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释放大量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潜能,补充城市建设用地不足,采用田野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36个县(市、区)1 015户农户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不同群体农户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及其退出意愿。结果表明:75.86%的农户对宅基地所有权的归属认知错误,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与农户对宅基地政策的认知呈正相关关系;仅有23.05%的农户支持闲置宅基地退出,对于闲置宅基地退出的意愿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水平的提高总体上都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农户家庭年收入水平与闲置宅基地退出意愿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安徽省两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村落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到两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意愿和影响因素数据。对比分析两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观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村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客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高低和宅基地闲置情况对两村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外务工或定居人数则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宅基地面积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针对以上结果,在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时应着重考虑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退出政策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农户退出宅基地后的安置、社会保障、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应当完善且要做好衔接,还要加强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科普和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安徽省两个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村落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得到两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意愿和影响因素数据。对比分析两村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主观影响因素,并运用多元有序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两村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客观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高低和宅基地闲置情况对两村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家庭总人口数对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有较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外务工或定居人数则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宅基地面积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有较显著的正向影响。针对以上结果,在完善宅基地退出机制时应着重考虑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地区的退出政策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农户退出宅基地后的安置、社会保障、就业和子女教育等方面应当完善且要做好衔接,还要加强宅基地退出机制的科普和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4.
推进宅基地有序退出是优化城乡建设用地格局、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河南省12个区县21个村庄的农户调查,发现:农户年龄越大,其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越弱;文化程度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越强;农户家庭人口规模与宅基地退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非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明显强于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的农户。  相似文献   

5.
宅基地退出应尊重农户意愿。以陕西省旬阳县13个村200户农民的实地调查为基础,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及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退出闲置宅基地意愿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来源、对陕西省将推出的宅基地退出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影响较明显,在给予农民经济补偿的情况下,八成以上农户愿意退出宅基地。基于该结论提出建立退出激励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建立宅基地约束及有偿使用等措施退出宅基地。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南京市谷里街道4个村153位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性分析与Logistic分析方法,探究失地农民宅基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失地农民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较高,达40.7%;村集体信任程度、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流转政策了解程度、县城购置房屋情况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研究发现,从基层治理、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及法律法规等角度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促进宅基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以山东省日照市184份农户调查问卷为研究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宅基地“三权分置”背景下的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不强,对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职业、受教育水平、非农收入占比、是否在城镇买房、宅基地数量、是否拥有宅基地使用权证书、宅基地所有权归属以及是否了解“宅基地三权分置”政策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性别和家庭人口数对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意愿认知和行为决策,对于促进农村宅基地有序流转、盘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短期效应并不明显,有待随着改革的推进逐渐显化。  相似文献   

8.
基于农户分化伴生的需求异质性视角,研究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的显著性影响因素,对提高农户宅基地流转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借助二元Logistic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探析试点地区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和流转期望需求对流转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留村的直系亲属人数、农业收入占比、未来失业、退休后回农村养老等因素表现为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其对流转意愿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合理的流转价格标准、能享有惠农补贴、能实现入股、融资等资产价值因素表现为农户宅基地流转期望需求,其对流转意愿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宅基地保留需求通过弱化流转期望需求中宅基地资产价值显化,抑制期望需求对农户流转意愿的促进作用;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对流转意愿的负向作用大于期望需求的正向作用,农户宅基地保留需求对流转意愿的贡献度为62.49%,农户宅基地流转期望需求对流转意愿的贡献度仅为37.51%。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应加强宅基地改革政策宣传、重点探索农户宅基地资格权保障制度等政策建议,以期为推进试点地区宅基地流转工作,盘活农村闲置资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突破本村集体的农民间宅基地流转,对于扩展流转空间、显化宅基地价值、进而盘活日益增多的闲置农村建设用地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农户作为宅基地的使用主体,充分掌握他们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制定突破本村集体宅基地流转政策及可行性论证提供参考依据。将突破本村集体宅基地流转界定为流转对象从本村小组扩展至县域范围农村人口,利用江西省587份调查数据,运用Oprobit模型分析农民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农户认可突破本集体组织限制流转宅基地,只有25.2%农户不愿意,还有24%的农户持观望态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宅基地数量对突破本村集体宅基地流转意愿呈正显著性关系,家庭总人口数、地形、离县城的距离对突破本村集体宅基地流转意愿呈负显著性关系;不同类型的农户对突破本村集体宅基地流转的意愿不同,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反映了农户对突破本村集体宅基地限制的真实需求和利益诉求,可为论证突破宅基地流转限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当前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主要对象,从代际支持视角研究传统农区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方法】基于豫东Z县205户RⅡ代农户样本数据,采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代际支持对父代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1)在代际支持行为中,经济支持可显著提高父代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非经济支持表现为显著负向影响;2)农地转出行为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正向影响;3)子代经济支持进一步增强了农地转出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正向影响,但非经济支持作用相反。【结论】在传统农区,宅基地保障功能仍在根本上决定着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子代不同的代际支持行为影响到父代农户对宅基地保障功能的需求程度,并进而对父代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产生显著异质性影响。因此,制定宅基地退出政策仍需充分考虑其保障功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宅基地资源时空分布及利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目前中国农村宅基地资源基本状况,以2009年来可获得的农村居民点面积、村庄现状用地面积等官方统计数据为基础,构建农村宅基地总量估算方法,测算分析2009—2019年中国农村宅基地资源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利用特征等。结果表明:1)中国农村宅基地总量在933.98万~1 194.13万hm~2,其中,村庄集镇,东部西部中部东北,且省(自治区、市)间差异明显;2)宅基地总量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其中,集镇增速村庄,西部增速东部中部东北,省(自治区、市)差异显著,未来在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规划因素多重影响下,预计将保持下降态势;3)超占和闲置是现有农村宅基地利用的明显特征,农民认知不清晰、规划与管理不到位、农村人口流动加剧等是其主因。未来可通过构建完善的宅基地统计与监测体系等,加强对农村宅基地资源监控与管理,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探索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是影响其退出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风险社会理论,以河北省唐山市郊区为例,利用实地农户调研数据,分析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风险感知和风险态度,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s回归模型和层次回归模型探讨农户风险感知、风险态度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普遍薄弱,仅有11.50%的农户愿意有偿退出宅基地。从风险感知来看,农户对宅基地退出风险总体感知度较高,66.37%的样本农户认为宅基地退出存在中高度风险,其中政策兑现风险感知度最高,其次为保障风险和经济风险,人际情感风险感知度最低。风险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保障风险感知影响程度最为显著,其次是心理风险感知,经济风险感知影响程度最弱。从风险态度来看,13.72%的样本农户为风险偏好型,风险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风险感知对退出意愿的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风险偏好对中等收入农户和中远郊农户退出意愿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因此,本文提出以满足农户居住保障和社会保障为核心制定多样化补偿方案,以确保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为关键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收入为抓手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任务,但目前普遍存在宅基地基础数据缺失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各项工作。【方法】 文章详细分析了党中央对推进农村宅基地相关改革工作的指示与当前改革工作的各项要求,明确了加快推进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的重大作用,结合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的相关要求与薄弱环节,以及结合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等相类似工作,提出了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的优化方法。【结果】 该文着重于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与技术方法,围绕调查成果的推广应用提出了相应建议。【结论】 加快实施宅基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有助于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全面摸清宅基地基本情况、利用现状,形成宅基地基础信息数据库,为建设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和实现宅基地数字化管理提供重要基础数据,也为宅基地制度改革目标的实现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采用宅基地功能价值理论,从宅基地4大功能维度构建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价值体系,建立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并以全国10 省20 个村庄1 242 个农户的问卷调研数据为依据,实证分析不同类型村庄农民对宅基地功能需求的差异,将宅基地功能需求率作为修正系数引入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测算模型,实证测算集聚提升类村庄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市后白镇西冯村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标准。研究发现:1)宅基地住房保障功能、生产经营功能、经济财产功能和情感传承功能的经济效用是宅基地退出补偿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2)宅基地的住房保障价值可通过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廉租房补贴测算,宅基地生产经营价值可通过农户从事分散式畜禽养殖收益测算,宅基地经济财产价值可通过宅基地用途转变收益测算,情感传承价值可通过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测算;3)依据功能价值论测算的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标准高于实践中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标准。因此,国家需依据功能价值论制定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补偿指导意见,以不同类型村庄农民宅基地功能需求差异为基础,制定差异化的农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方案。  相似文献   

15.
基于实地调查及访谈资料,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延安市麻洞川乡农户的宅基地整理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宅基地数量及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了延安市麻洞川乡宅基地现状,研究区宅基地利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户多宅现象普遍、人均占有宅基地面积超标、宅基地利用粗放、村庄居民点建设缺乏规划、土地利用效率低。其次,对当地村民进行了实地调查及访谈,得出当地村民同意进行宅基地整理的比例为61.25%,并且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造模型,选取了8个可能对宅基地整理意愿造成影响的因素,对延安市麻洞川乡的农户宅基地整理意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出影响农户整理意愿的5个主要成分:家庭基本信息、宅基地价值、宅基地使用年限、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人均宅基地面积。最后,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当地政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规范管理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根本目标,也是促进乡村治理的内在需求,充分认识宅基地规范管理的现实困境,归纳总结地方创新实践,是构建宅基地规范管理体系的重要路径。基于江西省4个国家“宅改”试点县和17个规范管理先行县的专题调研成果,运用系统归纳法,分析了宅基地规范管理存在的问题,梳理了地方实践经验,探讨了推进宅基地规范管理的有益启示。研究表明,当前宅基地规范管理面临着宅基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集体所有权行使能力明显不足、协同管理机制运行不畅、实用性村庄规划管理滞后等问题。江西省从聚焦制度建设,强化制度供给;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完善集体所有权行使机制;探索协同管理模式,提升宅基地管理水平;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优化宅基地建设布局四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结合江西省创新实践可得出四点启示:1)要准确把握制度“脉搏”,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体系;2)回归“集体所有”本性,确保“收得回、分得出、用得好、管得住”;3)构建协同管理机制,保障制度执行落实;4)做好村庄规划,形成宅基地规范管理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宅基地整理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任务之一,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是其主要的实施形式。我国自2004年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以来,项目实施范围与规模逐年扩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调剂使用范围逐步放宽,以鼓励农村宅基地的整理。项目的实施对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保障城镇发展、促进耕地保护、助力脱贫攻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巴东县野三关镇凉伞坡村农村宅基地整理试点项目为例,总结实施过程中所遇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禁止开展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其直接后果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大量闲置,附着在其上的农村房屋也无法流转,使农村居民无法行使其完全产权进行融资.在大力提倡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和一部分农户举家入住城市的前提下,提出通过农村房屋抵押贷款撬动宅基地流转,扩大农村居比融资渠道.建议通过试点实践逐步解决农村宅基地的现实矛盾与问题,并对试点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现行的政策文本和试点经验出发,窥见农村宅基地改革的内在逻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遵循着节约保护耕地、保障农民利益、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提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实现路径:完善农村宅基地相关政策和法律,厘清政府管理职责;坚持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科学制定补偿标准;完善宅基地退出的配套机制,实现改革效果的行稳致远;整治空心村,盘活宅基地资源;充分利用基层自治,尊重农民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现行法律法规原则上禁止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在这种法律架构下,中国的土地资源大量闲置,农民的财产权在实现时受到阻碍。应当在建立和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允许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面适当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