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为丰富小麦的遗传背景、提升小麦的品质,以来自于以色列Hermon地区的110个野生二粒小麦和2份国外栽培小麦为供试材料,并测定其农艺性状和籽粒多组分营养成分,以发掘新的基因资源。结果发现,野生二粒小麦与栽培小麦籽粒蛋白质、植酸、氨基酸、总酚和农艺性状指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网络相关性分析显示,野生二粒小麦与栽培小麦在籽粒营养性状间都呈现出较多的正相关,但是野生二粒小麦籽粒营养性状与农艺性状多呈现负相关。对两年环境中野生二粒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含量的筛选中,发现基因型HP1籽粒氮素营养表现出极低值。同时,基因型HP143籽粒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表现出较高值。通过对两个环境下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基因型HP143存在明显的分离,且HP143籽粒多组分营养性状的含量都较高。筛选到的小麦籽粒各组分含量极端的基因型个体,将为今后小麦遗传与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基因材料。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为改良小麦品种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氮肥追施量对不同粒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4 个黑粒小麦(‘运黑161’、‘紫优5号’、‘冬黑1号’、‘临黑131’)和7个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44’、‘济麦23’、‘晋麦95’、‘石农086’、‘邯农1412’、‘中农175’)品种,设置0(N0)、34.5(N1)、51.8(N2)和69.0(N3)kg/hm2 4个追氮水平(在拔节期追施),测定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含量和氮吸收量、硒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 N0相比,追氮均增加小麦籽粒产量,不同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不同。4个黑粒小麦籽粒产量在 N1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19.4%~30.8%;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23’、‘晋麦95’、‘济麦44’和‘石农086’籽粒产量在 N2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20.8%~85.1%,‘邯农1412’和‘中农175’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2)追氮可增加2种粒色小麦籽粒氮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7个黑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以普通白麦‘西农979’为对照,进行二因素裂区试验,设全生育期不灌水(W0)、越冬期灌1次水(W1)、越冬期和拔节期各灌1次水(W2)3种灌水处理,研究灌水对黑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产量和籽粒Fe、Mn、Zn、Cu和Se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0相比,W1和W2处理显著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在3种灌水处理下,‘周黑麦1号’产量最高,表明‘周黑麦1号’可作为不同水分条件下黑小麦高产品种。与W0相比,W1处理显著提高小麦籽粒Se含量,W2处理对黑小麦籽粒Se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白麦籽粒Se含量,表明越冬期灌1次水可提高黑小麦籽粒Se含量。灌水处理对小麦籽粒Fe、Zn和Mn含量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增加灌水次数显著降低小麦籽粒Cu含量,黑小麦籽粒Cu含量下降幅度大于白麦。与白麦相比,黑小麦籽粒的Fe、Mn和Se富集能力较强。在3种灌水处理下,‘西农黑大穗’籽粒Fe、Mn、Se、Zn含量较其他品种高,是开发利用潜力较高的营养食品资源。  相似文献   

4.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24份不同类型硬粒小麦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建立了准确、快速和简便的硬粒小麦类胡萝卜素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硬粒小麦品种类胡萝卜素光谱都显示β-胡萝卜素特征吸收光谱峰形,特征吸收峰在425~478 nm,主峰在445 nm,确定的测定波长为445 nm;不同硬粒小麦品种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变异范围在3.533 3~8.653 3 mg/kg,平均值为5.886 mg/kg,其中墨西卡里75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8.653 3 mg/kg,其次是CD85007-15-2、P468、新九师89-1、M75、中硬86173I、D84001、85(363)6,含量为6.573 3~7.480 0 mg/kg,类胡萝卜素含量极低的硬粒小麦品种有可可瑞特和P163。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具有优良抗旱性的小麦特异材料,通过表型分析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干旱胁迫对不同彩粒小麦苗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麦材料在重度干旱胁迫下植株表型、复水后成活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质量分数、脯氨酸质量分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多个指标均显示2份彩粒小麦材料抗旱性较好,即‘ZHW’/‘小偃22’杂交后代和‘0705-39’/‘INDB’杂交后代材料。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植株复水后成活率与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质量分数、叶绿素质量分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叶片相对含水量与F_v/F_m、ETR、q~P存在显著相关。抗旱表型分析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干旱胁迫显著影响不同彩粒小麦的苗期生长发育,且不同彩粒小麦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筛选的2份抗旱性较好的彩粒小麦材料可用于进一步的抗旱分子机制解析和旱地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6.
我国硬粒小麦育种研究概况及开发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我国硬粒小麦育种的概况及硬粒小麦材料的创新和育种方法的研究.利用复合杂交选育出了一批综合农艺性状好的硬粒小麦品系.株高在60~95cm,千粒重在40~55g,产量水平达到或接近普通小麦大面积的生产水平.对其品质性状、栽培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硬粒小麦品质性状已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有的品系湿面筋可达到 38.7%,类胡萝卜素含量达到8.500mg/kg以上.栽培上,应注意播种对土壤墒情要求较高.此外,还对硬粒小麦的主要用途和营养价值做了阐述,并对硬粒小麦开发和利用作了分析,认为我国硬粒小麦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7.
野生二粒小麦具有籽粒大、蛋白质含量高等优良品质性状,又对白粉病、条锈病、叶锈病有良好的抗性,科研工作者在其抗旱、耐盐、抗虫性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并利用野生二粒小麦的优良性状进行小麦育种改良。本文对野生二粒小麦的研究及其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加快普通小麦遗传与品质改良、新品种选育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将引自以色列的4份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回交。从F5、BC1F4、BC2F3代中选出的128个外部形态性状已基本稳定的株系中,选出千粒重高于对应普遍小麦亲本(扬麦5号和扬麦158)5g以上的株系17个,籽粒蛋白质含量比普通小麦亲本高4%以上的株系12个,其中有5个株系的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表明野生二粒小麦可用于提高普通小麦栽培品种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且可以实现两者的同步改良。  相似文献   

9.
以连麦抗1(LMK1,白粒小麦)、CM-L3(蓝粒小麦)和CM-Z2(紫粒小麦)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色素及功能营养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值,且连麦抗1籽粒中的叶绿素含量高于CM-Z2和CM-L3的;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表现为CM-Z2和CM-L3在花后14 d出现峰值,而连麦抗1在花后21 d出现峰值;CM-L3和CM-Z2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前者的含量低于后者的含量,而连麦抗1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很低且在各时期基本上无差异;不同品种(系)籽粒中微量元素Fe和Zn的积累均表现为CM-Z2>CM-L3>连麦抗1,而Mn、Cu含量存在品种(系)间差异,但未与籽粒颜色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灌浆前期,白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较高,而在灌浆中后期紫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和蓝粒小麦的.  相似文献   

10.
野生二粒小麦与我国栽培小麦品质性状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发掘野生二粒小麦丰富的种质资源,对来自以色列Mt.Hermon地区的119份野生二粒小麦和我国不同地区36份栽培小麦的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以色列野生二粒小麦与我国栽培小麦在个体和整体水平的面筋、蛋白质、沉降值等性状指标单因素方差分析都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以上指标间的斯皮尔曼秩相关检定显示,各质量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表明:野生二粒小麦的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并且与我国现代栽培小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为我国栽培小麦品种的品质改良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1.
哈萨克斯坦冬性硬粒小麦在新疆试种初报李蓉,覃祥安,李新平(新疆农科院品种资源室,乌鲁木齐,830000)硬粒小麦又名杜隆小麦,是世界上宝贵的农作物资源之一。它与普通小麦相比,具有籽粒长,角质率高,呈半透明琥珀色,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用硬粒小麦面粉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适宜叶面喷施硒强化的理想品种,对63个近年来长江中下游主推小麦品种(系)进行叶面喷施硒酸钠,强化浓度为300 mg Se/L(Se300),利用离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仪测定了小麦籽粒中Se、Cu、Fe、Mn、Zn、K、Mg、K和S含量。结果显示,叶面喷施硒酸钠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中的硒含量,总硒含量平均值由对照组的2.13±0.73 mg/kg提高到9.13±3.86 mg/kg,但增幅因品种而异;籽粒中不同矿物质元素对叶面喷施硒酸钠的响应不同,硒降低了籽粒中Cu、Fe、K、Mg和S的含量,但提高了锌的含量,对Mn和Ca元素含量没有影响。综合比较显示江麦816是长江中下游主要推广品种中硒强化潜力较大的品种(系)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用已育成的显著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14.
以连麦抗1(LMK1,白粒小麦)、CM-L3(蓝粒小麦)和CM-Z2(紫粒小麦)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粒色小麦籽粒色素及功能营养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叶绿素含量表现为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并在花后14 d达到最大值,且连麦抗1籽粒中的叶绿素含量高于CM-Z2和CM-L3的;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表现为CM-Z2和CM-L3在花后14 d出现峰值,而连麦抗1在花后21 d出现峰值;CM-L3和CM-Z2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前者的含量低于后者的含量,而连麦抗1籽粒中花青素含量很低且在各时期基本上无差异;不同品种(系)籽粒中微量元素Fe和Zn的积累均表现为CM-Z2>CM-L3>连麦抗1,而Mn、Cu含量存在品种(系)间差异,但未与籽粒颜色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在灌浆前期,白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较高,而在灌浆中后期紫粒小麦籽粒中的总黄酮、赖氨酸及色氨酸含量显著高于白粒小麦和蓝粒小麦的。  相似文献   

15.
小麦氮锌配施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小麦氮锌配施效应.结果表明:在土壤供锌较低(0.2 mg/kg)的条件下,氮肥用量由 50mg/kg提高到150mg/kg时,小麦籽粒锌质量分数增加了140%;在土壤供锌较高(5mg/kg)的条件下,土壤氮 肥用量由50mg/kg提高到150mg/kg时,小麦籽粒锌质量分数增加了61%.增施氮肥,可以促进小麦地上部锌向 籽粒中转移,从而有利于锌在籽粒中的积累.充足的氮肥施用对小麦籽粒锌累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锌(Zn)是动植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预防肺炎等疾病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小麦作为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为满足人体对锌的营养需求,提高小麦籽粒锌含量十分必要。为给优质富锌小麦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在田间条件下进行土壤和叶面施锌试验,研究其对小麦农艺性状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尤其是对籽粒锌浓度的生物强化效果,以及对籽粒中其他2种有益微量元素(铁和硒)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施锌肥使小麦穗数从447.0万穗/hm2增加到511.5万穗/hm2,增幅14.4%。土壤和叶面施Zn使得小麦籽粒产量从5419.5~6250.5 kg/hm2增加到6372.0~6811.5 kg/hm2,增幅5.2%~17.6%,对籽粒铁和硒浓度均无显著影响,有效提升籽粒Zn浓度,从34.0~39.6 mg/kg提高到44.6~46.6 mg/kg,增幅17.7%~32.9%,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和科学家所推荐的生物强化目标值(40~50 mg/kg)。因此,土壤和叶面施Zn提高小麦产量的同时,可以提升籽粒锌营养品质,是实现小麦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野生二粒小麦是四倍体和六倍体小麦的祖先种,是普通小麦育种的优异基因源.介绍了野生二粒小麦与普通小麦的亲缘关系和作为优质基因源的优点,总结了分子生物学在野生二粒小麦上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野生二粒小麦在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以陇黑麦838(黑粒)、平凉44号、农大3753(黑粒)、农大5181、陇鉴108和陇育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X-射线能谱仪测定小麦籽粒不同部位的部分矿质元素组成和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中除含有大量C、O外,皮层富含K、Ca、Fe,其次是Na、Mg、Cl和Cu。糊粉层富含K、Mg和Fe,其次是Si、Cl、Ca和Mn。胚乳层O含量最高,Cl、K、Ca和Fe次之,并含少量Na、Mg、和Se等元素。胚中Mg、Cl、K、Ca和Fe含量较高,Na、Mn、Cu和Se次之。黑粒小麦陇黑麦838和农大3753籽粒Ca、Fe、Zn和Se元素的相对含量高于普通小麦。总体来看,所有品种(系)糊粉层矿质元素含量最高,皮层和胚次之,胚乳最低。不同类型品种(系)籽粒各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存在基因型差异,黑粒小麦矿质价值高于普通小麦。  相似文献   

19.
紫蓝粒小麦是采用不同的育种手段培育出来的特用型优质小麦新品种,籽粒呈紫色、蓝色或黑紫色,营养丰富。在介绍紫蓝粒小麦起源的基础上,概述了紫蓝粒小麦粒色遗传规律和色素性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紫蓝粒小麦研究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20.
用已育成的显性雄性不育六倍体小黑麦为母本分别与硬粒小麦、二粒小麦及黑麦杂交,并每代选不育株用原父本回交。结果表明,来源于太谷核不育小麦4D染色体上的Ms2(Tal)基因已易位到A或B染色体组的某一条染色体上。从而育成了显性核不育硬粒小麦和二粒小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