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以卷丹(Lilium lancifolium)叶腋组织为研究材料,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得到AGO1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LlAGO1。其全长4 014 bp,开放阅读框长3 687 bp,编码1 228个氨基酸残基,其编码蛋白分子量为135.36 kD,理论等电点(pI)为9.57。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LlAGO1含有PAZ和Piwi两个AGO1典型的结构域;信号肽预测结果表明LlAGO1蛋白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与相关同源蛋白高度相似,且与芦笋AGO1a蛋白(XP_020260210.1)亲缘关系最近。qRT-PCR分析结果表明:LlAGO1在卷丹叶腋、鳞片、根、叶等不同组织均有表达,其中在叶腋中的表达量最高,叶片和根中的表达较弱;腋生珠芽形成过程中,LlAGO1仅在可形成珠芽的上部叶腋表达,且在珠芽形成时表达量最高,而在不形成珠芽的下部叶腋几乎不表达,推测LlAGO1可能与卷丹珠芽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2.
《蔬菜》2017,(11):13-13
<正>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揭示了重要的食用及药用百合卷丹——宜兴百合腋生珠芽形成的关键分子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知名期刊《植物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上。该研究运用解剖学、转录组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卷丹茎中、上部叶腋珠芽形成的机制。卷丹珠芽形成于地上茎与叶片连接的叶腋处,是由叶柄基部近轴端表皮下层的薄壁细胞分裂分化而来。根据解剖观察,取茎上部腋生珠芽形成不同阶段的叶腋组织及下部不形成珠芽  相似文献   

3.
以青海4个不同地区卷丹为材料,采用春化处理,以春化时间为指标,研究春化时间对卷丹珠芽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春化时间对同一地区卷丹珠芽发芽影响是随着春化时间的增加,卷丹的发芽率和生长势不断下降,即卷丹在45 d左右的发芽率与生长势最好;在同一春化时间下,卷丹在不同地区的发芽率和生长势有较大差异,其中最理想的卷丹品种为门源地区的卷丹。  相似文献   

4.
‘秦岭卷丹’是从引种的秦巴山区野生卷丹珠芽繁殖群体中选育出的新品种。花被片披针形,反卷,橙红色,有紫黑色斑点,观赏价值高,抗病性好。单个鳞茎平均质量达130 g,抑菌活性较高,鳞茎营养价值高,亦是优良的药食百合品种。珠芽种植繁殖。适宜在秦岭南部及秦岭北麓地区栽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黄瓜耐涝品系Zaoer-N和不耐涝品系Pepino淹水处理72 h后发现,Zaoer-N下胚轴平均可生成24.6条不定根,而Pepino平均仅能生成1.5条不定根,两者差异显著。从上述两个品种中克隆了钙依赖性蛋白激酶基因CsCDPK5的全长,两者序列完全一致,全长均为1 887 bp,编码629个氨基酸,预测其编码蛋白质分子量为59.17 k D,理论等电点为5.65。亚细胞定位预测表明CsCDPK5定位于细胞质。Zaoer-N和Pepino启动子相似度为99%,有14个碱基位点的差异,两者均含有与激素信号及低氧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而诱导子激活元件AT-rich sequence和功能未知元件F-box为Zaoer-N所特有的启动元件。qRT-PCR结果表明:(1)CsCDPK5在黄瓜下胚轴中的表达量最高;(2)淹水条件下,Zaoer-N和Pepino下胚轴中CsCDPK5的相对表达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略有降,之后又上升的趋势,且Zaoer-N中的表达量大于Pepino;(3)根和叶中CsCDPK5的相对表达量无明显规律性;(4)在使用乙烯竞争性抑制剂1-MCP预处理后,淹水条件下Zaoer-N下胚轴不定根形成被抑制,CsCDPK5的表达与非淹水对照亦无明显差异。综上所述,黄瓜CsCDPK5为淹水胁迫响应基因,可能参与黄瓜淹水后下胚轴不定根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茶树(Camellia sinensis)根系中克隆获得1条长度为1 999 bp的核酸序列,该序列包含1 980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659个氨基酸。BlastX同源性比对显示,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葡萄VvSULTR3.1相似度最高(86%),将其命名为CsSULTR3.1(GenBank登录号:KY963793)。进一步分析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72.39 kD,理论等电点为7.61,属于非分泌性蛋白,包含10个跨膜结构域。以GFP作为标记进行亚细胞定位发现,该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qRT-PCR分析显示,CsSULTR3.1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茶树茎中表达量最高。CsSULTR3.1在茶树根系中的表达受Na_2SO_4和Na_2SeO_4诱导:60 mg·L~(-1) Na_2SO_4处理12 h后逐渐上调表达,在48 h时达到最大值,而240 mg·L-1Na_2SO_4处理12 h内显著下调表达,随后显著上调并维持相对稳定状态;在不同浓度Na_2SeO_4处理条件下表达量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均在48 h时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淀粉酶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子实体发育的作用,针对已经鉴定的金针菇淀粉酶家族基因(6个α-淀粉酶和1个γ-淀粉酶),采用定量PCR方法对其在不同发育时期(从原基形成第1天到第12天成熟开伞期)、不同组织部位(菌盖和菌柄)的表达量进行测定,进而分析其表达模式。结果显示:7个淀粉酶基因在菌柄中表达量均高于菌盖;其中,α-Amy-5和γ-Amy-1在菌柄中的表达量变化为先下调再上调,两个基因预测编码蛋白均有信号肽,亚细胞定位在细胞外,推测其可能参与菌柄细胞壁的形态建成;α-Amy-3亚细胞定位在线粒体中,与其它各发育时期相比,其在菌柄快速伸长期表达量达到最高。α-Amy-1和α-Amy-6基因则在金针菇成熟期表达量最高,推测其可能与金针菇菌盖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香石竹(DianthuscaryophyllusL.)为材料,克隆得到1个ERF转录因子基因,命名为DcERF-1。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DcERF-1与拟南芥AtERF-1的同源性最高,属于Ⅸ(B3)亚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DcERF-1表达量在花中最高,且在花瓣自然衰老和乙烯诱导的衰老过程中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DcERF-1定位于细胞核中。DcERF-1在香石竹花瓣中瞬时过量表达后,花瓣褪色速度明显延缓,离子渗透率明显降低;DcERF-1被瞬时沉默后,花瓣褪色速度显著加快,离子渗透率显著升高,衰老标志基因Dc SAG12表达量显著上调。酵母单杂交试验证明乙烯信号转导途径核心转录因子DcEIN3能直接结合DcERF-1的启动子。双荧光素酶瞬时表达试验证明DcERF-1能抑制乙烯生物合成途径中ACC氧化酶基因Dc ACO4的表达活性。综合结果表明Dc ERF-1负调控香石竹切花衰老。  相似文献   

9.
山药珠芽生长过程中激素和糖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不同生长阶段的山药(Dioscorea opposita)珠芽内源激素IAA、ZR、DHZR、GA3和ABA的含量,以及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和干物质的含量,研究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珠芽生长期IAA和DHZR含量低,变化小。ZR的含量一直比DHZR高,且变化大,尤其在珠芽生长初期含量下降快。与其它激素相比,GA3含量较高,生长初期呈上升变化,随后缓慢下降,当生长停止时其含量仍较高(1 220.7 ng · g-1)。珠芽完全变褐前,ABA的含量在730.9 ~ 954.9 ng · g-1间波动,在珠芽完全变褐至生长停止期间急剧上升。珠芽开始褐变前,还原糖含量迅速下降,以后变化较小。珠芽生长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曲线上升;淀粉和干物质含量呈直线缓慢上升,当珠芽成熟时可溶性糖、淀粉和干物质含量达到最高。山药珠芽的生长需要高水平的GA3和ZR,当GA3/ABA小于1时,珠芽趋于成熟;茎蔓枯黄珠芽才停止生长,糖、淀粉等物质的积累才终止。  相似文献   

10.
百合播种后须经数年培育管理才能达到可供采收的商品鳞茎,一般采用无性繁殖先获得种球,也有采用种子繁殖先获得种球,然后将种球栽入大田,经过田间管理长成商品百合。种球是用各种繁殖材料先培养成50—100g的小鳞茎,所需年数因采用的繁殖器官不同而异。下面简介种球培育的五种方法。 1.珠芽培育法 此法适用于产生珠芽的品种,如卷丹品种等。 夏季采收成熟的珠芽,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按行距12~15cm开4cm深播种沟,沟内每距4—6cm播珠芽1枚,播后覆土 3cm左右。地冻前培土覆草盖膜,以利安全越冬。第2年春季出苗时揭除覆盖的草和膜,中…  相似文献   

11.
以拟南芥TCP蛋白序列和TCP蛋白保守结构域种子文件(Pfam:03634)检索‘舒茶早’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基因组数据库,对茶树TCP基因(CsTCP)进行鉴定,共得到37个基因,分别编码150~60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介于16.8~67.6 kD,等电点介于5.10~10.52,内含子数为0~5,其中35个Cs TCP定位于细胞核,1个定位于叶绿体,1个在细胞核和叶绿体都有定位。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7个CsTCP中,21个属于PCF亚家族,11个属于CIN亚家族,5个属于CYC/TB1亚家族,表明Cs TCP家族成员间出现了功能分化。保守基序分析发现,Cs TCP蛋白序列中至少存在20个保守基序,同源关系较近的Cs TCP成员常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构成。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Cs TCP32定位于细胞核,CsTCP24在细胞核和细胞质都有定位,表明CsTCP蛋白具有转录因子的核定位特征。启动子元件分析发现,Cs TCP基因启动子区富含干旱、盐、低温和病原菌侵染胁迫响应元件。基于转录组数据以及半定量和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CsTCP基因家族成员在茶树不同组织和胁迫处理后存在差异表达。其中,CsTCP14主要在茎和花中表达,CsTCP32主要在芽和叶中表达;CsTCP19、CsTCP20、CsTCP12和CsTCP32分别在高盐、低温和MeJA处理后上调表达,CsTCP18和CsTCP30在低温和MeJA处理后下调表达。  相似文献   

12.
利用同源克隆和c 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从三倍体枇杷‘Q27’中分离得到1个调控花期的SQU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 LIKE(SPL)转录因子家族基因EjSPL5。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778 bp,其中5′非翻译区(UTR)序列为24 bp,3′UTR序列为214 bp,包含1个长为549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182个氨基酸。蛋白序列比对分析表明,EjSPL5和苹果、拟南芥及金鱼草的SPL蛋白序列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均具有保守的SBP结构域和核定位信号(NLS)。分子系统进化分析表明,EjSPL5与苹果MdSPL5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聚为同一分支。EjSPL5的亚细胞定位发现,其行使功能区域定位在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EjSPL5在枇杷萼片和幼果中的表达量较高;二倍体和三倍体枇杷的早、晚花品种中EjSPL5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其表达主要集中在花发育的前6个时期,在花蕾露白期和盛花期的表达量较低。三倍体枇杷EjSPL5表达量在花芽形态分化期最高,二倍体枇杷在花序侧生支轴快速伸长期的表达量最高。早花枇杷品种的EjSPL5相对表达量高于晚花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香蕉基因组数据筛选Walls are thin 1(WAT1)基因,分析它们的序列及表达特性。【方法】以拟南芥WAT1为参考序列,通过本地Blast筛选获得香蕉WAT1基因,分析其核苷酸、启动子及编码蛋白特性,并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研究其在不同组织部位、不同激素和逆境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情况。【结果】筛选获得5个香蕉WAT1基因(命名为MaWAT1-1~5)。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MaWAT1-1、MaWAT1-2、MaWAT1-4主要定位在液泡和细胞膜上,MaWAT1-3主要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膜,MaWAT1-5定位在细胞膜和叶绿体。基因结构分析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均将MaWAT1s分为两组,MaWAT1-1、MaWAT1-2、MaWAT1-4聚为一组(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MaWAT1-3和MaWAT1-5归为一组(含7个外显子和6个内含子)。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MaWAT1s启动子含有大量激素和胁迫响应相关元件。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MaWAT1-4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MaWAT1-1在根和假茎中表达量最高,其余均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大多数MaWAT1s的表达受GA3、SA、盐胁迫和干旱等显著诱导,受高温显著抑制,同时部分成员的表达受IAA、ABA、JA、低温、机械损伤和枯萎病影响显著。【结论】MaWAT1s的表达受多种激素和逆境影响显著,可能在香蕉生长发育和抗逆防御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根系分泌物介导的甜瓜自毒胁迫响应基因Fe-SOD,分析基因序列特征和表达情况,探讨其功能。【方法】以甜瓜幼苗为材料,通过RT-PCR技术克隆Fe-SOD基因,命名为CmFe-SOD,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通过qRT-PCR技术分析CmFe-SOD在自毒胁迫后甜瓜幼苗叶片和根系中的表达模式。【结果】CmFe-SOD基因组DNA全长1 255 bp,开放阅读框918 bp,编码305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CmFe-SOD为酸性亲水蛋白,无信号肽和跨膜区域,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比例最高,与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一致,基因序列包含典型的Fe-SOD蛋白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明,不同来源Fe-SOD在氨基酸序列上具有较高同源性,CmFe-SOD蛋白与黄瓜的关系较近。通过洋葱内表皮GFP荧光定位观察发现,CmFe-SOD定位于细胞质;qRT-PCR结果显示,根系分泌物处理后甜瓜幼苗叶片中CmFe-SOD基因表达水平整体呈增加趋势,在24 h时表达量最高;在根系中呈现先增加后下降趋势,6 h时表达量最高。【结论】CmFe-SOD基因在进化上较保守,参与了甜瓜根系分泌物介导的自毒胁迫响应,自毒胁迫后在叶片中表达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在根部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根据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nce)接种黑斑病菌后的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一个上调表达的NAC转录因子基因。从豆梨中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片段,并将其命名为PcNAC1。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792 bp,编码263个氨基酸。将PcNAC1蛋白序列与其他物种蛋白序列进行对比,并构建系统进化树后发现,其与小麦TaNAC4及拟南芥ATAF1具有较高同源性。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分析PcNAC1在豆梨不同组中的表达发现,PcNAC1在茎、叶和根中表达量较高,在花和果中表达量较低。构建了亚细胞定位载体,瞬时侵染本氏烟,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融合蛋白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发现该基因行使功能的主要区域定位在细胞核。进一步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PcNAC1,接种烟草疫霉病菌后发现PcNAC1可以通过调控植物激素通路防卫反应基因的表达来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相似文献   

16.
以白花芥蓝‘四季粗条’为材料克隆了Boa DFR基因,Gen Bank登录号为MT472647,CDS序列长为1158 bp,编码385个氨基酸,与甘蓝型油菜、甘蓝和白菜等具有高度同源性。Boa DFR表达水平在芥蓝不同发育时期、不同器官中存在显著差异,随植株发育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幼嫩种子中表达量最高。芥蓝原生质体的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Boa DFR定位在细胞核上。构建了农杆菌介导的芥蓝瞬时过表达体系,将Boa DFR转入白花芥蓝‘四季粗条’和黄花芥蓝‘福州黄花’中,发现Boa DFR在两种芥蓝中均高水平表达,转基因植株叶片颜色明显变紫,花青素苷显著积累,总含量最高达461.43μg·g-1 FW,而野生型和转空载体芥蓝叶片中几乎检测不到花青素苷。通过HPLC在转基因植株叶片中共检测到8种花青素苷,均为矢车菊花青素苷,其中矢车菊–3–阿魏酰–丙二酰–槐糖苷–5–葡萄糖苷占比最高。  相似文献   

17.
采用4种授粉方法对卷丹与9种百合进行正反交,研究卷丹的种间杂交亲和性,并对部分杂交组合的花粉管行为进行荧光观察。卷丹作母本的9个组合中有7个组合得到膨大的果实,6个组合得到有胚种子,有胚率最高的为卷丹&#215;大花卷丹,达44.7%。切割花柱可以克服卷丹与有斑百合、大花百合、垂花百合的杂交障碍;涂抹花粉培养液对杂交亲和性影响不大。卷丹作父本与9种百合杂交均不亲和,但有部分组合能得到微膨大的子房,微膨大率可达50%。百合杂交亲和组合的花粉管在48~72 h即可到达花柱基部,72~96 h进入子房与胚珠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以‘金煌’杧果(Mangifera indica L.‘Jinhuang’)为试材,通过RACE及PCR技术克隆得到叶绿素a/b结合蛋白CAB基因的cDNA全长,命名为MiCAB2(GenBank登录号:KT944730)。该基因全长为990 bp,含795 bp开放阅读框,编码246个氨基酸,与橄榄(Canarium album)亲缘关系最近。MiCAB2属于叶绿素a/b结合蛋白家族,其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典型的捕光叶绿素a/b结合蛋白功能域、3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4个N–肉豆蔻酰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MiCAB2在杧果各组织中均表达且表达量差异较大,在成熟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花、胚胎、果实中表达量仅为叶片的1/50~1/12,在根和茎中极低;在花芽分化至开花期表达量呈迅速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在正常胚胎中呈下降后回升再下降趋势,而在败育胚胎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叶片在昼夜交替中,白天表达量明显高于夜晚,14时最高,22时最低。MiCAB2受不同催花药剂的诱导,乙烯利作用最为明显,硝酸钾次之,两者均为正向调控,而多效唑起负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前期构建的‘泰山红’石榴(Punica granatum L.)基因组数据库的基础上,鉴定并采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得到PgWUS和PgBEL1全长CDS(Coding sequence)序列。PgBEL1编码区全长为1851 bp,PgWUS为936 bp,分别编码616个和311个氨基酸。蛋白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PgWUS与甜瓜(Cucumis melo var.makuwa)、黄瓜(C.sativus)的WUS进化关系较近;PgBEL1和巨桉(Eucatyptus grandis)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聚在同一分支。PgBEL1和PgWUS行使功能区域定位在细胞核。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PgBEL1在花发育的P1~P4阶段(花蕾纵径小于12.0 mm),两性花中的表达量高于功能性雄花(雌蕊败育);PgBEL1在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是花萼的3.2倍、茎段的1.2倍,茎尖中最低;雌蕊中PgBEL1是雄蕊的1.16倍。在石榴花发育的P2和P3阶段(花蕾纵径5.1~10.0 mm),PgWUS在两性花中的表达量高于功能性雄花;PgWUS在花萼中的表达量最低,茎段中最高;PgWUS在雌蕊中的表达量是雄蕊的1.5倍、茎尖的1.8倍。  相似文献   

20.
以成熟期‘富平尖柿’(Diospyros kaki L.‘Fuping Jianshi’)为材料,采用RT-PCR和RACE相结合的方法,克隆柿果实中内切-1,4-β-葡聚糖酶基因(EG)cDNA,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技术检测采后常温下柿果及GA,、ABA和1-MCP处理柿果软化过程中该EG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特点。试验结果:获得了一个内切-1,4-β-葡聚糖酶基因eDNA,命名为DKEG1(GenBank accession number:HQ222561),长2叭1b口,编码545个氨基酸,末端含有CBD区域。实时荧光PCR定量技术检测发现常温下对照组柿果采后3d时出现DKEGl基因表达高峰,下降后又逐渐上升,并在12d时出现第2个高峰;赤霉素明显抑制了柿果实在整个后熟过程中DKEGl基因的表达,尽管在6d时也有升高,但与对照相比全程表达量均极低;ABA处理大大提高了DKEGl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出现采后3d的表达高峰,但在6~18d期间其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的最高峰值,其表达高峰出现采后9d;1-MCP处理的柿果表达高峰比对照推迟9d,且前期表达量显著降低,但后期又上升。据此推断柿果实DKEGl的表达受乙烯生成和乙烯信号转导的调控,进而参与果实的后熟软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