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蘑菇栽培在我县栽培历史悠久,但病虫为害日趋加重。目前主要病虫害有蘑菇褐腐病(又称蘑菇疣孢霉病、水泡病、白腐病)、蘑菇干泡病(又称轮枝菌)、胡桃肉状菌、蘑菇细菌性斑点病(又名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麻脸病)、蘑菇病毒病、  相似文献   

2.
蘑菇白腐病又名褐腐病、水泡病,是蘑菇病害中发生最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蘑菇疣孢霉菌病,又名白腐病和褐腐病,是由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引起的,俗称湿泡病和水泡病。我区蘑菇栽培面积超过2000万平方尺,每年都有部份菇房受害,减产10~20%,它是我区蘑菇栽培“四害”(即疣孢霉、胡桃肉状菌、褐斑病和白色石膏霉)之一。  相似文献   

4.
国外蘑菇褐腐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琦  王镭 《食用菌》1993,15(2):38-38
近几年来,上海地区蘑菇褐腐病来势凶猛,侵延迅速,已严重威胁到上海蘑菇栽培业的生存。本文就国外蘑菇褐腐病的研究作一简要的介绍,以供国内同行们借鉴。蘑菇褐腐病又称白腐病、湿泡病、湿腐病、褐痘病、肿柄病等,英文名为Wet bubble。其致病菌为有害疣  相似文献   

5.
绿粘帚霉及其引致的食用菌病害刘坚真(华南农业大学食品系广州510642)目前人们对食用菌中由有害疣孢霉(MycogoneperniciosaMogn)引致的蘑菇白腐病(湿泡病)和菌生轮枝霉(Verticilliumfungicola)引致的蘑菇干泡病...  相似文献   

6.
王玉华 《中国食用菌》1992,11(1):21-21,20
近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许多蘑菇主产区迅速地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该病是对蘑菇为害最普遍、最严重的病害,成为制约蘑菇生产发展的重要障碍。为此,根据国内外有关报道,结合本地的生产实践,对蘑菇疣孢霉病的防治作以下概述,以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一)病原:蘑菇疣孢霉病国外多称湿泡病(Wet bubble),闽东地区菇农大都称之菇包病,是由半知菌类蕈疣孢霉(Mycogone pernicosa Magnus)寄生引起的。该菌在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灰白色,疏  相似文献   

7.
正近几年来大蒜白腐病在各地大蒜主产区严重发生,主产区之间相互引种是该病暴发的主要因素,缺少抗病品种、多年连作、大水漫灌等均导致了大理州大蒜白腐病的蔓延发展。实施大面积水旱轮作、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再结合药剂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减轻大蒜白腐病的为害。云南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冬暖夏凉,有种植冬春早熟大蒜的优良气候条件和种植传统。近几年  相似文献   

8.
为了有效地控制葡萄白腐病的发生与危害,根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植物防病膜剂——京2B 对葡萄白腐病有一定防效的报道,设计了利用京2B 和杀菌剂退菌特两者混合使用的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杀菌剂退菌特与京2B 混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对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吉林蔬菜》2017,(7):35-35
食用菌受到有害生物侵染而发生病害,叫侵染性病害。细菌性侵染叫细菌性病害,真菌性侵染,叫真菌性病害。1真菌性病害1.1蘑菇湿泡病蘑菇湿泡病,也叫疣孢霉病、白腐病、菇癌。是蘑菇主要的病害,秋菇出菇期遇高温,极易爆发成灾,严重时颗粒无收。发生症状,首先是出现一些白色斑点,并在菇床和培养料上扩展,寄生于子实体,并使子实体发生畸型,早期块状,后期有菌盖偏小、菌梗偏大,  相似文献   

10.
朱广凯 《食用菌》2014,(6):50-50
<正>白腐病是双孢蘑菇栽培中发生最为普遍、为害最严重的一种病害,秋季发病重于春季,栽培户应加强防治。具体措施如下:1在菇床温度、空气相对湿度不影响双孢蘑菇生长发育的条件下,应经常开窗通风,降低房内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将房内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5%以下,温度保持在18℃以下。这样,既有利于双孢蘑菇的生长,又不利于病菌的繁殖与侵染,可有效地减轻病害。2为预防病害的发生,在双孢蘑菇出菇前用1∶2∶230倍波尔多液均匀地喷洒菇  相似文献   

11.
许多文献已论述了有关真菌原生质体的分离和培养技术,然而从食用菌中分离原生质体的报道却很少,关于食用菌原生质体回复至今还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对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相似文献   

12.
蘑菇疣孢霉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年来,蘑菇疣孢霉病在蘑菇主产区瘟疫般地蔓延起来,成为目前对蘑菇为害最严重的病害。本病发生的普遍性和危害性,不亚于70年代严重发生的“胡桃肉状菌”,一旦发病,轻者严重减产,重者颗粒无收。疣孢霉病也称白腐病、湿泡病、褐腐病、水泡病。其病原菌是菌盖疣孢霉和红丝菌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广泛分布在土表、土层2-9厘米处,病菌的孢子活力在一年以上。蘑菇一旦染上病菌,正在生长中的蘑菇会产生菇柄膨大变形、变质、并呈现各种歪扭的形状,有的菇盖表面长出不规则的瘤状突起,有的长成菇盖和菇柄没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蘑菇是一种味美的食物,人们喜欢其特有的食用质地和风味。近年来,人们更注意到了蘑菇在人类营养中所起的确切作用。有关蘑菇蛋白质和矿质元素含量的资料虽然较多,但蘑菇维生素含量方面的资料却很少,即使有也都是双孢蘑菇的维生素含量。虽有许多侧耳蛋白质含量、氨基酸成份、预测生物值和矿质元素的含量还未见有报道。  相似文献   

14.
我们受江苏省科委派遣,于1985年8月14~29日赴澳大利亚考察食用菌,现将有关蘑菇生产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概况澳大利亚地处南半球,食用菌生产主要是蘑菇、香菇、平菇等,栽培面积不大。其中蘑菇的栽培面积为83.7万米~2,平均单产15.3公斤/米~2,最高22.5公斤/米~2,总产量1283万公斤,基本上是控温常年栽培,一年栽培5~6茬,大部分  相似文献   

15.
25%阿米西达悬浮剂防治葡萄白腐病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白腐病是我市葡萄的主要病害,一般年份可以造成10%左右的产量损失。2005年,我市引进先正达中国投资公司新型杀菌剂25%阿米西达悬浮剂进行葡萄白腐病防治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双孢蘑菇在出菇阶段。由于受到不利因子的影响,菇床上经常发生部份小菇蕾萎缩、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严重时床面的小菇蕾成批死亡,给栽培蘑菇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带来很大的影响。根据有关报道和生产实践,就蘑菇死菇产生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作如下概述,以供广大栽培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蘑菇毁灭性害螨—兰氏布伦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萍  高建荣 《食用菌》1994,16(2):37-38
兰氏布伦螨Brennandania lambi(Krczal)是蘑菇业的重要害螨,在我国大发生年可造成10%~20%的产量损失,有的菇农甚至只菇无收。十年来,我们对该螨的分布、发生情况及食性等主要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将部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分布情况 德国学者Krezal(1994),将采自新西兰蘑菇上的一种蒲螨定名为兰氏矮螨pygmephorus lambi,后来根据新的分类系统,将它归入布伦螨属Brennandania,但至今它的分类地位尚未真正确定。Clift(1981、1987)报道,兰氏布伦螨为害澳大利亚蘑菇,与澳大利亚30%的产量损失有关,并对该螨的生活史、寄主选择和传播习性等作了研究。高建荣等  相似文献   

18.
双孢蘑菇高产高效配套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杰 《食用菌》2000,22(4):33-34
双孢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我们从1997年开始试验研究,已总结出一套双孢蘑菇高产高效配套新技术,现将其技术要点报道如下:1栽培季节选择 我县地处豫东平原,秋季气温下降快,霜期长,冬季气温低。根据双孢蘑菇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温度是15~17℃,培养料堆料发酵应安排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栽培播种应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比较适宜。2菇棚建造 根据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的需要,结合豫东气候特点,一般选用冬暖式大棚和蔬菜改造棚,如果从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利于蘑菇生长发育和便于推广新技术,采用二次发酵技术和冬暖…  相似文献   

19.
疣孢霉病又叫水泡病、白腐病,是由疣孢霉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是危害双孢蘑菇的重要病害。1症状表现1.1菌丝感染双孢蘑菇菌丝在土壤中形成菌索时被感染的,会在菇床表面形成一堆堆白色绒状物,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有的变成黄褐色,表面渗出褐色水珠,有臭气。1.2菇蕾染病表现为正常菇还未出时,病菇就大量生长了,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其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会长出白色绒毛状  相似文献   

20.
地处闽南三角区的龙海县,不仅是粮食高产区,也是蘑菇主产区。每年这个县蘑菇产量在4万吨以上,占全省蘑菇产量的三分之一。今年菇农们又种下700万平方米蘑菇,产量可达4.5万吨,产值可上亿元。历来,蘑菇都是抢手货,因为用这些蘑菇加工成的水仙花牌蘑菇罐头一向是福建省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今年却发生了意外,正当白花花的蘑菇丰收在望时节,蘑菇出现了严重滞销状况:到11月下旬,外贸部门才给龙海县下达4000吨蘑菇收购计划,而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