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宽甸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是我省柞蚕生产重点县之一,现有柞蚕园60万亩,全县22个乡镇,有18个乡镇放养柞蚕。近两年来,由于县里采取整合林业、水利资金,用于柞园建设,县民宗局从2012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投入200万株柞苗,进行柞园建设,加之蚕民对柞园建设认识逐步提高,使我县的柞园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缺株断条现象逐年在减少,植被得到逐年恢复。现在一类柞园达到25万亩,二类柞园35万亩,年养蚕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达8000把,产茧5000吨,收入2亿元左右,重点乡镇长甸、永甸等地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20%左右,柞蚕生产是我县山区一项重要支柱产业,虽然柞蚕生产形势喜人,但是还存在一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兴伟 《新农业》2014,(5):53-54
卢元刚是凤城市东汤镇房木村卢家堡组养蚕户,拥有1把80亩的柞园。自2005年开始,该蚕农通过改善树形、栽新柞树等办法,不断摸索高产途径。2012年,辽宁省推广柞蚕生态放养综合技术,凤城市在房木村搞起“柞蚕生态放养示范园”。  相似文献   

3.
李公章 《新农业》2006,(4):54-55
凤城市东汤镇柞林资源丰富,柞蚕场面积15万亩,年养春秋蚕1800把,正常年可产柞蚕茧1000吨,年收入100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形成了养蚕、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经济,柞蚕生产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是这里广大农民几百年来赖以生存发展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柞蚕人工放养在柞园中,常被害蚕蚂蚁捕食危害。害蚕蚂蚁种类多、分布广,严重影响柞蚕生产和柞园资源高效利用。文中对辽宁省柞蚕主产区柞园中害蚕蚂蚁的种类、生活习性、发生数量、发生规律以及对柞蚕的危害程度等情况进行调查,评估柞园害蚕蚂蚁对柞蚕放养造成的经济损失。研究表明黑褐草蚁、血红林蚁是柞园害蚕优势种,蚁害每年可造成经济损失4 200万~8 300万元,调查结果将为防治害蚕蚂蚁提供防控依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敦化市柞蚕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去年,全市放养柞蚕2686把,实现产值6400万元,蚕农人均收入达3000元,年收入超过3万元的蚕农达520户。今年,全市计划放养柞蚕3000把。  相似文献   

6.
杨志英 《新农业》2014,(12):27-27
<正>近年来,凤城市柞蚕生产捷报频传,产值连升,从2010年至2013年,全市蚕业总产值连续超过3亿元,养蚕户平均收入2万元左右,屡创历史新高。由于柞蚕生产对于凤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贡献,势必要求稳定发展柞蚕生产,而蚕业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法律保护,需要蚕业主管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维护生产秩序和广大蚕农的切身利益。1、开展行政执法是强化蚕  相似文献   

7.
柞蚕产业目前存在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兆国  姜辉 《新农业》2007,(12):42-42
近几年凤城市柞蚕连续丰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凤城市放养柞蚕16584把,产茧1.01万吨,产值1.54亿元。蚕民普遍得到收益,有的蚕民一季秋蚕就获得2万多元的实惠。尽管  相似文献   

8.
柞蚕放养是在山区柞园里进行的,极易受到风雨、霜冻、高温等自然灾害和鸟、兽等敌害和病虫害的危害。而河南省又是典型的一化柞蚕区,1年只能春季放养1次。因此,加强春蚕防护极其重要。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老一辈蚕业工作者经过反复试验研究了固定蚁场(现称小蚕专用柞园),为提高小蚕保苗率、实现稳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宽甸县地处辽宁省东部山区,是我省柞蚕生产重点县之一。现有柞园60万亩。其中一类柞园25万亩、二类柞园35万亩,年养蚕8000把,产茧5000吨,收入l亿元左右。长期以来,多数蚕民受利益驱动,只注重养蚕,轻视建设管理,导致大部分柞园树势衰退,缺墩少株,水土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柞蚕生产的健康发展。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宽甸满族自治县柞蚕场管理条例》,保证青山常在,柞园永续利用,2011年末我县制定了大力开展生态型柞园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是:合理保护和利用一类柞园,全面科学地建设二类柞园方针,转变蚕业生产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达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同步增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近两年来主要做了下几个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丹东市柞林资源200余万亩,占林地总面积近1/5。蚕场分布297个村、3476个村民组,分别占村、组的45%和51%,年养柞蚕3万余把,产值2亿元左右。养蚕村、组中有1/3农户蚕业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50%  相似文献   

11.
杨志英  王刚 《新农业》2006,(9):53-53
凤城市鸡冠山镇蚕场资源丰富,目前全镇共放养柞蚕1000把,年产值1000多万元,平均每户蚕农年收入达万元。镇政府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柞蚕养殖业,确立了靠养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一是开展科技培训。在市蚕业总站的指导下,先后多次在养蚕重点村举办了科学养蚕培训班,培训  相似文献   

12.
蚕场是柞蚕的饲料来源及生产基地,养蚕业又是我国传统的优势特产之一。凤城市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15%左右,是农业生产的两大王牌(种植业和蚕业)之一。柞蚕生产在辽宁省占1/7,在丹东地区占1/2左右。柞蚕收入占农业总收入比例大的原因是凤城市有得天独厚的柞树资源,  相似文献   

13.
宽甸县是辽宁省养蚕的重点县之一,蚕业生产是一项传统的特色产业。目前年放养柞蚕10000把左右,产茧4500吨,产值4500万元左右,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2%。重点地区长甸镇年养柞蚕2000多把,蚕业收入占全镇农业总收入的40%以上,号称"全国柞蚕第一镇"。几年来,我们从抓好蚕业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入手,加大科技投入,强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发展,使宽甸县柞蚕放养把数和产量趋于稳定,柞蚕茧质量明显提高,缫丝企业和蚕茧经营大户迅猛发展,为提高和壮大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柞蚕蛹在我国北方已形成一种有机昆虫食品,具有较大的消费市场,特别是黄色柞蚕蛹以其色美味鲜更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与黑色蛹相比,黄色蛹市场价要高于黑色蛹每千克0.50元,按每把剪子产1000kg秋柞蚕蛹计算,每把蚕可增收2000元。我国柞林资源丰富,每年可产秋蚕蛹3万吨左右,如果按1/2形成黄色蛹的价格计算,蚕民每年可多收益3000万元。这样高的经济效益,有必要对柞蚕蛹黄色的形成做进一步的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指导蚕农进行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柞蚕重点产区科学发展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宁省风城市是中国柞蚕茧主产区之一,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年放养柞蚕1.7万把,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农民直接收入超亿元。柞蚕饲养业是风城市农村经济结构中传统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近几年,我市蚕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管理为动力、以科技为手段,发挥资源优势,改善蚕场环境,增加科技含量,稳定传统产业,实现了重点蚕区蚕业的科学发展,促进了柞蚕生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16.
正黑龙江省是蚕业资源大省和全国优质蚕茧产地,有着丰富的宜蚕资源与自然气候条件。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0℃左右,系我国较冷地区,但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爽,适宜进行中晚蚕生产。生产的柞蚕茧丝质优良,蛹滞育率高、蛹质饱满,食用口感好。嫩江县共有柞蚕主产区3处,分布在东升村、嫩北农场、长福镇。养蚕柞林面积近67hm~2,每年放养柞蚕200把左右,平均每把产量约500kg,实现农民增收120万元。发展和扩大蚕业生产是嫩江县抢抓国家实施乡村振  相似文献   

17.
《新农业》2015,(13)
<正>凤城市现有柞蚕场1 5 0万亩,正常年景全市年放养柞蚕1.7万把左右,总产量1万吨左右,产量占丹东市的75%,辽宁省的20%,全国的18%。凤城市21个乡镇(区)全部有柞蚕场,全市93%的村和88%的居民组放养柞蚕,21个乡镇(区)都有专业技术人员。2014年全市放养柞蚕120.9万亩(15113把),总产茧9712.18吨,总产值4.0021亿元。养蚕户均收入2万多元。整个柞蚕产业链包括柞蚕制种、放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凤城市春蚕生产的重灾之年。严重的干旱和蚕寄蝇爆发,使春蚕大面积减产,全市春蚕平均单产仅18千粒,比正常年景减产40%,导致秋蚕种茧不足,千粒种茧价格暴涨到700元的空前高度。弟兄山镇放养春蚕63把,尽管受灾严重,但平均单产仍达到21.6千粒,比全市平均单产增产20%,每把产值平均达0.97万元,实现了灾年减产不减收的效果。镇蚕业站通过以下几项工作,为蚕农增收奠定了基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李闻 《当代农业》2013,(24):20-20
秋蚕结束了.顾维才盘点了一下今年的养蚕收入:小蚕共育合作社春秋两季共育蚕种1000多张.增加收入近10万元.同时为周边480户蚕农共育小蚕增收200多万元。“小蚕共育也能闯出一条致富路呢,”顾维才开心地说.  相似文献   

20.
韩兆国 《新农业》2006,(12):34-35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自然状况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现有柞蚕场170万亩,占有林面积的29%。全市有40万农户,其中2万户从事柞蚕放养,年产柞蚕茧1万吨左右,柞蚕茧产量占全国的20%,占辽宁省的30%,是全国最大的柞蚕饲养市(县),年农民养蚕收入超亿元,蚕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17%。山区农民“吃粮靠种田,花钱靠养蚕”。全市22家缫丝加工企业,年工业产值3亿多元,创利税800多万元。在养蚕农民和加工企业之间活跃着1000余名蚕茧经纪人。2003年以前,全市的柞蚕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间泾渭分明,各自为战。尤其是养蚕农民,由于缺少新技术、新品种、信息、交通等方面的组织协调,收入很不稳定,人均年收入不足5000元。广大蚕民迫切需要联合起来,组建蚕业协会并通过协会得到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实惠。2003年12月,凤城市鸡冠山镇四台子村农民高庆年牵头组建了凤城市蚕业协会。运行2年来,协会得到市县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养蚕农民得到了实惠,同时带动了近2万养蚕农民共同致富。经纪人增加了收入,加工企业增加了效益,真正形成了蚕业协会带动蚕业产业化的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