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郑州市中州大道金水路至郑汴路段两侧道路带状绿地为观测对象,探析不同绿地空间结构对温、湿度的调节效应。根据带状绿地宽度、周边建筑环境、植物配置模式、空间类型等指标选取6段样地进行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表明:带状绿地有降温增湿的效果,最大降温幅度2.19℃~3.87℃,最大增湿幅度6.95%~11.25%;4种空间结构类型带状绿地降温增湿方面作用的大小顺序为:乔灌草>乔木广场>草坪>硬化广场;绿地内4种空间类型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体舒适度,且一天中相对最佳舒适度会在不同绿地空间中出现。结果可作为城市带状绿地生态效益评价的参考,为城市带状绿地的设计、改造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取实地监测法研究城市滨水绿地的郁闭度以及平均树高对微气候和人体舒适度的影响。在2019年春季(4月),对宝鸡市渭河公园和渭河生态园的9种滨水绿地和1个空地对照进行微气候指标监测,包括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人体舒适度采用温湿指数来评价。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各样地的温度先增长后下降,在12:00-14:00期间出现最大值;风速则出现多个峰值。具有中郁闭度配置的滨水绿地的温度值和风速值较高,其中具有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温度最高,为14.7℃;具有中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平均风速最高,为2.8 m·s-1;相对湿度先降低后增长,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配置的滨水绿地的平均相对湿度最高,为61.6%。各样地的人体舒适度均在上午时段出现明显的增长,随后趋于平稳。显著性分析发现具有中郁闭度及中、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产生的降温、增湿以及防风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他配置的滨水绿地,其中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的降温、增湿以及削减风速的作用最显著,效率分别为12.19%、39.58%、20.40%,全天的人体舒适度评级为“冷”。综上,具有中郁闭度、高平均树高的滨水绿地可以更高效地改善微环境,更适宜春季居民的日常游憩。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6种下垫面不同季节温湿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北京市玉渊潭公园6种不同下垫面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下垫面四季温湿效益的研究。每天8:00-18:00,每2h分别对6种下垫面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1次,春、夏、秋、冬各季分别连续测定7d。结果表明:城市中的绿地和水体具有明显的微气候效应。绿地夏季的降温增湿效果最明显,其次为春、秋季,冬季的温湿效益最小。在春、夏、秋季,绿地具有降温作用,在冬季,绿地具有保温作用。夏季,水体下垫面的降温作用比较明显,仅次于乔灌草下垫面,其降温值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下垫面。夏季绿地比铺装温度低0.8~4.1℃。不同类型下垫面春、夏、冬季的相对湿度高低趋势一致,均为:水体>乔灌草>灌草>草坪>铺装>建筑,秋季为:灌草>乔灌草>水体>草坪>铺装>建筑。夏季水体比建筑的相对湿度高10.2%~15.4%。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太原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为对象,包括太原市绿化率大于40%的城市道路、道路绿化宽度大于3m的交通道路绿地、街旁绿地、沿路带状公园道路绿地,涉及太原市3个主城区、8条主干道。共选取有代表性的植物群落样地15个,从样地植物群落类型、组成成分及生态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太原现有城市道路绿地植物群落提出进一步优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方法,选择福州典型的河流廊道绿带——闽江及闽江公园南园4种不同内部结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每天8:00-18:00,每2 h分别对样地和对照处的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同步测定,连续测定7 d。根据实验所得数据,分析亚热带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结构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合理的依据。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草坪的降温增湿效果不显著,乔—草、灌—草和乔—灌—草型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杭州市临安区林水山居为研究对象,在2017年冬季采用实地测量法对居住区内3个不同功能绿地和对照点的PM 2.5 浓度、气象因子(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光照强度)进行监测,评价绿地对居住区环境降低大气PM 2.5 浓度的作用,同时探讨环境因素对PM 2.5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居住区3个不同功能绿地和对照点的PM 2.5 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单峰单谷”型;PM 2.5 浓度均值从大到小依次是道路绿地>宅旁绿地>中心绿地>对照点。居住区的PM 2.5 浓度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R^2=0.794 6);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R^2=0.642 5);与风速呈负相关;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可拟合为线性方程 y=95.3-4.7x,(0.05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将保定环城林带分成不同郁闭度、林带宽度、群落结构。并定点定时测定绿地中心和对照点的湿度、温度、噪音、粉尘、空气中细菌数。结果表明,林带绿地郁闭度、宽度增加,其降温增湿、滞尘、降噪功能越明显,而抑菌能力却下降;群落结构类型对林带生态效益的影响依次是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地测量、数据收集与资料分析,计算福州市五个不同类型城市绿地区域植被群落多样性,从降温效益、增湿效益、遮光效益和挡风效益四方面探究该区域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值。运用定性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类型绿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与生态效益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1)福州市不同类型绿地植被群落总体物种多样性指数大小排序为公园绿地(1.3)商业区(1.18)居住区(1.04)工业区(0.86)道路区(0.57);(2)不同类型绿地植被生态效益大小排序为公园绿地(0.98)商业区(0.57)居住区(0.49)工业区(0.31)道路区(0.03);(3)不同类型绿地植被生态效益的差异性与群落总体多样性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为0.958。该研究从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角度,对福州市生态效益较差的绿地类型提出综合改造建议,以期在城市绿地植被的规划和发展方面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明不同绿地配置及不同材质路面发挥冷岛效应的差异性及其微环境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市昌平区某高校教学区为研究对象,使用ENVI-met对研究区建立不同植被群落配置和路面类型的2种模型并对比其冷岛效应指标。【结果】(1)不同的绿地植物群落配置对于冷岛效应有明显影响。2种绿地配置(模型1:草地+灌木+乔木、模型2:草地)的教学区域日均温分别为20.68℃和20.47℃;日均相对湿度分别为60.60%和59.44%。(2)不同材质路面的温度、相对湿度具有差异性,但在2个模型中的温湿度高低上体现了一致性,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石砖路面、沥青路面、裸露土壤表面;相对湿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裸露土壤表面、沥青路面、石砖路面。裸露土壤表面具有相对低温高湿的特性而石砖路面则相反。【结论】绿地植被配置中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地优于仅包含草地的绿地,不同材质路面中裸露土壤表面具有较高的舒适度。微环境影响因素中太阳辐射强度、CO2质量浓度等对冷岛效应的发挥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1.2 m、A2:1.3 m、A3:1.4 m、A4:1.5 m、A5:1.6 m、A6:1.7 m、A7: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较净作高0.6℃;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较A4高1.15℃;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磷酸氢二钠相变墙板在温室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改善日光温室热环境,以十二水磷酸氢二钠为相变材料,依据普通温室墙体夜间累计放热量计算出相变材料的用量为16.7kg/m2,在此基础上制备了十二水磷酸氢二钠相变蓄热墙板。建造后墙结构为"80mm相变蓄热板+40mm×60mm×2.5mm方钢+80mm菱镁聚苯保温板"日光温室,与"240mm红砖+100mm聚苯板+240mm红砖"后墙温室比较。结果表明:典型晴天时,相变蓄热板温室的气温波动幅度比对照小4.2℃,最低气温高1.5℃,最高气温低2.7℃,平均气温高1.2℃,相对湿度增加3%,墙体夜间累计放热量略大于对照;典型阴天时,相变蓄热板温室的平均气温比对照高1.6℃,相对湿度提高2.6%,墙体夜间累计放热量增加0.16MJ/m2。与此同时相变蓄热板墙体造价比对照低22元/m2,土地利用率提高4.2%~12.2%。综合保温蓄热性能和建造成本,相变蓄热墙板是一种有推广价值的温室墙体类型。  相似文献   

12.
调查了南京市两种行道树配置方式在夏季调节区域性气温和湿度中的不同效应。从北京夏令时8:00~18:00,在路面和绿带宽度以及交通流量等物理因素相近的条件下,单一以悬铃木成行栽植(第1类型)的中山东路和黄埔路的路中央、路边和人行道上,日气温的上升和日相对湿度的下降较慢;而在以雪松、水杉、龙柏及海桐混交成行,两边配植薄壳山核桃(第2类型)的太平北路和御道街,相对应点上的气温和相对湿度日变化较快。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在排除其它物理因素(测定日期、时间、测定位置和路宽等)干扰的情况下。第1类型的道路比第2类型的道路白天平均气温低1.9℃。相对湿度高10.4%。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城市不同绿地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特征。【方法】采用手捡法和干湿漏斗法,于2015年10月,对都江堰市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学校绿地、居民区绿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类型绿地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大小排序为公园绿地学校绿地居民区绿地道路绿地;类群数大小排序为公园绿地居民区绿地学校绿地道路绿地,其中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土壤动物类群数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类型绿地土壤动物垂直分布呈现表聚性,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5~10 cm土壤层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差异显著(P0.05)。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现为道路绿地与公园绿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城市不同类型绿地生态系统土壤水肥条件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在评价城市绿地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北方地区园林绿地草坪的节水灌溉提供依据。[方法]以纯草坪为对照,设置郁闭度梯度为T1(0.10~0.29)、T2(0.30~0.49)、T3(0.50~0.69)、T4(0.70~0.89),研究冠层郁闭度对颐和园园林复合系统中草坪蒸散的影响。[结果]各处理草坪蒸散量的变化规律均呈双峰型曲线。4个郁闭度梯度处理的年蒸散总量与对照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T3、T4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随着郁闭度梯度的增大,草坪蒸散的差异性逐渐减弱。草坪蒸散总量与郁闭度呈指数关系,蒸散量随郁闭度的增加而降低。当郁闭度达到0.60以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对减弱。[结论]草坪蒸散量随郁闭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当郁闭度达到一定值后这种趋势将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大豆带状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玉米不同宽行行距(A1: 1.2 m、A2: 1.3 m、A3: 1.4 m、A4: 1.5 m、A5: 1.6 m、A6: 1.7 m、A7: 1.8 m)和相同窄行行距(0.4 m)处理,以玉米净作为对照,研究了玉米田间小气候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温度在玉米全生育期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4温度最高(26.2 ℃),较净作高0.6 ℃;而田间温度在玉米生长中后期随带宽变化相反,A6的2年平均温度最高(26.25 ℃),较A4高1.15 ℃;吐丝期,带宽处理对玉米行间透光率的影响较其他生育期更为显著,A1的2年平均透光率最高,比净作显著提高11.2%;套作的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净作,光能利用率随带宽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A5光能利用率最高,较对照、A7分别显著提高26.52%、20.51%;A5总产量和经济效益达最大,分别较A7和对照提高14.35%、19.46%和16.77%、26.84%。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有土壤水分含量、田间温度、玉米冠层CO2浓度,对大豆产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温度、行间透光率。选择适宜的带宽协调气候因子与玉米的相互作用关系,降低玉米大豆种类间竞争,使气候资源调配更合理,创造适宜玉米、大豆生长的田间小气候因子,提高玉米产量,兼顾大豆产量是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结合黄土高原的特殊地形,为改善该区日光温室的温湿性能,提出了一种适于西北黄土高原的山体式日光温室。并监测了该温室和传统日光温室内温度、光照度、湿度30d的数据。9m跨度山体式和传统日光温室对比分析表明,山体式温室内日平均气温可提高3.5℃;日最低气温可提高3.8℃;日最低地温可提高3.5℃;空气相对湿度可降低11.9%。还对山体式8.5m、9m、9.5m三种不同跨度温室的温光性能做了对比,研究表明,9m跨度温室保温蓄热性能较好,日最低气温分别比8.5m、9.5m跨温室高0.8℃和1.7℃;光照强度分别比8.5m、9.5m跨温室高4.3%和4.0%。该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及其他山地陡坡地日光温室的结构优化和新型温室结构推广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陇西县进行的马铃薯陇薯3号的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对照露地种植全膜双垄穴播产量最高,增幅为47.29%;秸秆带状覆盖种植产量次之,增幅为20.35%。在保苗相同的前提下,地膜覆盖穴播种植产量优势明显、效益好,秸秆带状覆盖产量低且播种时操作程序复杂、难度大、投入高、效益低。建议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区及生态类似省(区)旱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人工植被夏季小气候日动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验证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程度。【方法】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以邻近裸露荒坡为对照,对典型退耕区栽植的3种类型人工植被(混交林、灌木林和草地)样地的小气候特征进行了监测,分析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分布状况的日变化动态。【结果】混交林、灌木林和草地的光照强度日均值分别比对照小3.9×104,3.4×104和0.9×104lx,气温日均值分别比对照低1.53,1.32和0.51℃,表土0cm土层最高温与对照相差14.9,16.8和10.7℃;日均大气相对湿度分别比对照增加8.38%,7.34%和2.04%;光照强度、气温及其变幅的大小依次为对照、草地、灌木林、混交林,大气相对湿度及其变幅的大小排序则与之相反,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及其变幅大小依次为对照、草地、混交林、灌木林;各植被类型样地内的光照强度、气温、大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两两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各类型人工植被均起到了调节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条件的作用,其中以混交林的遮光、降温、增湿等综合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9.
以北京居住区绿地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规模、不同结构绿地的夏季空气温度、相对湿度、舒适度等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表明,1)面积1hm2的北京居住区绿地夏季昼平均降温1.43℃,昼平均增湿3.49%,并伴随绿地规模的增大,降温增湿作用增强;2)夏季不同结构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和人体舒适程度大体呈现出乔-灌-草型绿地乔-草型绿地草地≈裸地的特征;3)在9m的垂直高度,14:00~16:00为居住区绿地每日高温低湿时段,5:00~6:00为低温高湿时段;伴随着高度的升高,乔-灌-草型和乔-草型绿地的日均和高温低湿时段空气温度大体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呈下降趋势,草坪和裸地变化相对平缓。  相似文献   

20.
对闽南旱地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秋播甜玉米田间群体温湿变化及光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孕穗扬花期的日温变化峰值分别是:喷灌33.1℃、滴灌33.2℃、漫灌35.6℃,喷灌和滴灌比漫灌分别低2.5℃和2.4℃,温度峰值低,变幅小,有利于甜玉米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相对湿度日变化峰值分别是:滴灌50.1%、喷灌52.0%、漫灌49.6%,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0.5和2.4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44.9%、喷灌45.6%、漫灌43.0%,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1.9和2.6个百分点,相对湿度提高增强了甜玉米生长高峰期的水分需求及抗旱能力;光截获率日变化峰值是滴灌55.7%、喷灌54.6%、漫灌52.8%,滴灌和喷灌比漫灌分别高2.9和1.8个百分点,日平均是滴灌34.9%、喷灌34.1%、漫灌32.3%,滴灌和喷灌分别比漫灌高2.6和1.8个百分点,光温效应得到改善;(2)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是滴灌24.1℃,喷灌23.8℃和漫灌24.4℃,滴灌和喷灌所处的温度范围更有利于甜玉米授粉灌浆和干物质同化;全生育期平均相对湿度分别是滴灌48.3%、喷灌49.4%、漫灌46.4%,滴灌和喷灌相对湿度较有利于甜玉米的水分代谢和生长发育;全生育期平均光截获率是滴灌39.6%、喷灌40.2%、漫灌36.2%。滴灌和喷灌改善了光分布条件;(3)滴灌和喷灌均能取得显著增产,滴灌对甜玉米的株高、穗长、穗重和根重影响较大,而喷灌对甜玉米的成穗率、秃尖长和绿叶数改善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