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索棉花化学脱叶技术在辽河流域棉区的可行性和配套应用技术,选用化学脱叶剂欣噻利,设置2个种植密度、2个处理时间、5种处理方式,以清水处理为对照。欣噻利能够有效促进棉花的脱叶和吐絮。从用药浓度上看,以脱叶为主建议采用中等浓度(2100 mL/hm2),以催熟为主建议采用高浓度(2700 mL/hm2)。2次用药处理(1350 mL/hm2+1350 mL/hm2)的脱叶效果低于1次用药处理,但催熟效果明显提升。从种植密度上看,8.25×104株/hm2的脱叶催熟效果要优于11.25×104株/hm2。从处理时间看,9月5日处理的脱叶催熟效果比9月15日处理明显,但产量偏低。辽河流域棉区建议采用8.25×104株/hm2的种植密度,9月15日左右进行处理,药剂浓度适当加大。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采用2次用药处理。  相似文献   

2.
通过喷施脱叶剂来调控棉花脱叶和吐絮已经成为机采棉花的重要管理手段。为进一步提高棉花脱叶催熟效果,本文对脱叶催熟喷施方案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脱叶剂喷施2遍较喷施1遍效果好,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6.7%、98.3%;加施乙烯利时,宜在第2遍与脱叶剂一同喷施,脱叶率和吐絮率分别可达99.6%和99.7%。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吡草醚对棉花催熟效果,探明吡草醚催熟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及室内药效测定方法,对施用2%吡草醚ME后棉花叶片脱落速度、吐絮率及产量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吡草醚ME脱叶、吐絮效果明显,与常规脱叶剂噻苯隆相当;药后30天收获籽棉产量比清水对照区增加10.75%~21.60%,霜前花比例增加显著;单铃重减小、僵桃增多;对衣分、纤维长度等品质指标影响不明显。吡草醚具有安全性好、脱叶速度快、棉铃吐絮早、大幅度提高霜前花比例等优点,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棉花脱叶催熟剂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棉花脱叶催熟是实现机械采收的前提。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是我国目前主要的脱叶催熟方式。鉴于不同棉区的环境条件和种植模式差异较大,研究了不同棉区噻苯隆和乙烯利的适宜用量及配比。【方法】于2018年在黄河流域棉区的河北河间、河北邯郸、山东德州和山东无棣、长江流域棉区的江苏大丰、北疆棉区的石河子Ⅰ和Ⅱ、南疆棉区的轮台和沙雅共9个地点开展田间试验,设50%(质量分数,下同)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40%乙烯利水剂3个混用处理,每公顷用量分别为450 g+1 725 m L(T1)、600 g+3 000 m L(T2)、600 g+4500 m L(T3),噻苯隆和乙烯利有效成分配比分别为1∶3、1∶4和1∶6,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在江苏大丰,药后16 d各处理脱叶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其他8个试验点,大多数处理药后14 d的脱叶率显著高于对照,且自然脱叶率越低提高幅度越大;但噻苯隆和乙烯利不同用量及配比之间的脱叶率差异不一致,且大部分情况下差异不大。部分地点某些处理药后14~16 d的脱叶率可达到90%。不论药前吐絮率低或高,药剂处理14~16 d后,与清水对照相比吐絮率未表现出明显的增加;然而,药前吐絮率较低的试验点药后吐絮率增幅大,反之,吐絮率增幅小。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对大部分试验点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影响。【结论】药后14 d左右,噻苯隆和乙烯利混用的脱叶效果比较明显,不同剂量和配比之间无一致性和大的差异;催熟效果相对较差,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大。综合考虑脱叶催熟效果的稳定性和药剂成本,初步建议各棉区每公顷应用600 g的50%噻苯隆可湿性粉剂和3 000 m L的40%乙烯利水剂进行脱叶催熟。  相似文献   

5.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   总被引:48,自引:2,他引:46  
陈传永  侯玉虹  孙锐  朱平  董志强  赵明 《作物学报》2010,36(7):1153-1160
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群体密度对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有重要影响,为阐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本研究以先玉335、郑单958、吉单209为供试品种,设置60 000株 hm-2、75 000株 hm-2、90 000株 hm-2、105 000株 hm-2 4种密度处理,测定并计算6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性能参数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收获指数(HI)、单位面积穗数(EN)、单穗粒数(GN)、千粒重(GW),并结合产量性能参数的变化对各品种进行耐密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性能参数对密度胁迫的反应相同,MLAI、EN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MNAR、HI、GN、GW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响应呈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品种耐密性表现以先玉335最好、郑单958次之,吉单209较差,其中,先玉335的适宜密度范围为90 000~105 000株 hm-2,郑单958与吉单209的适宜密度范围为75 000~90 000株 hm-2。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棉海(540 g/L噻苯隆·敌草隆悬浮剂)在麦盖提垦区机采棉田的脱叶效果,选择5个当地主栽棉花品种进行田间药效检测。结果表明,脱叶剂棉海对短生育期的棉花品种J206-5脱叶和吐絮效果均最好,中棉49号和新陆中61号次之,对生育期较长的棉花品种新陆中75号脱叶和吐絮效果均最差。喷施脱叶剂棉海后第14天的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可作为衡量其选择机采棉品种脱叶和吐絮的敏感性参考指标。t检验结果显示,脱叶剂棉海对棉花品质无显著影响。脱叶剂棉海对J206-5、中棉49号和新陆中61号等生育期较短的棉花品种脱叶、吐絮效果好,适于在当地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7.
探究不同生育期玉米光温利用、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对密度的响应,以期为陕北灌区春玉米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19—2020年以东单60 (中晚熟)和大丰30 (中早熟)为试验材料,设置45,000 (D1)、60,000(D2)、75,000 (D3)和90,000 (D4)株hm-2 4个种植密度,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分布、物质生产与转运、光温利用和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大丰30和东单60分别在90,000株hm-2和75,000株hm-2密度下达到最高产量18,787.5kghm-2和16,953.0kghm-2,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37.7%和41.4%,且高产下大丰30籽粒含水率较东单60低11.5%。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明显提高,上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增大,而中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显著下降且东单60降低幅度高于大丰30,下部冠层光能截获率无显著差异。对于光能辐射利用而言,大丰30花前截获的光合有效辐射和光能利用率较东单60分别高7.9%...  相似文献   

8.
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 hm-2)、中(225万株 hm-2)、低(150万株 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 hm-2和225~300万株 hm-2。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脱叶剂喷施时间、频次对不同海岛棉品系脱叶、吐絮、产量性状及纤维品质的影响,以品系ZX102和ZX113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置3个喷施时间,2种喷施频次,分析不同海岛棉品系对不同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使用脱叶剂能明显提高脱叶率,吐絮率为40%和50%下两品系药后15 d左右时脱叶率已达90%且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吐絮率40%和50%下使用脱叶剂使两品系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有所降低,表现为:CK>T2>T1,其中40%时T1处理的马克隆值显著低于CK(P<0.05),不同处理下两品系铃重和籽指表现为:CK>T2>T1,其中40%时T1处理的铃重显著低于CK(P<0.05)。在海岛棉机械采收实践中,为保证产量和纤维品质,当田间吐絮率50%时可采用T2喷施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化学脱叶催熟剂对早熟陆地棉新陆早51号应用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种脱叶剂,设置不同的用量处理,研究化学脱叶催熟剂对早熟陆地棉新陆早51号脱叶率、吐絮率、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喷施2种脱叶剂18d后,脱吐隆3个剂量处理的脱叶率差异极显著,处理A〔脱吐隆+乙烯利(150g+1800mL/hm2)」要显著低于处理B[脱吐隆+乙烯利(225g+1800mL/hm2」和C[脱吐隆+乙烯利(300g+1800mL/hm2」;80%瑞脱隆3个剂量处理的脱叶率差异不显著,均在95%左右。不同处理的2种药剂对单铃重、产量和纤维品质影响不显著。从试验结果和成本效益考虑,新陆早51号施用脱吐隆2258+乙烯利1800mL/hm2或80%瑞脱隆300g+乙烯利1800mL/hm2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油菜机械收获关键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小勇  周敏  王涛  张兰  周广生  蒯婕 《作物学报》2018,44(2):278-287
油菜机械化生产中, 茎秆倒伏和角果开裂是引起产量损失的主要因素。为探究密度对油菜机械化关键性状的影响, 以中双11、华油杂9号为材料, 设置4个密度(15万株 hm-2、30万株 hm-2、45万株 hm-2和60万株 hm-2), 测定产量构成、倒伏指数及抗裂角指数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1)不同密度下, 群体有效角果数, 每角粒数差异显著, 2个品种产量均在45万株 hm-2时最大; (2)随密度增加, 油菜根颈粗变细, 茎秆倒伏指数增加, 增加了倒伏风险; 在低密度(15万株 hm-2和30万株 hm-2)下, 茎秆临近冠层部位最易倒伏, 在高密度(45万株 hm-2和60万株 hm-2)下, 茎秆中部及中部偏上部位倒伏指数较大, 即与低密度相比, 高密度油菜茎秆倒伏发生部位降低; (3)分枝抗裂角指数均小于主茎抗裂角指数, 且随分枝高度降低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不同品种油菜主茎抗裂角指数对密度响应存在差异: 中双11随密度增加逐渐降低, 在15万株hm-2下最大, 华油杂9号则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 在30万株 hm-2下最大。角果发育初期至成熟期含水量下降速率与抗裂角指数极显著负相关, 且相关系数最大, 表明该指标是密度影响抗裂角指数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倒伏是影响夏玉米在密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种植密度对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茎秆性状与抗倒伏能力的影响。以矮秆品种登海661 (DH661)和高秆品种鲁单981 (LD981)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4.50×104株 hm-2、6.75×104株 hm-2和9.00×104株 hm-2 3个种植密度,研究茎秆节间长度、茎秆穿刺强度、茎秆显微结构以及倒伏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夏玉米的基部第3茎节间和穗位节间变细,茎秆穿刺强度显著下降,较密度4.50万株 hm-2,DH661和LD981 6.75万株 hm-2、9.00万株 hm-2地上第3节间茎秆穿刺强度分别降低了8.5%、22.6%和13.3%、29.6%;茎秆皮层和维管束内部厚壁细胞厚度及维管束数目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显著下降,倒伏风险增加,但矮秆品种的下降幅度小于高秆品种,而产量的增加幅度大于高秆品种,说明矮秆品种在高密度下能够保持较好的抗倒伏性能,有助于其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及其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大田条件下, 以益农103、先玉335和登海661为材料, 设置3个播种期(5月3日,5月28日,6月22日)和4个密度处理(4.5万株 hm-2,6.0万株 hm-2,7.5万株 hm-2,9.0万株 hm-2), 测定其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 分析播期、密度和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特征的关系及其积温模型。结果表明: (1)将3个播期玉米不同处理的最大群体干物质积累和出苗至成熟的积温分别定为1, 建立了相对群体干物质积累和相对积温的Richards模拟模型, 方程式为y = 1.1044/(1+e2.0253-5.1927x)1/0.4448, r=0.9950**。(2)方程参数a值(终极生长量参数)基本为1;b值(初值生长量参数)和c值(生长速率参数)在播期、品种间变异较大, 密度间变异较小;d值(形状参数)在播期、品种和密度间变异较小, 可见播期主要通过调节参数b、c值来实现对整个方程的调控。应用2008年本试验和另一试验的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准确度(以k表示)均在1.0486**以上;精确度(以R2表示)均在0.9534**以上。(3)拔节期至蜡熟期是玉米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对密度的敏感反应期;晚播玉米所需积温在群体干物质积累变化速率的缓慢增加和下降阶段逐渐减少,在快速增加阶段逐渐增加。全生育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表现为先玉335>登海661>益农103;且早播>中播>晚播;密度越高群体干物质积累平均速率越大, 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不同脱叶剂对棉花生长和机采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脱叶剂及施药时间对机采棉吐絮率、脱叶率及机采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叶剂喷施时间显著影响棉花脱叶率和吐絮率,其中,延迟喷施脱叶剂,脱叶率可降低18.6%~58.1%,尤其在喷药后5 d内,每天脱叶速率显著下降了1.7%。综合考虑脱叶率和吐絮率,建议阿拉尔垦区脱叶剂可选择瑞脱隆和脱吐隆,用量分别为375g/667m~2和180mL/667m~2,并复配1 050mL/667m~2的乙烯利。  相似文献   

15.
玉米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及其积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明确不同播期条件下,玉米主要生育时期对积温的需求及叶面积系数动态和活动积温的关系,以不同熟性品种(益农103、先玉335和登海661)为材料,设早播(5月3日)、中播(5月28日)、晚播(6月22日) 3个播种期和4个种植密度处理(4.5万株 hm-2、6.0万株 hm-2、7.5万株 hm-2和9.0万株 hm-2),并进行全生育期的叶面积系数动态调查和记录田间生态因素,分析其叶面积系数动态特征及积温模型。结果表明,(1)对最大LAI及出苗至成熟的活动积温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可有6个不同型模型,其中Ration曲线方程y = (a+bx)/(1+cx+dx2)具有很好的模拟效果和生物学意义,方程式为y= (-0.05247+1.2766x)/(1-2.6346x+3.6359x2),r = 0.9479**;通过对2008年的试验和另外试验的进一步验证,模拟的准确度(以k表示)均大于0.9392**,精确度(以R2表示)均大于0.9996**。(2)方程式的参数a、c值在播期、密度和品种间变异很小;b、d值在播期、品种间变异较大,密度间变异很小,可见播期主要通过调节参数b、d值实现对整个方程的调控。(3)在全生育期内,播期对生育天数、平均温度、活动积温、平均LAI、LAI变化速率和籽粒产量均具有调节作用;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天数、活动积温、平均LAI和籽粒产量均呈减少趋势,平均温度呈增加趋势;生育天数和活动积温均表现为登海661>先玉335>益农103,籽粒产量和平均LAI均表现为先玉335>登海661>益农103。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氮水平对超高产夏玉米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超高产(≥13 500 kg hm-2)群体氮磷钾积累及分配规律,通过苏玉20、浚单20两品种3年不同氮肥运筹方案的试验,实现了籽粒最高产量14 753 kg hm-2的目标。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进程,两品种氮磷钾在植株、籽粒中积累逐渐增大,在叶片、茎秆、叶鞘中呈先单峰变化趋势,叶片氮钾峰值在大口期,磷峰值在开花期。增大灌浆期植株氮积累量及叶片氮转移率,促使成熟期籽粒氮磷较大积累量,利于超高产玉米群体的形成。(2)籽粒产量、1 kg氮生产籽粒量、氮肥的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植株(及叶片、茎秆、叶鞘、籽粒等器官)氮磷钾含量在450 kg hm-2施氮水平时达到最大值,其值(苏玉20)分别为14753 kg hm-2、44.0 kg、19.24%、38.63%、335.4 kg hm-2、178.2 kg hm-2、230.7 kg hm-2,过高过低施氮均使氮磷钾积累量及产量下降。(3)由两品种产量与施氮水平的回归方程,确定了超高产时的最佳施氮量、超高产施氮水平和最佳施氮范围,苏玉20分别为457.0 kg hm-2、418.3~495.7 kg hm-2、418.5~495.4 kg hm-2;浚单20分别为452.7 kg hm-2(最佳施氮量)、410.8~494.6 kg hm-2 (最佳施氮范围)。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棉花脱叶催熟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脱叶催熟技术是棉花机械收获的重要前提,是机采棉综合农艺配套技术的关键环节。合理施用脱叶催熟剂能够提高机采棉的脱叶吐絮质量,降低籽棉的含杂率,对解决新疆棉花品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有效成分单一、剂型同质化严重、喷施装备及喷施技术落后,造成籽棉含杂率高,严重影响棉花品质。本文评述了机采棉脱叶催熟剂及其施用的研究现状,总结提出了棉花脱叶催熟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对今后棉花脱叶催熟剂减施增效的前景和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为筛选适宜于新疆奎屯垦区棉花的最佳脱叶催熟剂品种,开展了不同脱叶催熟剂对棉花脱叶效果及产量品质影响的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至喷施后20d,所有脱叶催熟剂处理的叶片脱落率均达到70%以上,且T1、T2与T3、T4棉花叶片脱落率差异不大,但T1、T2处理均显著高于单施乙烯利处理。各处理棉铃吐絮率均在90%以上,且不同脱叶催熟剂处理间差异不大,说明所有脱叶催熟剂的催熟效果均较好。喷施脱叶催熟剂后棉花产量、单铃重、衣分、子指、绒长、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短纤维指数、棉纤维成熟度比等指标较对照无明显差异,说明喷施脱叶催熟剂对棉花产量及品质影响不大。从喷施次数来看,2次喷施的脱叶和吐絮效果略优于1次喷施,但差异不大;棉花品质较1次喷施有轻微降低。因此,综合比较来看,T1处理的脱叶、吐絮效果均较好,且瑞脱龙价格适中,适宜在新疆奎屯垦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小麦秸秆还田和施钾对棉花产量与养分吸收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江流域麦棉两熟制条件下,以Bt转基因抗虫棉为材料,设置不同秸秆还田量(4500 kg hm–2和9000 kg hm–2,即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与施钾量(K2O,150 kg hm-2和300 kg hm-2)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秸秆还田对棉花产量和主要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及其与化肥钾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施用氮磷肥的基础上,与对照相比,秸秆全量还田处理显著提高了铃数、铃重和皮棉产量,还田第2年和第3年产量增长率分别达143.5%和93.7%;显著提高了各生育时期尤其是吐絮期生物量和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延缓了棉花衰老。秸秆还田对钾吸收的促进效应大于氮磷,还田第3年棉株钾累积总量较对照增加335.1%,每生产100 kg皮棉钾吸收比例增大112.1%。秸秆全量还田处理(K2O,约折合150 kg hm–2)促进养分吸收、防止早衰及增产效应均显著大于秸秆半量还田处理,但显著低于施钾量300 kg K2O hm–2处理,与施钾量150 kg K2O hm–2处理的增产效果相当,但养分吸收量较150 kg K2O hm–2处理下降。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0,自引:1,他引:69  
在67 500株 hm-2、90 000株hm-2和112 500株hm-2等3个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品种登海701产量和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籽粒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光合有效辐射(PAR)上层截获率、群体光合(CAP)和群体呼吸(CR)、干物质积累量均提高;而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和下层PAR截获率则降低。在67 500株 hm-2下,宽窄行与等行距处理相比无显著优势。但在90 000株 hm-2和112 500株 hm-2密度下,80 cm+4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穗位叶层的PAR截获率、花后群体光合速率(CAP)平均值均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等行距、70 cm+50 cm和90 cm+30 cm);而群体呼吸速率与光合速率的比值(CR/TCAP)则显著低于其他行距处理。说明在较高密度条件下,80 cm+40 cm的宽窄行配置有助于扩大光合面积、增加穗位叶层的光合有效辐射、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减少群体呼吸消耗,从而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