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联用仪(PY-GC-MS),分析了降香黄檀心材、边材在中温快速裂解条件下的产物。对降香黄檀心材、边材的热裂解均得到了大量的小分子醛酮、酸类物质,小分子物质含量占总裂解产物的40%以上。在热裂解产物中,脱水糖类物质以左旋葡萄糖为主;苯酚类物质主要来自木质素的裂解,其中酚类物质含量分别占心材、边材总裂解产物的22.92%、24.46%。在降香黄檀心材裂解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抽提物成分,以橙花叔醇为主,而在边材裂解产物中没有发现抽提物成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热裂解-气相-质谱联用仪(PY-GC-MS),分析了降香黄檀心材、边材在中温快速裂解条件下的产物。对降香黄檀心材、边材的热裂解均得到了大量的小分子醛酮、酸类物质,小分子物质含量占总裂解产物的40%以上。在热裂解产物中,脱水糖类物质以左旋葡萄糖为主;苯酚类物质主要来自木质素的裂解,其中酚类物质含量分别占心材、边材总裂解产物的22.92%、24.46%。在降香黄檀心材裂解产物中含有一定量的抽提物成分,以橙花叔醇为主,而在边材裂解产物中没有发现抽提物成分。  相似文献   

3.
檀香心材是国际公认的天然高级香料的主要来源,亦是中国传统中药的重要原料。檀香心材的形成较为缓慢,资源奇缺,而其边材尚未加以利用。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檀香资源,实现高效利用,以21年生檀香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醚浸提法分别提取了其边材和心材的精油,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GC-MS)对其组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檀香心材的精油含量显著高于边材(P<0.001),其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4.44%和1.33%;檀香心材的α-檀香醇、β-檀香醇和总檀香醇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46.95%、24.23%和75.97%,均显著高于边材,精油质量达到了檀香木油的贸易标准,而边材精油则未达到该标准;檀香边材精油亦含有檀香油的主要成分,且含有一些烷烃、醛和不饱和酸等成分,可加以利用。本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增进了解檀香心材形成过程中的成分变化,而且可以为檀香边材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种黄檀属植物挥发物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5种黄檀属(Dalbergia Linn. f.)植物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成分组成,以期为研究植物挥发物与昆虫的关系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动态顶空循环吸附采集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黑黄檀(Dalbergia fusca Pierre)、降香黄檀(D.odorifera T. Chen)、交趾黄檀(D.cochinchinensis Pierre)、南岭黄檀(D.balansae Prain)、印度黄檀(D.sissoo DC.)的挥发物进行采集和分析,并结合峰面积归一法计算不同树种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黑黄檀、降香黄檀、交趾黄檀、南岭黄檀、印度黄檀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别有9类57种、8类60种、 8类61种、8类58种和8类55种;5种黄檀属植物均含有烷烃类、芳烃类、醇类、酚类、酯类、醛类、酮类和萜烯类等8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最高,均达到40%以上;5种树挥发性化合物中有蒎烯、罗勒烯、3-蒈烯等33种共有成分。结果表明,5种树木有机挥发物成分的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主要成分皆为萜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DNA分析是一种有效地鉴别木材的方法,但它要求要从木材中得到足够质量和数量的DNA。因此,本试验以降香黄檀气干材为原料,采用改良的CTAB法、QIAGEN试剂盒法和PTB法分别提取降香黄檀心材和边材部位的DNA,比较从不同部位木材组织中提取DNA的质量差异,以期为从心材和边材组织中提取DNA探寻合适的方法。结果表明,3种方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DNA浓度范围分别为:75.95~937.38 ng·μL-1,4.46~806.56 ng·μL-1,其中PTB法从边材和心材部位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高的,试剂盒法提取的DNA浓度都是最低的。3种方法提取的边材部位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只有PTB法提取的心材部位的DNA经纯化处理后能够满足PCR扩增目的片段的要求。3种方法都能够从边材组织中提取出DNA,PTB法更适合从心材组织中提取DNA。  相似文献   

6.
不同竹龄毛竹二氯甲烷提取物化学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竹龄为1、3、5、7a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为原料,采用二氯甲烷连续抽提24h,浓缩后配制0.05g/mL二氯甲烷色谱纯试液进行气质联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4个竹龄的毛竹二氯甲烷提取物化学组成基本一致.在每个竹龄样品中,主要的成分都为醌类、酚类、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但随着竹龄的变化,各类化合物的种类和质量分数有一些变化.4个竹龄中,7龄毛竹的提取物中醌类、酚类和烷烃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是4个样品中最高的.4个不同竹龄的提取物中共有物质是2,6-二甲氧基苯醌、4-((1E)-1-羟基-3-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和正二十九烷.其中2,6-二甲氧基苯醌在4个样品中最大的质量分数达0.346.  相似文献   

7.
综合运用硅胶、葡聚糖凝胶、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越南红土沉香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过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其结构为:(-)-aquisinenoneD (1),6,7-二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 (2),6,8-二羟基-2-[2-(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 (3),6-甲氧基-7-羟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 (4),6-羟基-7-甲氧基-2-[2-(3-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基]色酮 (5),假虎刺酮 (6),nor-ketoagarofuran (7)。其中,化合物1为色酮聚合物,化合物2~5为2-(2-苯乙基)色酮类化合物,化合物6~7为倍半萜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越南红土沉香中分离得到。采用pNPG法对部分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化合物3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为78.56±9.19μmol·L~(-1)。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幼龄降香黄檀心材形成的影响,以6年生幼龄降香黄檀为试材,采用树体注入的方法,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ETH)和6-苄氨基腺嘌呤(6-BA)对其树高、胸径、心材形成和挥发油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进行1年之后,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下,幼龄降香黄檀树高和胸径的变化均不显著,但均可促成幼龄降香黄檀形成颜色不均匀的深红褐色或紫红褐色心材,这与自然条件下较为一致。各处理促进形成的心材面积有差异,依次为2%乙烯利(E1)处理4%6-BA(B2)处理=2%乙烯利+4%6-BA(E1B2)处理4%乙烯利+4%6-BA(E2B2)处理2%6-BA(B1)处理2%乙烯利+2%6-BA(E1B1)处理对照处理(CK)4%乙烯利(E2)处理=4%乙烯利+2%6-BA(E2B1)处理;除E1、B1、B2处理之间的心材挥发油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除B2、E2B2、E1B2和E1、B1以及E2、E1B1、E2B1处理之间的心材挥发油绝对含量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余各处理差异显著(P0.05)。E1B2处理的心材挥发油含量最高,对照处理的心材挥发油含量最低。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促进幼龄降香黄檀生成的心材挥发油主要组分进行综合评价,E1B2处理与33年生的标准品质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巨尾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成分和气味特征,阐明其来源和释放机理,为巨尾桉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嗅闻(GC-MS-O)技术,测试不同含水率下巨尾桉心材和边材释放的VOCs成分、气味化合物气味特征和气味强度等指标。【结果】巨尾桉共释放41种VOCs,其中13种是气味化合物,桉叶油醇、樟脑、莰烯是巨尾桉释放的主要单体气味化合物,且巨尾桉心材和边材释放的萜类气味物质差异显著,龙脑和γ-松油烯仅存在于巨尾桉心材。木材含水率显著影响巨尾桉气味化合物中萜类、醛类、烃类和醇类等组分的释放,随着含水率的降低,边材气味化合物释放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心材气味化合释放量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受含水率的影响边材释放物中质量浓度变化显著的组分是萜类和醛类化合物,而心材释放物中变化明显的组分是萜类和醇类。含水率高于30%时,心材气味化合物释放量显著高于边材,含水率10%~30%时则释放量明显低于边材。萜类是构成VOCs和气味化合物的最大组分,释放出樟脑气味和松香味。醛类化合物是第二大组分,主要贡献果香味。樟脑和果香气味是巨尾桉的主要气味特征,甜花香、杏仁油、松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合成嘧菌酯的新方法。[方法]以3-(α-甲氧基)甲烯基苯并呋喃-2(3H)-酮为原料,合成33,-二甲氧基-2-(2-羟基苯基)丙酸甲酯,3,3-二甲氧基-2-(2-羟基苯基)丙酸甲酯再与4,6-二氯嘧啶反应得到(E)-2-[2-(6-氯嘧啶-4-基氧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最后(E)-2-[2-(6-氯嘧啶-4-基氧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与水杨腈反应得到嘧菌酯。[结果]试验得目标产物20.8 g,熔点115~116℃,总收率63.5%。[结论]该合成方法具有合成工艺简单,对环境污染小,总收率高的优点,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1.
在超声辅助条件下,用无水甲醇对超临界萃取后的百合残渣中的有效组分进行提取,用GC-MS技术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鉴定出19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柠康酐、泛内酯、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2,3-二氢苯并呋喃、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乙基(2E)-3-(4-羟苯基)-2-丙烯酸、乙基丙烯酸、亚油酸甲酯、亚油酸乙酯、亚麻酸乙酯、硬脂酸乙酯和芥酸酰胺等。其结果可为超临界提取精油后百合残渣的生理活性研究和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长白山蜂胶超声波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GC/MS共检出长白山蜂胶化学成分42种,包括烷烃、烯烃、醇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有机酸等,其中包括3种黄酮类物质,分别为5,7-二羟基二氢黄酮、5,7-二羟基黄酮、7-甲氧基-4’-羟基二氢黄酮,黄酮总含量为6.2%。结果表明,长白山蜂胶的有机组分丰富,其中部分组分具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采自福建省南平市、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安县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 Hook.)木材为试材,应用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GC-MS)、固态微萃取前处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技术(GC-MS-O),分析杉木心材中挥发性成分及其中气味物质种类,筛选对杉木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因素以及杉木中具体的发香物质。结果表明:木材取样高度、产地、树龄明显影响杉木心材中部分挥发性成分的相对量,但不同条件下杉木心材中挥发性物质种类基本一致。随树龄增加,杉木心材挥发物中骨架碳数为10的单萜、酚类及酯类物质和部分倍半萜及二萜类物质的相对量上升。杉木心材中可鉴别出的发香成分有16种,低温下易被感知的气味物质主要是分子骨架为10个碳原子的含氧单萜化合物和15个碳原子的非含氧倍半萜物质。分子式为C15H26O的倍半萜成分逸出温度较高,且对杉木心材气味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栓皮栎软木地板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栓皮栎软木地板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用乙醚作溶剂进行多次萃取,利用GS-MC联用技术对栓皮栎软木地板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共分出并鉴定了23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的23种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为丙二醇,含量为68.79,其次为N-苯基苯胺,含量为3.47,其他含量在1以上的有1-(1-甲基乙基)-4,7-二甲基-1,2,4a,5,6,8a-六氢-(1α,4aα,8aα)萘、(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3-甲氧基-1-丁醇、1,2,3,3,4-五甲基环戊烯、2-羟基丙酰胺、(S)-2,3-二羟基丙醛、百里香酚、5,6-二氢-6-戊基-2H-吡喃-2-酮和4-(1-甲基乙基)-1,6-二甲基萘.  相似文献   

15.
利用GC-MS技术测定分析17年生和10年生翅荚木人工林木材甲醇提取物和三氯甲烷提取物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17年生和10年生翅荚木人工林木材甲醇提取物多数成分均为含氧化合物,有己酸、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吡喃-4-酮、2-甲氧基-4-乙烯基苯酚、香兰素、2,4-二叔丁基苯酚、丁香草酮、3,4,5-三甲氧基苯酚、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4-羟基-2-甲氧基肉桂醛、1,2-苯二甲酸双(2-甲基丙基)酯、棕榈酸、3,3’-二甲氧基-4,4’-二羟基二苯乙烯、3-甲基-柱头甾-5-烯-3-醇共13种相同的成分;17年生和10年生翅荚木人工林木材三氯甲烷提取物多数成分亦为含氧化合物,有香兰素、癸烷、邻苯二甲酸二丁酯、菜油甾醇、三氟乙酸羽扇豆醇5种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长白山复序橐吾和全缘橐吾叶片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复序橐吾(Ligularia jaluensis Kom.)和全缘橐吾(L.mongolica(Turcz.)DC.)叶片为材料,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用GC-MS法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首次从2种橐吾中鉴定22种化合物,复序橐吾15种,全缘橐吾11种,分别占总挥发油的94.75%和87.08%。其中复序橐吾主要化学成分为4-蒈烯(27.09%),其次是金合欢醇乙酸酯,β-蒎烯,D-柠檬烯及顺-2-甲基-5-(1-甲基乙烯基)-2-环己烯-1-醇,其单萜和倍半萜类各4种,占总挥发油的43.80%和10.25%,酯类和醇类分别占16.03%和13.76%;全缘橐吾的主要成分为z-9-十八烷烯醛(23.93%),其次是α-法呢烯,α-金合欢烯,石竹烯,[1aα-[1aα-4aα,7β,7αβ,7bα]]1,1,4,7-四甲基-1H-十氢环丙奥-4-醇及α-杜松醇,其4种倍半萜类占35.8%,醇占22.9%。挥发油中萜类、醇类及酯类决定了2种橐吾食疗价值和香气特征。  相似文献   

17.
 野藿香蜜挥发性成分的化学成分研究到目前为止未见报道。本试验用丙酮提取和气相色谱法对野藿香蜜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和鉴定。分离出56个峰,确认了其中的27种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5-羟甲基-2-呋喃甲醛(27.96%);4-甲基-4-羟基-2-戊酮(5.27%);2,3-二氢-3,5-二羟基-6-甲基-4H-4-吡喃酮(5.22%);2,2-二甲基-1,3-二氧-4-甲醇(2.77%)。胸腺嘧啶(2.02%);4-甲氧基苯甲醇(1.82%);4-甲氧基苯甲酸(1.34%);软脂酸(0.46%);α-亚麻酸甲酯(0.83%)。占挥发性成分的47.69%。  相似文献   

18.
香蕉假茎精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CO_2超临界萃取法和GC-MS技术,对香蕉假茎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鉴定,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表明:在鲜、干香蕉假茎精油中分别检测到13种和20种成分,其中二十烷、棕榈酸甲酯、三十四烷、3-乙基-5-(2-乙基丁基)-十八烷、豆甾醇和3-羟基螺甾-8-烯-11-酮为相同成分,但含量不同。香蕉鲜假茎精油成分以烷烃类为主,其次为酮类、酯类和醇类;干假茎精油也以烷烃类为主,其次为酯类、酮类和醇类,另外,还含有少量的烷酸、烯烃类、醚类、醛类和杂环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艾为我国传统中药,主要含有挥发油类、黄酮类、苯丙素类及萜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平喘镇咳、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艾绒燃烧物艾烟中主要成分有呋喃类、芳香类、酯类、烷烃或含羟基类化合物,具有抗真菌及病毒、抗衰老和调节脂质代谢作用。综述了艾叶及艾烟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为艾叶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中国北方最广泛的农作制度,中国北方小麦、玉米生产普遍采用秸秆还田的耕作方式,关于秸秆还田对小麦土传病害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分析不同秸秆还田年限地块耕层土壤中的主要有机酸对小麦幼苗生长、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及纹枯病发生的化感作用,明确我国北方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体系下秸秆还田对小麦纹枯病发生的影响。【方法】利用GC-MS技术分析玉米秸秆还田地块耕层土壤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化学物质的种类与含量,并分别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还原法、电导率法、氮蓝四唑光化(NBT)还原法和愈创木酚比色法测定含量较高的6种有机酸对小麦幼苗根系活力、根系细胞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用常规方法测定其对禾谷丝核菌和纹枯病发生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地块耕层土壤中含有机酸、烷烃、醇、酰胺及醛类等化学物质,相对含量分别为45.45%、17.70%、17.08%、6.12%和5.44%;含量较高的有机酸类物质包括邻羟基苯甲酸(9.24%)、3-苯基-2-丙烯酸(4.12%)、对羟基苯甲酸(3.2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酸(2.26%)、二十一烷酸(1.88%)、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1.73%)、8-十八碳烯酸(0.76%)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0.52%)。0.08—10.0μg·mL~(-1)浓度的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和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对禾谷丝核菌的菌丝生长(10.0μg·mL~(-1) 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除外)、菌丝干重和菌核数量均表现明显促进作用,且2种物质在土壤中的含量均随秸秆还田年限延长呈增多趋势。0.4和0.08μg·mL~(-1)邻羟基苯甲酸对禾谷丝核菌的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而50.0μg·mL~(-1)邻羟基苯甲酸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以及0.4—50.0μg·mL~(-1)苯甲酸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在2.0—50.0μg·mL~(-1)浓度范围内,随着6种有机酸浓度的提高,其对小麦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越强,对羟基苯甲酸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邻羟基苯甲酸,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最弱。0.4—50.0μg·mL~(-1)浓度的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均加重小麦纹枯病发生,其中,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助长作用最强,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高增幅分别达49.0%和46.7%;而苯甲酸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对小麦纹枯病发生无显著影响。【结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秸秆还田土壤中含有机酸、酯、烃、酰胺及醛类等化学物质,有机酸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4-甲氧基邻氨基苯甲酸、邻羟基苯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在一定浓度下均可助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其中3-(4-羟基-3-甲氧基苯基)-2-丙烯酸助长作用最强,而苯甲酸和4-羟基-3-甲氧基-苯甲酸对纹枯病发生无明显影响。还田秸秆在土壤中腐解产生的有机酸类物质促进病原菌生长、抑制小麦根系生理活性和生长的化感作用,可能是中国北方小麦、玉米两熟秸秆还田条件下小麦纹枯病加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