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在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等多方面起到了较为明显的作用。文中旨在揭示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脱贫地区农户收入的各影响因素对其家庭总收入和林业收入在不同水平分位数上的影响程度,以期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进一步实施和脱贫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在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4个定点帮扶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地农户的收入结构,提出林业收入的重要性,采取分位数回归的方法探究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脱贫地区农户家庭总收入和林业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还草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收入脱贫农户的增收,但促进了中高收入脱贫农户的收入增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下3条调整优化建议:1)准确识别脱贫农户家庭收入,对于低收入农户审慎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度,对于中高收入的农户在林业产业政策引导下优先退耕;2)引入林业优势特色产业、引导农户林业适度规模经营;3)提升农户的生态认知能力,推动扶贫、扶志与扶智的结合,实现农民收入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
鹤庆县2000年被列为全国和云南省退耕还林试点县,工程实施以来,实行“五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是退耕还林与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相结合。为加快退耕地区经济发展,增加退耕农户收入,使退耕农户的陡坡耕地退耕后收入不减,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坝区发展蚕桑养殖业,新增丰产桑园114259亩,每亩桑园养蚕收入600元以上,每年可创产值855.54万元。在冷凉半山区重点发展青梅,干热河谷区选择市场前景好的石榴、台湾青枣等优质经济林果,使植被迅速得到恢复,降低水土流失,退耕农户获得很大经济效益。二是退耕还林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2002年在金沙江一级支…  相似文献   

3.
在对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整体实施情况及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全面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退耕区退耕农户退耕还林前后收入、粮食产量、劳动力转移等变化情况以及补助到期后退耕农户收入的可能变化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现行政策及制定补助到期后续政策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4.
不同贫困程度农户退耕还林的收入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剖析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探究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高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收入以及缓解退耕地区农村贫困状况,明确该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为探索建立退耕还林工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剔除城镇住户、流动人口样本以及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省份后保留7 150户农村住户样本,采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ESR)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分别估计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用以检验退耕还林工程能否有效提升退耕农户收入水平,基于收入类型进一步剖析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影响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以明确工程对退耕农户收入效应的影响机制。【结果】基于反事实假设,从家庭整体收入水平来看,参与退耕显著增加了一般贫困退耕农户和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且重度贫困退耕农户的增收效应更明显;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直接效应表现为,与未参与退耕的反事实相比,参与退耕的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分别增加15.9%和18.6%;退耕还林工程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间接效应表现为,非贫困农户、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提高了4.0%、7.9%和24.6%。【结论】退耕还林工程可增加一般贫困农户和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水平。其中,通过人均转移性收入和人均经营性收入对重度贫困农户收入有直接影响;通过人均工资性收入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均有正向间接影响,且随着贫困程度的加深,间接效应越大。因此,对不同贫困程度退耕农户实施差异化补贴政策和非农生产就业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更有效利用工程资金,可为实现工程增收和减贫目标及建立减贫长效机制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供信息支持,基于辽宁省12个县区的农户退耕意愿调研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了退耕农户退耕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的退耕意愿不高,对现有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低;退耕地有零碎分布的特点,生态林比例大,林木长势较好。退耕地林木长势和退耕政策补偿满意度是影响农户退耕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大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加强退耕林地的经营管护、完善退耕补偿政策,是有效增强农户的退耕意愿,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并进一步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对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米脂县综合效益的影响,采用生态经济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修正的Bossel定位理论方法,2009年10~11月,对米脂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自1998~2009年,退耕造林地土壤有机质(0~20 cm)平均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比临近(﹤30 m)的坡耕地高出0.478%和0.574 kg/m2;(2)退耕还林经济净效益主要体现在退耕造林后劳动力转移劳务创收。即:69%的被调查农户家庭纯收入上涨了2~5倍,56%被调查农户种植业纯收入上涨0~1倍,44.5%的农户劳务收入占了家庭纯收入的50%以上,36.6%农户劳务收入超过了家庭纯收入的10%~20%,87.5%农户的退耕补贴占家庭纯收入的10%以下;(3)退耕还林提高了社会整体协调性0.81。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初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整体提高了农户经济收入,优化了经济收入结构,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草)工程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对于农民而言,失地即意味着失业,国家的补贴政策只能在短期内缓解退耕对农户种植业纯收入的冲击,一旦补贴停止,未找到新的收入来源的退耕农户是不是会选择复耕、破坏现有的成果就成了一个未知数。所以认为消极依靠政府的"输血"来维持的退耕还林工程,其经济可持续性令人堪忧,主张在后退耕时代,退耕政策要重视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为退耕地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富余劳动力寻求新的就业途径。具体从规范畜牧业生产、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形成现代农业组织模式、拓宽就业渠道与鼓励农民创业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索退耕区后续产业的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62,自引:3,他引:62  
以会泽县和清镇市为例 ,通过 1 0个乡镇 ,2 9个村委会 ,2 0 0多个农户 ,1 6 0多个非农户的调查 ,取得第一手资料 ,分析退耕还林对退耕农户的影响 ,结果表明 :第一 ,在接受补偿的这 5~ 8a里 ,退耕农户的收入将明显提高 ,激发了农民退耕的积极性。但受比较经济利益的影响 ,大部分退耕户重补偿政策的优惠 ,轻管护林子的义务 ;第二 ,退耕后绝大部分农民并无兴趣提高土地的集约化水平 ,他们对国家的补贴依赖性强 ,一旦停止钱粮补助 ,林地还未到效益期 ,将失去生活来源。因此 ,建立和完善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 ,对进一步调动农民和相关部门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持续开展退耕还林工程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及运行进行了初步探讨 ,提出了建立和完善西部退耕还林经济补偿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掌握退耕还林区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加快培育和开发后续产业,解决农民的生存发展大计,促进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贵州息烽县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退耕还林乡镇、村和农户进行了走访调查。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6县退耕还林农户收益分析及增收对策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珍  文冰  王伟  娄玉娥 《林业调查规划》2007,32(4):131-134,138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省6个地(市)退耕农户进行调研,对农户的林业收入状况、在退耕地所经营的林业项目以及退耕面积与收益等3方面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农户的林业收入有高型、中高型、中等型、偏低型以及低下型5种类型.对退耕还林发展林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促进当地林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社会经济效益阶段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水城、黎平、望谟、关岭、麻江、黔西、龙里、习水、开阳、铜仁10个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监测重点县107个固定样地户主共91户退耕农户进行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同时结合10个县面上统计数的分析及其典型县204户退耕农户的典型调查,对监测区退耕还林的经济、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退耕还林工程区环境效益经济值明显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工程区退耕农户收入增加,粮食总产量稳定;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退耕还林效益监测经济社会效益监测的方法,遴选典型固定监测对象,以逐年度入户调查的方法,调查退耕农户收入、消费支出,与退耕前1998年基础数据对照,量化分析退耕还林在退耕农户经济收入、消费支出,文化教育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05年,会泽县退耕还林(草)面积为1.67万hm2,预计30a后活立木蓄积可增加39万m3.退耕地水土流失明显减少,地表径流比退耕前显著下降.于2006年5月在金钟镇5个有代表性的自然村共抽取了50户退耕农户进行调查,经分析认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主要是:推动了农户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使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增加;各类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不大,农产品产值结构变动较大;提高了农户总体福利水平.提出了保障工程可持性的对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户收入多元化,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我省自1999年开始试点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林草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程度减轻;退耕还林对农户的补助政策更是深得人心,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用科学发展观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退耕还林,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出发点,对于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对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自2002年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退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增收致富门路明显拓宽;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分析云南塔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培植情况及存在的不足,从“补植补种”的树种选择,发展生态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产业,培植经济林果加工龙头企业,将退耕还林的生态林纳入公益林生态补偿,加快林地抵押贷款和林权流转的建设步伐等几方面探讨了云南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四川盆周山区平武县退耕还林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态补偿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补偿的依赖程度有区域性,生态补贴缓解了农户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生存压力,退耕农户利益得到持续保障是稳定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因素;农户对还耕地中林木处置权的实现感到困难,"成效验收"生态补偿模式能调动农户的积极性。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退耕生态补偿的调整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万州区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实施退耕还林。 一是农户退耕为主,实行个体承包。把退耕还林和管护任务长期承包到退耕农户,50年不变。全区已有3万多退耕农户参与个体承包。 二是社会广泛参与,多方实施退耕。鼓励专业大户、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参与退耕还林。全区已有重庆坤林公司等多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退耕还林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0年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以及各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开展退耕还林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做法:政策引导,落实群众育苗地和退耕还林地的粮食补助和经费补助;龙头带动,龙头企业补助和扶持农户退耕还林搞基地建设;项目带动;科技推动;组织发动。实施退耕还林必须解决好粮食、税收、还林补助、造林管护机制、组织管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雄 《河北林业》2007,(5):20-21
平山县自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退耕农户对林木管护不重视,树木生长缓慢,长时间不能产生效益,形不成新的产业化链条,只靠国家补贴维持生计,农户的长远利益缺乏保障。及早制定完善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为重点的退耕还林长远规划和后续保障措施,促进退耕还林快速取得多重效益,向产业化发展,是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事关退耕还林工作的成败,也是能否做到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