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保护红线是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制度创新,目前已上升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要战略,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对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但我国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和划定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背景下,该文概述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研究现状,梳理归纳了丹东市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简述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方式与当前成果后探讨了丹东市生态红线划定与落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包括加快生态红线地方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建立生态红线监管平台、生态红线绩效考核与越线责任追究制度,旨在推进丹东市生态红线的划定和管理,为其他省市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禁止开发区进行分析,划定嘉峪关市生态保护红线.【方法】利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法和GIS空间分析法.【结果】嘉峪关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76.48km2,占嘉峪关市总面积的47.10%,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市西南部和东北部;生态极敏感区域面积173.38km2,占红线面积的30.08%,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市西南部及大黑山附近和讨赖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域面积143.65km2,占红线面积的24.92%,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市西南部的灌木林地区以及东北部的湿地保护区附近;禁止开发区面积312.96km2,占红线比例达54.29%,主要分布在嘉峪关市大黑山和文殊镇附近;三者重叠区域面积96.10km2,占红线面积的16.67%.【结论】通过嘉峪关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以期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西北干旱区绿洲城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林业发展中,森林限额采伐制度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功绩的法律制度.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在扭转我国森林资源“赤字”和持续保持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双增长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森林采伐限额作为森林资源消耗的“高压线”是林地和森林红线的保障线,是最基本的生态红线,对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必须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自觉地落实到林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限额采伐等基本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森林资源的利用监管,警惕和防止以各种名义为借口,弱化或变相弱化森林资源利用监管.  相似文献   

4.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性意义,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概念、划定方法及存在主要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我国各地区划分城市生态红线、确定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现实需要,在城市生态系统识别和划分城市生态用地类型方法的基础上,参照了国家与省市有关重点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划分的标准,依据生态红线划分的目标,从生态的重要性、脆弱性与危险性三方面着手,建立了生态红线划分的三级科学指标体系,并确定了生态红线保护区划分的方法。在5S技术支持下,创建了网格空间属性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叠加分析、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最终完成苏州市吴中区生态红线划定方案。为今后我国城市生态红线区划分和生态红线保护区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指南。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确定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是指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笔者在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方法,并划定了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提出了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结果表明,(1)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47 086.99 km2,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24.98%;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面积为8 443.34 km2,占红线区的17.93%,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4.48%。(2)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包括:一是以生态红线区为生态源地,以关键区为战略节点,构建了区域安全格局;二是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机制建设为基础,突出关键区域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生态保护具体措施;四是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进行衔接,形成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希望能以关键区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示范区,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红线区的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家相继提出生态红线划定及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纳入"多规合一"的要求。以生态红线为载体,科学界定和划分城市生态空间,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协调管控城市空间意义重大。基于此,对鹰潭市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分析,从"多规合一"角度,研究生态红线如何更加有效融入城市生态空间管控中来。  相似文献   

8.
《农技服务》2016,(10):91-92
林业生态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红线。生态红线是党和人民的"生命线",是林业事业的"目标线",是政府执政的"高压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的生态用地和物种数量,构建我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底线"。划定生态红线,对于保障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本文以四会市为例,分析了当前林业生态红线划定成果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根据四川省环保厅《关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和生态红线划定目标,以四川省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对县级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方案及技术进行讨论研究,运用GIS技术平台确定研究区域内生态保护的重点与调整方向。结果表明:1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边缘,覆盖面积较小,包括卷硐乡、汇东乡、汇南乡、东安乡、望溪乡和龙潭乡等。2此次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包括城市建设区(含工业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商品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区等78个图斑。3调整后的渠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仍存在斑块破碎化、落地管理困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生态红线的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态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为洱海流域土地资源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以洱海流域为对象,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的方法划定红线区;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将生态红线区作为生态源地,建立最小阻力模型,构建生态安全格局。结果根据生态红线具有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其划分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和“水源涵养生态红线区”3类,面积分别为81.92、656.37和536.06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5%、25.24%和20.62%。洱海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由生态源地,高、中、低3种水平缓冲区,47条生态廊道和14个生态节点构成。其中,高、中、低3种生态安全格局缓冲区,面积分别为359.88、294.9和1 945.42 km2,分别占总面积的13.84%、11.34%和74.82%。结论本研究根据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功能之间的空间对应关系,选取参评因子划定生态红线,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分提供了实践参考。根据生态红线区识别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安全格局,不仅具有全面性和准确性,也为区域生态红线的划定及应用于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速览     
正我国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环境保护部11月2日公布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加快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2020年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11月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思路,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对此,《纲要》提出,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原则,各省(区、市)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相似文献   

12.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而划定生态红线对遏制生态环境退化、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借助空间技术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和水体5个指标评价区域生态敏感性;并从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将研究区分为9类生态系统类型,选取11个指标衡量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后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和生态服务价值结果共同划定土地生态红线。结果表明,江津区土地生态红线面积为1 091.30 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3.9%。土地生态红线的划定可为三峡库区县域生态保护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湿地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是通过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对湿地实施严格保护。安徽省湿地面积大,湿地面临的压力大,亟待采取有效保护途径。在分析安徽省湿地生态环境特征和重要性的基础上,构建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划定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得出各评价单元内综合指数,确定安徽省湿地保护红线区范围。最终,安徽省湿地划为Ⅰ类红线、Ⅱ类红线和Ⅲ类红线。结果显示:Ⅰ类红线面积约为50.53万hm2,主要分布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及其水系,Ⅱ类红线面积约为22.02万hm2,包括南漪湖,Ⅲ类红线约为31.61万hm2,分布零散。3类红线湿地各占研究区域湿地面积的48.50%、21.14%和30.36%。基于湿地生态红线,对省内所有湿地应采取严格的分类分级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严格保护的区域以及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以吉林省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估和生态敏感性评估,通过识别去区域生态保护关键区域,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为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思路和方法。划定吉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6.38万km~2(扣除重复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4.04%,分为5类,分别是水源涵养红线区、水土保持红线区、生物多样性维持红线区、防风固沙红线区、水土流失红线区。  相似文献   

15.
"生态保护红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制度创新,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文章以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完善为例,以问题为导向,厘清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原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深刻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总结了福建省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完善的具体措施,基本解决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不尽、划定不实等问题,把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使真正需要保护的生态空间和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6.
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对改善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多年的调查研究,从白狼山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出发,根据区划的四原则,将辽宁白狼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提出针对性的工作目标和保护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海岛型森林城市建设机制探究——以浙江省舟山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257-259
森林资源作为城市生态微循环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具备降温、降噪、消减热岛效应、美化环境的功效,逐步为人们所认知。通过对我国海岛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加以分析,揭示海岛型森林城市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绿色发展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出"增加生态空间"、"划定保护红线"、"绿色税收"、"区域流域管理"等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发展立体式森林,全力构建近自然为主的绿色城市,以实现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新常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简要介绍生态红线概念及其形成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学、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国务院出台的生态红线划定指南,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了生态红线的属性特征、生态红线划定的理论依据、原则、技术路线和管控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江苏省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与生态保护红线(以下简称"两线")冲突现状,指出了"两线"冲突协调面临的困境,从生态功能与农业功能复合利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路线制定、"两线"划定主管部门衔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管控政策出台等方面系统分析了"两线"冲突产生的原因,提出了据实核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制定永久基本农田有序退出机制、合理调整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两线"共存机制等政策建议,为统筹生态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提供政策支撑。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长期制定并实施的重要长远发展战略之一,是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社会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有效执行,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则是生态环境保护当中的重中之重,其工作的有效推行是开展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也体现了国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力度和强制性,通过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的全方位进行深入了解,认清其划定内容、目标、原则以及方式方法,是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保护我国现有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指明了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