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氮肥用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霞 《中国种业》2015,(12):65-66
以山东省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济麦22号、济南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8个不同的氮肥用量处理对其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群体茎蘖数在3叶期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济麦22号的总茎数在拔节期表现为正相关,在越冬期和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济南17号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表现为正相关在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当不施加氮肥时,2个品种的穗数、子粒产量远低于各施氮处理,穗粒数、千粒重则差异不大;施加氮肥时,2个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与氮肥用量成反比,穗数子粒产量则呈抛物线型分布。施氮量为15kg/667m~2时,济麦22号子粒产量最高,每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施氮量为12kg/667m~2时,济南17号子粒产量最高,每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播期播量对不同穗型冬小麦群体及子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不同播期播量处理对两种穗型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群体动态、花后叶面积指数、子粒灌浆进程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月10日播期处理有利于两个品种小麦群体的构建,延迟播期后,即使增大播量也不能获得高产。山农23号在延迟播期后,有效叶面积减少,子粒灌浆速率减慢,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降低,差异显著,加大播量后,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济麦22延迟播期后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下降,加大播量后,单位面积穗数不升反降,花后叶片衰老加剧。本试验条件下,两个品种的最适播期均为10月10日,山农23号的适宜播量为180kg/hm 2,济麦22的适宜播量为105kg/hm 2。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用高产小麦新品种山农15号和济麦22号,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穗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亩基本苗在8万~12万株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加,两品种小麦穗数增加,穗粒数、结实小穗数降低,不孕小穗率提高;济麦22号穗粒数降低幅度小于山农15号。山农15号亩基本苗12万株的密度处理的穗干物质积累率,在开花16天后显著低于其他处理;济麦22号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说明两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济麦22号耐密性较好,密度过大显著降低山农15号的穗粒数和穗干物质量。在本实验条件下,两品种均以亩基本苗10万株的密度处理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高春华  于振文  石玉  张永丽  赵俊晔 《作物学报》2013,39(12):2211-2219
2007-2009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利用测墒补灌技术,设置0~14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低(拔节期65%, 开花期55%~60%)、中(拔节期75%, 开花期65%~70%)、高(拔节期75%, 开花期75%) 3个处理,比较了14个小麦生产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差异。以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为指标的聚类分析,将14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分别是超高产高水分利用率组(I组)、超高产中水分利用率组(II组)和高产低水分利用率组(III组)。比较各组代表品种的耗水量、耗水模系数及日耗水量,播种至拔节期山农15 (I组)显著低于济麦22 (II组)和烟农21 (III组),拔节至开花期山农15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开花至成熟期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在中水分条件下,山农15的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而在低和高水分条件下,3个品种无显著差异。在中、高水分条件下,山农15开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成熟期与济麦22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烟农21;营养器官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转运率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济麦22和烟农21;3品种的经济系数以山农15最大,济麦22次之,烟农21最小。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我国北部冬麦区因播期推迟造成越冬前小麦苗情较弱的实际问题,于2019—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试验基地进行晚播试验,设3个播期:10月5日适期播种(S0)、10月15日适当晚播(S1)、10月25日过晚播(S2),以S0为对照,对晚播S1、S2采取覆膜和补施氮肥的调控措施,研究覆膜和补施氮肥对晚播小麦冬前群体质量、个体性状以及茎蘖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不利于小麦冬前群体和个体质量的形成,以及茎蘖的生长。晚播覆膜增温可提高冬前群体总茎数,与不覆膜处理相比,适当晚播和过晚播覆膜处理提高了小麦冬前群体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群体总茎数平均分别提高42.9%、148.4%;植株冬前叶龄增加,个体分蘖数平均分别增加1.6个和2.0个;覆膜增温延长主茎上第1分蘖至第3分蘖营养生长进程,提高苗期茎叶、分蘖节、根部可溶性糖含量以及叶片中生长素与玉米素核苷的比值(IAA/ZR),增加冬前群体总茎数。对各处理进行晚播苗情评价可得出,适期播种条件下均有利于2个不同分蘖力品种冬前群体综合质量的提高,其中,多穗型品种中麦8号在晚播覆膜条件下其晚播苗情较好,大穗型品种航麦501则在适当晚播无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少耕和翻耕对小麦产量水平发挥的影响.采用4个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中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山农24,多穗型品种济麦23和济麦44,对比研究了少耕播种(Less-tillage sowing,LT)和传统翻耕播种(Ploughing so-wing,PS)对小麦群体光照强度及小麦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与PS处理相比,...  相似文献   

7.
安霞 《中国种业》2016,(10):41-42
以山东地区大面积推广的大穗型品种山农23号和多穗型品种济麦22号为材料,探索不同播量处理对其群体生长动态、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山农23号每667m2播种量为12kg、济麦22号播种量为7.5kg时二者群体结构最好,产量三要素协调,产量最高,进一步增大或降低播种量都会造成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冬前小麦单株次生根的作用,采用大田育苗盆栽移植的方式,以半冬性中熟小麦矮抗58为材料,在越冬前将育苗区单株总分蘖数为4(包括主茎)的植株根据次生根数分为3个处理:处理A(次生根数较少,次生根1~2条)、处理B(次生根数中等,次生根3~4条)和处理C(次生根数较多,次生根5条以上),研究了冬前次生根数对小麦生育中后期地上部发育、单株根系生理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冬前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生育中后期单株蘖数、地上部干物质量和单株叶面积的提高,进而提高了植株的光合面积,促进了地上部生长和干物质积累,不同处理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相对于处理A和处理B,处理C的影响相对较大。结果还表明,冬前次生根数增加有利于单株根系生理势的提高,2015-2016年蜡熟期和2016-2017年拔节期,不同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冬前次生根数对提高生育中后期植株的根系生物量、维持较高的根系活性具有一定的正效应。随着冬前次生根数增加,小麦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也随之增加,单株产量也因此提高,其中处理C的单株穗数、结实小穗数和穗粒数比处理A分别增加了25.0%,13.4%,26.2%,产量增加了52.4%。由此可见,越冬前单株分蘖数相同条件下,小麦单株次生根数较多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不同播量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生产效益的影响,以郑麦369为试验材料,分别设置4个播种量处理:处理1(150 kg/hm~2)、处理2(187.5 kg/hm~2)、处理3(225 kg/hm~2)和对照处理4(对照,262.5 kg/hm~2),于开封市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量对小麦的生育时期没有影响,但对单株茎蘖数、基本苗、株高、群体数量、单位面积穗数、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单位生产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量的增加,小麦基本苗、株高、单位面积穗数和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均呈递增趋势;而分蘖成穗率、穗粒数、千粒质量均随着小麦播量的增加而降低;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值、单位面积生产效益随着小麦播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同一播量处理,随着小麦的生长,单株茎蘖数增加,群体数量也随之增加;同一生育时期,随着小麦播量的增加,单株茎蘖数呈下降趋势。因此,综合农艺性状、产量、生产效益等指标,在黏土区及与本试验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郑麦369的最佳播量为150~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0.
项守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0):128-128
经过品种×密度2因素3水平田间试验,对绵农6号等3个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特性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绵农6号单株分蘖数为2.08~4.76个,分蘖成穗率为54.3%~59.3%,均低于对照品种绵阳20号。与对照单株分蘖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有效分蘖期(12月20日前)。绵农6号主茎与分蘖穗重差异较小,茎蘖cv为14.0%~15.7%。穗粒数、千粒重及单穗重明显较高,分别为:42.1~58.2粒、43.0~50.3g、1.84~2.93g,突出地表现了大穗大粒、穗重型品种的特性。在大面积生产上要获得高产,其种植密度应低于绵阳20号等品种。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安麦1241和安麦9号选择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安麦1241、安麦9号和周麦18为主处理,以播量180万/hm2、240万/hm2和300万/hm2为副处理进行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不同密度对小麦品种群体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安麦1241和安麦9号产量三要素在种植密度180万/hm2和240万/hm2的表现优于300万/hm2。小麦株高越冬期和返青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单株分蘖数越冬期和拔节期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同一密度下,安麦1241和安麦9号单株分蘖数高于周麦18,株高则相反。安麦1241和安麦9号在种植密度180万/hm2产量最高,种植密度300万/hm2产量最低;同一密度下,安麦1241和周麦18 的产量显著高于安麦9号,安麦1241和周18的产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种子大小对群体指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种子大小与冬小麦产量形成的关系,根据粒径大小分为大粒(粒径3.35mm)、中粒(粒径为2.36~3.35mm)、小粒(粒径2.36mm)三级,以不分级的种子作为对照(CK),研究种子大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中粒冬小麦种子处理的产量分别较对照显著增产2.8%、4.2%,而小粒种子处理的产量显著降低。大、中粒种子处理穗数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3.6%、4.7%,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部性状无显著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大、中粒种子处理苗期干物质重分别增加28.6%、7.1%,单株叶面积分别增加16.0%、2.9%,有利于分蘖生长,冬前群体茎蘖数分别增加7.9%、1.9%,拔节期茎蘖数分别增加15.2%、8.2%。综合分析,小麦种子粒径大于2.36mm,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3.
春季低温对小麦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淮麦区频发春季低温冻害, 造成小麦减产。为探讨小麦品种对春季低温胁迫响应的生理特点, 确定品种抗寒性鉴定的生理指标, 以泰山6426、泰山4033和济麦22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起身期、拔节期和孕穗期低温处理下不同品种的产量性状、光合生理指标及叶片细胞结构差异。3个品种受低温胁迫后, 观测农艺性状的变化趋势相似, 且年度间有一定的一致性。不同低温处理对株高的影响相对较小, 尤其是起身期低温处理; 不同生育期低温处理, 小麦单株穗数均显著低于对照, 但下降幅度在年度间不完全一致; 单株穗粒数和单株产量随低温处理的推迟呈现显著降低趋势, 尤以孕穗期低温处理的降低幅度最大, 单株穗粒数比对照低90.5%~93.3% (2012—2013)和91.9%~96.6% (2013—2014), 单株产量比对照低87.9%~97.3% (2012—2013)和91.5%~97.8% (2013—2014); 拔节期是低温伤害的第二敏感期, 而起身期低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相对最小。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降低。无论是拔节期还是孕穗期低温处理, 3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 下降的幅度因品种而异; 低温胁迫下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均显著下降, 胞间CO2浓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升高, 3个品种中泰山6426受影响最小。低温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也有明显影响, 除泰山6426外, 其余2个品种的Fv/Fm均显著下降。各品种受低温伤害后表皮叶肉细胞破坏严重, 排列趋于松散, 保卫细胞和副卫细胞变形, 气孔变大。本研究结果显示,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Fv/Fm可作为评价品种春季抗寒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灌水对低温冻害后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拔节期小麦在-6℃低温环境下维持4h后,分别在处理后第1d、4d和7d对小麦灌水,灌水量分别为保持土壤含水量26%、18%和10%的小麦后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灌水时间的延迟和灌水量的减少,低温处理后小麦分蘖茎存活率逐渐降低,对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恢复效果影响逐渐降低。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大分蘖存活率显著提高,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潜蘖再生率显著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植株性状增加明显,第1天灌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穗部结实性状明显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大蘖穗产量明显增加,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潜蘖成穗增加显著。试验中,灌水对小麦株成穗数影响较大,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幼穗发育时期镇压高产田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镇压影响分蘖发生,分蘖减增与温度变化有关,镇压后遇低温则影响分蘖发生。早期镇压提高单株分蘖数,增加中大蘖,单株成穗数较多。镇压可增加单次生根数,一定程度上降低主茎叶片出生速度,推迟幼穗发育进程。以单棱期镇压效果最好,产量增加显著;进入二棱期镇压,籽粒产量有所降低。单棱期镇压可作为小麦高产更高产的调控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分蘖成穗与内源激素之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黄淮冬麦区生产上推广的大穗型品种豫麦66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分蘖消长与内源激素的对应变化关系研究, 结果表明, 两种穗型品种体内吲哚乙酸(IAA)、玉米素核苷(ZR)和玉米素(Z)、脱落酸(ABA)含量变化方面存在着差异: 在分蘖盛期豫麦66 IAA和ZR+Z的蘖、茎比小于豫麦49, 而ABA的蘖、茎比相反; 在分蘖衰亡过程中豫麦66分蘖Ⅰ  相似文献   

17.
正1苗情特点1.1群体适宜当前农田平均总茎数1 027.5万/hm2,比越冬前增加75.0万/hm2;大蘖525.0万/hm~2,比越冬前增加67.5万/hm2。其中总茎数、大蘖与常年同期略低,群体整体较适宜。1.2个体转壮小麦平均单株叶片,比冬前增加0.4片叶,比2015年同期少1.0片叶;单株分蘖2.5个,比冬前考察时增加0.4个,比2015年同期少0.8个;单株次生根2.92条,比冬前考察时增加0.70条,比2015年同期少1.00~2.00条。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不同光合器官对小麦籽粒特性的作用,以明确产量和品质的穗粒位差异。以中筋品种济麦22和强筋品种济麦229为材料,于2011-2012年小麦季种植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济南试验基地,通过对穗部遮光或剪掉叶片等6个处理,研究了小麦叶片与非叶光合器官对不同穗粒位籽粒粒数、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个处理对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对穗粒数的影响;同时包穗和减掉全部叶片可显著降低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并显著提高蛋白质含量。在单个处理条件下,剪掉旗叶对千粒质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包穗处理。济麦22强势粒穗粒数以及强势粒和弱势粒千粒质量均高于济麦229,而济麦229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更高。不同处理下,2个品种强势粒和弱势粒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的变化较一致,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穗粒数和千粒质量相反。因此,提高叶片光合效率的同时,增强穗部等非叶器官的光合能力,对保证籽粒灌浆、培育高产稳产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灌水对低温冻害后小麦植株性状和产量影响的规律,以‘周麦22’为研究对象,研究拔节期小麦在-6℃低温环境下维持4 h后,分别在处理后第1、4、7天对小麦灌水,灌水量为保持土壤含水量26%、18%、10%,并分别记录小麦后期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灌水时间的延迟和灌水量的减少,低温处理后小麦分蘖茎存活率逐渐降低,对植株性状、穗部性状和产量性状以及产量的恢复效果影响逐渐降低。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大分蘖存活率显著提高,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潜蘖再生率显著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植株性状增加明显,第1天灌水,灌水后土壤含水量达到18%时小麦穗部结实性状明显增加。低温处理后第4天之前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18%以上时小麦大蘖穗产量明显增加,第1天灌水且土壤含水量达到26%时小麦潜蘖成穗增加显著。试验中,灌水对小麦株成穗数影响较大,对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当前气候情境下不同类型小麦在不同播期干热风的发生风险,以半冬性偏冬性品种济麦22、半冬性偏春性品种周麦18以及弱春性品种西农529为材料,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小麦的物候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分析2年的籽粒灌浆规律,并结合近30年本地区干热风发生分布,讨论不同播期籽粒灌浆95%时的干热风发生概率。结果表明,推迟播期,小麦冬前分蘖减少,但春季分蘖增多,适度增加播量可以保证群体成穗数;籽粒灌浆时长缩短、灌浆速率加快,播期在一定范围内干热风发生概率没有明显提升。济麦22在380℃~680℃、周麦18和西农529在250℃~680℃冬前积温范围播种,干热风发生风险保持一致,继续降低冬前积温,干热风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本试验条件下,适度推迟播期,降低冬前积温,增加播量,灌浆速率增加,干热风发生风险没有显著变化,同时不同类型小麦产量稳定。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小麦最适冬前积温可由先前的约600℃降低到当前的约380℃,冬前分蘖2~4个,是小麦稳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