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姚庆收  武玉永  于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729-13730,13789
[目的]建立新的橡胶树遗传转化体系,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究橡胶树提供基础。[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15834和1.2556 3个株系分别侵染橡胶树热研7-33-97的叶片和茎段,诱导毛状根,并利用PCR技术检测诱导得到的毛状根。[结果]在相同的条件下,仅橡胶树茎段在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后产生毛状根,其诱导率达36.6%;PCR结果表明,T-DNA序列已整合进橡胶树的基因组中。[结论]初步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橡胶树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2.
采用3×3双因子设计,研究发根农杆菌菌株和烟草品种对烟草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菌株在不同烟草品种上均诱导出毛状根,经PCR技术检测,确定了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基因已整合到烟草基因组中。不同烟草品种和发根农杆菌菌株均显著影响毛状根的诱导率;Sumxun毛状根平均诱导率最高,达到了53.4%,其适宜菌株为A4和ATCC15834;K326为34.2%,其适宜菌株为R1000;云烟85为25.6%,其适宜菌株为ATCC15834。  相似文献   

3.
发根农杆菌对栝楼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种发根农杆菌1.2556、A4、LBA9402、R1000、R1601对栝楼组培苗茎段和叶片进行感染,诱导出毛状根,PCR检测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B基因已经整合到栝楼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灯盏花的发根培养体系,用C58C1发根农杆菌空菌株和携带目的基因的菌株转化灯盏花叶片获得发根,测定发根的生长曲线,比较不同因素对发根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发根农杆菌C58C1菌株成功从灯盏花中诱导出了发根,并建立了灯盏花发根最优的培养体系,其诱导的最佳农杆菌菌液浓度为OD_(600)=0.6,最佳浸染时间为10 min,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 d,在此条件下诱导率高达60%。经PCR鉴定证明Ri质粒的T-DNA已成功转化灯盏花的发根。  相似文献   

5.
发根农杆菌Ri质粒T-DNA对杜仲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仲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杜仲毛状根能够合成与杜仲含量相当的次生代谢产物。本实验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分别感染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子叶、叶片、叶柄、下胚轴和根5个营养器官,结果表明杜仲植物的5个营养器官均能单独诱导出大量的毛状根。经PCR检测,发根农杆菌ATCC15834Ri质粒的rolB基因已转入杜仲毛状根基因组中。说明用发根农杆菌诱导杜仲产生大量的毛状根的方法有效,为大规模用发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到杜仲植物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发根农杆菌介导芸芥的遗传转化条件,并测定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方法]通过发根农杆菌R1000介导的遗传转化,建立芸芥发状根的诱导和培养体系,采用氯化钯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该发根培养物合成硫苷的能力进行初步分析,并分析乙酰丁香酮(As)、浸染液pH值和浸染时间等因素对发状根转化频率的影响。[结果]子叶的转化率明显高于下胚轴;AS最佳浓度为100mg/L,浸染液最佳pH值为5.4,最佳浸染时间为20min。PCR的鉴定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R1000的rolB基因已成功地转入并整合到该发根培养物的基因组中。[结论]该方法建立了芸芥发状根培养体系,并初步分析了该发状根中硫苷的含量,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ATCC15834、ACCC10060、C58C1菌株对冬凌草无菌幼苗的叶片、茎段进行侵染,而后通过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其产生冬凌草毛状根,从而建立有效的冬凌草毛状根培养体系。通过PCR进一步检测T-DNA是否成功导入冬凌草毛状根中。通过用发根农杆菌ATCC15834、ACCC10060、C58C1菌株对冬凌草外植体进行侵染,能够成功诱导产生冬凌草毛状根,从而对冬凌草毛状根培养体系进行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为冬凌草毛状根的大规模培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分别用发根农杆菌30148,ATCC 15834和ZALF3种菌株感染三倍体毛白杨叶外植体,获得毛状根。建立三倍体毛白杨毛状根离体培养系统,在含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诱导毛状根再生植株。利用PCR方法分别对转化再生植株ro lC,ro lD,及m as基因进行了检测,表明R i质粒的T-DNA已整合进再生植株中。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花育20、花育45、鲁花11无菌花生子叶为材料,采用3×3双因子设计,研究3株发根农杆菌菌株和花生品种对花生发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根农杆菌和花生品种均显著影响发根诱导率。花育45的发根诱导率最高,为93.7%,其适宜菌株为A4;花育20的发根诱导率为89.2%,适宜菌株为ATCC15834;鲁花11的发根诱导率为73.4%,适宜菌株为GIM1.141。  相似文献   

10.
青蒿植物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利用发根农杆菌诱导青蒿植物Artemisia annuaL.毛状根的培养系统,分别用发根农杆菌Ri1601、ATCC15834感染青蒿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叶片、叶柄等外植体获得毛状根,并比较不同因素对毛状根诱导和生长的影响。发根农杆菌诱导青蒿毛状根的有效方法被建立,借此为青蒿大规模遗传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4种发根农杆菌R1,R1601,1025,1000诱导药用植物罗勒产生毛状根,建立毛状根培养体系。[方法]利用共培养法研究不同外植体、菌株、预培养时间、感染时间以及外源激素等对罗勒毛状根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利用发根农杆菌1025,预培养2d的叶片为转化材料,感染6~8min,加入0.1mg/LNAA的诱导率最高。经过基本培养基的筛选和毛状根生长动力学的考察,确立罗勒毛状根在1/2MS培养基中的最佳继代时间为21d。[结论]罗勒毛状根离体培养的建立,为进一步进行药用活性成分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花生的转基因研究和白芦藜醇的生物技术生产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分别侵染花生的子叶、叶片和茎段,诱导毛状根;利用PCR技术检测毛状根。[结果]叶片和茎段在发根农杆菌R1601侵染后产生毛状根,但叶片诱导率较高,其诱导率达65.6%,更适合作为转化外植体。毛状根除菌后,能在MS培养基上自主生长。PCR扩增表明,T-DNA序列整合进花生的基因组中。[结论]建立了发根农杆菌介导的花生遗传转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党参毛状根的诱导条件。[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A4、C58C1和A1476进行毛状根诱导,探讨发根农杆菌种类、外植体类型、菌液浓度、侵染时间和共培养天数等因素对党参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结果]3种发根农杆菌中A4诱导率最高;茎段的诱导率最高;发根农杆菌浓度在OD_(600)为0.4时诱导效果较好;较佳侵染时间为5 min;共培养时间为2 d时诱导率较高;头孢噻肟钠浓度为300 mg/L时除菌效果较好。[结论]该试验为大量生产毛状根以及毛状根的后续研究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苦参有用成分的大量生产提供新的途径。[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R1601分别对药用植物苦参的根段、茎段、叶片、子叶进行侵染。[结果]在相同条件下,叶片、茎段和根段成功诱导出毛状根,但诱导频率不同,茎段作为外植体诱导率最高,达到26.7%,更适合作为外植体选用。毛状根除菌后,能在MS培养基上自主生长。[结论]发根农杆菌的RiT-DNA基因已经整合到苦参基因组中。该研究为采用生物技术生产苦参活性成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响应面法优化黄芩毛状根的培养条件。[方法]利用发根农杆菌1.2556感染黄芩获得毛状根,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Box-Benhnkc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影响黄芩毛状根生长的培养条件(培养时间、温度、摇床转速和接种量)进行分析,优选最佳培养条件。[结果]毛状根在无外源激素的MS培养基上自主生长,表现出典型的发根特征。毛状根的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时间24.95 d、温度27.4℃、摇床转速123.69 r/min、接种量0.500 g;在此条件下,黄芩毛状根的生长量为(fm)9.271 28 g/瓶。[结论]该研究优化了黄芩毛状根的培养条件,为黄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优化花生毛状根诱导条件,为体外培养毛状根生产白藜芦醇以及培养花生根结线虫奠定基础。[方法]研究不同的发根农杆菌及其菌液浓度、外植体类型、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乙酰丁香酮浓度对花生毛状根诱导的影响。[结果]发根农杆菌ACCC10060的毛状根诱导率高于ATCC11325;幼叶外植体的毛状根诱导率高于子叶;最佳侵染菌液浓度为0.2~0.4;最佳共培养时间为2 d;最佳侵染时间为10~15 min;菌液中添加75μmol/L乙酰丁香酮(AS)可以提高毛状根诱导率。通过毛状根能在无激素的MS培养上自主生长以及毛状根冠瘿碱检测,确定发根农杆菌中Ri质粒中已整合到花生基因组中。毛状根体外培养的研究表明,液体培养效果好于固体培养,最佳液体培养基为无激素的MS培养基。[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花生毛状根培养体系,将为花生转基因技术的完善及利用毛状根生产白藜芦醇和无菌的花生根结线虫提供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内生细菌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瑞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6903-16904
[目的]为黄瓜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黄瓜叶片内生细菌B12、B13为供试菌株,通过孢子萌发试验研究了菌株发酵液及发酵滤液对灰霉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菌株B12、B13的发酵原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4.4%和91.3%,对芽管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4.2%和79.7%,稀释10倍后其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87.2%和78.2%。菌株B12、B13的发酵滤液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90.0%和84.4%,对芽管生长的抑制率分别为82.6%和76.7%。50℃下,菌株B12、B13的发酵滤液的抑制率分别为84.7%和83.1%,经100℃沸水浴处理后其抑制率分别为78.9%和73.9%,经121℃高温处理后其抑制率分别为35.7%和27.2%。pH值为3时,B12和B13的发酵滤液的抑制率分别为11.3%和9.3%;pH值为12时,其抑制率分别为31.4%和25.4%。[结论]内生细菌B12、B13可用于防治黄瓜灰霉病。  相似文献   

18.
芦云  赵林同  王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99-18600
[目的]研究新疆设施栽培黄瓜内生细菌,寻求安全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控制瓜类病害。[方法]对新疆设施栽培的黄瓜苗各组织的内生细菌进行了分离,并对黄瓜内生细菌的菌群组成和菌群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黄瓜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的数量有所不同,根中最多(平均含量在2.38×105 CFU/gfw),其次是叶片(1.12×105 CFU/gfw),茎中较少(2.73×103 CFU/gfw)。不同品种中内生细菌种群密度差别不大,内生细菌含量为7.96×104~1.51×105 CFU/gfw。菌群由芽孢杆菌属、黄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土壤杆菌属及短小杆菌属等组成,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种群,约占总分离菌株的51.9%,菌群多样性在不同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结论]为寻找瓜类病害的生物拮抗因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黄瓜种子脂肪酸含量、种类与耐低温性的关系。[方法]对15份不同来源的黄瓜材料进行白天12℃,晚上8℃的低温处理,每天光照7.5 h,处理14 d,对黄瓜的耐寒性进行分级,并计算耐寒指数,测定供试黄瓜种子的含油量、脂肪酸成分及含量。[结果]黄瓜种子的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16∶0)、棕榈烯酸(16∶1)、硬脂酸(18∶0)、油酸(18∶1)、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与其耐寒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耐寒指数与亚油酸、亚麻酸含量、种子含油量I、UFA(不饱和度)达显著正相关,与棕榈酸含量、棕榈烯酸含量、硬脂酸含量相关系数很小,各材料的油酸含量基本相同。[结论]黄瓜的亚油酸、亚麻酸、种子含油量I、UFA与黄瓜的耐低温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