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低温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2007-2009年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BNS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NS具有不育彻底、育性转换彻底的特性,育性变化趋势为:完全败育-半不育-完全可育。低温是影响BNS育性转换的主要原因,表现低温不育,高温可育。BNS感受低温的敏感部位为发育的幼穗;BNS育性转换敏感期在抽穗前5~18 d,即雌雄蕊分化期至四分体形成期;在温度敏感期内,温度低于8℃时表现彻底不育,8~12℃是育性转换温度,温度高于12℃时表现完全可育。在豫北地区,9月23日-10月17日播种,表现彻底不育,可用于生产杂交种;11月18日以后播种均表现完全可育,可以自交繁殖不育系种子。  相似文献   

2.
BNS小麦的雄性不育性及其温光特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BNS育性及其温光特性,探寻育性转换规律,确定其应用价值。【方法】以BNS和百农矮抗58为试材,进行秋季分期播种和春季播种试验,测定不同播期的育性及其日均温度、日照长度的动态变化和温光效应。【结果】(1)BNS小麦雄性不育系的麦穗蓬松,颖壳开张,有透明感;花药干瘪瘦小、不外挂,无或有极少量无活力的花粉,呈圆败型败育;自交不结实,且不育性能稳定遗传;国内、国际法人工饱和授粉结实率79.64%~87.22%、89.89%~102.10%,雌蕊活性正常。(2)BNS温度敏感期为小花原基分化期至雌雄蕊分化期,温度7.4~11.4℃,不育度97.57%~100%(10月17日前播种),高于11.4℃时,育性发生转换,自交结实率随播期的延迟呈现由低(7.71%、9.41%)渐高(70.15%、102.50%)的趋势,不育度则反之;雄性不育性与温度相关密切r=-0.578~-0.866>r0.05/0.01=0.532/0.661;春播BNS的同期温度为15.9℃,自交结实率与对照品种相近,表现正常可育。(3)BNS育性转换时期的自交结实大都集中于麦穗基部、中部,上部几乎不实,与主茎穗比,下落穗易结实,不育性较低。(4)BNS育性变化与光照长度因播期和抽穗前时段的不同表现有所差异,但未有明显的规律。【结论】BNS是光照辅助的温敏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的特性。在当地能秋播制种和春播繁殖种子。  相似文献   

3.
BNS 是一个对低温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多年观察研究表明,该不育系具有稳定的不育性和转换性。但2012年对7个播期的BNS育性观察发现,与已报道的2008、2009年资料相比,各分期播种的花粉可育率上升0.46%~19.94%,部分达显著水平;自交结实率提高2.74%~34.59%,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将开花前32 d每4 d设1个温度子阶段,对各播期子阶段的滑动积温与花粉可育率和自交结实率做相关分析,发现温度对育性影响可覆盖花粉发育绝大部分时期,开花前4 d的温度影响仍达显著水平。气象资料调查表明,2012年是一个温度相对较高的年份,材料种植地区4月份最低气温较近5 a高,正是该高温导致2012年BNS不育性下降,可育率提高。可见,确定BNS的安全不育播期应充分考虑当地可能出现的特殊气象温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利用水稻温敏核不育系分期播种试验在不同的自然温度条件下的育性观察结果,进行育种与温度相关性分析,结合散布图、套袋结实率及自交结实率,可以判定温敏雄性不育性转换的温度敏感期及敏感期长短,不育基因表达所需的临界日均温及育性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温敏不育系的可育性与敏感期日均温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139S温敏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光温敏核不育系139S应用基础,利用自然生态条件下3年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室(箱)、冷水池鉴定,对温敏核不育系139S的温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2.6~23.0 ℃.育性敏感期在幼穗分化第Ⅳ至Ⅵ期,其中以第Ⅴ至Ⅵ期最为敏感.在育性敏感期内,人工气候室以(20.0±2.0) ℃处理1 d,在自然条件下1 d日均温22.0~23.0 ℃,不育性不波动.在人工气候室以日均温23.5 ℃处理11 d,有10%的单株出现不育性波动,染色花粉率0.15%,自交结实率为零.  相似文献   

6.
小麦不育系BNS在石家庄地区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自然条件下,对小麦温敏不育系BNS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其在石家庄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开花习性和育性转换规律。结果表明:播期对BNS育性影响较大,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雄性育性表现为完全败育或高度不育→半不育→完全可育的育性转换规律。BNS在石家庄地区10月9日以前播种,具有稳定的不育期,在此时期制种安全可靠;在11月10日以后播种,具有稳定的可育期,并且自交结实率高,繁殖系数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BNS型雄性不育系育性转换预测模型,为BNS杂交小麦种子安全生产提供预测母本不育系育性的技术方法.【方法】用2014~2018年5a负积温为温度指标,对应年份的自交结实率为育性恢复度指标,检验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预测模型.【结果】10月9日正季播期的BNS,负积温与自交结实率之间相关性达显著水平,相关系数r=-0.9302~*.用该相关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得到Y_1=-0.318 6-0.168 4X_1~*,和Y_2=0.727EXP(-0.0469X_2)~(**)两个回归方程.用该两个回归方程预测2020年度BNS的自交结实率,Y_1=0.91%,Y_2=1.02%,2020年实际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63%±1.38%,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差异不显著,表明回归模型预测可信.【结论】该预测模型在2月下旬零下温度结束后即可作出预测,时间早,结果准确,对BNS种子生产体系有重要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BNS(Bai-Nong sterility)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小麦雄性不育系,有完全的不育性和高自身转换性,在小麦杂交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为探讨该不育系的遗传方式,用该不育系与455个正常可育小麦品种杂交,结果发现F_1代套袋自交结实率从0到91%非正态连续分布,平均值24.52%,其中与BNS自交结实率相同的高不育组合占总组合数的15.42%,达到父本育性水平的高恢复组合占0.88%,其余是由低到高的部分不育组合。用F_1典型不育组合正反交,结果发现反交组合自交结实率虽提高显著,但远不达可育水平,仍是不育类型,表明BNS是核不育,不是质核互作不育。在核不育模式下,由于F_1有大量不育组合,表明BNS的不育性在F_1具有显性特征,由于F_1也有完全恢复组合,表明这些组合的父本中有恢复基因,且是非等位的。因此,BNS的不育性应是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的遗传模式。用F_1典型不育组合的F_2估计不育主效基因是2对,典型恢复组合F_2估计恢复主效基因也是2对。在2对显性不育基因和2对显性恢复基因的核遗传方式下,推断BNS、不育保持父本、不育恢复父本的基因型,然后用自交法和测交法检测后代分离,其中测交法用BNS测交可育组合的F_1基因分离,用无恢复基因的"郑麦366"测交不育组合F_1基因分离,4年共观察了16个F_2自交组合,20个Ft测交组合,结果表明,F_2和Ft的自交结实率不育与可育分离比与理论期望分离比均吻合,说明BNS的"显性不育和非等位显性恢复"遗传模式成立。  相似文献   

9.
对培矮64 S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培矮64S在湛江地区有明显的不育期、育性转换期和可育期;不育期较长且育性稳定,连续不育天数为68 d;可育期内自交结实率较高,但可育期较短;育性转换敏感期为抽穗前20~10天,最敏感期为抽穗前17~13天,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约26.1℃.培矮64S在湛江自然生态条件下可以安全制种,也可自交繁殖,但自交繁殖产量不能保证.  相似文献   

10.
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3个姊妹系的温敏特性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温敏不育系的育性转化温度差异及其遗传机理,选育出适应范围广的温敏不育系。【方法】对带有相同T型斯卑尔脱小麦(T.spelta var.duh.)1Bs染色体上的温敏主效基因、同一轮回亲本3314回交选育的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3个姊妹系A731、A732和A733进行分期播种和分期剪穗试验,结合试验期间气象资料,比较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及可育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结果】A731、A732和A733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18.92,17.90和18.54℃;3个姊妹系剪穗再生分蘖穗在27.85℃的可育条件下,自交结实率分别为9.80%,34.30%和14.75%,而当温度下降到24.45℃时自交结实率相应降低到5.00%,10.01%和8.35%。【结论】3个姊妹系在不同可育条件下的自交结实率有所不同,但与各自的育性转换临界温度高低无关,带有同一温敏主效基因的3个姊妹不育系的温敏特性存在差异,揭示了YS型小麦温敏不育系育性转换遗传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不同调亏量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轻度、中度、重度三种不同调亏灌溉量,在冬小麦浇灌冻水和拔节水时进行调亏处理,结果显示,重度调亏处理在比正常灌水量减少40%的情况下,产量、千粒质量和穗粒数均低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减少56.25 kg、6.2 g和5.7粒;中度调亏处理在比正常灌水量减少25%情况下,产量、穗粒数也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明显;轻度调亏处理在比正常灌水量减少15%情况下,产量、千粒质量、穗粒数等项指标或高于对照或等同于对照。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51年1月至2010年2月大连地区的气候观测资料,研究大连冬季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和低温日数的变化趋势和特征,探讨了大连冬季气温的年代变化和冷冬、暖冬的分布。结果表明:1951—2010年大连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明显,而极端最低气温上升更为显著;大连地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为冬季低温期,冷冬皆分布在80年代以前,90年代无冷冬。80—90年代大连地区冬季增温剧烈,而90年代以来冬季气温的上升已使大连地区的冬季出现了偏暖异常。  相似文献   

13.
钦州黄瓜种子冬繁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广西钦州市在冬季进行黄瓜种子的制种和繁殖,在冬季采用简易塑料大棚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大棚内的地温适宜黄瓜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当气温低于13℃时,用保温灯24h加温是取得冬繁成功的保证.同时,采用尿素、复合肥、硼砂、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作叶面追肥,攻早花,争取早花、低位瓜;把侧枝抹掉,主攻主蔓瓜,并辅之以人工授粉或利用蜜蜂进行授粉,可使黄瓜种子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14.
钼在冬小麦植株中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当土壤严重缺钼时,冬小麦籽粒中积累的钼很少,大部分钼分布在营养器官中;随着土壤有效钼含量提高,穗部及籽粒中钼积累量迅速增加,穗部成为冬小麦积累钼的中心。在田间条件下,抽穗期冬小麦叶片钼含量除高氮缺钼处理外均高于穗、茎含量,其中以第3叶钼含量最高;成熟期冬小麦籽粒钼含量因施钼肥和氮肥而增加,营养体中钼含量因施氮肥的变化与土壤有效钼含量有关,氮肥对籽粒、营养体中钼含量的影响,与以往结  相似文献   

15.
在田间条件下,对冬小麦冬前叶片以表观光合速率为主的光合性能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在冬前生育过程中各叶片及单株光合性能的动态变化井比较了不同叶位叶片的光合性能,还明确了冬前叶片光合作用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日变化形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利用开封国家基本气象站1951-2010年的观测资料,简单分析了开封市50多年冬春两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开封市春季气温呈波浪式平缓上升,冬季气温上升明显;开封市年平均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冬春降水变化不明显,并将研究结果与开封市冬小麦的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采用放射配体结合分析法结合生化技术分析屯冬小麦春化期间的玉米赤霉烯酮特异结合蛋白。表明在冬小麦幼苗中存在着ZEN的特异结合蛋白。ZBP对ZEN的结合具有可饱和的性质,Scatchard分析表明解离常数Kd=1.9×10^-7mol.L^-1结合位点数目n=6.2pmol.mg^-1可溶性蛋白。30%饱和硫酸铵沉淀可使ZBP纯化3-4倍。对ZBP进行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明^3H-ZEN结合到两  相似文献   

18.
对南疆点育成的22个稳定新品系分别在南、北疆两点同时种植,通过对其主要农艺性分析,确定同点间各参试材料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相互关系两两之间的相关程度及两点间同一农艺性状间的相关程度,确定新疆在冬小麦穿梭育种工作中材料的选择方法,以期为育种工作者的选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杜秀云 《北京农业》2011,(33):51-52
确保蔬菜供应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冬季进行生产,夏季蔬菜秋季上市时间的延长和春季能够提前上市是重点,栽植期间采取必要的防寒防冻手段,已达到预期上市的目的。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蔬菜冬季反季节的栽培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暖冬气候对新疆北疆冬小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新疆北疆地区塔城、乌苏、车排子三地(1981~2001年)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和相应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北疆地区气候变暖的状况和年型.根据冬季气候变暖对冬小麦越冬死亡率、产量和病虫害的影响,并依据大气环流模式(GCMs)输出结果,对北疆地区冬小麦生产潜力进行模拟计算,提出了适应性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