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于铁峰  郝凤  张永亮  高凯 《草地学报》2021,29(6):1217-1223
在科尔沁沙地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为材料,研究豆禾2 ∶ 2和豆禾1 ∶ 2两种间行混播比例对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有效钾)和土壤酶活性(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呈现表聚性特征;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均表现为豆禾1 ∶ 2处理高于豆禾2 ∶ 2处理,碱解氮和有效钾含量及4种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豆禾2 ∶ 2处理高于豆禾1 ∶ 2处理,说明适当增加豆科牧草比例可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酶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积累和转化;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主要养分因子间具一定相关性,豆禾混播草地的土壤肥力水平是由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因子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小黑麦与不同豆科牧草混播时草地土壤养分特征。【方法】研究了3个豆科牧草品种(青建1号饲用豌豆,青海箭筈豌豆和绿箭1号箭筈豌豆)与甘农2号小黑麦以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混播对浅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混播组合A1(小黑麦×青建1号)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降低土壤pH值,A2(小黑麦×青海箭筈豌豆)和A3(小黑麦×绿箭1号)有利于提高土壤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混播比例随豆科牧草比例的增加,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全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土壤pH值和速效磷含量显著下降(P<0.05);混播组合与混播比例的交互作用表明,混播比小黑麦单播的土壤pH值降低0.55%~1.52%,有机质含量提高13.07%~18.30%,全氮含量提高20.24%~44.05%,碱解氮含量提高5.44%~12.5%,全磷含量提高12.77%~29.79%,速效磷含量下降17.15%~44.62%,速效钾含量提高6.61%~19.06%。【结论】与小黑麦单播相比,小...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混播方式对燕麦(Avena sativa)+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型豆禾混播草地混播优势的影响,在新疆昭苏盆地采用同行混播、异行混播与不同豆禾比的播种方式建植混播草地,利用牧草产量、营养物质产量和籽粒产量等指标分析混播方式对生产性能优势的影响,以不同混播方式下土壤养分变化与生产性能的内在联系为依据,探讨生产性能优势获得的途径。结果表明,1)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可获得混播优势,其中同行混播+豆禾比50∶50、异行混播+豆禾比50∶50和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组合牧草产量和种子产量优势明显,生产性能较高。2)混播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影响较小,单播燕麦具有较高的土壤浅层速效磷含量,箭筈豌豆的生物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氮素养分的供应,而同行混播方式则有利于土壤碱解氮的积累。3)以混播群体结构作为控制因素时,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依赖土壤氮素养分,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以混播比例作为控制因素时,高箭筈豌豆混播比例下(80%和100%),土壤氮素养分可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牧草产量优势,否则则为正向影响,土壤速效磷含量负向影响牧草和粗蛋白产量、产量优势,正向影响种子产量优势,与混播比例无关联。因此,在冷凉牧区进行燕麦+箭筈豌豆型混播草地建植时,采取同行混播+豆禾比75∶25的混播组合既能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收获牧草产量和品质较优的草产品。  相似文献   

4.
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不同禾草混播草地的土壤养分分布与积累规律,将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苇状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均分别按1∶2、1∶1和2∶1比例进行同行混播,研究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苜蓿单播,紫花苜蓿与3种多年生禾草混播对浅层(0–20 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速效磷、全磷的积累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 0.05)。2) 3种混播组合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改善土壤肥力的效果优于其他两种混播组合。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更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养分的积累,而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混播对于钾素的积累效果更明显。3)混播比例的变化对浅层的速效磷、全磷,深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影响显著(P 0.05),增加苜蓿的比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3种混播比例中,0–2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1∶1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无芒雀麦配比处理2∶1较其他两个比例混播更有利于速效养分的积累;0–20 cm和20–40 cm土层紫花苜蓿+草地早熟禾配比处理1∶2土壤速效钾、全钾含量最高,2∶1土壤碱解氮、全氮、全磷含量最高,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2∶1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其他两个比例混播。4)空间分布上,随着土层加深,除草地早熟禾单播和紫花苜蓿+苇状羊茅配比处理土壤全钾出现深层高于浅层现象外,其余所有混播处理土壤养分含量均为浅层高于深层,呈现养分表聚性现象。  相似文献   

5.
混播草地禾草及土壤主要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干旱条件下研究了豆科、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禾草粗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耕层主要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生长第4年混播草地禾草叶片的粗蛋白质含量比单播禾草提高19.1%,茎的粗蛋白质含量提高18.1%;生长第3年混播草地土壤0 ̄30cm的有机质提高8.5%,全氮提高13.3%,速效钾提高16.2%,全磷降低4.8%。  相似文献   

6.
为从物种多样性和空间结构方面阐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高效生产机制,将混播种类(单播、2种牧草混播、4种牧草混播和6种牧草混播)、混播群体空间结构(行距+同行/异行/异行阻隔)作为影响因素,从豆科牧草固氮能力、转氮效率、氮素营养竞争、种间相容性和生产性能分析和比较豆禾牧草在不同混播方式中氮素固定、转移和利用效率对混播系统生态功能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1)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N产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但生产性能未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提高,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2)固氮量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转氮量和转氮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固氮率和贡献率变化不明显;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转氮量、转氮率和贡献率。3)营养竞争比率随混播种类的增加变化不明显,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随混播种类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异行混播+30 cm行距的混播群体结构具有较高的豆科牧草相对产量和相对产量总和,但营养竞争比率较低。4)牧草产量与转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相对产量总和与氮素营养竞争比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混播种类对于豆禾牧草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作用有限,高养分利用效率的物种组合可能更为关键;通过混播群体空间结构的优化可以使豆禾混播牧草根系氮素固定、转移、利用途径和效率得到提高,为混播系统生产性能的提升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逸凡  云岚  艾芊  李楠  姚娜  任晓敏  石凤翎 《草地学报》2023,(10):3203-3211
为探求不同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对盐碱土壤的影响,筛选最适合海流图盐碱地的混播方式,本研究以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分别与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和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gata)混播建植草地,连续三年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和pH,结果表明,建植混播草地对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积累都有显著促进作用,降低土壤pH效果显著。苜蓿与新麦草混播最有利于土壤速效钾的积累,苜蓿与缘毛雀麦混播最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氮素、速效磷的积累,苜蓿与长穗偃麦草混播降低土壤pH效果最显著。对于该地区同类型盐碱地综合改良效果而言,短期以苜蓿-长穗偃麦草1∶2混播土壤改良效果最好,长期以苜蓿-缘毛雀麦1∶2混播土壤改良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在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研究了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以不同混播比例(0∶10、2∶8、3∶7、4∶6、5∶5、6∶4、7∶3、8∶2、10∶0)建植对播种当年草地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混播比例对于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影响显著,对深层土壤影响不显著。10~20 cm土层,豆禾比5∶5处理的速效磷含量较CK1增加了38%,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20~40 cm土层,豆禾比8∶2处理的碱解氮含量较CK2和CK1分别增加了159%和115%(P<0.05)。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知,扁蓿豆-无芒雀麦混播草地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二者共同决定土壤肥力水平。综合评价认为,扁蓿豆与无芒雀麦混播比例为5∶5时,对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最好,为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推荐种植比例。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播方式对豆禾混播草地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红豆草、紫花苜蓿、红三叶、鸭茅、无芒雀麦和猫尾草6种牧草在混播种类为6种、5种、4种及豆禾混播比例5∶5、4∶6、3∶7的条件下建立混播草地,测定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茎叶比、相对产量、相对产量总和及粗蛋白质、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比较其牧草产量、组分及品质等生产性能,探索高产优质混播草地建植与持续管理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各混播处理牧草产量、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显著高于单播(P<0.05),各混播处理相对产量总和的值均显著大于1(P<0.05);从不同混播种类来看,混6组合牧草产量、豆禾产量比、相对产量总和、粗蛋白质与粗脂肪收获量均高于其他混播种类;从不同混播比例来看,豆禾比5∶5有较高的豆禾产量比与中性洗涤纤维收获量,其相对产量总和在2个刈割时期呈上升趋势,而豆禾比3∶7有较高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全年收获量;含有红豆草的混播组合具有较高的茎叶比,第2次刈割能显著降低茎叶比,提高适口性.不同混播方式的生产性能高低不仅取决于牧草产量,还取决于牧草品质,但两者均受草群组分调控.  相似文献   

10.
沙芦草+胡枝子混播草地的生物量及土壤速效养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宁夏盐池县四墩子试验基地以单播沙芦草(Agropyron mongolicum)、单播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同行混播和灌木地同行混播栽培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播种方式对草地生物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同行混播草地单播沙芦草草地灌木地同行混播草地单播达乌里胡枝子草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地下生物量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0-40cm各土层单播达乌里胡枝子草地地下生物量最小;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均以同行混播草地最低,土壤速效磷含量以灌木地同行混播草地最低,说明混播不利于土壤速效养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11.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 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相似文献   

12.
草原土壤施用复混肥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连续3年在吉林省白城地区前郭、大安两县草场上,通过N、P、Zn三因素五水平最优回归设计,筛选出羊草高产、经济效益显著的氮、磷、锌肥合理用量及比例,然后在长山化肥厂加工合成复粒肥,用于大面积草场飞施作业。结果表明,以尿素、重过磷酸钙、硫酸锌单质混配的粉肥人工施入,适宜的养分用量N:60-80kg/hm^2,P2O5;60-90kg/hm^2,Zn:3-4kg/hm^2,其比例为1:1:0.06,可获得干草2230-2950kg/hm^2。每kg复混肥可增干草8-13kg。用单质肥料加工成粒的N、P、Zn三元复合肥,飞机作业,施入2230-2950kg/hm^2。每kg复混肥可增干草8-13kg。用单质肥料加工成粒的N、P、Zn三元复合肥,飞机作业,施和200-250kg/hm^2,每kg复合粒肥增干草10.4kg以上,纯收益5-5.57元,大大提高了工效,是草原现代化施肥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草坪混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天津市的主栽草种高羊茅、黑麦草、草地早熟禾的111个品种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及不同比例的混播试验研究,得出天津立地条件下,不同类型的混播组合8个。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应用饲料混合均匀度仪测定饲料混合均匀度。考察了仪器的准确性、精确度和稳定性,并将总离子电极仪器法与氯离子选择电极仪器法、邻菲罗啉比色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仪器性能稳定、回收率100%、变异系数(CV)小于1.0%。总离子电极仪器法与氯离子选择电极仪器法或邻菲罗啉法无显著差异,具有应用范围广、操作简便、测定快速、结果准确、自动计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建植混播人工草地是修复三江源黑土滩退化草地的有效措施,但不同混播比例下植被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尚不明确。以垂穗披碱草、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分别按1∶1∶1(M4),2∶1∶1(M5),1∶2∶1(M6),1∶1∶2(M7),2∶2∶1(M8),2∶1∶2(M9)和1∶2∶2(M10)建植混播人工草地,并以各组分单播为对照,研究生产力、物种多样性、超产效应、多样性净效应(包括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和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并采用多准则决策模型-TOPSIS进行综合评价,以筛选最佳混播比例,以期为三江源退化草地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中华羊茅和青海草地早熟禾单播的生物量,但显著低于垂穗披碱草单播处理,混播处理地上生物量在M5、M8、M9和M10处理较高。而地下生物量在混播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混播处理中,仅M5、M8、M9和M10处理存在超产,达40.4~71.1 g·m-2。M4和M6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小于0,说明由于物种竞争导致群落减产。而M7~M10混播处理的多样性净效应均大于0,说明物种生态位的互补使得群落高产。M8和M9处理中互补效应和选择效应共同主导了超产效应,而M5和M10处理中主要由互补作用主导超产效应。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M6、M7和M10混播处理中较高。TOPSIS模型综合评价表明,M10混播处理不但可保持较高的生产力,还可显著提高土壤的养分含量,是三江源区人工草地建植的理想混播比例。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豆科绿肥还田对土壤改良效果和作物生物产量的影响,本研究选取玉米(Zea mays)、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大麦(Hordeum vulgare)、燕麦(Avena sativa)为间混作/轮作对象,将花生(Arachis hypogae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作为主要豆科绿肥进行田间试验,利用土壤浅层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的变化及田间作物地上生物产量的表现,比较不同种植模式下豆科绿肥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作物单作相比,豆科绿肥与玉米、油菜间混作以及轮作均可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全氮及碱解氮质量分数,混作对土壤表层全钾质量分数影响较小,轮作还可提高土壤表层全磷、有效磷质量分数;另一方面,间混作群体结构在土壤肥力的改善效果方面也起到一定的作用。2)与试验前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比,白花草木樨+大麦混作并翻压还田模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了40.43%、50.00%、10.00%、27.93%、76.75%、45.13%;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土壤养分改善效果次之。3)玉米、油菜和白花草木樨地上生物产量较其单作分别提高了23.19%、16.68%和27.31%。因此,采用豆科绿肥+禾本科牧草混作并翻压还田、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可有效改善乌尔禾地区农田的土壤质量,并兼顾其他农作物生产,可提高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人工建植混播草地技术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结合四川省等长江流域地区建立人工草地的试验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经验。总结出选择优良的牧草种(品种),草种组合,以及适宜的混播比例是建植人工混播草地的关键,施肥,刈割,采食,灌溉等管理措施对混播人工草地的产量和混播牧草植物种间竞争都有不同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2种禾本科牧草(一年生黑麦草和燕麦)分别与2种豆科牧草(光叶紫花苕和箭筈豌豆)混播组合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鲜草产量为一年生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组合的总鲜草产量最高,达281 685.50kg/hm2;分蘖数或分枝数及死亡率、茎叶比和干鲜比,一年生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组合均优于其他3个组合;4种牧草组合的最优混播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综合分析,一年生黑麦草与光叶紫花苕组合适宜作为黔南地区刈割型牧草地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19.
多年生混播草坪土壤物理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不同建植年限的多年生草坪土壤进行了物理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降雨时多年生草坪土壤的水分主要容纳在0~10cm层土壤中;多年生草坪土壤0~10cm层的孔隙度明显大于10~30cm层土壤,并且随着草坪建植时间的增加,0~10cm层的土壤孔隙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多年生草坪0~10cm层的土壤硬度比10~30cm层的大;建植多年生草坪时土壤应采用壤土为宜。  相似文献   

20.
生活垃圾混合基质在人工草坪栽培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冠英  徐智云  薛保国 《草业科学》2007,24(12):107-109
为探寻生活垃圾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将其与粉煤灰、锯末、稻壳按0.30 : 0.15:0.20 : 0.35容积配制成混合基质,进行人工草坪栽培,与对照(土壤栽培)比较,容量降低0.60 g/cm3;总孔度、毛管孔度、空气孔度分别增加22.64%、7.45%和15.19%;自然含水量、蓄水量分别增加267.68 g/kg和14.89 m3/hm2;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和阳离子交换量分别增加79.95 g/kg、104.02 mg/kg、14.69 mg/kg、81.22mg/kg和19.01 cmol/kg;草坪草株高、叶片数、鲜草质量、干草质量和根系长度分别增加52.93 mm、1.49片、7.93 mg/株、3.17 mg/株和13.54 mm.试验结果表明,将生活垃圾和废弃物配制成混合基质,在人工草坪栽培中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