表层土中分布不均匀;土壤元素有效态中有效P、有效态Mn、有效态Cu、有效S、i速效K、有效态Fe含量丰富。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研究旨在阐明研究区耕地土壤有效态微量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为优化施肥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利用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西安市耕地土壤中的铁(Fe)、锰(Mn)、铜(Cu)、锌(Zn)4种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的空间变异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效Fe、Mn、Cu、Zn平均含量分别为9.84、12.95、1.82、2.61 mg/kg,较第二次土壤普查时有较大幅度提升;土壤有效Fe、Mn、Cu含量在空间上均属中等程度变异,土壤有效Zn属强度变异;土壤有效Fe、Cu、Zn拟合的最优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土壤有效Mn拟合的最优半方差模型为高斯模型,块金系数分析表明,有效Fe、Cu、Zn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Mn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土壤有效Fe的空间分布大体呈现南北含量高而中北部较低,土壤有效Cu的含量大体呈现西高东低的趋势,土壤有效Mn和Zn的空间分布较为复杂。总体来看,研究区Fe、Mn、Cu、Zn有效态含量整体较为丰富,绝大多数耕地土壤有效Fe、Mn、Cu、Zn均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仍然有一定比例的耕地中土壤微量元素较为缺乏,故在具体生产过程中需采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9.
剑河县土壤微量元素与有机质、pH值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剑河县12乡镇72个土壤样本的有效态微量元素、有机质及pH值进行了测定,研究了土壤中有效锌、有效铜、有效锰、有效铁、有效硼元素与有机质、pH值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与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含量有正相关性,与有效锰含量呈负相关性;土壤pH值与有效锰、有效铁、有效锌、有效硼含量有负相关性,与有效铜含量呈正相关性的规律.在生产过程中,应针对不同乡镇的土壤微量元素状况,应在长期施用氮磷钾肥料的基础上,可采取调节有机质和pH值等提高微量元素有效性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对微量元素的吸收,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幼龄和成龄国红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石家庄果树研究所苹果标本实验园内,分别采集了幼龄和成龄国红苹果园0~20,20~40,40~6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通过VISTA-MPX等离子光谱仪对国红苹果土壤中5种微量元素进行了含量测定,采用SPSS软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周期内幼龄和成龄国红苹果园土壤硼元素含量均呈波动性起伏变化的动态规律,而铁、锌元素则无明显变化。典型性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层锰元素之间、锌元素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0~40 cm土层锌元素之间、硼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0~60 cm土层幼龄和成龄各元素之间无相关性。可为指导果园优质栽培和研究不同栽培措施对改善优化国红苹果园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尧都区耕层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态含量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实现尧都区“精准农业”发展的新需求,为当地土壤耕作及作物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采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山西省尧都区耕层土壤中有效态Fe、Mn、Cu、Zn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和丰缺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88.8%的土样缺乏有效Fe,有效Mn和有效Zn分别有19.2%和0.8%的样品处于临界值以下。描述性统计所得变异系数在41.5%(有效Zn)~55.5%(有效Mn)之间,均属于中等变异。(2)有效Fe含量的最适模型为球状模型,有效Mn、有效Zn和有效Cu的最适模型为指数模型。有效Zn含量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C0/C0+C为83.97%,空间相关性程度较弱;有效Fe、有效Mn和有效Cu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研究区4种微量元素具有各向异性,其中有效Mn在90°方向上变异程度较强。(3)Kriging插值结果显示,有效Fe和有效Cu在汾河流域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沿河分布趋势,且由河流东岸向西岸呈递减趋势。研究区内有效Fe非常缺乏,有效Cu含量丰富,有效Mn在东南部和西北部富集,有效Zn整体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品种辣木中铁、锰、铜和锌等微量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对西双版纳不同树龄的‘多油辣木’、‘狭瓣辣木’和‘PKM1 辣木’,在不同采收时期不同采收部位中的4 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种类品种、树龄和采收季节,在辣木的嫩梢和老梢中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辣木中微量元素含量总体呈现:铁>锰>锌>铜的趋势;叶中铁含量低于茎,锰和锌含量高于茎;辣木嫩梢铁、锰和铜含量低于老梢,锌含量高于老梢。铁和锌含量为:‘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狭瓣辣木’,锰含量为:‘狭瓣辣木’>‘多油辣木’和‘PKM1 辣木’,随辣木树龄的增加铁含量呈增加趋势,锰和锌含量呈下降趋势。铁和锌含量夏季低于冬季,锰含量夏季高于冬季。铜含量随品种、树龄和季节变化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3.
为掌握长沙植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与丰缺状况,以第一(2000年)、二次(2014年)植烟土壤普查为基础,2020年开展了第三次植烟土壤普查,在主产烟区布置401个采样点,测定其耕作层(0~20 cm)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利用经典统计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丰缺状况和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长沙烟区土壤pH上升,土壤全量磷钾、有效磷、速效钾与中微量元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钼的平均含量有所增长,其中土壤速效钾和有效铁平均含量呈大幅增长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有效硫、有效铜、水溶性氯的平均含量有所下降。长沙植烟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交换性钙、有效钼的平均含量适宜,土壤全磷、交换性镁、水溶性氯偏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偏高。土壤有效磷、有效锰、水溶性氯具有强变异性,有效硫、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钼为中强变异性,土壤速效钾、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为中弱变异性,土壤pH、有机质、全量氮磷钾、碱解氮的变异性相对较弱。长沙不同区域植烟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长沙烟区应根据植烟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进行精细化分区管理与施肥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兰考矮早8、豫麦49-198和平安8号为材料,设置5个氮素水平(0、120、180、240、360kg/hm 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豫北冬小麦子粒产量及其N、P、K、Ca、Mg、Fe、Mn、Cu、Zn、B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子粒中N与B(r=0.879)、N与Mg(r=0.858)、Mg与Zn(r=0.871)、Mg与B(r=0.877)含量间相关系数较高。施氮显著提高了子粒N、Ca、Fe、Cu、Zn、B含量,K、Mg含量受施氮量影响较小,但P和Mn含量明显下降。兰考矮早8子粒中各种矿质元素(除B外)含量明显高于平安8号,豫麦49-198介于二者之间。施氮在提高小麦子粒产量的同时降低了P/Ca、P/Mg、P/Fe和P/Zn的值,增强了Ca、Mg、Fe、Zn的生物有效性。此外,研究发现施氮量达到180kg/hm 2后,继续增施氮肥小麦产量难以提升。可见,合理的氮肥管理可以提高豫北地区冬小麦产量及子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过量施氮不仅难以提高子粒产量,还会降低子粒P和Mn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氮素和水分含量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有重要影响。为优化水肥管理实现优质高效栽培, 2014—2015和2015—2016小麦生长季在河南省温县大田水氮长期定位试验地块, 以中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进行灌水与施氮两因子裂区试验。主区为灌水处理, 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750 m 3 hm -2 (W1)和拔节期750 m 3 hm -2 +开花期750 m 3 hm -2 (W2) 3个水平, 副区为氮素处理, 设不施氮(N0)及总氮量180 (N1)、240 (N2)和300 kg hm -2 (N3) 4个水平。与W0处理相比, 2个灌水处理均显著降低耕层土壤(0~20 cm)中的硝态氮含量, 灌水处理的籽粒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淀粉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均显著高于不灌水处理。灌水还增加了籽粒中小淀粉粒(粒径<5.0 μm)的体积百分比, 2014—2015年度增幅显著, W1、W2处理分别较W0处理增加3.4%和4.8%。施氮提高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 但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小淀粉粒体积百分比低于不施氮处理。在0~240 kg hm -2施氮量范围内, 籽粒支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及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 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与总淀粉含量、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拔节期灌1水、施氮量240 kg hm -2条件下, 耕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为19.64~20.55 mg kg -1, 小麦籽粒黏度值较高, 同时改善了淀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