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花生新品种开农171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阳 《中国种业》2016,(11):75-75
<正>开农1715是由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以高产、大果花生品种开农30为母本、高油酸花生材料开选01-6为父本选育而成的高产高油酸花生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酸、适应性强、丰产潜力大等优点。2014年通过全国花生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鉴定编号:国品鉴花生2014002;同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花2014002。开农1715的母本为高产、大果花生品种开农30、父本为高油酸花生材料开选01-6。母本开农30是  相似文献   

2.
单粒花生主要脂肪酸含量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组成是影响花生营养价值和货架寿命的主要因素,高油酸花生以其营养保健价值高、化学稳定性好、耐储藏等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和花生加工企业的喜爱。因此,培育高油酸品种是花生育种的重要目标,建立快速、高效、准确检测花生中主要脂肪酸含量的无损方法是加快花生脂肪酸改良和高油酸品种选育进程的重要技术保障。本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了可以非破坏性地快速检测单粒花生中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含量的数学模型,其中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07,均方差为3.463;亚油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18,均方差为2.824;棕榈酸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824,均方差为0.782。使用100粒花生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近红外预测值与化学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90和0.71,表明此模型可以准确地预测单粒花生中这3种脂肪酸的含量。本研究借助该模型建立了一种不依赖分子标记的快速、高效选育高油酸花生的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高油酸花生育种,选育出高油酸花生品种中花215。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利用中花 8 号 /K01-6 杂交育成高油酸花生品种蜀花 7 号, 2022 年与四川花生加工企业四川省百世兴食品产业有限公司联合完成品种登记,品种登记号: GPD 花生( 2022 ) 510122 。蜀花 7 号具有高油酸、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对该品种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和栽培技术要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詹斌 《种子世界》2021,(9):0084-0086
近年来,高油酸花生日益引起种植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花生产业发展的热点品种。高油酸花生的价值体现在其较高的油酸含量,只有保证高油酸花生的纯度,才能发挥其品质与营养价值优势。为此,围绕高油酸花生防杂保纯,现提出高油酸花生耐低温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对高油酸花生耐低温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介绍了高油酸花生的特性,并提出高油酸花生耐低温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田间管理以及适时收获等要点,以为相关栽培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花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脂肪酸组成受环境等的影响而不稳定。本研究选取60份黄淮及长江流域产区主推的花生品种,连续2年在湖北武汉、河北石家庄、河南濮阳和河南周口4个环境下种植,利用GB/T5510-2011法检测种子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品种油酸含量比普通油酸品种稳定,普通油酸品种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比高油酸品种稳定;武汉种植环境有利于花生油酸含量的提高,2年60份品种的平均油酸含量均最高,分别为52.93%和52.64%;高油酸花生品种除油酸含量显著提高外,花生烯酸含量也提高了54.1%;而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分别降低了45.20%和90.44%。结合前期SSR研究结果,本研究涉及的6份高油酸品种属于不同的类群(G1、G2c和G2e),其遗传背景差异较大。本研究结果为花生品种的合理布局和进一步的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南方气候条件花生单粒播种产量情况,并筛选适宜单粒播种的品种,以南方5省共10家育种单位的10个品种开展单粒播种试验,并与福建省8个品种的双粒播种产量进行比较,研究单粒播种对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及关联性。结果表明,单粒播种条件下,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福花0945和虔油粉色荚果产量和籽仁产量分别在3 646.80~4 190.25kg·hm~(-2)和2 651.25~2 956.65kg·hm~(-2)之间,比对照湛油75荚果和籽仁分别增产2.05%~17.26%和7.57%~19.96%,其中闽花19、贺油133、桂花56在节约50%花生用种量的前提下,高于8个双粒播种品种的平均产量。聚类分析表明,在欧氏距离为4.98,10个品种可分成4类,个别品种在植株高矮和果大小等方面差异较大。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饱果率、百果重和总分枝数对单粒播种产量的关联系数较高,结果枝数、分枝长和秕果数对荚果和籽仁产量的关联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7.
《种子》2018,(10)
在吉林省白城市盐碱地和非盐碱地种植了10个高油酸品种(系)、1个普通油酸品系和4个普通油酸花生对照品种,测定了荚果和子仁产量,评价了参试材料的丰产性和稳定性,首次提出了基于相对产量的花生耐盐碱鉴定标准。根据2016—2017年2年试验,鉴定出高耐高油酸品系1个(花育967),中耐高油酸品系2个(15S24、15S25),低耐高油酸品种(系)3个(15S1、花育963、15S11)。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近几年来选育的高油酸品种的遗传多态性,本研究采用31对SSR引物对41份高油酸花生品种(品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筛选出31对引物,扩增出90个等位变异数,平均每条引物为2.903个;Shannon's信息指数分布在0.229~1.347之间,平均值为0.752;多态性信息含量PCI指数分布在0.760~0.740之间,平均值为0.504。41份高油酸花生品种(品系)相似系数分布在0.333~0.889之间,均值为0.626。聚类分析显示,6个育种单位选育的高油酸花生品种(品系)分布在不同分支上,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研究结果不仅为高油酸育种亲本选择提供参考,而且为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9.
花生是南阳市的重要经济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是95%以上是普通花生,因其亚油酸含量高、易酸败、储存期短,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和消费的需求。根据河南省推进"四优四化"为重点抓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要求,引进和推广高营养、耐储存、高油酸花生品种,满足人们对高端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已迫在眉睫。本试验拟通过引进近几年育成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鉴定其丰产性、抗病性、适应性及综合表现,为选择适宜南阳市种植推广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生产上种植的花生品种油酸含量较低,一般占脂肪酸含量的40%~50%,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2:1左右,耐贮性较差。提高油酸含量是我国花生育种的目标之一,油酸/亚油酸比值为1.6曾是我国高油酸品种攻关指标。国外对油酸高低的评价是以花生品种脂肪酸的实际油酸含量为标准,普通品种(低油酸品种)的油酸含量为36%~67%、亚油酸含量为15%~43%,高油酸品种的油酸含量为80%、亚油酸含量为2%~5%。本试验的目的是利用油酸快速测定仪器对高油酸组合F2分离情况进行测定,对高油酸的遗传规律进行验证,为花生高油酸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快速测定仪…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出符合北方地区生产需要的品质优、商品性好、产量较高的花生新品种,本研究运用隶属函数法对2017年国家北方片花生新品种多点试验中小粒组的13个参试品种品质的5项主要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 表明,隶属函数值超过对照'花育20号'的品种有4个,分别是'郑农花23号'、'宇花16号'、'冀农G94','冀5059',这...  相似文献   

12.
曲杰 《中国农学通报》2020,36(17):31-35
为探讨夏花生单粒播种条件下开花结实规律,探索夏花生生长发育规律及高产机理。以高油酸花生品种‘菏花11号’为材料,采用不同密度单粒播种随机区组试验,田间开花、下针规律连续标记10株,每隔10天调查1次、采用排水法测行荚果体积的数据、采用烘干法测得荚果干物质重量数据。结果表明开花持续时间随密度增加而缩短,果针的形成受开花数的影响,结荚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产量随密度增加而先增后降。密度为21万株/hm2的秕果数最少,百仁重最高,产量最高。因此,夏花生单粒播种应适当增加密度,密度过高单株开花结实少,密度过低则影响群体产量。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粒重的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播种方式,研究粒重大小和播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处理可使产量增加,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在一垄两行播种方式下,相对大粒种子和相对小粒种子分别增产9.77%、4.19%;一垄单行种植方式下分别增产3.44%和2.77%。无论种子粒重大小,单粒精播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但其荚果干重、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与双粒穴播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干重、茎柄干重与单株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饱果成熟期与结荚期地上部干物重之差与产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垄作双行单粒精播模式,选用饱满粒重较小的种子,可达节本降耗、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单粒播种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花生植株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泉花551’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筛选其最优种植密度,为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在单粒播种条件下,花生株高、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势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态势;单株分枝数、结果枝数、荚果数、单株生产力和叶绿素含量与种植密度呈负相关态势。在本试验设置的播种密度范围内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以处理R4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增产达显著水平,其较高的产量与其合理的干物质分配和较强的光合能力等有关。不同密度处理对花生籽仁品质影响较少。各处理以R4处理最适宜,既可促进单株健壮发育,充分发挥单株增产潜力,同时能协调个体与群体的发展,促进群体荚果产量的提高,实现花生的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5.
北疆玉米大田机械粒收质量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疆是我国玉米机械粒收率最高的区域,为了解北疆玉米大田粒收质量现状,2012-2017年在新疆奇台总场、伊犁新源71团、伊宁县和温泉县等地农户田块调查了机械粒收质量,共获得269组样本,结果表明:(1)子粒破碎率均值为6.38%,高于5%的国家标准[玉米收获机械技术条件(GB/T 21961-2008)]要求;杂质率和产量损失率均值分别为0.41%和0.96%,分别低于3%和5%的国家标准要求,子粒破碎率高是当前北疆玉米大田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2)收获玉米子粒含水率均值为23.3%,其与破碎率呈显著相关,可用二次函数y=0.0263x 2-1.0433x+15.867(R 2=0.108,n=269)拟合。(3)在子粒含水率相同条件下,不同品种之间子粒破碎率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新引M751子粒破碎率明显低于KWS2564,而KX3564介于两者之间。(4)筛选早熟、脱水快、耐破碎品种,实施玉米密植高产全程机械化绿色生产,可以有效改善机械粒收质量,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协同。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四川花生新品种繁育加代慢、鲜食花生供应周期短的问题,试验探究了四川地区花生一年两熟的可行性。试验以‘蜀花1号(SH1)’、‘蜀彩花1号(SCH1)’、‘蜀彩花2号(SCH2)’3个彩色花生品种为材料,在四川攀西仁和试验基地对其在全年不同月份播种的生长发育状况、产量相关性状及繁殖系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品种自身产量最高的种植时期有所不同,但时期差异不大,种植时间对各品种生长性状和产量性状均产生显著性影响,在1—9月播种期间出苗率、成熟株高、单株结果数、繁殖系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表现趋势,生育期则与之相反,因积温过低等气候条件限制,10—11月播种3个品种均未结果。进一步分析发现:5月播种‘SCH1’的单季繁殖系数为试验最高值,加权平均计算结果显示,3月播种‘SH1’和‘SCH2’时的全年繁殖系数最高,1月播种‘SCH1’的全年繁殖系数最高,最适宜一年两熟种植。结果证明:在攀西地区进行花生一年两熟种植可行,尤其是使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效果更好,可延长四川地区鲜食花生供应时长,同时为四川花生新品种本地快繁加代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7.
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鲁花14为材料,对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荚果和种子的发育情况以及花生种子脂肪酸的累积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果针入土的第39天,小种子(远离果针一端)的平均长度超过大种子(靠近果针一端),在接近成熟时,小种子的平均质量超过大种子。在花生种子中,可以检测到12种脂肪酸。按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萮酸、花生酸、二十四烷酸、花生烯酸、异油酸、亚麻酸、棕榈油酸、豆蔻酸。在花生种子发育过程中,脂肪酸含量随种子的发育逐渐增加,油酸含量不断增多,而亚油酸则呈缓慢减少的趋势。在接近成熟时,油酸和亚油酸占全部脂肪酸含量的79.4%。油酸亚油酸的比值随着种子的发育呈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花生ahFAD2A是控制种子油酸、亚油酸含量和油亚比的关键基因。利用ahFAD2A基因特异引物检测远杂9102, 豫花9416等52个花生品种的ahFAD2A基因等位变异, 并比较其中13个品种的ahFAD2A基因序列。结果表明, 花生ahFAD2A基因存在G-A两种单核苷酸等位变异(野生型ahFAD2A-wt和突变体ahFAD2A-m), DNA序列比对结果证实, 豫花9416等10个品种(突变体)与远杂9102、延津花籽和开农白2号(野生型)相比, 在ahFAD2A基因的448 bp处存在核苷酸G-A突变。应用real-time PCR检测ahFAD2A等位基因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动态显示突变体豫花9416等位基因(ahFAD2A-m)在种子发育中期表达量稍高, 种子发育后期表达量下降速度较野生型远杂9102(ahFAD2A-wt)更快。进一步测定豫花9416和远杂9102在种子不同发育时期的油酸、亚油酸积累和油亚比动态, 发现两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豫花9416在籽粒发育前期油酸相对含量已超过亚油酸, 油亚比大于1并逐渐增加, 而远杂9102到籽粒发育中后期油酸相对含量才高于亚油酸, 油亚比逐渐接近于1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不同花生基因型脂肪酸脱氢酶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殷冬梅  崔党群 《作物学报》2006,32(10):1466-1471
根据Δ12-脂肪酸脱氢酶(FAD)保守的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获得了花生属不同基因型的全长为1 140 bp的cDNA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序列编码379个氨基酸的开放阅读框,所编码蛋白质的大小约为42 kDa。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膜整合蛋白酶特异性的3个组氨酸保守区;氨基酸疏水性分析结果表明,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存在2个具有膜固定蛋白(membrance-anchored protein)重要特征的疏水结构,2个疏水区共跨膜4次,这些分析表明所获得的序列为Δ12-脂肪酸脱氢酶。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FAD序列在花生属植物进化过程中较为保守;与其他物种的FAD序列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为探讨花生属植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分子水平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