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三株潜在益生菌在凡纳滨对虾苗种培育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期工作中筛选得到的三株具有水质调控、弧菌抑制等功能的潜在益生菌株(M6、M51、B8)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凡纳滨对虾幼体培育过程中对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浓度、弧菌和总菌密度以及幼体生长、成活率的影响。试验设置空白组、培养基组、M6组、M51组以及B8组。结果表明:M6组、M51组、B8组幼体成活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在仔虾时期,M6组、M51组、B8组幼体的成活率分别比空白组提高51.29%、65.98%、111.32%。M6组、M51组、B8组对虾幼体变态时间整体上要明显短于空白对照组及培养基组。幼体培育结束时,各组幼体的体长关系为:M6组>M51组>B8组>空白组>培养基组。在试验中期M6组、M51组、B8组水体中的氨氮浓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在试验前中期,M6组、M51组、B8组水体中亚硝氮浓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M6组、M51组、B8组水体中总菌的数量高于空白组。综合以上结果,向水体中直接泼洒菌株M6、M51、B8能够有效提高苗种培育期间对虾幼体的成活率,促进幼体生长,缩短幼体变态时间,降低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不同饵料对瓦氏黄颡鱼稚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uachelli)稚鱼分为活饵料组(L)、驯化组(D)和饲料组(MP),分别对3个组进行牛长和消化酶活性的监测.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稚鱼在整个试验期间的特定牛长率,活饵料组>驯化组>饲料组,且3组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个组蛋白酶的比活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活饵料组的蛋白酶比活力高于驯化组和饲料组(P<0.05).活饵料组的淀粉酶比活力在试验期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而驯化组和饲料组的淀粉酶比活力则呈现增加的趋势.活饵料组、驯化组和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在45日龄以前基本维持在一个特定水平,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高于驯化组和活饵料组(P<0.05),在45日龄以后,驯化组、饲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呈增加的趋势,活饵料组的脂肪酶比活力则呈现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正粗脂肪方面,7%鱼油组(G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最高,5%鱼油组(D组)次之,3%鱼油组(A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最低,其中3%鱼油组(A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7%鱼油组(G组)降低了3.2%,比5%鱼油组(D组)降低了1.6%,3%鱼油组(A组)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7%鱼油组(G组)(P0.05)。5%鱼油组(D组)与3%鱼油组(A组)和7%鱼油组(G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水温对黄河鲤生长性能的影响,选择体重为(16.23±0.90)g、体况良好的黄河鲤随机分成4组:T1组、T2组、T3组和T4组养殖于恒温水箱中;设置恒温箱的水温分别为18℃、20℃、22℃和24℃;记录黄河鲤的初始体重、试验结束后体重、饲料投喂量及存活情况。结果表明:T2组和T3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效率显著高于T1组和T2组(P<0.05);T3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T1组、T2组和T3组(P<0.05);存活率T1组、T2组和T3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是T4组显著低于T1组、T2组和T3组(P <0.05);结论为20℃组和22℃组水温更适合黄河鲤的生长,但考虑饲养成本,以22℃组的水温最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不同糖源对黄鳝生长的影响,试验选购了规格统一、体格健康,体质量为(20.11±0.39)g的600尾黄鳝,根据饲料中不同的糖源分为蔗糖组、葡萄糖组、马铃薯淀粉组、玉米淀粉组、小麦粉组、木薯淀粉组共6组,每一组随机挑选100尾黄鳝,分4个平行,每个平行25尾黄鳝;每一组的黄鳝分别饲喂对应的糖源饲料;整个饲养试验为期8周;试验过程记录黄鳝的始末体重;结果发现试验末期质量小麦淀粉组的极显著的高于蔗糖组、葡萄糖组、马铃薯淀粉组(P <0.01),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和木薯淀粉组(P <0.05);存活率除了马铃薯淀粉组显著低于其他组别(P <0.05),其他组均无显著差异;小麦粉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极显著的高于蔗糖组、葡萄糖组和马铃薯淀粉组(P <0.01),显著高于玉米淀粉组和木薯淀粉组(P <0.05);小麦粉组的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他组别(P <0.05);综上所述,小麦淀粉组在促进黄鳝生长上的作用优于其他组别,同时还能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增加黄鳝的摄食量,是黄鳝饲料的糖源添加的首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光谱对红鳍东方鲀幼鱼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以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在5种不同光谱(蓝光、绿光、红光、白光、黄光)条件下对其受精卵进行孵化和饲育共90 d。试验结束后对各组幼鱼体长进行测定,采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绿光组、黄光组和白光组的幼鱼体长显著高于蓝光组和红光组(P<0.05),且幼鱼存活率蓝光组>红光组>黄光组>白光组>绿光组。以相似度为97%的聚类分析显示,蓝光组、绿光组、红光组、白光组和黄光组的红鳍东方鲀肠道微生物的运算分类单元数分别为631、508、530、513、418个,共有运算分类单元数87个,特有运算分类单元数为0,但蓝光组和红光组共有的运算分类单元数为13。蓝光组Ace和Chao指数显著高于黄光组(P<0.05),即蓝光组的微生物菌群的丰富度最大,黄光组最小。蓝光组和红光组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绿光组和黄光组(P<0.05),即蓝光组和红光组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大于绿光组和黄光组。属水平肠道菌群分布显示,弓形杆菌属、弧菌属、支原体等为红鳍东方鲀幼...  相似文献   

7.
《畜禽业》2016,(12)
用两个实验研究了日粮中添加不同蛋白质来源性饲料对猪生产性能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选取40头体重相近的猪,随机分成4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基础日粮加大豆粕,C组饲喂基础日粮加鱼粉,D组饲喂基础日粮加大豆。结果表明:(1)从饲养的整个过程来看,C组日增质量显著高于B组和D组,C组日采食量显著高于A组、B组和D组,B组、D组料重比显著低于C组;(2)27 d时蛋白质来源性饲料的代谢能、粗脂肪、干物质和粗蛋白质的表现消化率比A组有所提高,B组和D组钙的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三种蛋白质来源性饲料对猪的生产性能有所提高,对养分利用率有所改善,其中以动物性饲料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饵料(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对胭脂鱼生长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水温(18±2)℃将初始体质量为(6.60±0.40)g的胭脂鱼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尾鱼,分别饲喂卤虫、饲料、水蚯蚓、水蚯蚓+饲料,试验周期56d。试验结果表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和水蚯蚓组生长效果最佳,混合组优于水蚯蚓组(P0.05),饲料组和卤虫组次之,饲料组优于卤虫组(P0.05);肠道消化酶活性卤虫组饲料组水蚯蚓组混合组,卤虫组和饲料组3种消化酶活性均最低,水蚯蚓组与水蚯蚓+饲料混合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
《淡水渔业》2021,51(5)
为几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模式的优劣提供数据参考,对池塘单养克氏原螯虾、虾鱼混养、虾蟹混养、稻虾养殖四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了其水体理化指标、幼虾生长、体成分、血淋巴生化等指标,试验周期60 d。结果表明:体长和体重均呈现虾单养组虾鱼组虾蟹组稻虾组;克氏原螯虾的体长增长率随时间大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体重增长率和特定增长率则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虾单养组、虾鱼组及虾蟹组的体重增长率均在30 d达到最高,而稻虾组在40 d达到最高。四种养殖模式克氏原螯虾的体成分组成差异较大,全虾的粗蛋白含量虾蟹组显著高于另外三个组,粗脂肪含量虾单养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水分含量稻虾组显著高于虾单养组、虾蟹组,灰分稻虾组显著低于另外三个组。血淋巴生化指标分析表明虾蟹组和虾鱼组在总蛋白、白蛋白和血糖高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甘油三酯和转氨酶低于虾单养组和稻虾组。研究表明,从生长角度看虾单养组生长最快,从虾体成分看稻虾组最接近野生群体,从血清生化指标看虾蟹组最健康。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黄鳝饵料中蛋白质的合适水平,选择600尾体重无显著差异、健康的黄鳝按照单因子随机试验原则均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150尾黄鳝。各组黄鳝依次饲喂蛋白质水平为45.05%、50.15%、55.23%、60.07%的饵料。试验周期为60天。试验结束后,测定各组黄鳝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显示,试验3组和试验4组的黄鳝的试验末体重显著高于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黄鳝的试验末体重有比试验1组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与试验3组和试验4组也未产生显著性差异(P> 0.05)。试验3组和试验4组的黄鳝的增重率显著高于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黄鳝的增重率有比试验1组提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与试验3组和试验4组也未产生显著性差异(P> 0.05)。试验2组、试验3组、试验4组黄鳝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试验1组(P <0.05),试验3组和试验4组黄鳝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试验2组(P <0.05),试验3组与试验4组差异不显著(P> 0.05)。饵料的蛋白质水平对黄鳝的成活率为产生显著性的影响(P> 0.05),试验4组黄鳝的成活率最...  相似文献   

11.
异育银鲫经过低温下停食后的补偿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翠  王岩 《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13-119
在室内水槽中进行了10周实验,以检验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经过低温下停食后的补偿生长。实验鱼初始体质量为(5.1±0.1)g,分为4组:2组鱼在第1~4周内被停食,在第5~10周分别恢复投喂蛋白能量比为23 g.MJ-1(SL组)和26 g.MJ-1(SH组)的等能饲料;另2组鱼(CL组和CH组)在1~4周内投喂蛋白能量比为23 g.MJ-1的饲料,在第5~10周分别投喂蛋白能量比为23 g.MJ-1(CL组)和26 g.MJ-1(CH组)的饲料。第1~4周内水温控制在14.8~15.2℃,第5~10周内水温控制在24.8~25.2℃。结果表明,第4周结束时SL组和SH组体质量明显低于CL组和CH组;SL组和SH组全鱼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百分含量明显高于CL组和CH组,但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后者。恢复投喂期间,SL组在第7~10周内SGR高于CL组,SH组第5~8周内SGR高于CH组,但SL组与SH组,CL组与CH组之间SGR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束时,SL组和SH组的体质量分别低于CL组和CH组,SL组与SH组间及CL组与CH组间体质量无显著差异(P>0.05);SL组和SH组全鱼、躯干和内脏团内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分别高于CL组和CH组,脂肪含量分别低于CL组和CH组。本实验结果显示,经过低温下停食后,异育银鲫仅表现出部分补偿生长能力,恢复投喂期间增加饲料蛋白质含量未明显增强异育银鲫的补偿生长。[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13-119]  相似文献   

12.
实验以基础饲料组[含30%鱼粉蛋白(FM)]为对照组,用鱼蛋白水解物(FPH)、猪血蛋白水解物(PBPH)、酵母蛋白水解物(YPH)和豆粕蛋白水解物(SPH)分别替代配方中1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8周,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水解物对花鲈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实验鱼存活率在97.78%-98.89%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PH组与FM组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PBPH组、SPH组和YPH组(P<0.05);FPH组饲料效率高于FM组、PBPH组和YPH组(P>0.05),且显著高于SPH组(P<0.05);各实验处理组鲈鱼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FPH组蛋白效率比显著高于FM组、PBPH组、SPH组和YPH组(P<0.05);FPH组、FM组和YPH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PBPH组和SPH组(P<0.05).饲料中添加FPH和YPH会显著增加花鲈肝脏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FM组、PBPH组和SPH组(P<0.05).FPH组的花鲈鱼体粗蛋白含量高于FM组和YPH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FPH组显著高于PBPH组和SPH组(P<0.05).综上所述,4种不同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后投喂花鲈幼鱼,鱼蛋白水解物效果最好,其次是酵母蛋白水解物、猪血蛋白水解物和豆粕蛋白水解物.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9,(12):122-123
目的研究黄连清瘟散对鸡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养鸡场的鸡支气管炎的鸡100例,根据使用黄连清瘟散的剂量不同分为3组,分别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另外,有1组实行利巴韦林治疗作为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不做治疗。结果高剂量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中剂量组,低剂量组相比,差别较小(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治愈率,以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高剂量组的平均增重与中剂量组相比,差别较小(P>0.05)。高剂量组,中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差别较大(P<0.05)。结论在鸡支气管炎中使用黄连清瘟散治疗,使用合适剂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潘延才 《畜禽业》2019,(7):11-12
目的分析水牛冷冻精液稀释液中添加SOD、GSH对精子品质的影响,方法于广西畜禽品种改良站中选取摩拉水牛的新鲜精液进行分析研究,并且随机将其分为A组、B组、C组、D组,A组为正常水牛精液,B组添加300IU/mL SOD,C组添加1.0mM GSH,D组添加300IU/mL SOD与1.0mM GSH,对比各组影响结果。结果在不同氧化剂对精子影响方面上,4组的顶体完整率无显著差异,在精子解冻后不同时间段内,B组C组D组精子活率显著优于A组,D组精子活率显著优于B组C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抗氧化剂组合对体外受精结果上,D组的精子分裂率、囊胚孵化率与囊胚率显著优于A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水牛精子中添加SOD与GSH可以良好的延缓精子死亡时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对斑点叉尾(鱼回)开展饥饿和复投喂试验,为期42天。设置对照组(CG)、饥饿复投喂组(EG),CG组持续投喂,EG组前21 d不投喂,后21 d按CG组前21 d投喂量投喂。结果表明,EG组投喂21 d后,斑点叉尾(鱼回)的体质量、体长显著增加,与CG组正常投喂21 d的体质量、体长无显著差异。EG组前21 d肥满度和肝体比显著下降,后21 d恢复。EG组28 d的饵料转化率和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CG组28 d。EG组过氧化氢酶仅在42 d时显著低于CG组,其余时间点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超氧化物歧化酶在EG组14 d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在EG组21 d后与CG组21 d后没有显著差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在EG组42 d中始终显著高于CG组42 d。EG组42 d蛋白酶活性均显著低于CG组42 d;淀粉酶活性在EG组42 d中均显著高于CG组42 d;而脂肪酶活性在EG组42 d中与CG组42 d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中国群体(C)和韩国群体(K)为材料,进行了4个组合的杂交和自交实验,分析了各实验组的受精率、孵化率、幼虫和稚贝的生长、存活以及杂交子一代的杂种优势.结果显示,4个组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较高(80%以上);自交组的受精率略高于杂交组,但孵化率无显著差异.在幼虫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大于CK组和CC组,但存活率和变态率无显著差异;在稚贝期,KK组和KC组的壳长平均值也均大于CK组和CC组,但CC组和CK组的保苗率比KC组和KK组高.综合分析比较表明,杂交KC组的杂种优势率在幼虫期和稚贝期的壳长生长上均表现为正值,在稚贝期的存活率方面也表现为正值,杂交KC组结合了两群体的部分优良性状,是理想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在稻田养殖模式下,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于2018年3—5月,将体重为(2.09±0.20) g、体长为(4.54±0.13) cm的克氏原螯虾虾苗随机分为6组(A_1~A_6组,每组7 100尾),其中向A_1~A_5组分别投喂5种不同饲料(A_1组饲喂玉米、A_2组饲喂大豆、A_3组饲喂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_4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6%的饲料、A_5组饲喂蛋白质含量≥28%的饲料),A_6组不投喂饲料,每组设置一个平行组。养殖周期为60 d,测定该虾的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以及体成分等指标。结果显示:1)A_3组体重增加率最大,与A_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3组体长增加率最大,与A_4和A_5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2)A_2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最高,但与其它组差异不显著(P0.05);A_5组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最高,与A_1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6组溶菌酶(LSZ)的活性最高,与A_1组、A_2组和A_3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A_4和A_5组溶菌酶(LSZ)的差异显著(P0.05)。3)含肉率和系水力方面,A_1组克氏原螯虾的含肉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A_3组系水力最高与A_2组、A_4组和A_6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A_1组和A_5组差异显著(P0.05);A_6组的含水率最高与其它组差异显著(P0.05)。4)粗蛋白含量最高的是A_5组,与其它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A_1组粗脂肪含量最高,其次为A_5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与其它各组差异显著(P0.05);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A_4组,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不同饲料对克氏原螯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酶和体成分的影响,添加了复方黄芪多糖蛋白含量≥26%的饲料优于其它饲料。[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1):43-51]  相似文献   

18.
实验以基础饲料组[含30%鱼粉蛋白(FM)]为对照组,用鱼蛋白水解物(FPH)、猪血蛋白水解物(PBPH)、酵母蛋白水解物(YPH)和豆粕蛋白水解物(SPH)分别替代配方中1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组等氮等脂的饲料,喂养初始平均体重为31.99 g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8周,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水解物对花鲈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实验鱼存活率在97.78%–98.89%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FPH组与FM组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PBPH组、SPH组和YPH组(P0.05);FPH组饲料效率高于FM组、PBPH组和YPH组(P0.05),且显著高于SPH组(P0.05);各实验处理组鲈鱼摄食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FPH组蛋白效率比显著高于FM组、PBPH组、SPH组和YPH组(P0.05);FPH组、FM组和YPH组的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PBPH组和SPH组(P0.05)。饲料中添加FPH和YPH会显著增加花鲈肝脏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FM组、PBPH组和SPH组(P0.05)。FPH组的花鲈鱼体粗蛋白含量高于FM组和YPH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FPH组显著高于PBPH组和SPH组(P0.05)。综上所述,4种不同蛋白水解物替代鱼粉后投喂花鲈幼鱼,鱼蛋白水解物效果最好,其次是酵母蛋白水解物、猪血蛋白水解物和豆粕蛋白水解物。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赖氨酸对勃氏雅罗鱼生长、饲料利用、血液生化指标、赖氨酸代谢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配制6种等能(17 MJ/kg)、等氮(37%CP)且不同赖氨酸水平(1.82%、2.27%、2.72%、3.17%、3.62%和4.07%)的实验饲料,以初始体质量为(13.44±1.10) g的勃氏雅罗鱼为实验对象,分6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50尾,分别投喂6种实验饲料,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赖氨酸水平达到3.17%时,该组的勃氏雅罗鱼平均增重率(WG)和特定生长率(SGR)与3.62%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2.27%组、2.72%组、3.17%组、3.62%组和4.07%组的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显著高于1.82%组。3.17%组的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总胆固醇(TC)、总氨基酸(TAA)、总蛋白(TP)、球蛋白(GLB)和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1.82%组;血清中尿素氮(BUN)、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含量显著低于1.82%组。各实验组的肝胰脏赖氨酸酮戊二酸还原酶(LKR)活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随赖氨酸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升高;2.72%组、3.17%组、3.62%组和4.07%组的肝胰脏氨基乙二酸半醛合成酶(AASS)活性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和2.27%组。2.72%组、3.17%组、3.62%组的血清LKR活性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和4.07%组;2.72%组和3.17%组的血清AASS活性显著高于1.82%组和2.27%组,显著低于3.62%组和4.07%组。肝胰脏中AASS基因表达量在2.72%组、3.17%组、3.62%组和4.07%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肝胰脏中阳离子氨基酸转运蛋白-1(CAT1)基因表达量在3.17%组和3.62%组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1.82%组、2.27%组、2.72%组和4.07%组。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赖氨酸水平为3.17%或赖蛋比为8.5%时,能够提高勃氏雅罗鱼的生长、饲料利用率、蛋白质代谢、赖氨酸代谢和转运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虎龙杂交斑(E.fuscoguttatus♀×E.lanceolatus♂)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选取初始体质量为(143.22±12.48)g的健康虎龙杂交斑鱼种360尾,随机分为3个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A组)、池塘网箱养殖模式(B组)、流水养殖模式(C组),进行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B组的存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水平也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其饲料系数(FCR)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5);B组肠道的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B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5),A组血清溶菌酶含量和超氧化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研究表明:池塘网箱养殖模式能更好地促进虎龙杂交斑的生长和消化,工厂化养殖模式则更有利于提高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