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鳔等睾吸虫对黄颡鱼,鲶鱼寄生状况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方建平  项俊 《水利渔业》1999,19(3):43-44
研究表明,长江中黄颡鱼、鲶鱼感染鳔等睾吸虫为一随机过程,其感染率分别为39%和264%,感染强度则无显著差异。鳔等睾吸虫在这两种鱼中均为聚集分布。鳔等睾吸虫的寄生对体长201~27cm的鲶鱼生长有影响,宿主的肝脏、肠系膜、鳔等器官均有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鲶鱼的人工繁殖和鱼苗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科学养鱼》2000,(11):21-21
鲶 (Silurus asotus linnaeus)俗称“土鲶”,可生活在河岸、支流甚至沟渠堰塘等小型水体中,一般生活于水的中下层,较喜栖于静水或缓流水域,稚鱼大多数栖息于水浅而水草丰富的泥底。鲶鱼为底栖的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野杂鱼类为食,也食一些虾、蛙和水生昆虫。鲶鱼的产卵期在 5~ 7月, 1龄鱼可达性成熟,其产卵场所多在支流、岸边、江边有水草、礁石的地方。卵粘性,卵膜厚,呈草绿色。我们对鲶鱼的人工繁殖进行了尝试,并对其鱼苗培育作了初步的了解。   一、鲶鱼的人工繁殖   1.亲鱼来源   本次实验鱼是从湖北宜昌引进培育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Gui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Gui只占Gui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Gui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4.
:1 999年 5~ 1 0月 ,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 :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 1 / 1 8,且 95 %是 2龄及 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 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危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5.
1.病原与症状 由球状鳗居线虫(Anguillicolaglobiceps)寄生在鳗鲡鳔内,吸取鳗鲡的血液为生,造成鳔壁发炎充血。病鱼活动异常,离群,有时头朝上,在水面游动。此虫寄生数量多时鱼鳔显著肿大,以致于使腹部胀大,病鱼摄食差,消瘦而死亡。甚至因寄  相似文献   

6.
1999年5~10月,对长江黄州江段的长吻(鱼危)进行了相对渔获量、种群结构和体内寄生蠕虫的调查.统计显示:长吻(鱼危)只占(鱼危)科渔获量的1/18,且95%是2龄及2龄以下的个体.其体内有3种蠕虫寄生.首次在长吻鱼体内检出鳔等睾吸虫和黄颡异钩棘头虫.  相似文献   

7.
鳗鳔居线虫病,是由线虫的幼虫借寄生于剑水蚤,又被鳗苗误食,而进入鳗鱼鳔内,吸取鳗鱼营养,营成虫的寄生生活所致。其症状为病鳗体质消瘦、生长缓慢,严重的则腹部膨大,浮于水面,作“之”字形慢游,养鳗者虽对鳗苗的开口饵料——水生丝蚯蚓也进行漂洗、消毒,以便消除和杀灭剑水蚤。但往往由于消毒不严或其他种种原因,鳗鳔居线虫病仍是较普遍的一种寄生虫病。虽不是鳗鱼的致死病,但其寄生会引起鳗鱼食欲不振、鱼体消瘦、生长缓慢,抗病力下降,易染其他疾病而导致鳗死亡,这类情况是常见的。笔者把去年治疗的鳗鱼鳔居线虫病一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锋  李晔 《水利渔业》2000,20(6):34-34
鲶 ((Silurnsasotuslinnaeus)是鲶形目、鲶科的鱼类 ,俗称“土鲶” ,一般生活于水的中下层 ,较喜栖于静水或缓流水域 ,稚鱼大多数栖息于水浅而水草丰富的泥底。鲶鱼为底栖性鱼类 ,以小型野杂鱼为食 ,也食一些虾、蛙和水生昆虫。鲶鱼的产卵期在 5~ 7月 ,1龄鱼可达性成熟 ,鲶鱼肉鲜美且少刺 ,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淡水经济养殖鱼类。我们于 1998年对鲶鱼进行了人工繁殖 ,并对鱼苗培育作了初步的尝试。1 鲶鱼的人工繁殖1 1 亲鱼选择鲶鱼的体重一般为 0 5~ 1kg ,黑龙江发现最大个体3~ 4kg ,本次实验鱼是从湖北宜昌…  相似文献   

9.
何辉成 《内陆水产》1996,22(5):20-20
鳗鳔居线虫病治疗一例鳗鱼鳔居线虫病,是由线虫的幼虫借寄生于剑水,被鳗苗误食,而进入鳗鱼鳔内,吸取鳗鱼营养,营成虫的寄生生活所造成的鳗鱼病。其症状,病鳗体质消瘦,生长慢,严重的,腹部膨大,浮于水面,作“之”慢游。养鳗者虽对鳗苗的开.口饵料──水生丝蚯蚓...  相似文献   

10.
大菱鲆鳔器官发育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取0—63日龄的大菱鲆(Sxophthalmus maximus L.)进行固定并显微组织切片观察。根据观察结果特大菱鲆鳔器官发育周期分为形成、充气、退化和消失4个阶段。在水温15—16℃下,初孵仔鱼的鳔原基末出现;孵化后第2天,鳔原基形成;孵化后第5天,气腺形成并首次充气;孵化后第8天,鳔腔中充满气体。到第19天大部分仔鱼的鳔腔中充满气体,气腺最发达。仔鱼的变态发育和鳔器官的退化几乎同步进行。孵化后第25天,鳔前端的气腺上皮首先退化,只余腹部的气腺上皮;至第31天,整个气腺完全退化,开始变态为幼鱼;至第63天鳔完全消失。过度膨胀的鳔器官内腔被来自内壁增生和肥大的上皮细胞占据。末充气的鳔器官较小,鳔腔内有中等程度的炎症。本实验目的旨为大菱鲆人工育苗中提高鳔的充气率从而提高其成活率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1.
观赏水草栽培管理及病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赏水草(Aquarium Plants)通常指能生长或生活在水族箱内的、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水生植物。观赏水草种类繁多、来源复杂,据不完全统计.这些观赏水草在植物学上隶属于40余科,共计100多种。如能正确地认识观赏水草的生长生活习性.进行科学地养护和管理,则对观赏水草的种植有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鲶属鲶(氵瓜)鲶科。本科鱼为两属,即鲶属和六须鲶属。前者有灰色鲶鱼、交趾鲶鱼、稀匀鲶鱼、蒙图鲶鱼、格氏鲶鱼、普通鲶鱼、长鲶鱼等八种;而后者仅广西柳州所产的六须鲶一种。王以康先生认为鲶属为我国最常见的鱼类,数量虽多,但种类则甚少,最普通的为普通鲶鱼,而其余各种则多见于边缘处所。四川刘成汉先生又发现普通鲶鱼实际上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被渔民称为“大河鲶”;另一种类型被称为“土鲶”。这两种类型的外形粗略,看起来颇为相似,而且经常生活在一起,往往同时被捕到。197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长江鱼类》一  相似文献   

13.
一、摄食越冬期间,冰下水温一般为1-4℃,水温下降到5℃以下时大多数养殖鱼类停止摄食或很少摄食。草食性鱼类在越冬水体内有天然铒料条件下,可少量摄食,其肠管充塞度一般在2-3级,其他鲤科鱼类在越冬期间一般很少摄食,越冬期肠内含物多为有机碎屑、藻类、水草、底栖生物及泥沙等。有些肉食性鱼类仍然摄食,如鲶鱼、怀  相似文献   

14.
鱼鳔杂谈     
海洋虽然广阔博大,一望无边,但是各种鱼类只是生活在一个固定的领域里,不同的鱼类,生活在不同深度的海域,上下活动的范围不超过150米。海底水压力很大,为了适应这种环境,深海鱼体内的压力非常高,和体外海水的压力保持平衡。有的鱼由于长期生活在海底,连鳔都退化了,有的深海鱼仍保留着鳔,但里面是油,不是空气。所以,它们根本浮不到海面上来,有的浮上来就会死亡。 一、鳔的生理特征、作用及其鱼中最佳“歌手” 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消化管背方及腹膜外方有一大而中空的囊,囊内充满氧、二氧化碳及氮气等气体,这个囊状器官就是鳔。鳔是胚  相似文献   

15.
治疗鳗鳔居线虫病的试验初报鳗鲡鳔居线虫病,是由线虫的幼虫借寄生于剑水蚤,被鳗苗误食,而进入鳗鱼鳔内,吸取鳗鱼营养,致使鳗鱼发病。其症状,病鳗体质消瘦,生长慢,严重的,腹部膨大,浮于水面,作"之"形漫游。养鳗者虽对鳗苗的开口饵料-水生丝蚯蚓也进行漂洗、...  相似文献   

16.
<正>鱼鳔炎症(swim bladder inflammation of fish,SBI)是一种主要危害鲤科鱼类的传染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几年,鳔炎病在北方池塘养殖鲤中发病越来越多,但具体病因还未见报道。国外大量的资料介绍鲤鳔炎症有病毒原因,也有细菌引起,而病毒又有鳔炎病毒及鲤春病毒,后来有很多人认为这  相似文献   

17.
兴凯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位于密山市东南50公里处 ,有精养池塘 3 0 0 0余亩。大、小兴凯湖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条、麦穗、刺鱼、鱼白属等一些低值小型成鱼和草虾产量很高 ,为鲶鱼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我公司自1 987年即由省水产学校的实习师生进行了鲶鱼的精养试验 ,当时 3亩池塘产鲶鱼 60 0多kg ,亩产 2 0 0kg。规模养殖从 1 990年开始 ,2 0 0 0年达到高峰 ,面积达到 1 0 80亩 ,总产鲶鱼 2 5万多kg ,实现产值 50 0余万元 ,目前面积维持在 60 0~ 70 0亩 ,年产商品鲶鱼 1 5万多kg ,基本占领了鸡西、密山、虎林、七台河、勃利等市县明…  相似文献   

18.
1.注水增温通过加水来提高鱼塘的温度,让鱼在水底安全过冬.加水也有窍门,可以选择比较暖和的天气,将经太阳晒过的水注入鱼塘,这样温度就会很高了. 2.投放水草在寒冷的冬天往鱼塘里投放一定的水草,鱼很喜欢在水草周围生活,到了晚上就钻进水草里面休息.所以说在冬天往水塘里加水草可提供一个温暖的休息场所,从而保证了鱼的安全.  相似文献   

19.
鳔等睾吸虫在长吻鱼危体内寄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检查了 5 8尾体长在 3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 ,统计表明 :宿主感染鳔等睾吸虫的感染率为2 5 9% ,平均感染强度是 3 5。在 15 0cm以下的长吻鱼危体内未检出鳔等睾吸虫。鳔等睾吸虫由 2 0~ 10 0mm的虫体组成 ,在宿主种群中呈聚集分布。宿主染虫较多时对其正常生长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法,分析长江上游特有鱼类裸体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nudicorpa)的基因组微卫星序列,观察其微卫星的组成及其特征。结果显示:在所测得的2到5碱基微卫星重复单元中,两碱基重复所占比例最多(83.15%),其中又以AC/TG类型为主。AAT和ATC是三碱基重复单元出现频率最多的,比例分别为56.01%和13.46%,高于其他六种类型的总和。四碱基重复单元占所有微卫星序列比例的2.73%,AAAG、AAAT和AGAT三种类型出现的次数最多。五碱基重复单元中,只发现3种重复序列,并且重复次数仅在1~2次内。使用引物设计软件Primer Premier Version 5.0设计引物,选择合成50对,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筛选出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引物共23对。实验还对裸体异鳔鳅基因组微卫星各碱基重复单元的长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裸体异鳔鳅微卫星主要集中在12~20 bp的范围内,占比91.53%。分析认为,在趋同选择的压力下,重复序列有向较短序列进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