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而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是其基础性要素,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新型城镇化科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阐述了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内涵,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两者发展失调的原因,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方式和成熟标志,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攻坚期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起步期。本文旨在梳理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典型模式,对其发展路径、政策措施、发展特点进行分析,试图为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9):191-195
培育和发展人口城镇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农业人口城镇化,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附加在不同身份上的权利和福利的转变,面临着农业人口城镇化巨大的成本考验。以泰安市为例,测算农业人口城镇化的成本,构建合理的成本分摊机制,为制定有针对性地推进农业人口城镇化的公共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郑佳宁 《乡村科技》2020,(10):55-56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农民即人口的城镇化,实现人在城镇定居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城市化。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乡村不应只是作为城市发展的后备资源库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建设用地等,不应单纯依靠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乡村发展,而是应重视激活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是否协调,是判断新型城镇化发展健康与否的关键要素。根据城镇化内涵,建立长春市2006~2015年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结果表明,2006~2015年,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指数连续上涨;2008~2010年,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率与人口城镇化相比明显加快,且于同年赶超人口城镇化指数,发展类型由土地滞后型变为人口滞后型;2010年以后,两者的增长速率接近且总体相对平稳,协调发展程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衰退进展为2015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长春市人口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优化路径,以期为长春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市民化是提升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抓手。李克强总理在2021 年政府工作报 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基数巨大,传统的向大、中型城市转移的异地市民化路径无法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的 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进而影响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的本质内涵,概述推进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现实驱动力、面临的困境,从“观念转变”、“产业支 撑”、“制度创新”、“强镇扩权”四个方面探索中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原地市民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目前已顺利完成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为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此为背景,并以产业集聚型小城镇义乌市佛堂镇为例,从人口吸引、产业支撑、空间拓展、体制创新四个方面分析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机制,由此提炼出基于产业集聚的佛堂镇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以期为次轮小城市培育和其他地区共性小城镇的城镇化转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选取17 个指标构建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黑龙江 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当前黑龙江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社会城镇化变 化幅度不大,人口城镇化增长较快,生态、经济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应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 保障体系、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王重玲 《农学学报》2020,36(7):151-157
通过构建经济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可供水资源承载力、建设用地承载力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模型来综合测度研究区五市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从而与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银川市与石嘴山市实际城镇化发展水平大于理论城镇化发展水平,且城市人口潜力指数大,具有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2)吴忠市、中卫市和固原市实际城镇化水平小于理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发展水平偏低,且人口潜力指数较小,不具备吸纳外来人口的能力。以此为依据,从而为不同人口密度等级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1)对于人口极密集区与密集区,一方面应加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人口市民化进程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2)对于人口中等区,一方面,加强中心城市的拉力作用,另一方面,创造农村推力作用,着力解决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3)对于人口稀少与极稀区,一方面应鼓励就地城镇化,另一方面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本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环境城镇化、设施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度6个方面对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发现: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南昌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鹰潭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南昌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区,赣州市、九江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高水平区,吉安市、宜春市、新余市、景德镇市和上饶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低水平区,抚州市、萍乡市和鹰潭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低水平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建立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环境城镇化、设施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度6个方面对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并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研究发现:江西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南昌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鹰潭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最低;南昌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区,赣州市、九江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高水平区,吉安市、宜春市、新余市、景德镇市和上饶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较低水平区,抚州市、萍乡市和鹰潭市为全省新型城镇化低水平区。  相似文献   

13.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能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能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化生产和组织化经营,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市场化水平。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能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合理空间和资源,有助于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就地市民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二者协调发展,可推动河南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契机,通过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影响效应调整其作用路径,可更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法】基于 2010—2021 年珠三角地区的市域面板数据,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农民收入的动态演进趋势,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研究期内,珠三角地区农民收入水平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仍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房屋出租等财产性收入成为重要来源,市域间农民收入水平的绝对差距在扩大,农民收入向高值区扩散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新型城镇化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中经济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最强。然而,目前珠三角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仍存在城镇化质量不高、供需不匹配、城乡收入差距大、土地资源紧缺等问题。【结论】建议珠三角各市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时,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坚持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非农产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城镇化的农民增收效应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对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城镇化质量的真实水平,有助于发现影响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制约因素。文章在梳理、解读新型城镇化时代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人口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城乡统筹等6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安徽16个地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并依据指数值进行排序。结果表明,安徽16个地市在社会发展、人口发展两个维度的指数差异最为明显,社会发展指数最高的合肥市是排名最低宿州市的12倍,人口发展指数最高的铜陵市是排名最低亳州市的9.4倍;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指数值最高的是合肥市,最低的阜阳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在地理分布上存在着东部高而西部低的区域差异。依据SPSS软件对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安徽16个地市划分为四类:城镇化高质量地区、城镇化较高质量地区、城镇化中等质量地区、城镇化低质量地区。建议政府从加强城镇之间的协调发展、积极稳妥做好"人"的城镇化、加快产业转型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安徽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绿色城镇化的逻辑框架构建适用于三大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评价系统,选用熵值赋权法在测算指标熵权的基础上,计算并对比三大城市群及其内部48个地级城市的人口、经济、土地、社会、绿色及其综合城镇化发展得分,基于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模型划分其协调发展程度。结果表明,珠三角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最高,京津冀次之,长三角相对最弱,三大城市群目前均处于人口城镇化发展优势最为强盛,而绿色城镇化发展最为薄弱的状态;北京人口与社会城镇化,上海经济、土地与绿色城镇化发展位居首位,广州市、深圳市、天津市、合肥市、杭州市、南京市等省会城市也位于前列,邯郸人口城镇化、宣城经济城镇化、池州土地与社会城镇化、承德绿色城镇化发展最弱;珠三角新型城镇化处于轻度失调衰退阶段,京津冀与长三角处于中度失调衰退阶段,其内部仅北京市、上海市处于初级协调阶段、深圳市为勉强协调类型,其余均处于失调类型,且中度失调的城市比重最大;三大城市群综合新型城镇化与其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类似、不均衡特征显著,长三角以上海市为核心的东半部新型城镇化及其协调发展度强于西半部;珠三角以广州市-深圳市为分界线的东部优势强于西部,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格局;京津冀以京津为双核心的范围区域发展潜力明显强于周边范围地域。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研究了当前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针对城乡混杂地区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具体问题,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混杂地区城镇化创新发展模式。结合汕头这一典型区域的实际情况,研究解决该地区农村人口市民化问题和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国外城镇化发展的3种模式为出发点,分析了中国当前城镇化道路在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方向上进行的探索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后指出,基于人口、土地、环境的约束,城乡统筹与人口、土地、工业三者并进的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及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区域城镇化进程中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以茂名市5个区市为研究对象,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城镇化等4个方面,构建了城镇化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对研究区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综合测度。研究发现:2015年茂名市城镇化质量存在地区差异,市辖区的城镇化质量高于县级市;人口城镇化是茂名市城镇化发展的短板;各地区城镇化质量内部各子系统的发展并不协调。  相似文献   

20.
定量研究人口与土地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协调发展程度,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是实现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构建土地与人口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1990-2014年城镇化进程中人口与土地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1990年以来,河南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指数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分别提高了0.660、0.682,且从2006年开始,土地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人口城镇化指数增长速度,与人口城镇化指数的差距逐渐缩小,系统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由1990年的轻度失调阶段达到了2014年的初级协调发展水平。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河南省政府应紧紧围绕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配套措施建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管控,同步推进国土综合整治,着力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