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2000年开展了旱地小麦集水补灌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小麦适时有限补灌、选用抗旱节水生态型品种、适宜的播期密度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乖水分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该项研究为旱地小麦由被动防旱转向主动抗旱提出了新的思路,是旱地小麦进一步提高单产的战略性措施。  相似文献   

2.
靖华  王裕智 《小麦研究》2005,26(4):31-36
在山西洪洞建立了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农田下垫面产流场,对不同下垫面的自然降雨产流及早地小麦集水补灌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的27次降雨中,不同下垫面的产流量存在较大差异。农膜、公路、农田小路和农田下垫面的产流系数分别为81.4%、73.6%、41.6%、2.7%。旱地小麦集水补灌研究表明:旱地型品种应作为集水补灌旱地小麦的主干品种:补灌量愈大产量愈高,拔节期补灌优于扬花期;同一补灌量集中补灌优于分次补灌;不同播期密度在集水补灌条件下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该项研究为开展集水工程及集水补灌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旱地高产麦田的高产潜力,在莱阳市冯格庄的旱地高产麦田研究了补充灌水对旱地小麦生育后期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对旱地小麦旗叶碳代谢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叶片和茎部可溶性糖、蔗糖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单峰曲线变化。W4由于继续补灌导致灌浆前期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低。W2处理籽粒灌浆期间,营养器官糖含量供应稳定,为籽粒淀粉积累提供足量的合成底物。在W2水平下,旗叶的磷酸蔗糖合成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达到最高。表明通过一定农艺措施改造的旱地高产麦田有较强的蓄水保墒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旱地不旱"。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在5.33 hm2玉米、1.33 hm2谷子田里新用了膜侧播种技术,谷子颗粒饱满,玉米茎秆粗壮”,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窑子头乡青圪塔村种粮户王艮山说。得益于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创新的膜侧播种技术,增产是肯定的。三安生物科技公司提供生物肥料,嘉源易润工程技术公司建设集雨窖和喷灌设施,联合创建下,山西省岢岚县三井镇焦山村红芸豆有机旱作示范区以“软体雨窖+节水补灌+抗旱良种+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实现了当地红芸豆种植由特向优。入选第二批山西供粤港澳的“圳品”评价许可后,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旱地高产麦田的高产潜力,在莱阳市冯格庄的旱地高产麦田(曾多次创出旱地9 000 kg/hm2以上产量)创造条件研究了补充灌水对旱地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衰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对旱地小麦旗叶衰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增大了旱地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在W2水平下,在灌浆的后期延缓了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降低了旗叶丙二醛的含量,增加了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延缓了旗叶的后期衰老,并达到了高产水平9 310.20 kg/hm2.继续增加补灌次数,旗叶的SOD、CAT和POD活性增幅不大,在灌浆后期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该试验条件下,W2产量最高.继续增加补灌次数,产量开始下降,甚至低于对照处理,表明通过一定农艺措施改造的旱地高产麦田有较强的蓄水保墒能力,一定程度上达到"旱地不旱".  相似文献   

6.
针对陇中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旱薄相连产出低,经济发展缓慢较贫困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降水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展开研究,明确了陇中丘陵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对策,选出了该区各类作物的主栽良种和搭配良种。总结提出了主要作物的规范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确定了陇中丘陵区主要作物的最佳集雨补灌方式,高产高效补灌时期和适宜补灌量;完善了抗旱保苗先进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7.
基于北方旱区“十年九旱”、“十田九旱”的地域特点和“春旱秋雨”的气候特征,提出“在旱平地上,结合作物播种,采用双沟覆膜技术,在4~9月份集雨聚水、截流蓄存,实现多雨时蓄水,天旱时补灌”。这不仅大幅度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增进了农田水分的生产潜力,而且有效地遏制了因地表径流引起的水土流失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限量补灌对旱地高产田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多年创高产旱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补灌处理对旱地高产田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补灌次数和补灌量,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升高,胞间CO2浓度降低,光合功能持续期延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以补灌3水(越冬+拔节+灌浆)处理W4效果最佳,但产量和2水(拔节+灌浆)处理W3没有显著差异。随着补灌次数和补灌量继续增加,W5、W6改善旗叶光合衰退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后期,对产量提高的贡献并不大,相对与2水、3水处理,开始产生负效应,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穗粒数反而下降。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在本旱地高产试验田.拔节期、灌浆期2水补灌120mm的W3处理是最经济高效的补灌方案。  相似文献   

9.
测墒补灌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水分管理的土层深度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济麦22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兖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补灌至目标土层拔节期相对含水量70%和开花期相对含水量75%,以定量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和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花后0~30 d灌浆阶段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群体光合速率、旗叶荧光特性,以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明确测墒补灌达到增产的光合基础及最佳土层。当补灌土层为0~20 cm时,灌水量为50.1~51.2 mm,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冠层光截获率和群体光合速率,以及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各灌水处理中最低;补灌土层为0~40 cm时,灌水量为73.1~93.1 mm,上述前4项指标比补灌深度20 cm时依次提高6.0%~42.4%、8.5%~27.9%、6.7%~14.5%、11.0%~14.6%,同时旗叶ΦPSII和Fv/Fm亦显著提高;补灌深度加大至60 cm(灌水量87.5~105.4 cm)和80 cm(灌水量101.8~115.0 cm)时,这些指标无显著增加。与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一致,籽粒产量也表现为补灌深度大于40 cm的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定量灌溉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补灌深度20 cm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对0~40 cm土层实施测墒补灌,较定量灌溉减少用水26.9~46.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2%~16.7%,灌溉效益增加34.0%~68.1%,说明在类似生态条件下,中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的目标土层为0~40 cm。  相似文献   

10.
覆膜和补灌对杂交谷子产量形成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干旱对杂交谷子的生产限制及耗水与产量的关系尚不明确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降水年型下地膜覆盖与补灌对杂交谷子产量形成与耗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播后40~80 d是杂交谷子需水关键期,拔节时补灌增加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110 mm水分蒸散是提高抽穗期生物产量的充分条件;全生育期耗水400 mm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抽穗期生物产量是籽粒产量形成的基础,产量形成具有"递进决定"的特征,覆膜结合补灌显著提高了抽穗期生物产量。丰水年覆盖条件下或在欠水年,补灌增加了花后干物质量;欠水年雨养花后物质在营养器官中累积,补灌促进了营养器官物质向籽粒转移。补灌下覆膜籽粒增产10.1%~18.6%,比露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0.7%~19.4%。在欠水年,雨养时覆膜下的籽粒产量较露地更低,补灌是显著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丰水年覆膜能显著提高籽粒产量和补灌的增产效应,欠水年补灌的增产效果则优于覆盖。地膜覆盖结合拔节期或抽穗期适量补灌是提高杂交谷子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林祥  王东 《作物学报》2017,43(9):1357-1369
我国黄淮平原水资源紧缺,而且年际间降水量及其时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探明不同底墒条件下补充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及其生理基础,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013—2014和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在播种期0~1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分别为201.5(A)、266.3(B)和317.0mm(C)3种底墒条件下,各设置4个补灌水处理,包括不灌水、拔节期+开花期补灌、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补灌、播种期+拔节期+开花期补灌,研究不同处理冬小麦耗水特性、旗叶光合、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总耗水量和土壤水消耗量均随播种期底墒的提高而增加。在底墒A和B条件下,冬小麦主要消耗降水和灌溉水。提高播种期补灌水平或于越冬期补灌,冬小麦在底墒A条件下对土壤水的消耗量显著增加,在底墒B条件下对土壤水的消耗量显著减少。在底墒C条件下,冬小麦耗水以土壤水为主,其次为降水,再次为灌溉水;播种期或越冬期补灌显著增加生育期总耗水量,对土壤水消耗量则无显著影响。于播种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冬小麦在底墒A条件下可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但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在底墒B条件下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较高;在底墒C条件下,仅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即可获得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播种期和越冬期无需补灌。综上所述,播前底墒是实施冬小麦合理补灌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以云烟87为研究对象,于2018-2019年连续2年研究了烟草还苗期常规灌溉、轻度补灌和重度补灌3种灌溉方式与白膜、转光膜、配色膜和黑膜4种覆膜颜色互作对前期垄体膜下土温、土壤含水率,揭膜时烟株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量和烤后烟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补灌条件下,补灌方式对垄体膜下土温影响较小;在相同补灌条件下,白膜和转光膜升温效果优于配色膜和黑膜;垄体膜下0~15cm土壤含水率表现为黑膜>配色膜>转光膜>白膜,15~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表现为白膜>转光膜>配色膜>黑膜。在相同覆膜处理下,移栽后1~7d土壤含水率随补灌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0~15cm土层上升较显著。互作处理M-Z(轻度补灌+转光膜)揭膜时烟株、根茎叶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烤后烟的产质量表现最好。在襄阳山区采用轻度补灌+转光膜方式可促进烟株大田生育期前期生长发育,提升烟叶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北部垄膜沟植田间集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土高原北部,采用起垄覆膜(垄上覆膜种植马铃薯,垄沟种植谷子)的垄沟间作田间集雨补灌栽培并结合增施氮、磷、钾化肥,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果。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化肥的增产效果和肥料利用率,有明显的集雨增墒效果,同时采用起垄覆膜种植马铃薯与垄沟种植谷子能够合理利用有限的工程集雨,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进行节约化农业经营。  相似文献   

14.
王红光  于振文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2010,36(7):1183-1191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 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 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 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测墒补灌后0~140 cm土层能够达到目标含水量。相同补灌时期, 随补灌水平的提高, 拔节至开花阶段日耗水量增大, 0~120 cm土层贮水消耗量减小, 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增加, 土壤贮水消耗量先增加后减小, 土壤贮水消耗量和降水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相同补灌水平, 由拔节期推迟至拔节后10 d补灌则麦田日耗水量减小, 挑旗期日耗水量增大, 拔节至开花阶段8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 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亦增加, 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不变; 灌浆初期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降低, 株间蒸发量增加; 公顷穗数降低, 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增加。本试验条件下, 在拔节后10 d补灌至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 开花期补灌至70% (2007-2008年度)是兼顾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兰州旱作玉米长期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减产问题突出,本研究旨在以轮作倒茬作物筛选为研究对象,建立合理轮作倒茬制度。引进不同种类、品种的蔬菜作物,试验研究不同播期,不同种植方式,筛选出适宜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结果表明:筛选出了西葫芦、娃娃菜、甘蓝、花椰菜等蔬菜。调整好播期,做好病虫害防治,协调好地膜集雨和集流窖补灌的关系,就可以保证蔬菜出苗率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在兰州半干旱山区种植蔬菜是可行的,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小麦和玉米产值的3~10倍。  相似文献   

16.
华北冬小麦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制定稳产节灌制度,于2007—2016连续10年进行了大田定位试验,研究在冬小麦拔节期灌水基础上,播前底墒、长期不同施氮及生育期降水等对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及水分利用的影响。裂区设计,灌水量为主区,设春灌1次水(拔节期75mm,W1)和2次水(拔节期和开花期各75mm, W2) 2个处理;施氮量为副区,设6个水平,分别为0 (N0)、60 (N60)、120 (N120)、180 (N180)、240 (N240)、300 kg hm-2 (N300)。冬小麦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受播前底墒影响显著,播前2 m土体贮水量越大开花期补灌增产率越小。施氮水平也显著影响开花期补灌增产效应,随着定位试验年限的增加,N0和N60处理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年下降,从第6年开始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基本丧失。在足墒播种和正常供氮(施氮量不低于120kghm-2)条件下,开花期补灌的增产效应还受冬小麦生育期有效降水量的影响,尤其是拔节–开花期的有效降水量。开花期补灌增产率随生育期以及开花后的有效降水量的增加而降低。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大于25.3 mm时,开花期补灌没有显著优化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生物量、收获指数等产量性状,最终增产不显著;此情景下,拔节期灌1次水(75 mm左右),即可在维持较高产量的前提下,降低耗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稳产与节水协同。本研究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在足墒播种、施氮量不低于120 kg hm-2、拔节期灌水前提下,拔节–开花期有效降水量可作为开花期灌水与否的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限量补灌对旱地冬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响应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青麦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个灌水处理下旱地冬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参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变化.采用开放式气路测定了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等相关指标,并通过非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进行模拟,得出了旗叶光响应曲线的特征参数.结果表明,在补灌小于两水的情况下,旗叶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都随着补灌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均以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W3)的处理最高,而胞间CO2浓度、水分利用效率随着补灌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在补灌三水的情况下,在拔节水60 mm+孕穗水60 mm+灌浆水60 mm(W4)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都明显小于补灌一水和两水的处理,而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却明显大于补灌一水和两水的处理,同时水分利用效率也是所有处理中最低的,表明过量的补灌对旱地小麦灌浆期旗叶的光合作用有消极作用.产量虽然以W3处理的产量为最高,但是除去对照处理,其他4个处理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以拔节水60 mm(W1)的处理为达到旱地冬小麦高产的最佳补灌模式.  相似文献   

18.
豫西旱地冬小麦农田耗水特征及调控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降水年型的耗水特性特征与水分调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降水年型,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的耗水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即抽穗-成熟期为冬小麦的耗水高蜂期,且前期耗水满足不了需求,后期也仅在丰水年满足耗水需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储水保水,同时节约用水,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在水分调控方面,免耕、深松、补灌、覆盖是目前旱区行之有效的蓄水节水保水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微喷补灌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冬小麦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昕楠  林祥  谷淑波  王东 《作物学报》2019,45(6):879-892
黄淮海麦区水资源短缺,探明畦灌和微喷补灌对麦田土壤物理性状及冬小麦耗水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调节的差异,可为该地区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2016—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设置畦灌和微喷补灌两处理,研究其对麦田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田间持水率,及冬小麦各生育阶段棵间蒸发量、蒸腾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补灌处理与畦灌处理相比, 0~20 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田间持水率增加;冬小麦返青后春季分蘖明显减少,返青至拔节期的棵间蒸发量和蒸腾量及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均显著减少;籽粒产量无明显变化,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说明微喷补灌可以改善麦田土壤物理性状,优化冬小麦群体结构,通过减少棵间蒸发和植株无效蒸腾降低麦田耗水量,从而在维持高产水平的同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为高效利用灌溉水资源,提高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年型各生育期(阶段)有限补灌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年型(正常和干旱)条件下:各生育阶段灌水处理的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水分经济效率均表现为冬前灌水>春季灌水>后期灌水;各生育时期灌水处理的平均产量和灌溉水水分经济效率均表现为冬水>孕穗水>拔节水>扬花水>返青水>起身水>灌浆水>对照(不补灌),水分利用效率为冬水>孕穗水>扬花水>返青水>起身水>拔节水>灌浆水>对照(不补灌)。降雨正常年型各生育阶段灌水处理的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干旱年型,而干旱年型灌溉水水分经济效率却高于正常年型。此项研究同时明确了各生育期灌水处理的土壤水分动态。该项研究为发展半旱地农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