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病害发生的影响,分别以夏季种植水稻、空心菜(水栽)、水芹、草菇、豇豆、夏季空闲的日光温室为对象,观察夏季种植不同作物后下茬日光温室黄瓜的产量、商品性、品质及病害发生的情况。结果表明,与夏季闲棚相比,不同轮作模式有促进黄瓜生长、增加黄瓜产量和提高黄瓜品质的效果,其中以黄瓜与水稻、空心菜(水栽)、水芹轮作模式的增产和提高品质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黄瓜与草菇轮作,第三是黄瓜与豇豆轮作;黄瓜与水稻、空心菜、水芹及草菇轮作可以减轻枯萎病、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的发生,黄瓜与豇豆轮作对日光温室黄瓜病害的发生没有减轻效果。说明在日光温室内种植水生作物或水生栽培可以促进下茬黄瓜的生长,增加黄瓜产量,提高黄瓜商品性和品质,减少连作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不同轮作模式对黄瓜幼苗生长及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设施内不同轮作栽培方式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pH、EC值、有机质和4种速效养分含量及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筛选适合黄瓜生长的轮作土壤。结果表明,7种不同轮作模式中,番茄-芹菜-黄瓜-白菜(Ⅱ)、黄瓜-菜豆-黄瓜-白菜(Ⅴ)、黄瓜-番茄-黄瓜-白菜(Ⅶ)轮作土壤的黄瓜幼苗全株干鲜重、土壤pH、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连作对照,土壤EC值、氨态氮、硝态氮、速效钾含量显著低于连作对照。比较7种不同轮作土壤可知,番茄-芹菜-黄瓜-白菜(Ⅱ)、黄瓜-菜豆-黄瓜-白菜(Ⅴ)、黄瓜-番茄-黄瓜-白菜(Ⅶ)3种轮作土壤更有利于促进黄瓜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3.
不同蔬菜轮作栽培模式对黄瓜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北方棚室生产中应用较多的7种黄瓜轮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蔬菜轮作栽培模式对黄瓜生长不同时期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黄瓜轮作栽培模式均显著提高了黄瓜的产量,其中,菜豆-芹菜-黄瓜轮作对根系活力、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黄瓜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菜豆-芹菜-黄瓜轮作是比较理想的黄瓜轮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黄瓜连作为对照,研究了日光温室中黄瓜—休闲、黄瓜—番茄、黄瓜—玉米、黄瓜—大蒜、黄瓜—菠菜和黄瓜—芹菜6种轮作方式对土壤养分、盐分、微生物区系、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休闲和黄瓜—大蒜轮作土壤的全氮、速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高于对照;黄瓜—番茄轮作土壤的全氮和速效氮高于对照,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对照;黄瓜—玉米轮作土壤全氮和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低于对照;黄瓜—菠菜和黄瓜—芹菜轮作土壤的全氮含量低于对照,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高于对照(黄瓜—芹菜轮作土壤的速效氮除外)。轮作可以降低土壤EC值、盐分和硝态氮含量。轮作和休闲改善了土壤微生物区系,可提高酶的活性;轮作增加了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了真菌数量,休闲降低了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黄瓜—大蒜和黄瓜—玉米是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效果较理想的轮作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黄瓜、辣椒—水稻轮作模式对土壤连作障碍进行修复研究,为解决设施蔬菜的连作障碍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法。【方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黄瓜-水稻、红椒-水稻两种轮作模式试验,并以夏季空闲作为对照,3个处理3次重复。在黄瓜、辣椒、水稻收获末期取土样(0~5cm、5~10cm、10~20cm、20~40cm)测定分析作物根部及行间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结果】黄瓜-水稻、红椒-水稻轮作,在黄瓜、辣椒收获后种植水稻,与对照相比较,轮作明显降低了土壤的p H值,以10~20cm土层最明显,降幅2.93%。显著降低了土壤0~20cm的Na~+和Ca~(2+)含量,Na+降幅在15.2~34.5mg/kg,Ca~(2+)降幅在7.5~27.5mg/kg。土壤中微生物总量显著增加,较对照增加45.7%(黄瓜-水稻)和21.1%(辣椒-水稻),减少了放线菌、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的数量;显著提高了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瓜、椒-水稻分别较对照提高8.14%、6.03%、3.17%、6.87%和16.34%、37.96%、30.77%、12.02%。【结论】瓜、椒-水稻轮作模式可以调节原有土壤中各养分和元素含量,杀死有害微生物,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为下茬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  相似文献   

6.
根据本地区设施种植特点,选择草菇黄瓜轮作及黄瓜单一种植模式,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简称DGGE)分析轮作对后茬黄瓜根围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并检测2种种植条件下黄瓜根围土壤主要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瓜菇轮作能够提高后茬黄瓜根围细菌的多样性,通过测序比对发现假单胞属细菌为优势种群;与黄瓜单一种植相比,轮作条件下土壤酶活性及养分均明显提高,脲酶活性在3个采样时间点分别提高了21%、30%、23%,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2%、34%、55%,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4%、8%、11%,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92%、141%、27%,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了8%、4%、3%,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27%、10%、12%;水解性氮及有机质含量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研究玉米-苹果轮作体系下,玉米种植年限(1 a和2 a)对苹果花期、幼果期、膨大期、成熟期根际土壤酶活性和pH值的影响,以期阐明玉米-苹果轮作体系缓解苹果连作障碍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苹果各生育期内,根际土壤中脲酶、土壤磷酸酶和土壤转化酶活性以及pH值趋势均为苹果非连作玉米(2 a)-苹果轮作玉米(1 a)-苹果轮作苹果连作(未轮作玉米)。与苹果连作(未轮作玉米)相比:玉米(2 a)-苹果轮作和玉米(1 a)-苹果轮作后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在成熟期增长幅度最大,分别达105.95%和78.30%;土壤磷酸酶活性在幼果期分别显著增高26.45%和23.06%,在膨大期分别显著增高37.07%和29.19%,在成熟期分别显著增高45.59%和18.77%;转化酶活性在膨大期增长幅度最大,分别达53.11%和47.29%。pH值在成熟期提高最大,玉米(2 a)-苹果轮作和玉米(1 a)-苹果轮作与苹果连作(未轮作玉米)相比,pH值由6.86分别提高到7.57与7.25。综上,苹果连作可使根际土壤酶活性和pH值显著降低;玉米-苹果轮作对苹果连作障碍有明显改善作用;轮作2 a玉米较轮作1 a玉米更能缓解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8.
针对设施西瓜连作障碍现象,研究了西瓜-辣椒轮作和西瓜-草菇-辣椒轮作模式对其连作障碍解除的效果。结果表明:西瓜-草菇-辣椒轮作模式后的土壤较西瓜2年连作后的土壤初始值p H值上升0.43,EC值降低52.94%,有机质含量提高51.92%;平均每克土壤的细菌数量增加27×10~5个、放线菌数量增加62×10~4个、真菌数量减少456×10~2个;该轮作模式能显著提高辣椒的生长发育指标,而且产量较西瓜-辣椒轮作模式增产15.65%,比西瓜-辣椒轮作模式净增收益45000元/hm~2,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西瓜-草菇-辣椒轮作模式更有利于防止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有害病原真菌的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恢复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更有利于消除土壤连作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在夏季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的闲置时期,7月份种植一茬草菇,种植草菇的废料可以作为蔬菜种植的肥料,可以培肥地力,同时草菇的种植使土壤呈弱碱性,减轻土壤酸化,改良了土壤,草菇种植高温、高湿、高碱的条件,可以杀灭根线虫、土传病菌等,减轻连作障碍危害,又能增加经济效益,达到日光温室菜菌轮作的目的。1草菇生产草菇是一种高温型食用菌,喜欢偏碱性环境,子实体在PH7.5以上的原料中生长最好,因此在栽培上对原料要经过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日光温室黄瓜与草菇轮作栽培技术,并分析了瓜菇轮作的优势,以期为日光温室黄瓜与草菇高效轮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设施西瓜连作障碍现象,研究了西瓜-辣椒轮作和西瓜-草菇-辣椒轮作模式对其连作障碍解除的效果。结果表明:西瓜-草菇-辣椒轮作模式后的土壤较西瓜2年连作后的土壤初始值p H值上升0.43,EC值降低52.94%,有机质含量提高51.92%;平均每克土壤的细菌数量增加27×105个、放线菌数量增加62×105个、放线菌数量增加62×104个、真菌数量减少456×104个、真菌数量减少456×102个;该轮作模式能显著提高辣椒的生长发育指标,而且产量较西瓜-辣椒轮作模式增产15.65%,比西瓜-辣椒轮作模式净增收益45000元/hm2个;该轮作模式能显著提高辣椒的生长发育指标,而且产量较西瓜-辣椒轮作模式增产15.65%,比西瓜-辣椒轮作模式净增收益45000元/hm2,经济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因此,西瓜-草菇-辣椒轮作模式更有利于防止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增加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有害病原真菌的数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恢复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更有利于消除土壤连作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黄瓜是山东设施大棚种植的主要蔬菜之一,越冬茬、秋冬茬和秋延茬黄瓜在夏季都有2~3个月的空棚期。草菇是一种优质耐高温食用菌,可以利用金针菇菌渣进行栽培。本文作者介绍了在设施黄瓜空棚期利用金针菇菌渣栽培草菇的技术,技术要点包括栽培料准备、大棚前期准备、草菇的种植管理和栽培料还田替代有机肥。同时通过2021年的试验结果详细阐述了该技术的经济收益、环境效益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大葱轮作对温室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葱/黄瓜轮作和黄瓜/黄瓜连作两种栽培模式,比较研究了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大葱根系分泌物对黄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大葱轮作提高了黄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降低了真菌的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大葱根系分泌物处理可提高黄瓜根际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但对放线菌的作用不明显;较高浓度的大葱根系分泌物可引起黄瓜根际土壤中部分细菌和真菌聚集。  相似文献   

14.
日光温室多元立体复合间作套种,可以明显地提高经济效益.采用日光温室黄瓜-平菇-黑木耳-草菇间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效益成倍提高.该模式的优点是:黄瓜、平菇共生期温度要求基本相同,黄瓜光合作用放出氧气有利于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平菇放出二氧化碳,又有利于黄瓜光合作用.同时,平菇、黑木耳下脚料是生产草菇的优质原料,草菇下脚料又是优质有机肥,可提高温室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该模式种植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可以提高原料利用率,同时也使菇房常年不闲,提高土地产出。秋、冬、春季种植双孢菇,每平方米种植面积可出菇12~15千克,夏季轮作种植草菇,每平方米可出菇5~8千克。一、双孢菇栽培1.时间安排。双孢菇栽培主要是利用自然气温进行生产,一般进行秋播,8月初开始建堆发酵,10月中下旬开始  相似文献   

16.
轮作模式对日光温室土壤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可有效缓解土壤盐渍化及改善土壤酶活性的轮作模式。[方法]本试验以不同轮作模式的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的pH值、EC值及4种主要酶(脲酶、蔗糖酶、磷酸酶(酸性、碱性)、过氧化氢酶)的酶活性。[结果]4种轮作模式中,茄子-番茄-草莓轮作模式的土壤pH值最高且土壤EC值最低,表明这种轮作模式缓解土壤的盐碱化程度的效果较好;不同轮作模式的4种土壤酶的酶活性各不相同,其中茄子-番茄-草莓轮作模式的温室土壤的酶活性均较高,与深土层相比,温室浅土层的土壤酶活性较高。[结论]比较几种轮作模式,茄子-番茄-草莓轮作有利于降低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酶活性也保持在一定水平,可作为较为理想的短期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吴凤芝  王学征 《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0):2274-2280
 【目的】研究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其对产量品质的影响。【方法】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连作黄瓜2年和7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及其均匀度指数均随着黄瓜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黄瓜产量显著下降。而对于15、18和21年3种轮作种植的土壤,尽管其种植年限较长,但其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及均匀度均高于7年黄瓜连作的土壤,而且黄瓜VC含量均高于连作土壤。【结论】设施栽培条件下,轮作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提高,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黄瓜产量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菇-热-酶-肥新型栽培方式的应用效果,以津优35黄瓜为试验材料,实行草菇-黄瓜轮作方式进行日光温室大棚栽培,以常规栽培的大棚黄瓜作为对照,测定黄瓜植株干物质累积、植株形态指标以及生理指标。与对照相比,菇-热-酶-肥处理后黄瓜的瓜、茎、叶均能够累积更多有机物,其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节间距、株高、根部体积、侧根数、根鲜质量等形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根系活力、硝酸还原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显著高于对照,但处理与对照黄瓜之间的叶绿素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该栽培方式不是通过增加叶绿素含量而是通过优化黄瓜植株的形态表现和改善植株生理功能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9.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葱、豇豆、番茄、糯玉米4种作物与黄瓜轮作及常规休茬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而休茬土壤的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轮作和休茬可提高土壤pH,降低EC,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次生盐渍化。轮作和休茬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增强土壤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大葱、糯玉米与黄瓜轮作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技术,建立适合安徽省淮北地区的食用菌种植模式。[方法]夏季温度较高时种植草菇,春、秋、冬季温度低时利用草菇废料再辅以加温装置种植双孢菇。[结果]通过实践总结,草菇与双孢菇轮作,每座1 000 m2的菇房在原来单种双孢菇的基础上每年可增收近3万元,秋、冬、春季种植双孢菇,可岀菇15 kg/m2,夏季轮作草菇,可岀菇5 kg/m2,菇房产出约10万元。[结论]双孢菇、草菇轮作栽培可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同时也确保了菇房常年不闲,提高了土地产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