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回顾了近几年来有关奶牛乳房炎的研究情况 ,综述了乳房炎对奶牛饲养业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 ,发病奶牛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及乳汁性质的变化 ,以及诊断奶牛隐性乳房炎常用的方法。阐述了该病发病的原因和发病规律。该病的发生在不同年龄的奶牛差异显著 ,同一奶牛的不同乳区也有一定差异 ;该病常见病原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 ;季节、气温等因素对该病的发生有显著的影响 ;微量元素的缺乏可以使易感奶牛发病。另外 ,乳房炎的发生还与管理因素有一定关系。文章还总结了针对该病的部分治疗措施 ,表明环丙沙星、转移因子以及中药如丹参等在对该病的治疗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奶牛乳房炎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病原微生物及饲养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奶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可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预防和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减少损失,提高奶牛生产效益,我国农业部印发了《奶牛乳房炎防治技术指南(试行)》,在诊断与处置、监测与报告、  相似文献   

3.
<正>1奶牛乳房炎奶牛乳房炎多发生于哺乳期,是由于乳腺叶间组织或腺体发炎而形成的乳房疾病,中兽医称之为乳痈。预防该病应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合理饲养,提高其抗病力。治疗该病可选用以下处方:  相似文献   

4.
奶牛乳房炎是指奶牛的乳房受到了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因素刺激所引起的一种炎性疾病。在基层奶牛养殖中,该病发病率较高,据调查约40%~60%的产奶牛都不同程度地发生过乳房炎。奶牛乳房炎按临床表现可分为临床型乳房炎和隐性乳房炎。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多因病原微生物感染、环境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当、营养搭配不合理、挤奶操作不规范、干乳不当或奶牛自身因素等。要针对病因有效防治奶牛乳房炎。  相似文献   

5.
奶牛乳房炎不仅是制约乳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病原及饲养管理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季节、气温、心理等因素对该病的发生也有显著的影响。本文针对奶牛乳房炎防治的研究进展进  相似文献   

6.
<正>要从根本上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必须在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挤奶设备、挤奶程序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计划、规程,走积极的综合防控之路。近年来,河南省濮阳某地区的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水平的不同,奶牛乳房炎时常发生,而且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给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掌握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情况,笔者对该地区某奶牛乳房炎发病场进行了病料采集和实验室诊断,并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实验室诊断1.材料。乳样为来自濮阳某地区某大型奶牛养殖场疑似乳房炎乳样30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长春地区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及发病规律,试验于2017年对长春地区多个大型奶牛场共1 900头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奶牛隐性乳房炎诊断液(LMT)检查方法对不同地区、乳区、胎次、月份、挤奶方式及泌乳阶段的奶牛隐性乳房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奶牛隐性乳房炎平均发病率为56.32%,其中九台市发病率最高,为76.69%;农安县发病率最低,为24.52%。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生受不同月份的影响较大,其中7—9月份发病率最高,为77.86%;6胎次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较高,达到42.07%;该病也与不同泌乳阶段、挤奶方式及乳区等因素有关,泌乳高峰阶段及机械挤奶发病率较高,各乳区发病率变化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奶牛乳房炎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合理饲养、制订科学免疫计划、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严格消毒、减少外界应激等因素,综合防控奶牛隐性乳房炎。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房炎分为临床型和隐性两种,其发病病因较复杂,发病后流行性广、危害性大,会严重降低产奶量和牛奶的品质,因此往往会造成奶牛养殖中重大的经济损失。在养殖过程中,做好饲养工作,科学预防,是防止该病发生的主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因素,介绍了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同时提出了治疗和预防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调查主要以吉林地区4个奶牛场的泌乳奶牛为对象,通过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年龄、胎次、泌乳阶段、乳区、饲养管理及卫生等情况;临床检查及LMT法与pH法相结合诊断出临床型乳房炎,并对患病奶牛的奶样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得出吉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及引发此病的主要致病微生物,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吉林地区奶牛乳房炎的发病与年龄、胎次、泌乳阶段、乳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奶牛乳房炎的发病机理、致病因素及饲养管理中的注意事项进行简述,并对该病的防控措施和防控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了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乳房注入、肌肉或静脉注射药物、中药治疗等治疗手段,并提出了保障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确保奶牛的营养需求保障、规范挤奶操作、定期对奶牛乳房进行药物预防、加强奶牛干乳期隐性乳房炎的防治、进行疫苗预防、定期监测奶牛乳房健康状况、坚持自繁自养、严格按要求进行引种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要从根本上控制奶牛乳房炎的发生,必须在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挤奶设备、挤奶程序等方面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制定一整套科学的计划、规程,走积极的综合防控之路。近年来,河南省濮阳某地区的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但由于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水平的不同,奶牛乳房炎时常发生,而且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给奶牛乳房炎的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掌握奶牛乳房炎的发生情况,笔者对该地区某奶牛乳房炎发病场进行了病料采集和实验室诊断,并对其主要病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为该地区奶牛乳房炎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一、实验室诊断1.材料。乳样为来自濮阳某地区某大型奶牛养殖场疑似乳房炎乳样30份。  相似文献   

13.
奶牛乳房炎是由于饲养管理、环境因素和病原菌感染后造成的奶牛多发病,患病奶牛临床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等炎性反应,造成奶牛泌乳技能紊乱,产奶机能降低,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根据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出关于奶牛乳房炎诊断和治疗关键,旨在为临床诊治和预防本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正>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场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给对奶牛生产带来巨大危害。本文结合生产实际浅析该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在生产中如何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预防该病的发生。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乳腺因感染、外伤或化学刺激而发生炎性的一种反应,是奶牛常见的一种多发性疾病,同时也是奶牛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1]。据统计,奶牛乳房炎在我国的平均发病率高达40%~65%,其中临床型的乳房炎的平均发病率为2%~3%,隐性乳房炎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越来越高,对于饮食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牛奶已经成为人们每天必不可少的食品,然而乳房炎却是奶牛的常发病,被列为奶牛的4大疾病之一,一直阻碍着奶牛饲养企业的发展.本文主要就奶牛乳房炎的病因、分类、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阐述,并对该病的预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对新疆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和乳汁p H值检验法相结合进行乳房炎诊断,对发病情况与被检牛的挤乳方式、胎次、年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泌乳阶段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乳房炎发病率明显升高;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升高;初产奶牛发病率最低,7胎以上的病牛所占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巴州地区部分县、市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为45%。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奶牛场中的1例奶牛乳房炎诊疗为例,总结了奶牛乳房炎的发病诱因、临床症状、诊断和防治措施,并提出加强饲养管理,及时在患病后采取必要的隔离和治疗措施,有效防控乳房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最常见的一种乳腺疾病,多发生于泌乳奶牛的初期和高产牛的泌乳高峰期。奶牛乳房炎主要分为隐性乳房炎和临床型乳房炎两大类型,笔者主要谈谈临床型乳房炎的发病原因及预防。1发病原因1.1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厌氧菌、李氏杆菌、布氏杆菌。1.2病毒感染:如水泡病病毒感染乳房引起乳房水肿发炎。1.3初产母牛或经产母牛饲养管理不善引起。1.4分娩时引起的难产、胎衣不下、子宫炎、盆腔炎等。由于上述原因难产时助  相似文献   

19.
一、防治奶牛乳房炎中药方奶牛乳房炎多发生于哺乳期,是以乳腺叶间组织或腺体发炎而形成的乳房疾病,中兽医称之为乳痈。预防该病应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搞好清洁卫生工作,合理饲养,提高其抗病力。治疗该病可用以下各方。方一:栝楼60g,牛蒡子、蒲公英、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巴州地区部分县市的奶牛乳房炎发病情况,找出病因,为奶牛乳房炎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和乳汁p H值检验法相结合进行乳房炎诊断。对发病情况与被检牛的挤乳方式、胎次、年龄、饲养管理、卫生条件、泌乳阶段等情况开展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奶牛乳房炎发病率有显明上升的趋势;并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发病率也有所上升;初产奶牛发病率最低,7胎以上的病牛占的比例最高;泌乳阶段与乳房炎的发病率有密切关系;各个乳区都可发生乳房炎;通过统计得出巴州地区部分县市隐性型乳房炎发病率为4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