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地钩叶藤与大钩叶藤纤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做到适材适用、全面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以高地钩叶藤与大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在径向与轴向对两种藤材纤维的特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地钩叶藤与大钩叶藤纤维的长度、直径、腔径、双壁厚分别为2007.51μm与2016.02μm、18.11μm与20.46μm、10.62μm与8.84μm、7.49μm与11.61μm。径向自外向内,高地钩叶藤纤维长度和宽度先增后降;大钩叶藤纤维宽度、双壁厚和高地钩叶藤纤维长宽比先降后增;大钩叶藤纤维长度、长宽比和两藤纤维壁腔比逐渐下降;高地钩叶藤纤维双壁厚和两藤腔径、腔径比逐渐上升;两种藤纤维腔径经F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轴向自下向上,高地钩叶藤和大钩叶藤的纤维长度分别呈降-增-降和增-降-增变化趋势;高地钩叶藤纤维长宽比先增后降;两藤纤维腔径、腔径比和大钩叶藤纤维长宽比逐渐上升;两藤纤维宽度、双壁厚和壁腔比逐渐下降;两种藤纤维长度和腔径经F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高地钩叶藤与钩叶藤组织比量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合理开发利用棕榈藤资源,以高地钩叶藤和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各组织比量在径向和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高地钩叶藤和钩叶藤薄壁组织、后生木质部大导管、纤维及筛管比量分别为59.6%和50.2%、15.9%和16.4%、19.6%和28.9%、4.9%和4.5%,其中薄壁组织比量高地钩叶藤比钩叶藤高18.7%,纤维比量低32.2%,经F检验差异在0.05、0.01水平上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径向由外向内,薄壁组织比量呈增大趋势,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纤维比量和筛管比量呈减小趋势。随着轴向高度的增加,高地钩叶藤薄壁组织比量、钩叶藤筛管比量先增大后减小,钩叶藤薄壁组织比量、高地钩叶藤后生木质部大导管比量不断增加,高地钩叶藤和钩叶藤纤维比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小钩叶藤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和化学离析的方法,获得小钩叶藤基部、2 m处、中部、梢部等轴向高度的节间和节部的维管束、导管的相关数据,系统分析其在轴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节间与节部维管束的弦向与径向直径在轴向上有相同的变化趋势,两者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节间、节部维管束、导管的密度在轴向具有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且节间维管束和导管单位面积分布数均显著低于节部(P0.05)。节间与节部导管分子长度在轴向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而节间与节部导管直径在轴向变化无规律可循,节间导管分子长度和直径均显著高于节部,组间差异经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4.
脲醛及热处理对钩叶藤、高地钩叶藤主要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优化藤材改性处理的方案、提高其加工利用水平,以钩叶藤、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对其改性处理前后主要物理性质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素材相比,经过120℃热处理后,钩叶藤密度略有增加;钩叶藤和高地钩叶藤抗胀(缩)率分别为11.94%和1.98%,阻湿率分别为4.80%和5.50%,此外高地钩叶藤的抗吸水率为1.80%。按最佳工艺改性处理后,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和基本密度钩叶藤分别增加了9.71%、9.03%和11.70%,高地钩叶藤分别增加了23.57%、22.11%和18.18%;钩叶藤的抗胀(缩)率为5.40%,钩叶藤和高地钩叶藤抗吸水率分别为13.25%和34.16%。经过上述改性工艺处理后,对钩叶藤和高地钩叶藤密度、尺寸稳定性、阻湿性和抗吸水性有着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构建健全的棕榈藤数据库、合理开发利用棕榈藤资源提供理论基础,以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及两种方式下的断裂韧性.结果 表明,高地钩叶藤的气干密度、绝干密度和基本密度分别为0.44、0.46和0.36 g·cm3.体积气千干缩率和体积全千干缩率的变化范围分别为2.91%~8.11%和7.71%~11.36%,干缩各向异性较大.高地钩叶藤的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抗压强度、抗剪切强度和冲击韧性分别为804.10 MPa、49.95 MPa、33.12 MPa、4.77 MPa和184.02 kJ·m-2.三点弯曲法测得其横纹断裂韧性为1870 kN·m-3/2,紧凑拉伸法测得其顺纹断裂韧性为77.8 kN.m3/2,说明高地钩叶藤的横纹断裂韧性比顺纹断裂韧性大得多.  相似文献   

6.
为了更好地了解棕榈藤材的性能、提高我国棕榈藤资源培育和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用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该藤2 m处的节间和节部的导管分子及维管束形态特征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显示,节间与节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3 981.363和2 666.883 μm、198.235和202.402 μm、3.611和3.784个·mm-2;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523.466和534.794 μm、373.624和379.823 μm、3.078和3.202个·mm-2。经F检验,仅节间与节部的导管分子长度差异极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好的对棕榈藤材进行开发和加工利用,以粉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导管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粉藤薄壁组织、导管、纤维筛管比量值分别为34.7%、32.3%、26.9%和6.1%;纤维长度、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宽比分别为1 425.0μm、16.4μm、11.0μm、5μm和87.9;维管束的径向、弦向尺寸和密度分别为556.1μm、519.4μm和3.6个·mm~(-2);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分子长度、直径和密度分别为2 089.7μm、296.2μm和3.8个·mm~(-2)。粉藤材质与玛瑙省藤相当,是一种优良的藤种。  相似文献   

8.
黄藤发育过程中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藤为研究对象,采用生物解剖学方法,系统分析了维管束、后生木质部大导管及纤维形态特征等主要解剖特征及其与生长发育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轴向高度增加,维管束比量先升后降,导管分子长度和长宽比先降后升;维管束长短径、纤维双壁厚、壁腔比、管直径和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密度、纤维腔径和导管分子密度呈增加的变化趋势。径向由藤芯到藤皮维管束比量和密度、纤维长度、长宽比和壁腔比、导管密度逐渐增大;维管束长径和短径、纤维腔径、导管分子直径、形状因子逐渐减小。维管束比量、长径、短径、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40.2%、468.933μm、333.838μm、0.722和5.76个.mm-2,纤维长度、直径(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和壁腔比分别为990.476μm、12.041μm、6.350μm、5.691μm、86.23和1.05。导管分子长度、直径、长宽比、形状因子和密度分别为1 621.796μm、187.172μm、9.207、0.877和5.65个.mm-2。  相似文献   

9.
为实现棕榈藤材增强保韧、劣藤优用制作家具的目的,以大钩叶藤、高地钩叶藤为研究对象,选择浸注试剂、浸注量、增韧剂量、加热时间4个因素分三水平进行L9(34)正交试验,对改性材弯曲性能进行测定,通过优序数法进行综合分析建立最佳改性工艺。结果表明,与大钩叶藤素材相比,分别浸注脲醛树脂、脲醛树脂和聚乙烯醇后,其抗弯强度分别增加34.1%和12.7%;而高地钩叶藤素材在浸注脲醛树脂后,其抗弯强度增加2.5%。聚乙烯醇添加后,大钩叶藤、高地钩叶藤脲醛树脂改性材柔量分别增加6.00%和1.93%。综合评价的大钩叶藤最佳改性处理工艺为以脲醛树脂(urea formaldehyde resin,UF)+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为改性试剂,浸注量为30%,聚乙烯醇添加量为0.10%,在120℃下干燥1.5 h;综合评价的高地钩叶藤最佳改性处理工艺为以脲醛树脂为改性试剂,浸注量为50%,在120℃下干燥0.5 h。恰当的改性处理不仅能提高棕榈藤材的抗弯强度,也能提高改性材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撑绿杂交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撑绿杂交竹组织比量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55.8%、37.8%、5.6%和3.6%,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及密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78.445μm、700.162μm和1.512个.mm-2,纤维长度、宽度、腔径、双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及腔径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 673.993μm、15.364μm、5.811μm、9.552μm、109.104、2.230和0.367。  相似文献   

11.
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的主要解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棕榈藤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选择了越南红藤、小白藤和玛瑙省藤为研究对象,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其组织比量、纤维、维管束及后生木质部大导管等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玛瑙省藤的纤维和导管的比量最多,分别为24.9%、33.3%。玛瑙省藤的维管束尺寸最大,径向尺寸和弦向尺寸分别为754.378、739.835μm;小白藤的最小,其值分别为348.027、319.348μm,各藤材维管束弦向尺寸均小于径向尺寸。玛瑙省藤的导管尺寸同样最大,为380.505μm。红藤的纤维最长,为1 246.802μm;小白藤最短,为734.856μm;小白藤和红藤的纤维长宽比均大于54,腔径比小于0.75,壁腔比小于1,适合作为造纸原料。F检验结果表明,玛瑙省藤两样本之间的维管束、导管尺寸,以及纤维腔径、腔径比、壁腔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杞柳秆茎主要解剖特征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视显微测量技术对杞柳秆茎主要解剖构造进行研究,为杞柳材其他性能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杞柳纤维、导管和射线比量分别为71.04%、21.48%和7.48%,沿径向变异均不显著。导管弦向直径、径向直径和导管密度分别为37.41μm、46.02μm和155.86个·mm-2,沿径向和纵向变异均显著;导管径弦比为1.26,在径向,差异不显著而纵向差异显著。纤维长度、宽度、双壁厚、壁腔比和长宽比分别为406.80μm、19.53μm、7.66μm、0.64和21.45,径向变异均显著,而纵向变异不显著;纤维腔径比和腔径分别为0.59和11.73μm,沿径向和纵向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产蓝桉人工林木材的解剖性质及其变异规律,为其培育和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采自四川雅安的5株5年生蓝桉为试验材料,在不同高度按生长轮截取试材,通过离析法和永久切片法对试材导管和纤维形态特征进行测定。【结果】导管长度、宽度(径向直径)、长宽比、弦向直径均值分别为410.13μm,141.24μm,2.90,89.25μm;纤维长度、宽度、长宽比、壁厚、腔径、壁腔比均值分别为910.27μm,17.79μm,50.85,3.47μm,10.48μm,0.67;除了纤维壁厚和壁腔比从髓心向外呈减小规律之外,其余导管形态和纤维形态指标径向变异规律一致,都从髓心向外呈增加趋势;轴向变异规律较为复杂,导管长度、纤维长度等指标规律性较强,随树干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异规律,其他指标变异规律不明显。【结论】获得了四川产5年生蓝桉人工林木材解剖性质及其变异规律,其解剖指标满足制浆造纸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龙竹主要解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龙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了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理论.结果发现,龙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和筛管比量分别为60.9%、34.6%、4.0%和2.1%.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和长度分别为19.043、9.518、9.525和2 546.235 μm,纤维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134.053、1.214和0.487.维管束径向直径和弦向直径分别为862.803和702.743 μm,维管束密度为1.133个·mm-2.  相似文献   

15.
采用显微图像分析方法,对硬头黄竹主要解剖特征进行研究,为提高建筑用丛生竹资源高附加值加工利用水平提供依据。结果发现,硬头黄竹薄壁细胞、纤维、导管及筛管比量分别为45.5%、32.3%、7.0%和2.2%;纤维直径、双壁厚、腔径、长度、长宽比、壁腔比和腔径比分别为20.271 μm、16.178 μm、4.092 μm、1 901.775 μm、103.913、5.715和0.193;硬头黄竹维管束径向直径、弦向直径及密度分别为762.978 μm、640.210 μm和1.686个·mm-2。  相似文献   

16.
以单叶省藤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藤茎形态、微观构造和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结果表明,单叶省藤节间长平均为17~18 cm,直径平均为11~12 mm,节间长度和直径的轴向变异均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纤维维管束属于双韧型,在横切面,靠近藤皮的维管束小而密集,内部的则大而稀疏。纤维长度和长宽比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均为逐渐增加。纤维宽度和腔径的径向变异为由内向外先增加后减小,纤维宽度的轴向变异为先增加后减小,腔径的轴向变异为从基部向上逐渐增加,在藤茎梢部达到最大值。纤维壁厚和壁腔比的径向变异和轴向变异均为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以安徽岳西的大别山五针松为试材,通过显微观察测定株内不同高度的纤维长度、纤维宽度以及树脂道径向直径、树脂道弦向直径、管胞弦向直径、管胞胞壁厚度等解剖特征,研究大别山五针松木材解剖特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大别山五针松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的变异趋势自髓心向外呈现陡增和陡降之后,逐渐趋于稳定;(2)大别山五针松木材树脂道平均径向直径为98.7μm,树脂道平均弦向直径为94.7μm,树脂道在横切面上的形状大致为弦向稍凹、径向略鼓凸的椭圆;(3)大别山五针松木材管胞平均弦向直径为26.1μm,管胞平均胞壁厚度为3.2μm,属于细中等级木材解剖分子.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微凹黄檀木材的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微凹黄檀心材红褐色,散孔材,主单管孔,含树胶,导管弦向直径多为80.00~134.00μm,细胞鼓形和圆柱形,导管式互列纹孔;木纤维纺锤形兼含其他类型;轴向薄壁细胞类型为傍管状和离管线状,2细胞一串,叠生;木射线较发达,密度12.28根/mm,同型单列,叠生。  相似文献   

19.
油松树干径向生长的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油松树干径向生长的时空变异规律,选择99年生油松(Pinus tablaeformis)进行树干解析及树轮宽度测定。结果表明:油松不同生长阶段的直径生长率的垂直变异差别很大。整个生长期内,直径平均生长率随树高增加先增后降,差异显著;生长初期表现为先减—后增—再减模式,差异显著,而生长后期无明显差别。生长过程中,不同部位直径年生长量、累计生长量随形成层年龄增加变化不尽相同,树干基部年生长量为增加-稳定-下降型,胸高处为先增后降型,稍部为先降后增型,其余部位多数为持续下降型;所有部位累计生长量均随形成层年龄增加而增加,二者关系随树高增加依次表现为显著的Logistic函数、二次函数及线性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龙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材维管束形态、纤维形态、组织比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了不同年龄、不同胸径、竹秆不同部位解剖性质的变异特点:龙竹的维管束为断腰型和双断腰型;维管束的径向长为0.554~1.224mm,平均0.839mm;弦向长为0.364~0.635mm,平均0.521mm;径向长度与弦向长度比1.32~1.99,平均1.61;维管束的密度为84~268个/cm2,平均为175个/cm2。结果还表明:龙竹材纤维长度主要受竹秆部位的影响,与年龄和胸径无显著相关;组织比量与竹龄和竹秆胸高直径也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