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双进 《作物杂志》2000,16(2):13-15
1997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1770kg/hm2,比世界平均水平2070kg/hm2 低14.9%,比美国2520kg/hm2低30%。据报道,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6600kg/hm2,美国半矮秆品种采用高密栽培单产6000kg/hm2 。我国也有小面积单产4500kg/hm2 的报道,但连续几年稳定单产4500kg/hm2 的品种未见报道,说明选育的超高产品种还不成熟。本文报道了产量结构及产量性状与超高产关系的研究结果,供超高产品种选育和栽培研究人员参考。1 材料与方法本文选择密度、单株有效结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作为模拟寻优因子……  相似文献   

2.
玉米新品种郑单95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凤兰 《作物杂志》2001,17(4):40-40
郑单958是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黄粒玉米新品种,于2000年分别通过河南、河北、山东审定,并通过国家审定。产量表现 1997年和1998年在河南省夏玉米区试中平均单产8370.0kg/hm2 和7692.0kg/hm2,比对照豫玉12增产15.1%和22.4%,两年均居首位。1998年和1999年在国家黄淮海共7省市夏玉米区试中,平均单产8659.5kg/hm2 和8758.5kg/hm2,比对照掖单19增产28.0%和15.5%,1999年河南省夏玉米生产试验平均单产……  相似文献   

3.
梁忆群 《种子科技》2023,(12):26-28
为了探索蒙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中玉米和大豆的最佳施氮水平,2022年以青贮玉米品种铁研53、大豆品种特优蓝宝石为试验材料,采用“2+2”模式,设置玉米带240、270、300、330、360 kg/hm2 5个氮素水平,大豆带30、45、60 kg/hm2 3个氮素水平,配置15个处理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施氮240 kg/hm2的产量最高,大豆施氮30 kg/hm2的产量最高,该处理小区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综合分析得出,玉米施氮240 kg/hm2、大豆施氮30 kg/hm2为蒙山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最佳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4.
于2019—2020年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农科所以登海605(DH605)为试验材料进行大田试验,在统一氮、磷肥用量(N 225 kg hm–2、P2O5 110 kg hm–2)的条件下,设置5个K2O施用量,分别为0 kg hm–2 (K0)、150 kg hm–2 (K1)、225 kg hm–2 (K2)、300 kg hm–2 (K3)和375 kg hm–2 (K4),研究连续多年秸秆还田条件下施钾量对夏玉米籽粒产量、养分吸收转运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籽粒产量, 2年均在225 kg K2O hm–2时增幅最高, 2019年和2020年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3.64%和15.27%;施钾显著提高了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及干物质向穗部转运的强度,促进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提高玉米氮、磷、钾积累量及花后氮、磷积累比例,但当施钾量>225 kg hm–2时增效降低。...  相似文献   

5.
苏玉 (糯 )4号原名98W4,是江苏沿江地区农科所谢孝颐研究员主持选育的早熟糯玉米杂交种,2002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  产量表现   该组合1999~2000年参加者江苏省特用玉米区试,鲜果穗平均单产分别为12756.0kg hm2 和11875.5kg hm2,比对照种增产4.5%和11.2%。2001年参加江苏省特种玉米生产试验,鲜果穗平均单产14199.0kg hm2,比对照增产12.08%。鲜子粒平均单产9180.45kg hm2,比对照增产27.46%,……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玉米继续增产增收,本文对1999—2018年间中国玉米品种遗传增益和产量提升潜力展开研究。以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二十年间国审玉米品种的遗传产量增益和产量潜力进行分析:20年间中国共通过审定了933个国审玉米品种,平均单产9984.9 kg/hm2,国审品种年遗传产量增益速率185.73 kg/hm2。二十年间,中国玉米平均实际单产为5432.96 kg/hm2,实现了国审玉米品种产量潜力的54.41%。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与实际单产之间回归方程为y=0.3728x+1710.5,当国审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单产每增加1 kg/hm2,全国玉米实际单产增加约0.3728 kg/hm2。  相似文献   

7.
国审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晋遗31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海生 《作物杂志》2011,27(1):121-122
晋遗3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中品661为母本,高蛋白品种早熟18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2007年参加国家区试,平均产量2889kg/hm2,比对照增产7.1%;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46.5kg/hm2,比对照增产6.5%;2002年在陕西省引育中心区试点,最高单产4707kg/hm2。蛋白质含量最高41.95%,脂肪含量最高23.62%,属蛋白质脂肪兼用型品种。该品种抗SMVⅠ、SMVⅢ和大豆灰斑病,适合我国北方春大豆晚熟区春播和黄淮海夏大豆区夏播。其主要优点是:产量高,品质优,适应广,综合抗性好。  相似文献   

8.
玉米品种吉单669是以自选系吉D821为母本、自选系A002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单交种。2017-2018年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1421.8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3.7%;2018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1053.5kg/hm2,比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2.6%。该品种于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主要特点是丰产性好,米质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适宜东华北中晚熟春玉米区种植。  相似文献   

9.
明确我国主要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系)需硫量与籽粒产量和硫含量的关系,为我国小麦合理施用硫肥和丰产优质绿色生产提供依据。于2017—2020年在我国西北旱地小麦种植区(旱作区)、华北小麦玉米轮作区(麦玉区)和南方水稻小麦轮作区(稻麦区)进行田间试验,以各麦区主栽高产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各区域主栽小麦品种(系)的籽粒产量、硫含量和需硫量及其相互关系。旱作区、麦玉区和稻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系)产量范围分别为4.1~6.9、6.2~9.3和4.4~7.1 t hm–2,平均为5.9、8.1和5.9 t hm–2;籽粒硫含量范围分别为1.73~2.27、1.59~2.01和1.42~1.73 g kg–1,平均为1.98、1.78和1.53 g kg–1;同一产量水平下不同小麦品种(系)籽粒硫含量差异显著。旱作区、麦玉区和稻麦区主栽小麦品种(系)的需硫量分别介于3.7~5.3、3.1~4.2和2.1~6.1 kg Mg–1;,平均为4.5、3.7、3.7 kg Mg–1  相似文献   

10.
石玉9号是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玉米杂交种,该品种表现中早熟、高产、抗倒、抗病,适合在河北省夏播玉米区推广种植。1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石玉9号是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利用海55做母本,W314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早熟玉米新品种,省区试原代号为石玉5502。2008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在已委托辽宁东亚种业有限公司推广和种子销售。2选育结果2.1产量表现2002年参加品种观察鉴定试验,平均单产10556.4kg/hm2,居1466个参试品种第1位,比对照邢抗2号增产24.1%;2004年参加河北省玉米高密组筛选试验,平均单产9550.5kg/hm2,比对照邢抗2号增  相似文献   

11.
巴单3号是由巴盟农研所玉米组用mo17作母本,自选系816自交系作父本杂交选育的中晚熟杂交种.1998年12月通过内蒙古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选育过程从1985年开始,我所以玉米品种金皇后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选育,于1991年获得稳定自交系816。该自交系株形紧凑,茎粗叶阔,株高230cm,#位高110cm,植株叶21~22片。雄穗发达,花粉量大,配合力高,抗逆性强。巴单3号1994年在参试的230份组合中以16380kg/hm2的高产名列前茅,比对照中单2号增产24.1%。1997年参加内蒙古区试,平均单产10966.35kg/hm2,比对照掖单12增产10.4%,比中单2号增产5.6  相似文献   

12.
李佩华 《作物杂志》2014,30(1):159-160
西薯1号是西昌学院选用凉薯97/5033349亲本杂交组合选育出的中晚熟马铃薯新品种,该品种2009年参加四川省区试预试,鲜薯平均单产23055kg/hm2,比对照米拉增产40%,增产达显著水平,居中晚熟组第1位;2010年参加四川省区试,鲜薯平均单产21435kg/hm2,比对照米拉增产23%,增产达显著水平,居中晚熟组第3位;2011年参加四川省区试,鲜薯平均单产22410kg/hm2,比对照米拉增产6.3%,增产达极显著水平,居中晚熟组第2位。西薯1号具有杭晚疫病、较杭病毒病、生长势强、结薯集中的优点,且品质十分优异,其淀粉含量高、还原糖含量极低,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攻关试验验收测产,单产为46905kg/hm2,同时大面积高产示范栽培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特用大豆吉育116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2006年以吉林小粒6号为母本、吉育10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小粒型大豆新品种,该品种平均百粒重7.7 g,蛋白质41.4%,脂肪18.2%,适合生产芽豆、纳豆,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表明对大豆花叶病毒1号株系、3号株系均中抗,中抗大豆灰斑病。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508.8 kg/hm2,较对照增产5.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724.9 kg/hm2,较对照增产10.6%。于2020年通过吉林省品种审定,适于在吉林省东部早熟区有效积温≥2 200℃以上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夏玉米生产中水氮投入不合理,缺少综合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及土壤硝态氮含量对水氮优化管理模式评价的问题,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博弈论组合赋权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TOPSIS法建立模型对水氮减量方案进行综合评价,为关中平原夏玉米节水节肥环保增效的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于2018—2020年在陕西杨凌开展水、氮二因素裂区田间试验。设置3个灌溉处理,以传统灌水量(800 m3 hm–2,W2)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50%(400m3 hm–2,W1)和减100%(0 m3 hm–2,W0)。每个灌溉量下设5个施氮梯度,以传统施氮量(300 kg hm–2,N300)为对照、在此基础上减25%(225 kg hm–2,N225)、减50%(150 kg hm–2,N150)、减75%(75 kg hm–2,N75)和减100%(0)。分析不同水氮减量处理夏玉米产量、氮素利...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豆杂种优势是提高中国大豆单产的主要途径之一。而选育高产大豆杂交新品种对中国大豆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皖杂豆5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W1101A’,恢复系为‘MR1312’。2017-2018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498.70 kg/hm2,较对照‘中黄13’平均增产8.49%。2019年参加安徽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60.75 kg/hm2,较对照‘中黄13’增产6.06%。2020年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皖审豆20200009。其主要特点是高产优质,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等地区作夏大豆种植。大豆新品种‘皖杂豆5号’的选育和推广对中国大豆单产的增加、国产大豆的振兴和豆农的增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粮食高产是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问题,1988年在印度召开的高产研究座谈会,1990年8月在日本召开的14届国际土壤学会议上,高产研究也作为会议主题之一。新中国建立50年来,我国政府对粮食高产一直十分重视,奖励一些粮食高产研究者,目前不少省、市在部分地区正开展“吨粮田”(即产粮15t/hm2),双千田(粮食产量过7.5t/hm2,产值15000元hm2)为中心的农业生产发展迅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作物高产技术种类繁多,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地区间生产力差异很大,1990年白银市玉米单产高达8798kg/hm2,隰县为7299kg/hm2,而府谷县谷子单产只有429kg/hm2,大豆只有250.5……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花生低产原因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吉林省继玉米、水稻、大豆之后的第四大作物,近年来种植面积在1万hm2以上。2007年花生种植面积1.002万hm2,占全国的2.54%、东北地区的43.9%,跃升为东北地区花生种植第一大省。但长期以来单产偏低,2007年仅为2196kg/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304kg/hm2,更低于高产省份如山东省的4120kg/hm2。为此对吉林省花生产量徘徊不前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多年的田间调查,并制定出了一套高产栽培技术。1低产的主要原因1.1品种老化、退化、杂化现象严重吉林省花生产区位于东北高纬度地区,无霜期140d左右,十年九春旱,春旱特别严重。因此,选择花生品种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直播花……  相似文献   

18.
明确吉林省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叶片氮含量与光合特性对不同氮素用量的响应趋势,对东北地区玉米高产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以20世纪70年代年以来吉林省大面积推广应用的6个代表性品种为研究对象(1970s:吉单101、中单2号; 1990s:四单19、吉单159; 2010s:先玉335和农华101),在大田条件下共设置4个氮素水平(0、125、250和375 kg hm–2),分析了氮素施用量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产量、叶片氮含量及光合特征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氮水平下玉米籽粒产量均随品种更替而提高,现代品种在较高氮水平下(≥250 kg hm–2)产量优势更明显,各处理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单穗粒数和粒重同时增加的结果。当施氮量不高于250 kg hm–2时,各年代玉米品种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现代品种显著高于老品种,当施氮量为375kghm–2时Pn均显著降低,降低幅度表现为老品种高于现代品种。而吐丝至蜡熟期, P  相似文献   

19.
冉敬才 《作物杂志》1995,11(5):29-29
玉米半膜侧栽技术的应用冉敬才(四川省酉阳县农业局648800)酉阳县于1986年试种全膜直播玉米成功,到1992年累计推广面积1.7万hm2,年均0.28万hm2,平均产量4483.5kg/hm2,比当地露地栽培玉米增1974kg/hm2,增产78....  相似文献   

20.
间作和施氮是提高饲草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措施,然而,在西北旱区青贮玉米-豆科作物间作系统的适宜施氮量尚不明确。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3个种植方式(青贮玉米-拉巴豆间作,silagecorn/Dolichos lablabintercropping,SL;青贮玉米-秣食豆间作,silagecorn/foddersoybeanintercropping,SF;青贮玉米单作,silage corn monoculture, S)和4种施氮水平(N1:0 kg hm–2; N2:120 kg hm–2; N3:240 kg hm–2; N4:360 kg hm–2)。分析种植方式和施氮水平对饲草作物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探索适宜西北旱区的玉-豆间作组合及施氮量。结果表明,与S处理相比, 2019年和2020年SL处理的干草产量分别显著增加8.94%和8.68%,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显著增加12.28%和8.90%。间作较单作显著提高了饲草作物的粗蛋白和粗灰分含量,显著降低了淀粉和中性洗涤纤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