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白花羊蹄甲化学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测定白花羊蹄甲花朵在20℃和50℃温度下萃取所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温度对白花羊蹄甲花朵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影响较为明显,在20℃时,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在50℃时,鉴定出44种挥发性成分。50℃下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含量较20℃的含量高。50℃萃取产生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愈创木烯(26.96%)、β-榄香烯(7.98%)、β-杜松烯(6.47%)、依兰油烯(5.92%)、β-人参烯(3.98%)、α-芹子烯(2.92%)、2-甲基-呋喃(0.07%)、玫瑰醚(0.03%)、3,7-二甲基-6-辛烯-1-醇(0.11%)、茴香脑(0.03%)、γ-榄香烯(0.08%)和异榄香脂素(0.15%)等。  相似文献   

2.
紫丁香鲜花香气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固相微萃取吸附采集紫丁香Syringa oblata鲜花的香气成分,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归一化法对紫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鉴定出大香叶烯-D(22.37%)、β-波旁烯(15.97%)、苯甲醛(11.03%)、β-石竹烯(7.56%)、β-古芹烯(3.43%)、芳樟醇(3.18%)、丁香醛B(2.99%)、α-胡椒烯(2.70%)、β-苯乙醇(2.39%)、苯乙醛(1.99%)、苯甲醇(1.89%)、丁香醇B(1.87%)、α-愈创木烯(1.49%)、丁香醛A(1.46%)、α-蒎烯(1.39%)、丁香醇A(1.03%)、α-草烯(1.03%)等48种化合物。其中所含的4个丁香醇异构体和2个丁香醛异构体是紫丁香鲜花的特征香气成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是一种可用于鲜花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图1表1参10  相似文献   

3.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的方法分析发酵桂叶渣的挥发性香味成分,固相微萃取的条件为:萃取时间10 min,萃取温度90℃,色谱分离得到106种挥发性成分,66种可被鉴定,其主成分为乙酸乙酯(8.375%)、己酸丁酯(6.337%)、丁酸丁酯(4.866%)、δ荜澄茄烯(4.612%)、r衣兰油烯(4.405%)、α衣兰油烯(3.416%)、古巴烯(3.313%)等。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叶片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金钱松叶片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仪对金钱松叶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以面积归一法计算各个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从挥发油中检测出4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3.35%。其主要成分是:(+)-α-蒎烯(31.72%),石竹烯(18.57%),β-瑟林烯(6.16%),α-衣兰油烯(5.71%),β-榄香烯(5.64%),α-愈创木烯(5.28%),β-桉叶烯(3.36%)等,占挥发油总量的82.92%。可为金钱松的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秃叶黄檗新鲜果实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组成及各成分的相对含量,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性成分进行萃取和富集,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和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秃叶黄檗果实挥发性化学成分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占秃叶黄檗新鲜果实挥发油化学成分的99.95%,其中β-月桂烯(66.9%)、β-榄香烯(14.5%)、大根香叶烯D(6.8%)为主要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取并分析胡椒果梗和胡椒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成分及其抑菌效果。[方法]联合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SDE)提取胡椒果梗和胡椒果中的挥发性化合物,利用气质联用对提取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分析;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胡椒梗挥发油抑菌效果。[结果]试验显示,胡椒梗共分离鉴定出α-香芹烯27.23%、β-月桂烯8.48%、α-蒎烯8.32%、莰烯7.77%、α-柠檬醛7.68%、松油醇7.52%、α-石竹烯4.99%等85种化合物,胡椒梗与胡椒中的挥发性成分无明显差异;其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能力无明显差异。[结论]研究可为胡椒果梗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为了分析囊谦杜鹃叶和茎的挥发性成分及异同,采用顶空加热提取挥发性成分的方法,对其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并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囊谦杜鹃叶中共测定出38种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成分为α-毕澄茄油烯(13.49%)、α-蒎烯(12.20%)、α-金合欢烯(8.61%);囊谦杜鹃茎中鉴定出20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成分为α-蒎烯(8.80%)、α-毕澄茄油烯(6.56%)、左旋-β-蒎烯(6.19%).囊谦杜鹃叶与茎中的挥发油在成分结构上比较相似,但在含量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萃取头及样品制备方式对碰碰香茎、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技术,并运用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automated mass spectral deconvolution and identification system,AMDI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5μm PDMS/DVB在萃取碰碰香挥发性成分的数量及种类上优于75μm CAR/PDMS和100μm PDMS;茎、茎浆、叶及叶浆中分别鉴定出40,43,41,44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单萜烯、倍半萜烯及单萜醇、酯等含氧衍生物,其中茎中含量较高的成分分别是α-古巴烯18.6%、柠檬烯13.2%、乙酸龙脑酯12.1%;茎浆中分别为芳樟醇22.4%、乙酸龙脑酯19.2%、α-古巴烯8.4%;叶中分别为芳樟醇13.4%、柠檬烯10.1%、α-古巴烯9.5%;叶浆中分别为芳樟醇15.9%、β-石竹烯10.5%、萜品油烯10.1%。经研磨,茎中挥发性成分单萜烯、倍半萜烯含量极显著减少(p0.01),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叶中单萜烯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单萜含氧衍生物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倍半萜烯含量显著减少(p0.05)。可见,研磨处理增加了碰碰香挥发性成分中单萜含氧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9.
首次对传统中药全蝎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全蝎的挥发性成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进行了鉴定,采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其相对含量。结果共检测到43个组分,鉴定出42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92.01%,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苯甲醛(19.03%)、苯酚(13.22%)、2-戊基呋喃(7.42%)、α-荜澄茄油烯(7.31%)等,为进一步研究全蝎的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并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软枝乌榄果实中鉴定出59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主要组分有α-水芹烯(27.65%)、β-石竹烯(20.36%)、D-柠檬烯(17.97%)、α-蒎烯(11.84%)和γ-榄香烯(4.18%)等。对挥发性成分的香味进行分析可知,软枝乌榄共涵盖22种香型,其中松柏香、柑橘香和木香等载荷较大。本研究报道了软枝乌榄果实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韵构成,可为中国乌榄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对胡萝卜缨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采用面积归一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共检出挥发性成分48种,鉴定出其中的42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7.83%;主要成分为烯烃类29种、杂环类4种、醇类3种、芳香族类2种、酯类1种、酮类1种、有机酸类1种、醚类1种;含量较高的分别是-蒎烯(22.66%)、-蒎烯(28.98%)、石竹烯(15.63%)、柠檬烯(8.00%)、罗勒烯(6.95%)。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品种蕙兰香气成分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9个品种蕙兰的花香成分进行了分析。从蕙兰花香气中共鉴定出144种香气成分,主要有萜烯类、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烷烃类、芳香烃,另有少量的酚类、酸类和醚类物质。不同品种蕙兰花中的主要花香物质较类似,主要包括金合欢醇、洋茉莉醛、α-愈创木烯、氧化石竹烯、茉莉酸甲酯、香叶醇、甲酸芳樟酯等。醇类、萜烯类和酯类物质在蕙兰香气组成中相对含量较高,可认为是蕙兰的主要挥发性物质。  相似文献   

13.
为特色天然植物在中式卷烟加香加料上应用提供依据,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备珠兰精油并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GC/MS分析;以注射相同量95%的乙醇为对照,研究珠兰精油成分的烟丝和滤嘴加香方式对卷烟评吸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珠兰精油中共计分离出柠檬烯、壬醛、δ-榄香烯、α-荜澄茄油烯和古巴烯等24种挥发性成分,占总质量分数的90.57%,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树烯、大根香叶烯 B和γ-榄香烯,分别占44.10%、22.08%和10.98%;珠兰精油通过烟丝和滤嘴加香,与对照相比,具有丰富和协调烟香,提高香气质改善吃味,使烟气柔和细腻及减刺除杂等作用,在烟丝或滤嘴中合理用量分别为2~8μg/cig和1~4μg/cig;滤嘴加香较烟丝加香更有利于节省香精。  相似文献   

1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萃取高良姜及大良姜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再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两种药材共检测出128个峰,鉴定出69种成分。从高良姜中检测到61个峰,鉴定出44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1.52%,主要成分有桉叶油醇、1,2,4a,5,6,8a-六氢-4,7-二甲基-1-(1-甲基乙基)萘、α-松油醇、塞瑟尔烯、1-石竹烯、β-蒎烯、2-茨酮等。从大良姜中检测到67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78.29%,主要成分有β-倍半水芹烯、正十五烷、(E)-β-金合欢烯、1-石竹烯等。高良姜和大良姜在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上有很大差异,两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15.
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野棉花根中的药效成分,为开发其药用价值提供依据,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水蒸气蒸馏法(DSE)提取、测定野棉花根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SPME法提取分离出63个化学成分,鉴定出53个化学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7.52%,其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醇和3-辛酮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13.69%、11.34%、9.20%和6.37%。DSE法提取分离出18个成分,鉴定出13个成分,其相对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80.67%,其中豆甾-4-烯-3-酮、α-蒎烯、甲氧基-苯基-肟、柠檬烯、豆甾醇等为主要成分,其含量分别为32.09%、13.14%、5.00%、3.68%%和3.32%。这些成分具有杀虫、防腐、抑菌、抗肿瘤的生物活性。两种方法提取的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未见相同挥发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众香子叶油挥发性成分及其在卷烟中的应用效果,采用同时蒸馏萃取与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众香子叶提取物挥发性成分,共分离出36种成分(占总峰面积的91.43%),并确认了其中的29种成分,之后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种成分的含量,其主要成分为:丁香酚(30.84%)、4-甲基-5-(3-甲基-5-异恶唑基)-噻唑(11.86%)、异丁香酚(10.44%)、桉树脑(6.01%)、1,5,5,8-四甲基橙花叔醇(3.64%)等。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众香子叶油能有效掩盖卷烟杂气,使烟气柔和、香气细腻,明显改进烟气质量,其中施加量为0.02%时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7.
刘剑  刘纳纳  杨虹傑  杨敬国  满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284-19286
[目的]分析刺楸[Kalopanaxseptemlobus(Thunb.)Koidz.]树根和根皮中挥发性成分,以期为刺楸药用价值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刺楸根和根皮中的挥发性成分,用GC-MS分析确定各组分的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从刺楸树根和根皮中分别鉴定出81种和76种化合物,分别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7.47%和96.17%,其主要成分均为γ-榄香烯、反式-β-金合欢烯、α-愈创烯和2-(1-甲基乙基)-5-甲基-苯酚等,且在2种材料中的相对含量差异不大。[结论]该试验确定了刺楸根和根皮中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为开发刺楸的药用价值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收集鱼鳞云杉健康木和被害木干部挥发性物质,利用GC-MS方法对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两者之间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的差异,分析鱼鳞云杉干部挥发性成分与云杉大黑天牛寄主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健康鱼鳞云杉干部挥发性物质共42种成分,其中相对质量分数最大的是神圣亚麻三烯(16.04%),其次是α-葑烯(14.24%);被害鱼鳞云杉干部挥发性物质共43种,其中相对质量分数最大的成分是β-蒎烯(18.07%),其次是α-蒎烯(12.39%)。在健康木和被害木的挥发性成分中,烯萜类化合物均占70%以上。鱼鳞云杉树势由健康向衰弱转变时,主要烯萜类化合物含量发生变化,3-蒈烯、异柠檬烯、β-蒎烯、4-蒈烯、α-蒎烯等含量显著上升,而神圣亚麻三烯、α-葑烯、β-月桂烯、β-水芹烯等含量下降,这些烯萜类化合物的变化,为云杉大黑天牛定位选择适宜寄生的鱼鳞云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首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蜈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和鉴定,运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检测到53个组分,鉴定出50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95.03%,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醋酸(17.61%)、-姜黄烯(11.70%)、-蒎烯(8.83%)、2-甲氧基苯酚(7.59%)等,为进一步研究蜈蚣的药用价值及其药理、药化和临床应用等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广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以其干燥地上部分入药,是我国常用的芳香化湿类中药。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简称GC-MS)技术分析成熟广藿香在昼夜变化过程中百秋李醇等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昼夜变化过程中广藿香油的含量在15:00时达到最大值,06:00时含量最低,其余时间含量较稳定;百秋李醇的含量在12:00时达到最高值,从12:00到21:00,含量先急剧下降后缓慢回升,在00:00时含量最低,从00:00到06:00,百秋李醇含量呈先急剧上升后下降的趋势;α-愈创木烯、刺蕊草烯、α-布藜烯等成分在挥发油中的含量超过3%,在昼夜变化过程中具有基本相同的动态变化趋势,且均在18:00时含量达到最高值;β-榄香烯、石竹烯、葎草烯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在1 d中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其中石竹烯、葎草烯含量在06:00达最高值,β-榄香烯含量在06:00和21:00达到最高值;然而β-广藿香烯和法呢醇含量在24 h内经常会出现趋势相反的变化,法呢醇的含量在09:00时达到最高值,β-广藿香烯含量则达到最低值,并在03:00时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