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香蕉果实贮藏冷害与NAD激酶活性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彩霞  顾采琴  朱冬雪 《园艺学报》2008,35(10):1425-1430
 以‘巴西'香蕉果实为试材,研究了果实采后在22℃和6℃下贮藏期间NAD激酶(NADK)活性与冷害发生情况,膜渗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多酚氧化酶(PPO)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6℃下贮藏3d 时果实出现冷害症状, 11d时冷害加重,同时NAD激酶活性、膜渗透性、MDA含量和PPO活性均始终高于22℃贮藏的, 并在11d时达到高峰,而PAL活性则呈下降趋势,其活性始终低于22℃贮藏的。6℃下用NAD激酶激活剂氯化钙处理香蕉果实后,NADK受到激活,冷害程度加重,而用钙离子通道阻塞剂异博定(verapamil,Vp)处理后则抑制了NADK 活性,果实冷害症状延迟4 d 出现,冷害程度减弱,说明香蕉果实冷害发生与NADK 活性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据《食品科学》2012年第4期《低温预贮对冷藏桃果实冷害及能量水平的影响》(作者赵颖颖等)报道,将桃果实在12DC预贮藏6天,后于0℃贮藏30天,每隔5天测定果实的褐变指数、硬度和出汁率等冷害指标,  相似文献   

3.
桃果实PpSIZ1基因对低温和外源褪黑素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佳蓉  宋春波  卞坤  陈伟  杨震峰 《园艺学报》2016,43(7):1257-1266
为了探索SUMO E3连接酶(SIZ1)基因与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果实采后低温贮藏期间冷害发生的关系,对桃基因组中的SIZ1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qRT-PCR分析该基因在‘湖景蜜露’桃果实低温贮藏以及外源褪黑素减轻冷害进程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PpSIZ1开放阅读框全长2 637 bp,编码878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多肽。进化树分析发现,PpSIZ1与梅PmSIZ1的同源性最高,含有与拟南芥AtSIZ1相似的SAP、PHD、PINIT、SP-RING和SXS保守结构域,属于SUMO E3连接酶家族。qRT-PCR分析表明,低温(0 ℃)胁迫能诱导桃果实PpSIZ1表达水平的提高;100和200 μmol · L-1褪黑素处理能显著减轻桃果实低温贮藏期间冷害的发生,其中100 μmol · L-1褪黑素处理抑制冷害的效果最好,这种效果可能与PpSIZ1介导的SUMO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1-MCP和AVG对肥城桃果实采后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研究了采前喷AVG、采后1-MCP熏蒸和二者复合处理对肥城桃果实在采后冷藏(0℃)过程中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AVG、1-MCP和AVG+1-MCP处理均能显著降低肥城桃冷藏过程中乙烯产生速率,延迟果实衰老,降低脂氧合酶(LOX)活性,显著提高肥城桃冷藏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延迟了LOX和SOD活性峰值的出现。此外,3个处理还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果实的硬度、减少了果实的失重和冷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桃果实采后生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桃果实采后呼吸作用和乙烯释放、膜质过氧化及活性氧代谢、果实软化及相关酶的作用、冷害生理、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等方面阐述了桃果实采后生理变化,旨在为提高桃果实贮藏保鲜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后玉露桃果实冷害发生与ROP基因的表达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软溶质玉露桃果实为材料,于8℃、5℃、0℃和LTC(8℃锻炼3d再转到0℃贮藏)下贮藏30d后转至货架(20℃)2d,对各个处理果实的腐烂和冷害程度、果实品质变化规律以及ROP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比较,以探讨ROP基因与低温胁迫的关系。结果表明,经5℃和0℃贮藏30d的玉露桃果实在货架期间褐变加重,经5℃处理的果实褐变最重,经0℃处理果实表现后熟障碍;经8℃贮藏30d以及后续2d货架期的果实不出现冷害症状,但果实腐烂严重;LTC处理果实经冷藏后在货架期后熟正常,且果实冷害和腐烂均被明显抑制。各处理桃果实在采后低温贮藏过程中总可溶性糖和总有机酸质量分数均趋下降,其中5℃处理果实总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下降幅度最大。结合应用EST检索和RT-PCR克隆扩增,分离出桃ROP基因(PpROP)。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PpROP在5℃下表达迅速增强,第5天达到高峰,其丰度明显高于其他处理,LTC处理使PpROP表达维持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抗寒性不同的几个柑桔品种的叶片、枝韧皮部以及种子作样品,研究其生物膜组分与抗寒性的关系。发现叶片膜脂脂肪酸中,亚麻酸、亚油酸及棕榈酸的含量均与抗寒性成极显著相关,亚麻酸/亚油酸、亚麻酸/棕榈酸及脂肪酸不饱和指数亦与抗寒性成极显著相关。枝韧皮部及种子的膜脂脂肪酸亦与抗寒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检测出叶片8种磷脂组分,其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甘油的含量与抗寒性成显著正相关,而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酸的含量与抗寒性成显著负相关,磷脂酰肌醇和双磷脂酰甘油与抗寒性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芒果低温贮藏及其冷害的研究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季作梁  张昭其 《园艺学报》1994,21(2):111-116
研究了我国主产芒果紫花芒的低温贮藏、冷害及其生理生化反应,结果表明,2℃贮藏15天、5℃贮藏34天表现冷害症状;高于8℃未发现冷害。11℃贮藏20天后,开始启动成熟。低温明显地抑制果实的呼吸作用和乙烯释放,从而延迟成熟。果实受冷害后果皮细胞膜透性增大,呼吸作用异常升高,果皮ACC(1-氨基环丙烷羧酸)及多胺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单体敏  金鹏  许佳  李晓安  王雷  郑永华 《园艺学报》2015,42(11):2244-2252
 研究了外源甜菜碱(GB)处理对‘雨花2 号’水蜜桃冷害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 浓度(5、10、20 mmol · L-1)外源GB 处理可有效抑制桃果肉褐变,减轻冷害症状,其中10 mmol · L-1 GB 处理效果最明显。外源GB 处理可减少桃果实冷藏期间细胞膜渗透性增加和丙二醛的积累,抑制多酚氧化 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活性。10 mmol · L-1 GB 处理还能够保持桃果实较高的果肉出汁率、可溶 性固形物、总酚和维生素C 含量,并且提高DPPH 自由基清除率和总还原力。这说明外源GB 处理能减 轻桃果实冷藏期间冷害发生,保持果实营养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高温短时热空气处理对枇杷品质和冷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高温短时热空气处理对枇杷果实冷害和品质的影响,采用45℃热空气2、3、4 h处理采后枇杷(解放钟)果实,分析冷藏(5℃)期间其品质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经45℃3 h热处理的果实冷藏后品质最佳,冷害最轻。该处理能显著降低果实失重率、硬度和果皮难剥离程度的上升,保持较高的果肉出汁率;提高果实冷藏期间超氧...  相似文献   

11.
黄瓜果实不同部位的耐冷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宇瑛  杨静  陈金凤  茅林春 《园艺学报》2009,36(7):1060-1064
 为了研究黄瓜果实采后的耐冷性,'津优1号'黄瓜(Cucumis sativus L.)果实在2 ℃下贮藏9 d后,转移到20 ℃下放置2 d,分别测定果脐(靠近花萼)、中部、果肩(靠近果梗)三个部位的冷害指数、电导率、磷脂酶D(PLD)和脂氧合酶(LOX)活性、膜结合Ca2+含量。黄瓜果实的冷害最初在脐部出现,再逐渐漫延到中部和肩部。冷藏以后的黄瓜果实冷害指数、电导率、PLD活性、LOX活性均呈现为脐部最高,中部次之,肩部最低。与膜结合的Ca2+含量则从黄瓜脐部到肩部逐渐递增。结果表明,黄瓜果实从果肩到果脐的耐低温能力逐渐降低,果实冷害程度与PLD和LOX活性提高和膜结合钙离子浓度下降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茄子果实冷害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余挺 《园艺学报》1998,25(3):303-305
‘杭州红茄’果实在(2±1)℃低温下贮藏6d即出现冷害症状。冷害发生前乙烯释放量较高,而后急剧降至较低水平;SOD活性在此温度下前8d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显著低于(13±1)℃条件下的活性;CAT活性在4d后即迅速降至较低水平;膜透性和POD活性则在冷害发生(第6天)后急剧上升。表明果实冷害的发生是冷害低温抑制SOD和CAT活性、强化膜脂过氧化作用的结果,而POD活性的上升则促进了冷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热激减轻柿果冷害及其与脂氧合酶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罗自生 《果树学报》2006,23(3):454-457
为研究采后柿果实冷害发生机理,探讨热激延缓采后柿果冷害的技术措施,以扁花柿果为试材,研究了经48℃热空气处理3h后,在1℃下冷藏时,热激对柿果冷害、脂氧合酶活性和膜脂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延缓了脂氧合酶活性的上升,其棕榈酸和硬脂酸的相对含量低于对照,而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反而高于对照,并降低柿果冷害指数,但对油酸相对含量则无明显影响。这表明,热激减轻柿果冷害可能与抑制脂氧合酶活性和提高果实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龙眼冷藏适温及其冷害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周云  季作梁 《园艺学报》1997,24(1):13-18
研究了广东省主栽石硖龙眼(DimocarpuslonganaLour.cv.Shixia)品种的低温贮藏、冷害及其生理生化反应,结果表明:0℃下贮藏14天果实开始表现冷害,21~28天发生不可逆冷害,果实受冷害后果皮细胞膜透性增大,呼吸作用异常升高,过氧化氢酶(CAT)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降低,好果率显著下降,贮藏期缩短。在8℃下贮藏21天表现褐变与腐烂。在4℃下贮藏既不表现冷害,褐变也只在贮藏30天以后才开始表现。贮藏中乙烯释放量一直保持低水平,未出现高峰  相似文献   

15.
低温是延长采后果实成熟衰老的有效手段,但是作为冷敏性的桃果实,不适宜低温贮藏容易发生冷害,失去商品价值。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桃果实冷害发生过程相关蛋白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细胞膜、细胞壁代谢相关蛋白以及一些信号蛋白,丰富桃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前仍需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芒果果实冷害过程中谷胱甘肽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季作梁  戴宏芬 《园艺学报》1998,25(4):324-328
‘紫花’芒果果实(MangiferaindicaL.ZhiHua)2℃贮藏15d时发生严重的冷害。贮藏前期,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还原型维生素C(AsA)含量略有上升,说明短期低温胁迫可促使机体提高清除氧自由基能力,以适应不良环境。随冷害时间延长,GSH、AsA含量下降;膜脂过氧化产物(MDA)、膜透性、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和氧化型维生素C(DHA)增加,表明细胞防御能力下降,自由基代谢平衡可能被打破,膜脂过氧化加剧,果实冷害加重。10℃贮藏的芒果,无冷害症状,22d时果实启动成熟,贮藏期间GSH、AsA含量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黄瓜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DNA的克隆及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 从黄瓜叶片组织中获得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Cs-FAD),其序列长度为1 807 bp,编码445个氨基酸,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已经报道的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序列同源性较高,与桃果实的同源性最高(77%)。利用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该基因在绿色组织如茎、叶、卷须里表达量较高,在根、花、果实及种子里也有少量表达。  相似文献   

18.
据《采后生物技术》的一篇研究报告,来自美国、中国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员研究了热处理对桃果实褐腐病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抗病性的诱导作用。热处理被证明为一种能明显降低采后果实腐烂率的有效方法。通常认为,热处理对病原菌繁殖体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能激发寄主的防御机制从而降低果实腐烂率。本试验研究了热处理(40℃热水分别浸泡5分钟和10分钟)对桃褐腐病菌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9.
间歇升温对冷藏桃果实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冷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分析了间歇升温对冷藏大久保桃果实游离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透性及冷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藏(2±1℃)30d及4d货架期(25—28℃)后,升温24h和36h的桃果实未发生冷害,脯氨酸含量在货架期下降;升温12h和对照的果实冷害严重,脯氨酸含量在货架期急剧上升,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前两个处理,冷害越严重,值越大。细胞膜透性与冷害发生及严重程度无关,冷藏期间升温处理果实的膜透性大于对照,货架期结束时,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热处理对桃贮藏期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杨剑平  韩涛 《园艺学报》1996,23(1):89-90
1 目的与材料方法 果实采后热处理是一种较为新颖的贮前处理方法。它可以减少果实腐烂,改善果实品质,并且无毒无污染。桃经热处理后可延长冷藏期,减弱冷害的影响。本研究从膜质过氧化方面分析热处理桃果实在冷藏期间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CAT(过氧化氢酶)的变化,为延长桃的保鲜期及热处理方法在桃果实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