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砂壶杂谭     
在中国茶文化中,对饮具也十分讲究,而为众人熟知的茶壶,则为必备之物。茶壶种类甚多,当推宜兴紫砂壶为上品,朱郁华先生撰写了“典雅的紫砂壶”一文,对宜兴紫砂壶的方方面面作了简述、谈来颇多雅兴,故摘之。 宜兴紫砂茶具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如今不少内外有识之士对宜兴紫砂壶进行了研究,古老的紫砂壶工艺的勃兴,导致沉寂已久的中国茶具文化的复苏。 据考证,紫砂壶制作工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如明代周高起《阳羡名壶录》载:宜兴(古称“阳羡”)陶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茶色澄洁,茶味清醇,泡茶不走味,贮茶不变色…  相似文献   

2.
访金沙寺记     
访金沙寺记浙江湖州楼明初宜兴紫砂茶具之源,往往从金沙寺僧制陶说起。明代士绅吴颐山在寺中读书,侍僮供春也以紫砂仿寺内一株大白果树瘤捏成树瘿壶,由此名声大振,现世上有供春所制壶一,供春成为紫砂茶具的鼻祖。因为论及紫砂陶必说金沙寺,但从来也未见过一篇关于金...  相似文献   

3.
金沙寺的和尚为“坐禅破睡”,近前都有紫砂壶中茶为伴,这小小的紫砂壶为和尚们早日修得功德圆满,似寺中晨钟暮鼓使人警醒。传说和尚们用的紫砂壶,是明代正德年间,宜兴湖滏金沙寺静智法师的布施。法师平日“闲静有致,时常和做缸瓮的陶工在一起,制壶选紫砂细泥捏成坯胎,用规范成圆形,挖空其中腹,  相似文献   

4.
在香港茶具文物馆藏品中,有一把举世罕见的宜兴紫砂六瓣圆囊"供春壶",如把壶的底款用特写镜头放大,可见"大明正德八年供春"的刻字赫然在目,其端庄遒劲,工整秀丽的字体,非一般书法家所能及.捐赠此壶的香港罗桂祥博士,曾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作为一位侍童的供春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是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也或许有困难.因此他要请求其主人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亲手刻上.从此,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代宜兴紫砂壶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5.
朱郁华 《农业考古》2003,(2):114-118
文人与紫砂壶在门类众多的茶具中最具特色最富文化内涵的莫过于宜兴紫砂茗壶。它不仅具有泡茶的特殊功能 ,更重要的还在于有一定的文化品味 ,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饮茶工具。紫砂茗壶在其制作和发展过程中 ,不断受到同时代文人茶客的干预 ,吐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 ,并以它独特的文化意蕴倍受历代茶人、文人艺术家、收藏家的殊爱和青睐。紫砂茗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眩耀 ,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 ,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 ,文人茶客古雅精致的品味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 ,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造者不断创…  相似文献   

6.
明代的茶文化繁荣鼎盛,瀹饮开启千古茗饮之宗,茶具也有了革命性的变革,紫砂壶的问世,更是给茗饮世界注入了一股清风。明代收藏家、鉴赏家周高起通过给宜兴的制壶大师品评归类,对他们的制作风格、作品的创新之处及地位作出了中肯的评价,同时,对泥料的产地和配制、种类及其特点,对紫砂壶的收藏与鉴别、保养也相应作了科学性的介绍。可以说,《阳羡茗壶系》就是一部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史,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考古价值。  相似文献   

7.
紫砂器的历史不很久远,从文献记载和至今发现的实物看,开始于明代中期,约16世纪初。紫砂器的使用范围也不很广泛,主要产品是茶壶,有些文献干脆用“宜兴壶”一词来代指紫砂这一品种。关于紫砂器的记载很多,有明代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许次纾的《茶疏》、张岱的《陶庵梦忆》、陈贞慧的《秋园杂佩》、清代周澍的《台阳百咏注》、吴骞的《阳羡名陶录》、张燕昌的《阳羡陶说》、李渔的《闲情偶寄》、李斗的《扬州画舫录》、民国时期李景康、张虹的《阳羡砂壶图考》等等,多是文人笔记。常州府、宜兴县的志书中也多有记述。在记录紫砂器历史、工艺、造型、工匠的同时,文献中还充满着对它的赞美之辞、说它“朴雅坚栗,妙不可思”、说它“上者至与金玉等价”。  相似文献   

8.
古玟 《农业考古》2001,(4):98-100
“茗注莫妙於砂 ,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明代李渔这般评价紫砂壶 ,对于紫砂壶迷来说 ,小小一把紫砂壶又岂是一个精字了得 ?“新买来的一把壶 ,初时是被它的外型吸引 ,待用它泡茶后 ,壶的味道就慢慢渗出 ,此时再看这把‘养过’的壶 ,是不舍得送人的。”紫砂迷这般说。他们口中“养过”的壶 ,亦即是以茶浇壶 ,紫砂壶的色泽慢慢产生变化。一把好壶在有心人“养过”后 ,会用之愈久 ,光亮愈新 ,色泽愈沉。亦有的壶痴是“不见则已 ,一见爱不释手 ;不集也罢 ,一集终生不休 !”集有逾千把壶的林志宏 ,想必是这“终生不休”的壶痴之一。在林志宏的…  相似文献   

9.
“国兰壶”诞生中国明代茶具紫砂壶大兴之后,500多年来,壶的造型已达3500多种。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人喜爱的梅、兰、竹、菊、松等,除兰以外已问世数百年,兰花只是用刀刻在壶体上,没有以兰花本身为造型的。浙江湖州的寇丹先生不仅爱茶也爱兰花,他在进行紫砂壶设...  相似文献   

10.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5,(4):103-104,114
“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是李白暮年写的诗。其中“壶中日月”是指道家生活的仙境。当然这“壶”不是紫砂壶。传说中紫砂壶的问世,是和一个怪异的和尚有关。和尚“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后隐去,村叟发现是“果备五色,灿若披锦”的紫砂泥。紫砂泥的出现,附会在一个怪并和尚身上,把做壶用泥“神”化了。其实紫砂泥是经宜兴陶工祖祖辈辈的长期实践发现的,用“本山土砂”制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紫砂泥并非泥土,它是矿体,是一种块状岩石,开采时质坚如岩石,是一种水云母、石英、高岭石类黏土,含较多铁矿物,含铁量高,助燃荆含量低,与陶土相差较大,这些紫砂泥都是夹杂在其他泥土矿中,大约开采1千吨原料,才能得到1吨紫砂泥,开采后,还要用机械和人工反复加工,才可成为制壶用的熟泥。  相似文献   

11.
陈耀铭  寇丹 《农业考古》2002,(2):157-159
紫泥砂器的起源 ,自 1 976年宜兴羊角山发现烧制紫砂器的龙窑 ,并有六角、龙首圆形和带提梁的水柱、流、盖、的等完备的壶形实物以来 ,把紫砂壶器的出现 ,从明代推至北宋 ,也就是说推前了 50 0年左右。与实物相印证的文字有 :梅尧臣 :“紫泥新品泛春华” ,“雪贮双砂罂”。欧阳修 :“喜共紫瓯饮且酌”。米芾 :“雪溅紫瓯圆”。蔡司 :“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 ,有‘且吃茶 ,清隐’草书五字”。但是 ,紫泥或紫瓯是不是现代的紫砂 ,有人就有不同看法 ,例如叶荣枝先生 1 979年在《香港新亚书院三十周年校庆艺刊》上著文认为“梅尧臣的诗句……是…  相似文献   

12.
<正>世界陶都———宜兴是一个具有七千多年制陶史的风水宝地。其山中多出产紫砂矿石。以其矿练制成土,品质优良,抟土制壶,未能有出其右者。若从明代正德年间起,宜兴的紫砂壶艺术也不过五百年,然而壶为之用,经由煮水、泡茶、把玩、审美,由平常百姓日用陶器不断繁衍出文人书画金石之载体,且饮且读,我们不敢再小视砂壶。  相似文献   

13.
懂得品茶的人都知道 ,宜兴紫砂茶壶最能益显茶的甘香 ,加之其形状设计多样 ,欣赏及实用价值甚高。千百年来 ,紫砂茶壶均是收藏家们的重点收藏对象 ,正在庐九花园公开给予居民欣赏的紫砂茶壶展的展品 ,就是本澳收藏家林志宏穷十多年心血在全国各地收集回来的。走进林志宏的家实在令人惊叹 ,上千件紫砂壶分置厅的四壁红木柜内 ,井然有序 ,由此可见主人对它们的钟爱。年届古稀的林志宏说到紫砂壶便神采飞杨 ,为笔者诉说着一段段关于紫砂壶的故事。紫砂壶是江苏宜兴举世闻名的产品 ,内外不施釉 ,古拙朴实的壶既是实用品 ,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14.
茶缘     
我与茶结缘,是从玩茶具开始的。我对茶具感兴趣,是从编书起步的。工作的头一年,接了一个选题《宜兴紫砂》,当时我对紫砂器、对茶具的知识,几乎如一张白纸,只得临时抱佛脚,钻到图书馆里,把《阳羡名陶录》之类古籍,整段整段抄在笔记本上,先从文字上认识了供春、时大彬、陈鸣远,记住一些专业词汇,使得到江苏随摄影师拍摄文物,不至于空着脑子。工作后第一次出差,一去就是两个月,我在苏南苏北几乎跑了个遍,这一带主要博物馆、文物商店、紫砂厂的紫砂藏品,也几乎叫我看了个遍,摸了个遍。一把精致而古朴的小紫砂壶被捧出囊匣,壶身上珠粒隐隐的银砂闪点和壶把下刻着的“大彬”名款,足以让人激动不已了。这把真“时大彬”,陪着无锡华老太师的孙子,在太湖边的地底下喝了三  相似文献   

15.
《河南农业》2004,(3):44
紫砂艺术的源头自北宋始,但真正创出紫砂壶艺术风格的大师级鼻祖则是到明代才产生。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宜兴提前副使吴颐山家有个名叫供春(又名龚春)的书僮,常随主人到丁蜀镇西南十多里地的金沙寺去读书下棋。当时寺里有位法名叫智静的高僧,除下棋外,善制紫砂茶壶。供  相似文献   

16.
(一)白鹤沐浴(1)洁具涤尘当在先,谓如白鹤沐清泉。孟臣壶(2)上水经过,杯有若琛(3)浴后编注:(1)白鹤沐浴(洗杯):用开水洗净茶具。(2)孟臣壶:乌龙茶具,来自人名。史载明天启年间宜兴著名制陶师叫惠孟臣,他精制的紫砂茶壶落有“孟臣”款,茶人遂习惯称为“孟臣壶”。(3)若深杯:亦来自人名,史载“若深所制茶杯”形美质佳。(二)观音入宫(1)茶名雅号铁观音,品种优良环宇闻。问得入宫茶几许?常规容量五公分。注:(1)观音入宫(投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五公分。(三)高山流水(…  相似文献   

17.
昔日拾荒人,今日陶艺家许四海,一个胖墩墩、福笃笃,脸盘红亮的中年男人,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紫砂陶艺家。八十年代初,他扔掉上海公用事业学校总务科长的铁饭碗,留职停薪去了陶都宜兴,一团紫泥捏捏弄弄,硬是偷学到了名师的绝活,接着又参与创建宜兴紫砂二厂,以上海人特有的机灵劲与经济头脑帮助一直处于半封闭状态的宜兴紫砂艺人在商海畅游。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机遇,中国传统茗具的身价突然飙升,许四海随手制做的紫砂壶卖到好几万元。即使在紫砂壶商品的价值回归的1997年,他为庆贺香港回归而特制的巨型掇只壶在…  相似文献   

18.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6,(5):314-314
夏日的淡远怡人的荷风清香已远去,代之而来的“天街月色凉如水”的金秋莅临津门,2006·津门金秋多茶事,请看:“国粹紫砂”精品展第二届国粹紫砂大师精品展,九月一日在天津博物馆开幕。天津市人大副主任陈洪江,中国文联副主席,作家冯骥才,及参展的13位来自陶都宜兴的紫砂艺术家出席开幕式。在开幕式上鲍志强,曹婉芬大师等,向天津博物馆捐赠12件紫砂壶作品,作为天津博物馆的馆藏品,供长期展出。在为期3天的展出中,受到紫砂壶爱好者好评,认为本届精品展的300多件展品既有传统,又有创新,量多质优,品类齐全,看得出是壶艺家们的近期力作。展览的主…  相似文献   

19.
谢文柏 《农业考古》2002,(2):178-180
长兴县顾渚山盛产紫笋茶 ,山下有著名的金沙泉 ,在唐代连续作贡 80余年而闻名于世。又因长兴与中国“陶都”宜兴毗邻 ,矿脉相连 ,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紫砂泥 (陶土 )。据长兴方志记载 ,紫砂茶具始于北宋 ,时有“南窑”、“北窑”之称 ;“南窑”在长兴缸窑 ,“北窑”在宜兴丁山。于是长兴的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 ,早被誉为“品茗三绝”。自晋、唐以来 ,民间饮茶之风盛行 ,城乡茶馆林立。长兴东临太湖 ,西倚天目 ,山水清远 ,属于江南水乡之地。正如杜牧在顾渚写的《茶山诗》中所盛赞的 :“山实东吴秀 ,茶称瑞草魁。”抗战爆发前 ,长兴人口有 2 …  相似文献   

20.
紫砂壶是江苏宜兴出产的著名茶具之一。在简约、时尚的生活茶艺中,如何选择一把紫砂壶用于泡茶,是初学茶艺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文章从生活茶艺的角度提出选壶的一些观点和方法,不同于作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判断方法。希望爱茶者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把紫砂壶,品茗习茶,乐在茶艺,过上有滋有味又有趣的茶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