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选用红松优质苗进行更新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选择红松优质苗造林成活率能达到99.6%,优质苗比常规苗保存率提高10个百分点;栽后9a时树高生长量比常规苗提高28.5%,胸径生长量比常规苗提高13.5%,优质苗造林可使红松幼林提前2a郁闭;苗造林结实时间比常规苗能提前3~4a;林分整齐,离散度小,栽后15a,优质苗Ⅰ级木比常规苗提高31%,Ⅲ级木降低56%。  相似文献   

2.
该文结合生产试验,对提高塞罕坝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原理与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塞罕坝地区造林,采用机械开沟整地方式,比人工穴状整地造林成活率提高3.7个百分点,造林保存率提高19.3个百分点。提出选择适当的整地方式、造林树种,采取有效的苗木处理方法和抚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3.
于洞口县花古乡园艺场鸡公坳选用3年生2次移植苗和1年生非移植苗进行楠木造林试验。结果表明:3年生2次移植苗平均造林成活率可达到90.4%,比1年生非移植苗平均造林成活率(42.6%)提高了47.8个百分点;2种苗木的造林成活率差异达到了极显著。  相似文献   

4.
经过连续多年采用不同的整地方式、不同造林密度、不同覆盖保水对辐射松(Pinus radiataD.Don)造林及幼林生长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地带采用水平沟、短册状整地比穴状整地造林成活率提高2.4~7.8个百分点,保存率提高1.0~7.6个百分点,高生长量提高7.8 cm~28.4 cm,地径生长量提高0.28 cm~0.84 cm。(2)水平沟整地比短册状、穴状整地0~100 cm土壤层含水量全年分别提高1.29个百分点和2.08个百分点,旱季分别提高1.36个百分点和1.37个百分点,雨季分别提高1.16个百分点和2.87个百分点;短册状整地比穴状整地0~100 cm土壤层含水量全年提高0.80个百分点,旱季提高0.01个百分点,雨季提高1.72个百分点。(3)采用1.5 m×2.0 m造林密度,短册状或水平沟整地,采用石块、塑料薄膜覆盖,造林成活率达96%,保存率达90%。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朝阳县荒漠化极重度、重度、中度的山地或坟茔地,采取无规格的随机选点挖穴植苗方式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在极重度荒漠化山地采用1年生山杏裸根苗无规格造林,10年后保存率76%,比对照高出26个百分点;在重度和中度荒漠化山地分别采用1.5年生侧柏营养杯小苗和5年生侧柏袋装带土坨大苗无规格造林,10年后保存率分别达到了84%和100%,分别比对照高出42和12个百分点。在特殊的宜林山地采取无规格的随机选点挖穴植苗的造林方式,其造林效果远好于按规格要求定点挖穴植苗造林方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解决干旱山区造林保存率低下的问题 ,在兰州市北山干旱山区的徐家山试验基地相同立地条件下 ,以侧柏作为试验树种进行卡氏、干旱造林方式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卡氏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明显高于干旱造林 ,3年生卡氏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 93%以上 ;采用卡氏造林的苗木高生长、地径生长、发枝数、新梢生长量均明显高于干旱造林 ,二者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7.
王彩梅 《防护林科技》2004,(2):21-21,71
通过对山西吉县壶口林场马家岭作业点侧柏封土保护抗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侧柏封土栽植在6月中旬顺水平阶走势向同一方向弯曲30°左右(顺同一方活土稳固其根茎处,使其恢复直立状态,正常生长。启封成活率最高达94.6%;坡度对侧柏成活率无大的影响。侧柏封土保护抗旱造林,使得一次栽植成活率平均达向弯是为了启封方便),拿锹的人就可在附近挖些活为了对6月不同的启封时间侧柏成活率的状况进行92.3%,比未封栽植提高了23.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深穴整地、穴底植苗、草灌覆盖的造林新方法,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土壤含水率超过了水平梯田整地常规植苗造林的林地;造林2a后落叶松保存率达95.6%,常规造林仅为52.4%,对提高干旱地区落叶松造林成活率有显著作用;落叶松幼树高度和当年生长量均比常规植苗造林的高。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与保水剂在荒山造林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武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3):53-54,63
在干旱地区柠条荒山造林中,布设地膜覆盖与保水剂应用试验,分析认为:与常规造林相比,地膜覆盖和应用保水剂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65个百分点,提高造林成活率10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苗木保存率22个百分点以上,效果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研究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春季采用不同育苗方式、整地措施的造林试验。试验取得显著成效:侧柏容器苗重剪侧枝春季造林成活率达98.5%,保存率达94%,为干旱山区造林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针叶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 ,保存率为88.5% ,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 5.4 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2.
在渭南市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了侧柏不同苗木类型、不同苗龄的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干旱沟壑区造林宜选用定植培育1a、苗高0.8~1.0m的侧柏容器苗,较裸根苗可提高成活率37.3个百分点;选用定植培育2a、苗高1.8~2.0m的侧柏苗,要带直径和高度不小于20cm的土球,较不带土球苗提高成活率40个百分点;栽后截除苗木顶梢和茎干枝叶的一部分,较不截可提高栽植成活率26.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建水县是滇东南岩溶山地的典型地区,于2006年在建水县的闫把寺进行不同造林方法(直播、袋苗、裸根苗)对马鹿花、苦刺、新银合欢3个树种的造林试验,经过2006~2011年6年的观测结果表明,马鹿花直播造林的成活率较高;苦刺以袋苗造林效果最好,成活率达94.6%,保存率达86.7%;新银合欢3种造林方法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高,造林成活率在86.7%以上,次年保存率在77.9%以上。3个树种造林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排列次序均为袋苗〉裸根苗〉直播,均以袋苗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朝阳地区石质山地夏季大苗造林灌草覆盖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朝阳地区薄层土石质山地,在遭受百年不遇大旱的2009年,开展夏季栽植7年生侧柏和5年生油松大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灌草覆盖技术的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侧柏和油松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提高61%~72%;对照区成活率和保存率为36%~11%,需重新造林。试验区灌草覆盖层下形成的绿肥对新植幼树生长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自然环境恶劣的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叶树树种选择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可达100%,保存率为88.5%,而华北落叶松保存率为零,樟子松的高生长,胸径生长,材积生长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达到最大,为油松的5.4倍,樟子松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亦远远高于油松,杜松,侧柏和华北落叶松,因此在毛乌素流动沙丘进行樟子松固沙造林,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6.
承德县地处冀北山地 ,海拔较高 ,造林树种以落叶松为主。自 1 996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森林资源发展和保护项目”以来 ,共营造落叶松速生丰产林 5 5 33.3hm2 ,平均成活率95 .3% ,比一般造林提高 1 0个百分点 ;保存率 95 % ;幼林生长率达一类标准。项目实施中推广了以下常规造林  相似文献   

17.
5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厚度、整地穴规格、适栽树种、造林用苗、抚育方法等都对石质丘陵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产生影响。土层越厚幼林保存率越高;整地穴规80×80×70cm的造林平均保存率96%,比整地穴规40×40×30cm的造林保存率高20%,比铲草皮后边挖小明穴边造林保存率高37%;栽植火炬松容器苗幼林保存率76.2%,比栽植火炬松裸根苗保存率高17.2%;全面松土除草或以耕代抚幼林平均保存率93%,比株周圆块状、规格为100×100cm抚育保存率高7.4%  相似文献   

18.
太行山浅山区阳坡造林中长期沿用的常规雨季造林模式,成活率低、效果差。通过试验研究,组装配套的适合太行山浅山区阳坡立地条件的高标准快速绿化综合技术,取得了造林成活率达98.6%、保存率96.5%的良好成效,分别高出常规雨季造林22.3和35.0个百分点,且实现了快速成林、见成效快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用α-萘乙酸、吲哚丁酸、ABT3号生根粉、2,4-D四种植物激素,每种激素3个浓度,浸泡侧柏苗木根系2h后,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每种激素的适宜浓度处理对提高干瘠立地条件下侧柏造林成活率都有促进作用。以100ppm吲哚酸效果最大,造林成活率可达93%;其次为50ppmABT3号生根粉,成活率达到88%。  相似文献   

20.
通过2001~2010年的土石山地侧柏造林实践进行的研究,实验表明:雨季造林可以显著提高侧柏造林成活率,在这一地区造林的侧柏苗高度以0.8~1.5m为宜,春季覆膜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地温,提高成活率,应推广应用。营养袋侧柏由于苗木较小,虽然成活率高但保存率较低,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区造林应慎重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