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3 毫秒
1.
于兰芳  李明  李守勉  田景华  姚太梅  邢蕾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4):1413-1413,1430
[目的]为食用菌紫外线诱变育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线辐照猴头菌菌丝体,研究不同照射时间对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菌落直径及菌丝锁状联合数量的影响。[结果]紫外线对辐照1~3 min的菌丝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照射3 min处理的作用最明显(P<0.01)。对照射5 min处理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差异不显著。[结论]该试验条件下猴头菌紫外线诱变育种辐照时间以3 min最佳,但紫外线照射的不同时间与猴头菌产量和品质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紫外线诱变对平菇双核菌丝生长及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外线诱变对平菇双核菌丝生长及细胞形态结构的影响李明,李淑琴(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保定071001)张淑霞(保定地区农业专科学校,保定0710001)关键词粗皮侧耳平菇;诱变育种;细胞分类号Q934APreliminaryStudyonGrowtha...  相似文献   

3.
以香菇(Lentinus edodes)锁状联合发育时期的双核菌丝为材料,通过对不同酶组合处理降解细胞壁的效果比较和电镜观察,对双核菌丝细胞壁作了研究,获得以下结果;①香菇双核时期的菌丝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推断主要是为1,3和1,4糖苷键连接的多糖类;②双核菌丝细胞壁宽厚,分层明显,壁物质沉积不均匀.沉积物主要呈颗粒状与短纤丝状,直接沉积在质膜上形成厚壁内层;③在双核菌丝顶端与倒壁凹陷处,以及菌丝交界处的细胞壁附近,都观察到管状、囊泡状的细胞器集合体.管状或囊泡状细胞器的一端,囊泡常与细胞壁内侧质膜相联.这一现象表明,香菇双核时期菌丝细胞的合成是十分活跃的.  相似文献   

4.
^60Coγ射线对侧耳属变异株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0Coγ射线对侧耳属变异株的双核菌丝体进行辐射诱变处理,并对其再生菌落进行菌丝形态学、细胞学、生理生化鉴定。结果发现,诱变株菌落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气生菌丝减少,生长过程减慢,细胞直径变大,分枝增多,与出发菌株拮抗线明显,EST,POD同工酶显示其酶谱差异显著,结实性研究表明,诱变株较出发株子实体分化正常,产量提高,抗性强,品质良好。显示^60Coγ射线辐射诱变是改良侧耳属菌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利用液体发酵技术对灵芝单双核菌丝产生多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核菌丝产糖量最大值为1 321.0mg/L,双核菌丝产糖量最大值为1 024.0mg/L,单核菌丝产多糖量比双核菌丝高,为采用单核菌丝作为产灵芝多糖的育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选用6个平菇品种的多个单孢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单核菌丝,双核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单双核菌丝生长速度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平菇单,双核菌丝的生长速度在不同品种后代间存在差异。不同品种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单,双核菌丝生长速度的相关规律与亲本亲缘关系的远近有关。  相似文献   

7.
川草53是四川省农科院食用菌开发研究中心以野生草菇分离菌株Cm4菌丝的原生质体经紫外线诱变,筛选育成的食用菌新品种。2000年通过四川省审定。  相似文献   

8.
以紫外线诱变后得到的多脂鳞伞(Pholiota sdiposa)的菌种作为出发菌种,对其进行化学诱变剂处理。结果表明,采用亚硝酸钠终浓度3 450 mg/L诱变10 min、亚硝酸钠终浓度6 900 mg/L诱变5min所得到的变异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菌丝产量和栽培的生物转化率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业科学》2015,(7):142-144
为了探讨紫外诱变对食用菌育种的作用,利用紫外线辐射平菇菌丝体,研究不同处理时长对菌丝生长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紫外辐照3′30″~4′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照射3′30″处理的作用最显著(P0.01),辐射15~20 min处理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该试验条件下平菇菌丝体紫外线诱变育种辐照时间以3′30″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比较研究不同诱变处理方式对紫花苜蓿诱变效果的影响。试验通过60Co-γ射线、紫外线、甲基磺酸乙酯(EMS) 3 种诱变处理对供试4 种紫花苜蓿干种子进行诱变,以当代材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诱变处理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诱变处理后,3 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对SOD的影响,60Co-γ表现为促进作用,紫外线处理降低了SOD活性,EMS处理表现为低促髙抑作用;3 种诱变处理对POD和CAT的影响为60Co-γ辐射随处理剂量增加酶活性下降,紫外线处理则随着剂量增加酶活性增加,EMS处理则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随剂量及品种变化而不同,对MDA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诱变处理显著提高了苜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其中150 Gy 60Co-γ、90 min紫外线和0.4% EMS处理对苜蓿生理活性具有明显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1.
豌豆尖孢镰刀菌初侵染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豌豆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pisi)对豌豆根尖各部位的初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在不造成伤口的情况下,病菌在根尖的各部位均能直接成功侵入,但各部位侵入的频率不同,以伸长区侵入的频率最高。同时因各部位的木质化程度不同,侵染方式和结构也不同。当病菌从薄壁细胞侵入时,菌丝尖端形成锥状侵入丝直接侵入;当病菌从厚壁细胞侵入时,菌丝尖端形成垫状细胞附着于寄主细胞壁,后形成很细的侵入丝穿透细胞壁侵入。当菌丝侵入表皮细胞壁时,细胞壁内侧产生一个乳状突起阻止菌丝侵入。文中附示意图3幅,显微照片20张。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木霉的分离纯化以及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土壤中分离纯化获得3个木霉集合种: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和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用这3种木霉菌分别与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a)和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作平板对峙培养及显微观察,测定木霉菌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3种木霉菌对供试的2种病原菌抑菌强度不同,其中绿木霉对小麦纹枯病菌和番茄灰霉病菌都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显微观察到木霉菌对病原菌菌丝的缠绕、使病原菌菌丝细胞质变稀薄、菌丝解体等现象。  相似文献   

13.
红树内生细菌AmS2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平板对峙生长法测定了红树内生细菌AmS2菌株对辣椒疫霉和香蕉枯萎菌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通过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发酵液甲醇提取物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菌株AmS2对多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辣椒炭疽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带宽为11.5 mm,显微观察抑菌带边缘菌丝末端膨大成球状、分枝增多、细胞壁破裂.发酵液甲醇提取物能够抑制6种病原真菌的生长,随着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增强,其中对辣椒炭疽菌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和EC95分别为0.8923 mg/mL和2.4939 mg/mL.  相似文献   

14.
细菌P-FS08的鉴定及其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从油菜茎秆内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上分离得到拮抗菌P-FS08,根据其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该细菌的16SrDNA部分序列的进化树分析,鉴定其为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经平皿测试表明,多粘芽孢杆菌P-FS08菌株及其无菌滤液对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等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P-FS08培养液通过70%硫酸铵沉淀得到具有拮抗活性的蛋白粗提液,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对蛋白酶K和胃蛋白酶均不敏感;能够使小麦赤霉病菌菌丝断裂,原生质浓缩。  相似文献   

15.
立枯丝核菌的衰退及其生防潜能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6.
在真菌分类中,菌丝和孢子的显微特征是区分种的一个重要依据。本研究对绣球菌担孢子和菌丝进行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菌丝白色,粗细比较均匀,菌丝直径为1.40~2.12μm ,双核菌丝有明显的锁状联合现象;孢子近圆形至椭圆形,孢子大小为(3.1~4.4)μm ×(3.8~5.5)μm。此研究有助于绣球菌属的鉴别和分类。  相似文献   

17.
4个放线菌株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个放线菌株(143号、36号、15号、179号)菌丝研磨液,选用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稻褐色杆腐病菌(Sclerotium oryzae-satvae)、柚子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稻黑粒病菌(Curvularia lunata)作为供试病原菌,进行平板抑菌试验,结果表明4个放线菌株的菌丝研磨液对供试病菌均有不同的抑制效果。143号放线菌株对供试的4个病菌均有显著的抑菌作用,抑菌率分别达到95.7%,94.4%,87.2%和73.1%。试验表明抑菌方式不同,除36和15号放线菌株使稻褐色杆腐病菌菌丝生长较快和稀薄,不能形成菌核外,4个放线菌株均抑制供试病原真菌菌丝伸长。结果显示143和179号菌株的菌丝研磨液抑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了小麦条锈菌吸器母细胞侵入胞间菌丝这一异常现象。电镜观察发现吸器母细胞形成的入侵栓已侵入胞间菌丝细胞的胞壁,入侵栓的超微结构与形成于寄主细胞壁上的一致。由于入侵栓的侵入,使得胞间菌丝细胞壁的内层与其外层相分离。  相似文献   

19.
从健康的11种植物体内分离到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有强拮抗作用的两个内生细菌菌株,分别命名为LJ、XM菌株。拮抗试验表明,这两株细菌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LJ和XM发酵滤液对辣椒疫霉病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孢子萌发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经LJ、XM发酵液处理的辣椒疫霉菌丝均有不同程度的原生质体浓缩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