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农业科学》2014,(4):84-88
建立了粮油食品中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用三氯甲烷提取,经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氯甲烷反萃取净化,定量浓缩后采用HPLC-MS/MS测定。两种目标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0.2~100 ng/mL,相关系数(r)大于0.99,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检出限分别为1.5μg/kg和1.0μg/kg,不同样品基质加标回收率范围为70.6%~98.9%,相对标准偏差(RSD,n=6)不大于10%。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和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适用于粮油食品中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在获得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基础上,通过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种在室温下(25℃)快速、定量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方法。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检测时间仅30 min,检出限为0.3μg/kg,线性范围0.5-10μg/kg,回收率为76.7%-104.2%。应用此方法测定了16份小麦、玉米等谷物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其中小麦9份、玉米7份,检出率为69%,含量在5.12-400.02μg/kg,其中2份样品为阳性。同时该ELISA检测结果与LC-MS/MS的验证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因此,该新型快速、定量的ELISA技术对小麦、玉米样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大范围筛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建立简便易行、快速准确检测中药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的方法,对107个中药样品中的玉米赤霉烯酮毒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在5~1 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LOD)为25.7μg/kg,回收率82.4%~92.8%,RSD2.4%~8.8%。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法简便快速、通用性强、结果准确可靠,可满足不同基质中药中玉米赤霉烯酮毒素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正1玉米赤霉烯酮危害:种猪对玉米赤霉烯酮非常敏感,且不同生理阶段公、母猪的中毒症状有别。玉米赤霉烯酮可导致反刍家畜排卵减少,发情周期延长或长期不发情,受胎率下降,流产。还可引发牛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减少、繁殖性能下降和处女母牛乳腺增大等症状。防控措施:对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的饲料或原料进行有效的处理,主要还是依靠防霉来控制其危害。玉米赤霉烯酮的脱毒主要有物理吸附法和生物转化法两类。物理吸附法:用各种吸附剂吸附玉米赤霉烯酮,以达  相似文献   

5.
应用本实验室研制的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抗玉米赤霉烯酮单克隆抗体建立的竞争间接ELISA方法对江西省部分猪场的45份猪全价饲料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67%样品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大于100 ng/g,4份样品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含量超过国家限量标准100 ng/g。  相似文献   

6.
玉米赤霉烯酮是由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粉红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分泌的真菌毒素,可污染多种谷物和饲料。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畜禽食用后可引发慢性中毒或繁殖技能障碍,严重影响畜禽机体健康。本文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常用检测技术进行总结和概述,以期为建立精准、灵敏的饲料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提供理论参考,更好地促进饲料业绩畜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进入多雨潮湿季节,由于保管不当或其他原因致使玉米等饲料发生霉变,动物食用后极易发生多种霉菌、毒素的中毒,其中玉米赤霉烯酮中毒最为普遍,并且危害也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对1 655个饲料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采取酶联试剂盒初筛和液相色谱法验证2种形式。结果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在乳猪配合饲料和青年母猪配合饲料中超标相对较严重,超标率分别为8.3%和5.1%。饲料产品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程度在不同地区中有明显差异,华北地区乳猪配合饲料超标率达到16.1%,而东北地区的乳猪配合料超标率为1.1%。不同企业规模的饲料产品受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程度同样存在差异,中小企业的超标率明显高于大企业。  相似文献   

9.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很强,在谷物和配合饲料中经常会出现,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畜禽往往会出现食欲降低、生长迟缓和免疫抑制等症状,长时间持续中毒就会对母畜的繁殖机能产生较大危害,公畜也会表现出"雌性化"的一些特征。文章简单综述了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繁殖机能、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玉米赤霉烯酮浇根处理可促进棉花早现蕾。内源激素检测表明,外施玉米霉烯酮能够增加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玉米赤霉烯酮能够促进棉花提早现蕾可能与其提高花芽分化期细胞分裂素含量,降低脱落酸含量,改变了棉花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1.
玉米赤霉烯酮作为一种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谷物和饲料中,严重影响人和动物的健康,文章就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的影响及防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玉米赤霉烯酮污染饲料对人、畜造成巨大威胁,因此,对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水平的提高已不容忽视。为玉米赤霉烯酮监控提供灵敏、可靠的分析方法和试验数据,对其提纯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纯化条件,以二氯甲烷和NaCl溶液为提取剂,湿填硅胶柱为富集净化柱,用6 ml的甲醇溶液洗脱,采用HPLC进行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快速、简单、灵敏、有效的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将玉米赤霉烯酮与羧甲氧基胺半盐酸盐反应,合成半抗原ZEN-oxime,通过活泼酯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玉米赤霉烯酮人工抗原,以人工抗原ZENBSA免疫BALB/C小鼠,取该鼠脾细胞与SP 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和克隆,得到了1株能稳定分泌抗玉米赤霉烯酮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3D10。3D10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M,其轻链为Kappa链。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腹水通过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效价在1×10-6以上。该单克隆抗体对玉米赤霉烯酮的IC50为225 ng/ml,除与玉米赤霉烯酮结构类似物有一定的交叉反应外,与其他参试真菌毒素均无交叉反应。所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可用于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初筛和定性检测。  相似文献   

14.
动物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检测动物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建立酯联免疫检测法(ELISA).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回收率范围为67%~99%,其最低检出限为0.1 μg/kg;以建立的ELISA法对随机添加的35个普通动物饲料样本进行分析,并以HPLC法对同一批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回收率相关系数为0.956 1.证明建立的ELISA检测方法适合动物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玉米赤霉烯酮浸种(24 h)提高了玉米幼苗的抗寒性。在低温处理中,玉米赤霉烯酮浸种使玉米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值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较高,游离脯氨酸含量升高,可溶蛋白含量较稳定。0.1 mg/L 浸种所产生的抗逆效果均优于0.01 mg/L。  相似文献   

16.
自京郊分离的玉米赤霉菌(Fusarium roseum graminearum)BAU-z 8菌系的培养物(大米培养基)中提出了一种具有动物雌性激素作用的物质。根据其熔点、紫外和红外光谱等理化性质,被鉴定为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一公斤大米制备的培养基经接种发酵后,可提出1.4克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晶。本文报导了玉米赤霉菌的选育和培养,玉米赤霉烯酮的提取、纯化的方法,以及有关玉米赤霉烯酮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试验表明,玉米赤霉烯酮可显著刺激小白鼠子宫增重和促进北京鸭生长。幼令小白鼠经用玉米赤霉烯酮油剂皮下注射,三天后剖检,其子宫鲜重可达对照者4—5倍,甚至7倍。北京鸭于填鸭开始时,每日口服含0.7mg 玉米赤霉烯酮胶囊,10天内其平均体重比对照者增约16.5%(P<0.01)未发现副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已渡过春化的冬小麦生长锥中也存在类似玉米赤霉烯酮的物质,其生长锥的乙酸乙酯抽提液经薄板层析后,在硅胶薄板层析谱上有和玉米赤霉烯酮相同 R_f 值的兰萤光斑点,并可被 FeCl_3显紫红色。可是经含100ppm 玉米赤霉烯酮的 NaHCO_3水溶液浸种处理的冬小麦,于常温、长光照下分别播种于温室...  相似文献   

17.
用硅胶薄层层析扫描法检测了大麦品种安特13(冬型)、V—24(半冬型)、85G63(春型)由生长锥未伸长至雌雄蕊分化8个时期茎尖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发现不同品种或不同处理玉米赤霉烯酮的动态有差异;不同品种各处理二棱初至三联期间皆有一玉米赤霉烯酮含量高峰,此阶段可能在发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13个市县,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主要产区共分离到214株镰孢菌株,其中分离频率最高的是禾谷镰孢菌(58.1%)。镰孢菌株产生玉米赤霉烯酮(ZEN),具有较强生物毒性,对人畜有很强的毒害作用,因此检测作物中玉米赤霉烯酮含量是十分必要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特异性分析结果显示,抗-ZEN单克隆抗体与ZEN、α-玉米赤霉醇、β-玉米赤霉醇和β-玉米赤霉烯醇结合率分别为100%、188.7%、43.9%和25.6%,而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黄曲霉毒素的结合率则均小于1.0%,由此证明试验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以该单抗为依据建立的ELISA检测法,检测限为0.4 ng/m L,检测区间为0.4~25.00 ng/m L,曲线回归方程y=-0.7673x+3.1318,与相似毒素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回收率在79%~112%之间。用ELISA产毒能范围在0.27~1.61μg/L,其中有6株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菌株具有产毒能力。研究结果说明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玉米赤霉烯酮。  相似文献   

19.
用免疫学方法检测了冬小麦和棉花开花期间雄、雌蕊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发现随雄、雌蕊的发育进程,其中的玉米赤霉烯酮含量逐渐增多,开花当时达高峰;冬小麦的种胚形成过程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比开花后稍有增长,籽粒在成熟时大量积累淀粉,此时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下降到最低点。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西安地区羊奶的成分和霉菌毒素污染状况,采集了西安市70批次生鲜羊奶样品和30批次羊奶粉样品,利用Milkscan乳成分测定仪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羊奶的质量指标(蛋白、脂肪和体细胞数)和霉菌毒素污染状况(黄曲霉毒素M1、赭曲霉毒素A、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结果表明:1)生鲜羊奶的乳蛋白、乳脂肪和体细胞数平均为3.6%、4.1%和116.9万cells/mL;2)黄曲霉毒素M1、赭曲霉毒素A、α-玉米赤霉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在生鲜羊奶中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分别为98.1%和12.4 ng/kg、80%和96.6 ng/kg、77.1%和74.5 ng/kg、80.0%和36.2 ng/kg,在羊奶粉中检出率和平均含量分别为100%和57.3 ng/kg、37.0%和37.1 ng/kg、60.0%和59.8 ng/kg、100%和97.1 ng/kg,所有样品中霉菌毒素含量都处于痕量水平,远低于黄曲霉毒素M1的国家限量(500 ng/kg);3)黄曲霉毒素M1显著影响乳蛋白含量(P<0.01),α-玉米赤霉烯醇也显著影响体细胞数(P<0.001),玉米赤霉烯酮和α-玉米赤霉烯醇、乳蛋白与乳脂肪间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果显示,目前西安地区羊奶质量在安全范围,但霉菌毒素污染的风险还应引起人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