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施肥方式对崩岗洪积扇土壤养分改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南方花岗岩地区崩岗侵蚀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崩岗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沉积,导致农田土壤质量恶化以及农作物大量减产。为探索崩岗洪积扇农田土壤改良的有效方式,本研究通过采集通城县崩岗洪积扇土壤进行油菜盆栽实验,研究不施肥(CK)和施化肥、塘泥、塘泥+化肥与生物肥等5个处理对土壤养分改良的效果,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土壤肥力,结合油菜产量,经对比得出最佳的施肥方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其他处理的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氮磷钾含量有明显的提高,油菜产量也有显著的增加;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各养分指标与产量间呈正相关。土壤肥力按关联度排序为:塘泥+化肥>塘泥>生物肥>化肥>不施肥,塘泥+化肥处理的土壤质量等级为Ⅱ级(良),是最佳的施肥方式;CK的土壤最为贫瘠,土壤质量等级为Ⅴ级(极差)。本研究为崩岗洪积扇农田质量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选取长汀县两处典型崩岗侵蚀的土壤剖面和两处未发生崩岗侵蚀的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土壤颗粒组成进行测定,并对剖面土体的土壤颗粒组成及分形维数进行比较,探讨土壤颗粒组成与分形维数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未发生崩岗侵蚀土壤相比,崩岗侵蚀土壤砂粒含量高,黏粒含量少,其分形维数小于未发生崩岗侵蚀土壤;剖面土壤的分形维数随采样深度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与黏粒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分形维数是能反映崩岗土壤质地差异和侵蚀程度的一项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3.
东北风沙土区玉米田剖面土壤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云发  苗淑杰  陆欣春  王铁成 《玉米科学》2020,28(3):148-154,162
以位于东北风沙土区的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域内6对玉米低产田与同一微区域内高产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剖面(表土层、稳定层、犁底层和心土层)土壤的物理指标10项,包括层厚度、容重、孔隙度、硬度、三相比结构距、田间持水量、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砂粒、粉粒和黏粒;化学指标10项,包括pH值、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阳离子交换量、C/N。结果表明,高低产田土壤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表土层土壤的容重、MWD、砂粒、粉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显著不同;稳定层土壤的三相结构距、MWD、砂粒、粘粒、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差异显著;犁底层的差异表现在MWD、粘粒、有机质和全氮;心土层土壤主要是三相结构距、田间持水量、MWD和粘粒。  相似文献   

4.
次生林对全球森林资源的贡献程度大,具有丰富的类型。全球资源与环境正面临严峻局面,维护好次生林资源不受更多破坏,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是科学缓解的重要手段。以五指山不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典型样地,从不同层次对群落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群落组成、重要值和植物多样性,分析不同层次土壤理化性质在含量上的差异性,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主要以乔灌层为主,草本层植物中深绿卷柏占绝对优势;(2)不同次生林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3)研究区内土壤呈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及碱解氮随土壤层次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物理化性质各项测定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表现为无显著差异;(4)影响植物多样性指数较大的土壤因子有土壤饱和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容重、全磷及全钾。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土壤质地等多样的变化特点及其复杂的互作关系,协同作用于次生林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变...  相似文献   

5.
砒砂岩与沙复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相关光谱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砒砂岩与沙以不同比例混合复配成土0~30cm土层土壤质地、贮水量及相关光谱特性的差异,于2010-2013年在陕西富平设置了砒砂岩与沙混合比例分别为1∶1(C1)、1∶2(C2)、1∶5(C3)和黄土与沙混合比例为1∶2(CK)的4种复配土模式,测定和分析了复配"土壤"的质地、贮水量、土壤光谱和在其上栽培的冬小麦光谱差异。结果表明,(1)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C1、C2和C3复配土壤0~30cm土层均呈现砂粒含量减少、粉粒含量增加趋势;CK处理则粘粒减少、砂粒增加。三个种植季后,C2复配土0~30cm土层中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平均含量分别为76.69%、18.72%和4.70%。(2)各处理在三个种植季间,0~60cm土层贮水量差异明显,随着混合沙比例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C2复配土0~60cm土层中,3年平均贮水量较CK、C1和C3复配土分别高21.34%、11.59%和3.91%。(3)2013年,各处理冬小麦在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全波段(350~2 500)反射光谱曲线特征相似,且拔节期冠层反射率明显高于灌浆期;在绿光波段550nm左右形成反射峰;在冬小麦拔节期,C2处理下小麦叶片冠层反射率最高。(4)2013年小麦收获后各复配土光谱曲线特征一致,在350~1 750nm波段土壤相对反射率呈增加趋势,且随混合沙的比例增加而增加;CK、C1、C2和C3的光谱反射率(y)与波长(x)呈现良好的对数关系,其方程分别为:y=0.187ln(x)-0.979,y=0.159ln(x)-0.801,y=0.177ln(x)-0.911,y=0.185ln(x)-0.945。综合考虑各复配土的物理性状及其相关光谱指标,C2处理是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的最佳比例。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了湖南省(分布在17县)的传统名优茶产地(下称名优茶区)92个土壤样本的物理性状。结果表明,名优茶区土壤有比较深厚疏松的表土层。表土层厚度25cm以上,容量1.0 ̄1.2g/cm^3、团粒结构,大于0.5mm的团粒含量55%以上。孔隙度大于50%,整个剖面无障碍性层次,有效土层70cm;质地多为重壤土。土壤物理性粘粒与物理性砂粒含量大致相当,粉粒、砂粒之比为1.0:1.5:1.5,且大于0  相似文献   

7.
潘瑛  谢永宏  陈心胜  李峰 《作物研究》2010,24(4):303-308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系统研究了南洞庭湖黄土包河区域不同年龄洲滩的土壤和植被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细砂粒百分比与大部分环境变量相关,经CCA分析,它同时决定着湿地植被分布,因此细砂粒百分比可以作为湿地演替程度的指示因子。总体而言,在10年洲滩中,泥沙淤积过程决定洲滩的土壤和植被特征,此时土壤细砂粒百分比为4倍于50年洲。砂粒比重过大使土壤养分极易随水体流失,同时强烈的淤积也不利植物的生长,植物凋落物很少,使土壤有机质、全钾和全氮含量低。而在20,30,50年洲滩中,植物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逐渐增强,土壤细砂粒含量随着植物生物量、丰富度指数及多样性指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少,其变化使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加,50年洲滩中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最高,因此生物因素代替泥沙淤积成为10年后洲滩演替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壤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武夷山市5种主要茶园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的土壤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土壤物理性状存在着明显差异,高山草甸土属于砂质粘壤土,土壤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毛管孔隙度最大,土壤容重、土壤固相和气相最低,土壤物理性状最好;黄壤和红壤属于粉粘土,土壤物理性状次之;潮砂土和紫色土属于砂壤土,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和毛管孔隙度显著低于其它土壤类型,土壤物理性状最差。相关分析表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固相、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砂砾、粉粒和粘粒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土壤砂砾、粉粒均与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土壤气相、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土壤粘粒仅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与其它指标相关性不明显(P0.05)。  相似文献   

9.
土壤质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土壤质地概念 土壤固体部分95%以上都是直径大小不同的矿物质颗粒。根据颗粒的大小和性质,可以分成石砾(粒径大于1mm)、砂粒(1~0.05mm)、粉粒(0.05~0.001mm)和粘粒(小于0.001mm)四类,当然还可以进一步的细分。实际应用中,又通常把粒径小于  相似文献   

10.
研究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及多样性的影响,不仅为维护热区农田土壤健康提供理论依据,还为优化槟榔林下间作香露兜模式提供数据支撑。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选择万宁、琼海和陵水3个地区建立试验样地,每个试验样地分别设置槟榔单作、香露兜单作和槟榔间作香露兜3种种植模式,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丰度与多样性等指标,以槟榔和香露兜单作为对照,探究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下真菌丰度显著提高,但多样性没有变化,而间作模式下土壤细菌丰度显著低于香露兜单作和槟榔单作;不同地区试验样地的真菌丰度与多样性不存在差异,但细菌丰度与多样性差异显著;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pH、速效钾、土壤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含水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中,槟榔间作香露兜模式通过降低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抑制土壤细菌群落丰度与多样性。在不同地区或种植模式下,维持较高的土壤养分水平有助于保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以及维护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橡胶林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质地均匀程度和土壤肥力等,是重要的土壤物理特征之一。运用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西双版纳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剖面各层(共计105个土壤样品)的分形维数D值。结果表明,分形维数D值介于2.636 2~2.885 0之间,分形维数与0.002 mm的黏粒体积百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002~0.05 mm的粉砂和0.05~2.00 mm的砂砾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林型的土壤颗粒体积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增加变化不同,10龄和22龄橡胶林土壤粒径分布曲线的波动性较32龄橡胶林的小,各层颗粒之间的差异性较32龄的大;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全钾含量和自然含水率都在p0.05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粉砂体积百分含量除与上述土壤基本性质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外,还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呈显著负相关,而分形维数和土壤黏粒体积百分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全氮、土壤容重、总孔隙度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2007~2010年,在东北黑土稻作区,探索不同免耕措施对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年免耕和免耕轻耙土壤容重分别增加19.0%和9.5%,土壤总孔隙度分别降低8.5%和4.2%;分别使土壤0~10 cm表层有机质含量增加50.3%和53.8%,使10~2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降低42.5%和33.9%,土壤其他养分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全年免耕比常规翻耕单位面积产量降低3.6%,免耕轻耙单位面积产量则变化不大。说明免耕轻耙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产量的影响比全年免耕小,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在东北黑土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13.
辽宁地区玉米超高产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玉米超高产的土壤肥力特性,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状,对辽宁省内已达到超高产地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的产量与土壤容重和土壤总空隙度有极显著的相关性。超高产土壤的耕层厚度都大于25 cm,土壤容重一般在1.10~1.31 g/cm3范围内,田间持水量都大于22%,孔隙度达到50.94%以上,粉粒、黏粒所占比例超过了80%,土壤的pH值在5.56~7.91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武夷山市5种主要土壤类型(黄壤、红壤、潮砂土、高山草甸土、紫色土)茶园的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均随土层加深呈减少的趋势,微团聚体含量则相应上升。黄壤、高山草甸土、紫色土>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最高,所占比例在18.07%~89.23%;红壤和潮砂土土壤团聚体含量则以<0.25 mm微团聚体含量最高,所占比例为37.16%~63.91%。茶园土壤R0.25(>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36.08%~97.23%之间(均值为73.60%);高山草甸土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值(GMD)均显著高于其他土壤类型,黄壤和紫色土次之,潮砂土最低,分形维数(D)的变化趋势则相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团聚体组成及稳定性指标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容重、孔隙度、砂砾、粉粒有显著相关性,与土壤C/N、全钾、pH、粘粒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王周  焦云飞  李强  高洪军  张秀芝  朱平  彭畅 《玉米科学》2021,29(5):121-127,136
针对东北平原西部地区土壤耕层浅薄、犁底层紧实、通透性变差等问题,为改善区域农田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升农田土地生产力、农民增产增收,试验设置免耕、行间深松、行上深松和行间行上深松4个处理,在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开展深松模式对土壤物理特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免耕相比,深松可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容重,且以行间行上深松效果最好,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17 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量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行间深松、行上深松和行间行上深松分别比对照免耕增加8.3%、9.6%、15.5%和9.78%、10.83%、14.65%,且深松较免耕土壤宜耕层下移较明显,两年分别下移17.5 cm和5~15 cm。深松后,玉米经济产量及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也呈同步增加趋势。结合经济效益和产投比,行上深松是吉林省西部玉米田的适宜的深松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水稻秸秆还田连续5 a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状的检测与施肥量、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采用水稻联合收割机秸秆粉碎翻地压入还田法能够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增加有机质、降低容重、降低pH值,在施肥量逐年递减(减少0~6.6 kg/667 m~2)的同时,产量却在逐年递增(增加3.1~53.9 kg/667 m~2),增产率最高达7.95%,体现了节肥增产、节资增效,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4-2019年辽宁省黑土地进行野外采样及分析,测定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4个指标,利用GIS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黑土区土壤养分指标时空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年际间,碱解氮含量整体上无明显变化,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和pH值呈增长趋势。空间上,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呈东高西低分布,速效钾含量呈西南向东北升高分布,pH值呈东低西高分布。降水量对碱解氮的影响最大,风速对速效磷、速效钾和pH值的影响最大,且与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相关。风速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最大,应注重土壤养分的变化监测及风速的影响,严格控制氮磷钾肥的施用量,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深翻与旋耕处理及其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黑土耕层(0~20 cm)土壤容重、三相比和固定态铵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能改善因长期旋耕造成的土壤紧实状况,显著降低20~40 cm土壤容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容重、三相比有显著影响,影响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秸秆还田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秸秆不还田处理;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对两种耕作处理无明显响应,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则具有显著响应,其中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有效增加固定态铵,秸秆还田次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耕层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固相比呈显著负相关(R2=0.538)。深翻结合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能较好地改善农田黑土土壤容重、三相比、提高固定态铵含量,可在该区域适当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在常规耕作制度基础上大豆田表土处理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设置2个处理(T1:当地常规耕作措施;T2:当地常规耕作措施+表土破碎处理),研究表土处理对0~30 cm土壤温湿度、容重、孔隙度、水稳定性团聚体及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2处理显著降低0~10 cm土层容重,降幅6.0%~13.8%,显著提高0~10 cm土层孔隙度,增幅3.83%~8.40%,降低5~15 cm土层的温度,降幅0.2~1.3℃,提高5~15 cm土层的湿度,增幅0.1%~1.5%;显著增加大团聚体(R0.25 mm)数量,增幅9.02%~20.30%,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与几何平均直径(GMD),其中MWD和GMD增幅分别为4.25%~6.58%和28.4%~30.3%,产量提高6.24%。结果表明,常规耕作措施结合表土破碎处理能够降低表层土壤容重,增加表层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土壤水稳定性,可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较良好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