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枣锈病流行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枣锈病的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枣锈病夏孢子5月底开始飞散,降雨和微风能提高孢子飞散的数量,枣锈病发生以后,空中夏孢子一直保持在较高的密度,10月中旬夏孢子数量才逐渐降低;通过接种试验说明越冬夏孢子与新鲜夏孢子在叶片反、正面均能侵染成功,但以叶反面为主,潜育期为11~15d;该病首先在根蘖苗及离地面较近枝条上发生,逐渐向上传染,在水平方向上,东、南、西3个方向发病较重,内膛和北方发病较轻;通过连续调查标准树的病叶率与病情指数,利用罗辑斯蒂曲线、理查德曲线建立了以病叶率推算病情指数的模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72、0.982;利用灰色GM(1,1)模型,摸拟了枣锈病病叶率与病情指数的进展速度,并建立了模型。  相似文献   

2.
<正> 枣锈病主要危害枣叶,造成早期落叶,降低小枣产量和品质。据河北省大城县林业局研究,枣锈病的冬、夏孢子都是浸染源。病原菌主要在病落叶上越冬,无转主寄生现象。枣锈病的发生与当年6—8月降雨次数和降雨量呈正相关。防治方法:枣树开花后7  相似文献   

3.
根据对竹杆锈病菌冬孢子堆的6种处理及夏孢子堆孕育过程的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冬孢子堆的存在对夏孢子的产生有保护和促进作用,这为及时杀灭冬孢子堆,切断浸染源防治竹杆锈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于1965年在我院三道塬林场进行,试验内容包括病菌的接种和药剂防治两部分。病菌的接种试验为了证实冬孢子能否作为毛白杨锈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及该病菌的寄主范围,进行了如下接种试验。1.冬孢子接种:将有冬孢子堆的毛白杨病叶,用水浸湿,悬挂在玻璃钟罩内,在盛  相似文献   

5.
合欢锈病Ravenelia japonica Diet et Syd.为害梢、枝、干、叶及荚果。8月病斑产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在水滴上20℃、25℃及30℃发芽率4%、10%及2.7%,34℃时不发芽,18~23℃人工接种潜育期8~13天。9月上中旬至落叶前产生冬孢子堆。苗圃地湿度大发病重,应注意通风透光和8月初用杀菌剂防治。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从1980年开始,经过竹秆锈病(Stereos tratum Corticioides)发生规律观察表明,此病专危害竹类。在竹杆上产生冬孢子、夏孢子和菌丝进行侵染循环。其侵染规律是:10月至翌年3月,为冬孢子堆时期;4月,冬孢子堆于雨后吸水膨胀,逐步脱落,在脱落的竹表皮上产生夏孢子;5月至7月,是夏孢子产生和侵染期;8月,夏孢子脱落后,病斑在竹表皮下繁衍大量堆状菌丝;9月中旬,菌丝上产生冬孢子堆,10月突破竹表皮外露。经接种试验,冬孢子无侵染能力,夏孢子是传播的唯一来源,夏孢予的产生又必须经冬孢子阶段。  相似文献   

7.
白夹竹秆锈病发生规律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不同立地白夹竹秆锈病发生情况的调查、定地点定病株的症状观察及病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结合人工接种和林间病菌孢子捕捉试验,初步弄清了白夹竹秆锈病菌的分类地位和发病规律,为病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竹杆锈病的发生使竹材变脆、降低使用价值,重病竹林还会逐年衰败。近年来苏、浙、皖等省竹杆锈病迅速蔓延,发病率常达50%左右,严重的达70—90%以上。我们于1979—1982年对本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作了初步的调查试验研究。一、材料和方法于南京定点调查,结合定株观察病竹上冬孢子堆和夏孢子堆产生时期。于3月间取成熟的冬孢子堆(发育较饱满),使其充分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咖啡锈菌夏孢子萌发速率的测定刘素青(云南省热作所植保研究室.景洪.666100)咖啡锈菌夏孢子是锈病传播流行的重要孢子,在自然界中仅靠它侵染咖啡。夏孢子萌发速率较瞬时状态更能提供其变化的真实信息。因此,了解西双版纳咖啡锈菌夏孢子在不同环境下的...  相似文献   

10.
云杉球果锈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肖育贵(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云杉球果锈病菌(Thekopsoraareolatra)属于全型锈菌,在整个生活周期中要经过5个孢子阶段,并且是一种转主性寄生菌。其性孢子和锈孢子寄生在云杉属(Picea)的球果上.夏孢子、...  相似文献   

11.
浙江竹秆锈病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竹秆锈病(Stereostratum corticioides (Berk et Br.)Magnus)又称竹褥病。七十年代以来,江、浙一带的竹秆锈病有所蔓延,病情逐渐加剧,许多地方的竹林已到毁灭的地步。对该病进一步深入研究,寻求彻底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据定点多年观察,该病多发生在竹秆的下部或基部,严重的蔓延至竹秆的上部或枝条上,甚至发生在竹丛枝病的枝条和地面的跳鞭上。病害的冬孢子堆、夏孢子堆、黄斑三个时期较为分明,以往人们对黄斑这个症状往往忽视。竹秆上病斑多时,将诱发其它竹子秆基病害或全株死亡。经接种试验证明,病菌的冬孢子一担孢子不侵染竹秆和竹笋。夏孢子在5~6月产生释放,从伤口侵染当年新竹及老竹。据普查,该病已广泛分布浙江竹区,计已有1市9县24处竹林发生,寄生竹种达16种以上。它对竹林生长和出笋已带来较大的损失,已成为我省竹子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顽固病。笋用竹基地及产笋专业户必须对防治加以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连续3年观测研究得知:寄生在落叶松属Larixspp.植物上的褐锈病Triph-ragmiopsislaricinum(Chou)Tai流行高峰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与气候因子中的降雨量关系密切;而寄生在褐锈菌上的重寄生菌Sphaerellopsisfilum(Biv-Bern)Sutton流行高峰期则为8月下旬,与大气湿度关系紧密。日中流行规律观测研究得知:落叶松褐锈病菌夏孢子日飞散曲线呈“M”型,两次飞散高峰出现在8时和16时,并与降雨量呈负相关;而褐锈病重寄生菌的曲线形式与之相反,两次高峰出现在0时和12时。人工接种重寄生菌防治落叶松褐锈病是适时期为褐锈病流行高峰前10天,寄生率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3.
经接种试验证明,Melampsora magnusiana wagn只能侵染杨属中白杨派树种,而不能侵染黑杨派和青杨派的树种。在白杨派中,以毛白杨,河北杨和新疆杨最为感病。毛白杨对此锈病的抗病性改变与其个体发育有密切联系:抗病力随植株年龄的增长和叶片的老熟程度而提高,10年生以上的幼树或大树很少发病,夏、秋季开放60天以上的叶片很少受侵染。比较、分析了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在解剖上的差异,并研究了夏孢子侵入的途径。发现夏孢子除可以通过叶背侵入外,同样可以在叶正面萌发,直接穿透角层侵入叶内,叶片的抗病性随角质层及表皮细胞外擘 加厚而增加,测定了老、幼叶片及病、健叶片在生化上的某些变化。  相似文献   

14.
落叶松褐锈病的流行及重寄生菌的利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连续3年的观测结果并结合主要气候因子,对发生在落叶松属植物上落叶松褐锈病年流行规律进行了综合相关分析,又利用寄生在该病原菌夏孢子堆上的Sphaerelopsisfilum在本溪、宽甸两地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辅以人工方法,可使Sphaerelopsisfilum的寄生率由原来的16%提高至85%以上。  相似文献   

15.
枣锈病是乐陵枣区的主要病害。上年病叶上越冬的夏孢子和树体带菌是初侵染来源。病叶上的越冬夏孢子可存活到6月中旬。病菌潜育期平均为11—12天,流行程度与当年气候条件密切相关。5—7月份的露、雾次数和8月份的雨次、雨量决定当年流行病的程度。据此可以预报防治适期和次数。  相似文献   

16.
<正> 由于近几年竹杆锈病在有些地方蔓延迅速,为害也较严重,给生产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各地都希望能找到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迄今为此,我们已基本上搞清了竹杆锈病的发病规律和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并找到了较好的防治方法,即:以煤焦油(或沥青)溶于煤油或柴油中,取其溶液于3月上中旬涂于病竹冬孢子堆外,可显著地抑制夏孢子堆的形成,从而消除本病唯一的侵染来源,取得了很理想的防病效果。本试验即在上述基础上,主要对煤焦油(或沥青)溶于柴油(或煤油)的配合  相似文献   

17.
枣树锈病属担子菌门真菌,只为害叶片,发生初期叶片背面散生黄褐色不规则突起,既病原菌的夏孢子堆,如不及时防治,将造大量落叶,枣果失水,皱缩或脱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在海南省澄迈县新发现的越南黄檀锈病的症状及其孢子形态特征,并提取DNA进行ITS序列扩增测序,从而鉴定该病的病原。【方法】实地调查该病害的发生和为害情况,观察并记录病害症状。采集该病新鲜夏孢子,制备浓度为1×105个·m L-1的夏孢子悬浮液,对越南黄檀健康叶片进行涂抹接种,采用单孢子堆分离法获得1株越南黄檀锈病纯培养物HNCM1。利用孢子形态观察结合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越南黄檀锈病为害寄主叶片与枝条,以当年生嫩枝叶为主,每年暴发2次,4月上旬—6月上旬与9月中旬—11月上旬为2个盛发期,重病株发病率可达75%以上。夏孢子堆初期为黄色或橙黄色,粉状,一般长在叶背面圆形或椭圆形小突起上,直径约0.2~2.5 mm,严重时连接成片引起嫩叶卷曲或畸形,后期在叶片上形成锈褐色枯死斑,导致老叶枯死或早落;夏孢子圆形、椭圆形,表面有小刺,萌发孔不明显,大小为(13~21)μm×(10~16)μm,壁厚约1μm。冬孢子堆苍白色、胶质状,天气转凉时偶见,呈圆形,小于夏孢子堆;冬孢子椭圆形、棍棒形或近纺锤形,大小为(19~28)μm×(13~16)μm,无色,光滑单细胞,具柄,长约7~10μm,壁厚约1μm。该病原ITS序列扩增产物长约750 bp,产物经双向测序拼接后得到640 bp,进行Blast比对,结果表明,病原菌ITS序列与Gen Bank中已有的序列同源性较低,最高仅为90%。【结论】引起海南省澄迈县越南黄檀锈病的病原菌为紫檀无眠单胞锈菌,夏孢子ITS序列在Gen Bank中尚无同源性较高序列,获取HNCM1菌株的Gen Bank登录号为KU301795。  相似文献   

19.
茶藨生柱锈菌致病性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交互接种的方法对华山松疱锈病、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茶藨生柱锈菌的致病性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红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只能侵染其本地的转主寄主植物东北茶藨子;(2)华山松疱锈病的病原菌锈孢子能转主侵染多种不同地区的茶藨子植物;(3)所有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锈孢子均不能转主侵染东北茶藨子;(4)初步认定马先蒿属植物不是华山松疱锈病病原菌的转主寄主。  相似文献   

20.
《湖北林业科技》2005,(3):57-57
落叶松褐锈病是危害落叶松的重要病害。1病原落叶松褐锈病由担子菌亚门的落叶松拟三胞锈菌引起,该菌为同主寄生菌,在落叶松上能够完成发育循环。2发病症状发病初期,叶片尖端或近中部出现退绿小斑,逐渐扩大,到6月下旬~7月上旬在叶背面形成夏孢子堆,直到9月中旬仍可产生。夏孢子堆初寄生于叶表皮下,奶油色或赭黄色形成圆小丘状隆起,叶表皮夏孢子堆破裂后露出铁锈色至血红色的粉状物,夏孢子成熟后飞散,最后在夏孢子原基处留下痕迹,这时在叶片上形成段斑,8~9月在叶背面产生3~5个黑褐色凸起于叶表面的小粉堆,即冬孢子堆。随着病害的发展,冬孢子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