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大口黑鲈选育效果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选择培育获得大口黑鲈群体选育子三代,对其选育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实验数据分析表明,经过三代的选育,大口黑鲈2个选育组在体长、体高和体重上均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选育组1和2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25.32%和23.42%,平均每代的选育效应分别为8.44%和7.81%,而体重变异系数分别是26.8%和20.2%,相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9.8%和21.1%。试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的选育效果明显,F3代的生长性能有了显著性的提高,个体之间的生长速度更加趋于一致,同时,F3代仍具有较大的选育潜力,可继续对其进行选育。该研究为进一步通过选择育种培育大口黑鲈优良品种(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网箱养殖的3—10月龄的大黄鱼群体选育世代F1和F2,进行连续逐月体长和体质量测定,分析比较两个选育世代的养殖生长效果。结果显示,F1和F2体长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11、0.11,体质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0.33、0.32,两个群体之间的体长和体质量变异系数基本一致,群体内体质量的变异系数大于体长;F1和F2体长相对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40%/d和0.37%/d,特定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88%/d和0.73%/d,体质量相对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47%/d、0.46%/d,特定生长率的平均值分别为2.54%/d和2.19%/d,F1总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F2;两个群体均表现为等速生长类型。  相似文献   

3.
以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和荷那龙罗非鱼(O.hornorum)为基础群体,分别对其进行选育,并对产生的选育系F4代的选育效果进行了评价。经过4代的选育,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的日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系提高了27.96%和36.73%,差异显著(P〈0.05),平均每代选育效应分别为6.99%和9.18%。F4代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23.74%和22.17%,比对照组分别降低了24.83%和36.33%。而且第一次性成熟时这2种罗非鱼的平均体重都比对照系增加2倍以上,其杂交子代的雄性率达到了99.4%。试验结果表明,橙色莫桑比克罗非鱼和荷那龙罗非鱼的选育效果明显,F4代的生长性能有了显著提高,个体之间的生长速度趋于一致;也说明这2种罗非鱼F4代仍具有一定的选育潜力,对其继续进行选育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罗非鱼是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对罗非鱼进行遗传改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流水池饲养环境里,对选育系F 6、F 7和F 8 3代的当年尼罗罗非鱼 Oreochromis niloticus 生长性能进行同池比较.经过114 d的饲养,F 6、F 7和F 8世代鱼体重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1.07、1.12和1.47 g·d -1,呈逐代增大的趋势.偏差校正后,F 6、F 7和F 8 3代鱼增重率分别为1.13、1.18和1.36 g·d -1.F 8的体重变异系数比F 7降低了6.29%,比F 6降低了7.95%.F 8代的生长方程是 y =40.313 x -61.670( R 2 =0.8783, R =0.9513).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良种选育后黄尾鯝的生长性能,比较了未选育子代(对照组)、选育F2代和F4代的生长和耐低氧性能.经过120 d饲养,对照组、F2代和F4代体重分别增长了764.0±325.4%、845.3±235.6%和1534.4±289.7%,体长分别增长了113.51%、118.41%和161.54%,F4代相对对照组体重提高了28.88%,相对F2代提高了22.75%.在2 mg/L的低氧胁迫条件下,对照组、F2代和F4代半数指数时间(Lh50)分别为6.59 h、10 h和13.18 h.表明良种选育后的黄尾鯝子代能够显著的提高生长速度和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6.
坛紫菜薄叶新品系选育及经济性状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坛紫菜人工杂交和选育的Z-26、Z-61和Z-81品系的F2、F3代的经济性状进行比较,旨在选育优良的薄叶新品系。实验结果表明,(1)Z-61新品系藻体薄,厚度约为26~32μm,培养期间经两次剪收,厚度增长不明显,日平均增厚0.32~0.35μm/d;Z-81藻体厚度为36~40μm,比Z-61厚38~50%,剪收后厚度增长明显,日平均增厚0.60~0.70μm/d,经两次剪收后藻体厚度可达52μm;Z-26新品系厚度为30~42μm,剪收后厚度日增长介于Z-61和Z-81新品系之间,为0.37~0.55μm/d;(2)Z-61的F3代在低氮、磷培育液培养8d,藻体虽然发黄但未死亡,移至含有氮、磷的正常培养液中培养2~3d,色泽和生长均可恢复正常;Z-81F3代和Z-26F3代在低氮、磷下生长较Z-61F3代慢,恢复时间需要3~5d;(3)Z-61F2代第1次剪收时的藻胆蛋白含量较Z-26、Z-81品系高30.2%~34.4%,叶绿素a含量比Z-81高13.8%~44.7%。以上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薄叶型坛紫菜,提高坛紫菜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抗病F5代的选育效果,以F0代群体和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niloticus)作为对照组,对F_5代42个家系的抗病性能及生长性能进行评估。对42个家系进行人工腹腔注射感染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后,分别有36个和22个家系的感染成活率比F0代和奥尼罗非鱼高,各家系的抗病育种值为–0.158~0.086;生长性能测定发现,42个家系中有27个家系的绝对增长率大于F_0代;感染成活率与体质量之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33。综合分析各个家系的感染成活率、抗病育种值和绝对增长率,筛选出抗病力强且生长速度快的家系7个(2~#、3~#、4~#、6~#、28~#、31~#和35~#),可作为F6代选育和苗种扩繁的亲本。结果表明,经过5个世代的针对性选育,吉富罗非鱼的抗病性能和生长性能均得到了明显改善,选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F1-3 世代生长性能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中华鳖黄河群体选育世代的养殖性能,对其3个选育世代F1、F2、F3从温室苗种饲养阶段到室外成鳖饲养阶段的生长性能进行了连续观测比较试验.结果显示:(1)个体日均增重: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2和F3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2)每平方米日均产量: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和F2极显著地优于F1(P<0.01);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3>F2>F1,F3极显著地优于F1和F2(P<0.01);(3)体重变异系数:苗种阶段的顺序为F1>F2>F3;成鳖阶段的顺序为F2>F1>F3;F3生长最整齐;(4)裙边比:在成鳖阶段,裙边比的大小顺序为F3(18.1%)>F2(17.79%)>F1(17.47%).对以上4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表明,黄河鳖选育群体的养殖性能逐代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评估团头鲂5个选育群体的配套系育种潜力,采用剪鳍标志和同池比较法对5个团头鲂选育群体(编号A~E)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2龄阶段生长性能比较。结果显示,5个选育群体2龄鱼试验末体质量为925.64~1123.86 g;5个选育群体的特定增重率为0.44~0.49%/d,绝对增重率为2.03~2.56 g/d,体质量变异系数为13.35%~22.01%,成活率为73.33%~93.00%。LSD多重比较分析表明,A群体、B群体、C群体在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重率、体质量变异系数和成活率等方面的表现均显著(P0.05)优于D群体和E群体。本研究结果表明A群体、B群体和C群体具备用作配套系育种亲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在江苏高邮市,对罗氏沼虾"南太湖1号"选育群体与未经选育的其它养殖群体进行了养殖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选育群体在大塘养殖阶段具明显的生长优势,选育群体绝对增重率、瞬时增重率分别比非选育群体高0.01907g/d、0.242%,d.选育群体的平均产量增加64.5 kg,增产20.6%;产值增加1 758元/667 m2(亩),增幅29.3%;利润增加1110元/667 m2,增幅53.6%;饲料系数降低6.76%,养殖成活率增加8.87%.  相似文献   

11.
为检验文蛤(Meretrix meretrix)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性能,连续比较了同等养殖条件下选育系F_3和自然对照组CG的生长情况,并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Logistic和Brody 4种非线性模型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参数进行生长模型构建,以研究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在浮游期、稚贝中间培育期和塘口养殖期内的生长均显著快于对照组CG(P0.05),F_3的平均日生长率均大于CG,490日龄内F_3的壳长相对于CG平均增长率为34.05%。塘口养殖期间,6~9月是F_3生长最为快速阶段,且F_3较CG的粒重增长率在98.27%以上。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和粒重之间遵循复合曲线Y=9.028×1.499W,R2=0.977。文蛤红壳色选育系F_3的壳长生长遵循Logistic生长模型,其在575日龄时出现快速生长,这为及时疏苗养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九孔鲍选择群体F1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杂交子二代为选育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九孔鲍的选择育种研究,以估计该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与现实遗传力。截断选择壳长最大的10%个体作为选择组亲本(SS),从基础群体中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个体作为对照组亲本(sc),选择强度为1.755,结果表明,选择组与对照组在卵径、受精率方面无显著的差别(P〉0.05),但选择组在幼体附着率、幼体变态率、幼体成活率及稚贝早期生长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长优势(P〈0.05),选择组50日龄的稚鲍成活率达到35.07%,显著大于对照组23.62%(P〈0.05),40—270日龄的选择组壳长选择反应和现实遗传力变化范围分别为13.64%~81.88%和0.21~0.53,平均为31.63%和0.36,选择组平均壳长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研究初步显示,养殖群体的选择反应极显著,群体选育是养殖九孔鲍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缢蛏选育系F5的生长优势比较及育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6个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自然群体(浙江象山群体、浙江乐清群体、福建霞浦群体、福建长乐群体、江苏射阳群体和上海崇明群体)为材料,构建基础群体F_0,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多代连续选育(选择强度2.063),比较了选育系F_5与对照群体的生长差异,并估计F_5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结果表明,F_5的卵径及受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F_5的变态率、存活率及后期壳长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360日龄F_5壳长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与遗传获得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78,0.14~0.37和4.83%~42.18%,平均为(0.49±0.06),(0.23±0.08)和(26.49±11.73)%。研究结果表明,对缢蛏的连续多代选育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提高其存活能力和主要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4.
团头鲂双向选育效应研究   总被引:33,自引:5,他引:28  
李思发 《水产学报》2000,24(3):201-205
报道1986 ̄1999年团头鲂正向选育和逆向选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向选育采用混合选育法,每代从鱼苗到亲鱼的总选择率约为万分之四,选留健壮的较大个体,第五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提高29.1%,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5.8%。逆向选育为全兄妹近交,后代随机留养,近交系第三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降低16.6%,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5.5%;近交系每第四代当年苗种阶段畸形率高达2.8%,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低28.4%,比选育系低48.3%;选育系的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提高38.4%。本研究证明,科学的良性选育可大大提高养殖性能;近亲交配可导致养殖性能的迅速降低,必须严加防范。  相似文献   

15.
采用巢式设计,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四个不同地理群体(建德、当涂、射阳和苏州)进行群体内和群体间杂交,构建了34个全同胞家系,进而分析了不同家系子代的生长性状指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家系的子代在生长性能上差异显著。其中,在整个生长测量过程中,F36、F35、F29、F16和F1号等家系无论是全长还是体重都表现较优的生长速度和增长量,生长优势明显,由此可判断F36、F35、F29、F16和F1等家系为优秀家系,可作为该品种进一步选育的基础群体。对34个河川沙塘鳢家系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能良好的河川沙塘鳢家系中,父本来源于建德群体的居多,母本来源于当涂群体的居多。可见建德群体适合作父本,当涂群体适合作母本。  相似文献   

16.
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刚 《水产学报》2007,31(4):443-451
试验从来自同一养殖群体的1000个随机个体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 Say)中选取规格最大(壳长58.3~61.9 mm)、中等(壳长49.5~50.8 mm)、最小(壳长38.9~41.1 mm)的性成熟个体各3个作为亲贝,按规格分成大、中、小3组,利用该贝雌雄同体的特性分别进行各组内亲本个体自交。在相同环境及试验条件下通过比较各自交组受精率、孵化率、稚贝育成率、海上暂养及标粗期存活率、养成期存活率、壳长壳高体重日增长率和选择反应等指标的差异,分析亲本选择对自交子代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上述各指标看,大规格亲贝优于中规格亲贝(P<0.01);中规格亲贝优于小规格亲贝(P<0.01)。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选择反应分别为6.0 mm、5.4 mm和6.3 g,中规格亲贝分别为-0.4 mm、-0.1mm和-0.7 g,小规格亲贝分别为-4.7 mm-、5.3 mm和-7.6 g。大规格亲贝壳高、壳长和体重的实现遗传力分别为0.52、0.49和0.40。研究证明,墨西哥湾扇贝亲代选择对自交子一代生产性能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大规格亲贝自交后代表现出明显生长优势,截断选择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Tharnnaconus septentrionalis)幼鱼生长、生理指标及肝脏hsp70基因表达的影响,本研究设5个投喂频率,分别为1、2、3、4和5次/d (分别简称为F1、F2、F3、F4和F5),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缸养殖30尾鱼[(6.47±0.56)g]。实验期间,水温为17℃~26℃,盐度为30~31,pH为6.8~7.6,溶解氧≥5 mg/L,养殖周期为30 d。结果表明,不同投喂频率对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体成分、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绿鳍马面鲀幼鱼的摄食和生长均呈上升趋势,F5组数值最大,摄食率为3.95%,增重率为347.19%,特定生长率为5.07%/d,增重率为F1组的2倍多。F1组的肥满度为1.79,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肝体比逐渐升高,F4和F5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增加投喂频率,鱼体的粗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F2组最高,为59.82%;粗脂肪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F5组最高,为31.23%。胰蛋白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F3组活性最低,为37.48 U/μg prot;脂肪酶活性逐渐升高,F5组最高,为2.67 U/g prot;淀粉酶活性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最高均在F5组,分别为14.71 U/mg prot、250.32 U/mg prot和2.73 nmol/mg。肝脏中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不受投喂频率的影响(P>0.05)。基于绿鳍马面鲀幼鱼的生长性能和生理效应的综合考虑,其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种苗质量,探索群体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方法在凡纳滨对虾大规模人工育苗生产中的应用,对1个经过人工选择的凡纳滨对虾群体A的自交和杂交子代的抗逆性和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群体A是2008年来自美国种虾的子一代,并经过2个世代的人工选择和自交传代。群体B为2010年来自广东的繁育群体。A群体自交,及其与B群体的正、反杂交,产生3组不同交配组合的子代。对3个组合后代仔虾幼体的抗低温、低盐能力及养成期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A群体为母本的杂交组AB抗逆性最强,以B群体为母本的杂交组BA抗逆性次之,而A群体自交组抗逆性最弱。在低温(13.0±0.9) ℃和低盐4.7条件下,AB组存活率分别比AA组高27.6%和64.4%。3个组合养成期的体质量生长速度为AB组(253±55) mg/d、 BA组(208±52) mg/d、AA组(219±36) mg/d,AB组比BA组快21.6%,比AA组快15.5%。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杂交优势与亲本的提纯、选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