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党中央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通过分析营口市以往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改变过去的防洪理念,将河道生态建设从以前单一河道防护性工程整治转变到现在以河道生态工程整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整治上来。把保护河道生态原始资源,保护河道环境,作为水土保持河道治理的重要工作。首先要抓流域治理,逐步走向河道治理,从小到大,分区、分段实施。依据水流特性,制定防洪标准,确定堤防设施。提出河道生态工程建设措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力洋水库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力洋镇,是居民的饮用水水源,水库在2002年春秋季相继爆发了蓝藻水华,2002年11月和2003年2月调查分析了力洋水库的地形和富营养状况,分析了春季藻类爆发的原因。同时对控制水库水质进一步富营养化提出一系列措施,主要是生活、畜禽污水治理工程,山地、林地截污治理工程,入库河道上的物理生态工程,库岸物理生物截污工程,库区采用固定化氮循环细菌技术(INCB)及建设以漂浮植物和浮床植物为主的生态浮岛群生态系统工程,库区排水口建设二层以生物膜和过滤为主要特征的物理生态工程(PEEN),减少藻类输出,保证自来水厂出水水质。  相似文献   

3.
"整体、协调、循环、再生"是马世骏先生1979年提出的生态工程理念。他指出:"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结合系统工程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1987年马世骏先生又进一步指出:"运用了生态工程原理建立起来的农业才是生态农业"。本文以几个生态农业模式表明其理念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并阐明生态农业是当代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农业由一个个生态工程所建成,而生态工程实质上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的生态系统设计。最后提出了加速生态农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水沙关系对退耕还林(草)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北洛河上游吴旗站实测水文资料,采用Pettitt、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以及流量历时曲线等方法,对比1963-1979年水沙特征,分析了1980-2002年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2003-2011年间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等效应背景下流域水沙行为的变化规律。结论表明,近50a来,流域水沙量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对比1963-1979年,1980-2002年间平均径流量和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了22.80%,45.63%,2003-2011年间减少幅度更大,分别达到53.03%,89.33%。三阶段5%,50%概率时的丰水、平水期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呈下降趋势,输沙量的减少幅度更大,而枯水期的基流量为逐阶段增加趋势,输沙量则在2003-2011年间完全消失。三阶段的年尺度水沙关系,在2003-2011年间发生了统计上的显著变化。与1963-1979年间比,单位径流的产沙能力,1980-2002年间降低了12.80%,流域泥沙赋存量减少了17.27%,而2003-2011年间则分别减少了约1/4和1/3。月尺度含沙量-流量关系表现为"8"字环形,环的延展度逐阶段下降,尤其在2003-2011年间降低幅度最大。50a来,在不断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推动下,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径流和输沙情势、年/月水沙关系均表现为逐阶段减少、降低或动力削弱状态。表明,退耕还林(草)生态工程发挥了良好的蓄水保土、增加基流、削弱侵蚀、减少泥沙输移的良好的生态功能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近10 a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碳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海高原东部土地覆盖变化显著,为揭示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高原东部农业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Landsat TM卫星遥感数据,分析该区域1999-2009年的土地利用格局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碳效应变化,以期为青海高原东部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配置的低碳优化、科学管理与规划提供参考。首先,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指数分析了青海高原海东市近10 a来的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变化强度及方向;其次,对研究区主要的8种土地利用转移类型引起的碳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0 a来,退耕还林/草等生态工程与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土地利用呈现"3增2减"的整体变化,即林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分别增加约67%、56%和1.14%,耕地、草地面积减少,分别减少30%和12%;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耕地非农化导致的碳排放量增加373.60万t,生态的正向演变(退耕还林/草;草地转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复垦退出引起的总碳汇量增加156.04万t,生态的逆向演变(林地/草地转变成耕地;林地转变成草地)引起的碳汇量损失22.85万t。近10 a来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的碳排放增量高出碳汇增量240.41万t,说明自然和人文因素共同驱动的土地利用变化对青海高原东部的碳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北方城市经常受到扬沙扬尘天气的影响,不仅扰乱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也不利于良好城市形象的树立。北京市为了削弱沙尘侵害,改善市民生活环境,组织实施了"播草盖沙"风沙治理生态工程,对北京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以该工程作为典型进行剖析,根据实地考察所发现的问题,提出实施生态工程产业化的解决措施,同时也给有类似问题的其他北方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典型生态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简述了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 ,并分析了该省实施的“畜 沼 果 渔”、“果 草 牧 菌 沼”、“南方庭院经济”、“有机食品开发生态工程”和“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5种典型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特点与效益 ,并提出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的方法和途径 ,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向着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耘昔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推行了监理制。实践表明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行监理制积极可行 ,效果明显 ,能有效地促进工程质量 ,控制工程投资 ,保证工程进度。通过实例分析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提出了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旨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完善和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近期方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黄土高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条件,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使黄河成为最难治理的河流.因此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是全国的重中之重.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方略的形成历经3个时期.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现代治水思路的确立,根据黄河治理开发要达到"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近期方略为"防治并重、保护优先、强化治理".防治并重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防"是全面积的,"治"是局部的,但没有"治"就不好"防",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群众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保护优先突出充分利用生态的自然修复能力,优先保护好现有环境,以小流域治理来支撑大面积植被恢复.植被恢复应实施大面积封禁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植被建设要以草灌为主.强化治理治理要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和减少入黄泥沙为主要目标,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口布局的调整相结合.在治理的总体布局上要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在治理措施上要以沟道坝系工程为重点;在治理力度上应该强调高起点、高标准.近期设想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重点带一般,尽快实施"两河两川、十大孔兑"水土保持项目,继续搞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启动生态修复工程,运用"3S"技术做好动态监测和水土保持的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草地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AVHRR GIMMS和MODIS两种NDVI数据源,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对1982—2014年黄土高原草地覆盖度进行了模拟,并分析了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平均草地覆盖度为42.5%,1982—2014年总体呈增加趋势,且低覆盖度草地面积明显减少,而高覆盖度草地面积显著增加。黄土高原草地覆盖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从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在退耕还草生态工程实施之前(1982—1998年),黄土高原大部分区域草地覆盖度无显著变化。自1999年后该区草地覆盖度增加趋势显著,增速达到1.76%,尤其是在陕北高原、山西中西部的吕梁—太行山等地,草地覆盖度增加趋势明显。通过退耕还草等生态工程的实施,该区植被状况得到改善。黄土高原草地覆盖度与降水气温相关性不明显,但空间差异明显,草地生长对降水因子的响应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宏伟生态工程。通过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现状、生态效应及存在问题的整合分析,探讨了西北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规模。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1999—2011年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累积751.99万hm~2,占全国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36.14%;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山西和内蒙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实施面积分别占西北地区同期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7.89%,21.29%,4.62%,9.80%,10.80%,13.57%和12.03%。(2)自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2002—2012年西北地区农民纯收入逐年增加,且各省(区)增加趋势一致。(3)西北地区植被覆盖在提高,植被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空间分布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而陕北地区是黄土高原近10年植被恢复最快的区域。(4)2003—2014年黄河流域径流量和侵蚀量均低于1950—1995多年平均值,且年际间波动较大。(5)25°以上的坡耕地可退耕180.1万hm~2,占现有耕地的6.0%,15°~25°的坡耕地退耕面积可达296.5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9.9%,并厘清了各省(区)的退耕规模,最后针对新一轮退耕政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4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苏省武进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进行生态-经济诊断,提出在开发区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退稻种草养牛工程,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生态果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生态工程与措施,探讨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建设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论农业生态工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依据我国多年生态农业及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践,论述了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的产生与发展;生态工程与农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有关理论;技术特征;在与西方生态工程比较的同时,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开展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到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太原市周家山段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属山西省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子项目,通过实施河道疏浚、水质净化、巡堤路修复和植被恢复等工程建设,可有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水体磷浓度增加易导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等生态问题,磷负荷削减一直都是水环境治理的重点工作。以磷负荷削减为重点,以北京城市副中心上游沙河水库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SWAT模型对4类24种源头控制—过程拦截生态修复措施进行分析模拟,评价生态修复措施对磷负荷的削减情况。结果表明:(1)对总磷的削减效率依次为退出畜禽养殖>分散污水处理>生态护岸>植草沟、植被缓冲带>城镇径流控制>节药节肥、林下结构提升,退出畜禽养殖、分散污水处理等源头控制措施效益十分显著。(2)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建议采取5 m宽生态沟渠,果园:过滤带面积比为10:1的植被过滤带,不使用除草剂,果园减少50%有机肥施用量,100%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减少30%污水量5项措施,削减农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磷负荷;城镇建议采取提高20%透水铺装率和提升40%分散污染处理率2项措施;河道推荐采用高覆盖度生态护岸和布设5 m宽河道缓冲带。(3)空间上削减农业—城镇—河道磷负荷,要素上针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要素进行系统治理,措施实施后总磷负荷削减率可达53%,总磷达到IV类标准的流域面积增加8.6%,效果尤为显著。研究成果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措施布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植生工程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山边沟、草沟、梯壁植草、草路、生态经济果园、水土保持植物优化组合等技术,它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融于一体,是协调人类、自然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工程,也是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实施了"红壤坡地植生工程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使推广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实现了水土保持与自然景观的协调统一,发挥了示范样板和辐射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将乐县城区饮用水源地为漠村溪,全流域集水面积108km2,涵盖漠源乡的9个建制村(良种场)和高唐镇元坪村。目前该水源地受到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废弃物、农业生产面源等的污染;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泥沙淤积河道,而且加剧了各类污染。针对水源地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建设各类截污设施,开展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的方法和途径,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向着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Ji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推行了监理制。实践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行监理制积极可行,效果明显,能有效地促进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进度。通过实例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完善和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9.
土地整理过程中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建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农田景观生态工程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将农田景观生态工程归纳为5种类型,即农田防护生态工程、生物栖息地保护工程、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污染隔离带工程和景观美化生态工程,并提出了其具体的建设内容和布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各种农田景观生态工程的关键指标控制标准,有利于有效维护农田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依据我国多年生态农业及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践,论进了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的产生与发展}生志工程与农业生志工程的概念、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有关理论、技术特征;在与西方生志工程比较的同时,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生态工程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