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在 3~ 63 k V配电系统中 ,电压等级不算太高 ,电器制造业的水平对于满足其设备绝缘的要求 (按线电压考虑 )还大有余地 ,配电线路不长 ,对地电容较小 ,因此 ,常把这些系统设计成小电流接地系统 ,即中性点不接地、或在当中性点不接地时 ,如果单相接地电流大于一定值 (3~ 1 0 k V系统中 ,单相接地电流大于 3 0 A;2 0 k V及以上系统中 ,单相接地电流大于 1 0 A)时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电阻等阻抗接地。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时 ,接地电容电流比负载电流小得多 ,且系统线电压仍保持不变 ,故可不中断供电 (国家规程规定允许暂时运行 2 h。) ,而利…  相似文献   

2.
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的优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系统中 ,发电机和变压器的中性点是否接地运行 ,涉及到技术、经济、安全等多个方面 ,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 (又称非有效接地 )根据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电流 ,我国将其划分为小接地电流系统。按我国有关规程规定 ,在 3~10 k V电力系统中 ,若单相接地时的电容电流超过30 A;或 35~ 6 0 k V电力系统单相接地时电容电流超过 10 A,其系统中性点均应采取消弧线圈接地方式。消弧线圈迄今已有 80多年的应用历史 ,中压电力系统运行经验表明 ,中性点采用经消弧线圈接地的方式优点显著。1 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 10 k V系统大多数都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随着 10 k V系统规模的扩大和电缆应用的普及 ,单相接地电容电流逐渐增大。根据实际运行经验 ,单相接地是电网的主要故障形式。 10 k V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 10 A时 ,电弧便有可能不会自行熄灭 ,并极易发展为相间短路故障 ,当单相接地为间歇性弧光接地时 ,会引起幅值很高的弧光过电压 ,很容易击穿系统内绝缘较薄弱的设备 ,引发严重的事故。新部颁标准 ( DL /T6 2 0 1997)规定 :10 k V系统 (含架空线路 )单相接地故障电流大于 10 A而又需要在接地故障条件下运行时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  相似文献   

4.
我局所辖 110 k V变电所通过“四遥”改造 ,实现无人值班。当 10 k V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 ,所内 ML N- 98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判断接地线路 ,其遥信接口通过 RTU将选线信号送到调度端 ,调度员通知供电公司巡查线路 ,消除隐患。在运行中 ,当 10 k V线路单相接地时调度没有收到选线信号的情况时有发生。经检查 ,为遥信公共电源对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干扰所致。1 遥信接口原理MLN- 98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遥信接口原理如图 1所示 (为表述简单 ,只画出一路通道 )。图 1计算处理芯片 U1判断接地故障线路 ,通过片选U3 选择相应的出口通道 ,由…  相似文献   

5.
<正>1小电流接地系统的概念在电压等级35 k V及以下电力系统中,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不构成短路回路,接地故障电流非常小,甚至比正常的负荷电流还小,这样的系统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系统可带故障运行1—2 h,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但这时非接地  相似文献   

6.
调容式自动跟踪消弧线圈补偿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一般消弧线圈补偿技术的缺点按照部颁 DL / T62 0 - 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过电压保护和绝缘配合》的规定 ,3~ 66k V系统的单相接地故障电容电流超过 10 A时 ,中性点应采用消弧线圈接地方式。中原油田有 7座 110 k V变电所 ,主变 35 k V中性点的消弧线圈容量皆为 5 5 0 k VA,补偿电流在 12~ 2 4 A之间 ,并且只有 5档手动调整档位。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缺点 :(1) 手动现场调整。消弧线圈必须退出运行才能调节分接头 ,因其调节不便 ,在实际运行中就不能保证根据电网电容电流的变化及时进行调节。(2 ) 人为估算电容电流值。由于没…  相似文献   

7.
10 k V(35 k V)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 (以下简称单相接地 )是配电系统最常见的故障 ,多发生在潮湿、多雨天气。由于树障、配电线路上绝缘子单相击穿、单相断线以及小动物危害等诸多因素引起的。单相接地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正常供电 ,而且可能产生过电压 ,烧坏设备 ,甚至引起相间短路而扩大事故。因此 ,熟悉接地故障的处理方法对值班人员来说十分重要。1 几种接地故障的特征(1) 当发生一相 (如 A相 )不完全接地时 ,即通过高电阻或电弧接地 ,这时故障相的电压降低 ,非故障相的电压升高 ,它们大于相电压 ,但达不到线电压。电压互感器开口三…  相似文献   

8.
<正>1变压器接地方式在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变压器的中性点有3种运行方式:一种是电源中性点不接地,一种是中性点经阻抗接地,再一种是中性点直接接地。前两种合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亦称中性点非接地系统,或称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后一种中性点直接接地,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亦称中性点有效接地系统。3—66 k V系统,特别是10 k V系统,一般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的运行方式。如果单相接地电流大于一  相似文献   

9.
1 前言福建省沿海晋江、石狮地区 ,由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供电负荷急剧增加 ,为满足用电需求 ,变电所中 10 k V出线也相应增多 ,对于一般已建 110 / 10 k V变电所 ,沿海地区均采用 10 k V侧△形接法 ,中性点不接地 ,未装设接地变、消弧线圈及补偿装置。当电网出现单相短路时 ,电容电流急剧增加 ,迫切要求加装消弧线圈及自动调谐装置 ,以利用消弧线圈的感性电流补偿电容电流 ,以消除隐患。2 沿海地区低压电网运行特点(1) 发生单相金属性接地 ,非接地相电压比正常时相电压升高 3倍 ,流过故障点的短路电流为全线路接地电容电流之和。…  相似文献   

10.
正1背景与现状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故障是35 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中经常发生的一种异常情况。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继电保护不能自动快速识别和切除接地设备,一般只能通过采取人工逐条试拉分路的方法查找接地点。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变电站集中监控模式下,单相接地故障处置工作存在以下难点。一是部分变电站由于设备存在缺陷,当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自动化系统不能自动发出接地告警信息。据统计原来  相似文献   

11.
风电场中性点接地方式以及设备的选择均与系统电容电流密切相关。风电场35 kV集电线路系统宜采用有许多优点的小电阻接地,通过分析单相接地电阻电流与单相接地电容电流的倍数关系选择接地电阻,通过接地电阻的功率以及过负荷系数选择接地变压器。  相似文献   

12.
《农村电气化》2009,(10):54-54
schuman答:小电阻接地系统,是在系统的中性点与地之间串联小电阻,当发生单相接地时,产生足够大的单相接地电流(60~1000A),零序保护跳闸,同时降低内部过电压水平。消弧线圈是为了补偿对地电容电流,减小系统单相接地时的接地电流,从而减小接地时弧光(接地过电压)的建弧概率。  相似文献   

13.
配电系统中性点采用何种接地方式与对电器、设备、线路绝缘水平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因此需要根据经济技术比较综合考虑,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的绝缘水平比不接地系统低很多。发生一相接地时,仍保持低电位,但故障点的电流不再是系统的电容电流,而是短路电流。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正常运行对各相对地电容相等,三相总对地电流为0,当发生单相接地时,故障相的对地电容被短路,中性点位移,故障相电压上升中性点非直接接地是35KV以下线路采用的方式,在发生单相接地时,相电压畸变,中性点位移,而线电压不变,需装设有选择性的接地保护。  相似文献   

14.
1 引言电力系统的接地处理方式主要有直接接地 ,电抗接地 ,低阻接地 ,高阻接地 ,谐振接地 (又称消弧线圈接地 )和不接地。前三种称为大电流接地系统 ,后三种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我国 3~ 6 6 k V电力系统大多数采用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的运行方式 ,即为小电流接地系统 ,该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并不破坏系统电压的对称性 ,且故障电流值较小 ,不影响对用户的连续供电 ,系统可运行 1~ 2 h。但长期运行 ,由于非故障的两相对地电压升高 3倍 ,可能引起绝缘的薄弱环节被击穿 ,发展成为相间短路 ,使事故扩大 ,影响用户…  相似文献   

15.
系统的中性点非有效接地时,一般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或称小电流系统。由于单相接地时故障点的电流较小,且电源三相线电压仍保持对称,不影响系统的供电,因此,通常允许带故障运行1~2h。但是分析表明发生单相接地后,非接地相对地电压升高√3倍,为防止故障扩大,必须发出信号并排除故障。尤其是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结构复杂化,当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  相似文献   

16.
主变压器中性点保护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引言采用分级绝缘的变压器。绕组中性点的绝缘水平比绕组首端的低。当变压器设计为中性点必须接地运行时 ,中性点绝缘水平低得多。当变压器运行方式为中性点接地运行 ,也可在系统不失去接地情况下不接地运行时 ,其中性点绝缘水平相对较高 ,例如 ,2 2 0 k V变压器中性点绝缘水平为 110 k V;110 k V变压器中性点绝缘水平为6 0 k V或 38k V。城镇供电 110 k V网络中广泛应用的正是这类变压器。为防止大气过电压、操作过电压和变压器高压侧 (10 0 k V系统 )单相接地引起过电压对中性点绝缘破坏二次继保回路 ,经过实际应用 ,认为能较好地满…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农村10kV配电线路中(两线一地除外),发生单相接地时,其保护大多只取零序电压报接地信号,而取零序电流等作用于接地直接掉闸的并不多。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电网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单相接地保护作用于掉闸应推广应用。 1 单相接地保护作用于掉闸利多弊少 配电线路的单相接地保护,就是小电流接地保护,在我国35kV及以下的电网,为非直接接地电网。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中,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由于接地电流很小、系统仍可以继续运行。但是电网运行中,发生单相接地时,保护装置只作用于信号,不作用于掉闸。运行人员利用重合闸寻找接地时,在没有排除单相接地故障时,接地点间歇性放电,可引起系统内部过电压。因此可能在绝缘薄弱处造成另一点接地,形成短路故障,扩大事故范围。同时也可因内部过压而损坏电器设备。另外因断线接地是人口流动频繁地点,可造成跨步电压,易出现人身伤亡不安全因素。 2 小接地电流的单相接地保护  相似文献   

18.
1  35 k V架空线路的防雷(1) 防止直击雷。架空送电线路最有效的保护 ,是采用接地的避雷线 ,并且避雷线的保护角愈小 ,其遮蔽效果越好 (一般应小于 2 0°) ,但随着线路电压等级的降低 ,避雷线在线路造价中的比重增加较大。 35 k V线路一般不沿全线架设避雷线 ,而只在发电厂、变电所进出线段架设 1~ 2 km避雷线 (如线路很短 ,两段进线保护段架设避雷线后所剩不多 ,且供电性质又十分重要的除外 )。考虑到 35 k V系统是中性点不直接接地的小电流接地系统 ,允许单相接地短时运行 ,那么在线路设计时 ,应把无避雷线部分线路尽量采用导线三角…  相似文献   

19.
徐亚杰 《农村电工》2009,17(11):22-23
在中压电网中,35,10,6kV应用较为普遍,其均为中性点非接地系统。但是随着供电网络的发展,特别是采用电缆线路的用户日益增加,使得系统单相接地电容电流不断增加,导致电网内单相接地故障扩展为事故。我国有关电气设备设计规范规定:35kV电网如果单相接地电容电流大于10A,3~10kV电网如果接地电容电流大于30A,都需要采用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县级电网大多采用110 kV及以下电压等级供电,接地均采用中性点非直接接地系统保护,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电流接地系统。陆良电网110 kV及以下系统采用小电流接地系统,110 kV西桥变电站采用在10 kV侧加装消弧线圈接地。由于110 kV西桥变电站主供陆良城区、西桥工业园区,随着10 kV系统规模的扩大和地埋电缆应用的普及,单相接地电容电流逐渐增大。2008年经实际计算仅10 kV 0221同乐大道一条电缆线路电容电流就达3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