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入户调研数据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提供的碳足迹计算软件,测算出福州市居民消费碳排放量的总量及分量,运用PLS-SEM模型,构建居民消费碳排放结构模型,分析相关要素对居民各类消费行为及碳排放量产生的影响.结果 表明:居民人均每年因日常生活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产生1.55t的碳排放量,直接能源、食物、交通、日常用品以及废弃物...  相似文献   

2.
采用IPCC法计算了中国、印度、美国、德国2001-2009年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额度。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中国和印度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长,美国趋于稳定,德国下降趋势明显;(2)2009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59tC/人,虽高于印度的0.42tC/cap,但远低于德国的3.61tC/cap,更低于美国的5.93tC/cap。(3)中、印、美、德四国中,德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最优,美国次之,印度第三,中国最差,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比重大,天然气比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据此提出了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促进居民可持续消费、打造低碳生活方式,基于2000~2013年我国29个省区的数据,利用非动态门槛面板模型考察了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影响的门槛效应与地区差异。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城镇化水平小于门槛值,居民消费水平会对生活碳排放有较强的增长作用,越过门槛值时,这种增长作用有所减缓;随着居民生活煤炭消费比例的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的增长作用越来越强。另外,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活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最后,提出鼓励居民可持续消费和抑制生活碳排放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义费雪模型的天津市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测算1995至2010年天津市一次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基础上,基于广义费雪模型分析了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因素的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利用脱钩指数测算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分析天津市的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以及造成的碳排放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类一次能源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煤炭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最多;经济发展因素是天津市碳排放增长的主导因素,对碳排放增长始终起着正向拉动作用;能源效率因素则始终对天津市碳排放增长起着反向抑制作用;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有增强趋势,但难以抵消由经济发展拉动的天津市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5.
在回顾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以及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化水平与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数量和结构的关系出发,首先,通过简单相关性分析,透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镇居民能源消费的特点;其次,通过构建我国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regressive,PVAR)模型度量了城市化、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和电力消费量之间的动态关系.实证研究表明:1)城市化水平对城镇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的正向影响效应较弱,而对城镇居民家庭电力消费量的影响较大.2)到2020年,我国GDP将达到90.6万亿元,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翻一番的目标.3)根据模型预测,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为63%,意味着届时将有8.8亿城市人口,每年将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4)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生活用电为511.3万亿度电,比2010年增长92%,城镇居民生活用电弹性为0.7.  相似文献   

6.
基于STIRPAT模型,构建了状态空间模型,定量分析了北京1980-2011年的人口规模、人口城市化结构、居民消费与经济规模四个变量对碳排放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这四个变量对碳排放的变弹性系数均为正数,均促进了碳排放的增加,只是不同时期对碳排放的动态影响程度不同,但近年来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经济规模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最大,仍是碳排放主要影响因素;居民消费水平对碳排放的弹性系数波动幅度较大;人口规模与城市化结构对碳排放弹性系数波动幅度较小,影响比较平稳.为了控制和减少碳排放,应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鼓励居民绿色消费,合理调控入口规模和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尾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结构和碳排放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文中采用中国1990-2014年样本数据,在经典Romer"尾效"模型的基础上引入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放宽"经济规模报酬不变"假定,对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同时约束下经济增长"尾效"值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受碳排放量和煤炭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0.818%;受碳排放量和石油消费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398%;受碳排放量和天然气同时制约,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将降低1.808%。而且不管有无碳排放约束,能源消费结构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碳排放的限制,能源消费结构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将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碳排放第一大国。运用EKC和STIRPAT模型对1978年至2018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以及影响中国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的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U型的规律和趋势;中国人均GDP和人均碳排放尚处在递增阶段;经济增长是对中国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因素,其后依次是化石燃料使用、城镇人口、可替代能源与核使用、人口总数、服务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通过对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的分析,希望能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995-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IPCC表观消费量法和投入产出法,测算1995-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家庭碳排放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城乡家庭碳排放总量差距不断扩大,而人均差距减小;城镇逐渐以间接排放为主,农村仍以直接排放为主;城镇煤炭排放比重下降迅速,农村煤炭排放比重仍较大;收入提高使排放结构发生变化,城镇增幅最大的为交通通讯排放,农村为居住排放;人均家庭碳排放的城乡差异方面,东部发达省区较小,西部欠发达省区较大.  相似文献   

10.
宁夏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碳排放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研究宁夏1990-2008年间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变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基础上,依据IPCC2006年提出的各类能源消耗排放二氧化碳量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宁夏碳排放的演变过程与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的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法预测了宁夏2020年的碳排放量。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调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制定,并对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也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中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延伸性讨论,认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抑制因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而引致的碳排放过快增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消费两个层面,提出了抑制碳排放不合理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作为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耗能单位之一,低碳校园建设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大学生群体的低碳消费特征、生活方式与低碳校园建设息息相关。文中基于2017年"北京市大学生碳排放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多元回归分析、K-Means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大学生碳排放水平较低,年人均碳排放(4.1t)约占中国年人均碳排放(7.2t)的56.9%;其中,"住"占总体的50.78%,"行"占总体的38.56%,"衣"、"食"、"用"占总体的10.66%;在交通出行中,小汽车(20.91%)较其他交通工具碳排放水平更高;人口特征对大学生年人均碳排放影响较小;消费能力与人均碳排放呈显著正相关,高消费群体消耗更多资源能源,存在节约意识较差的现象;少量高碳群体(9.54%)产生更多碳排放(14.21%)。研究结果对建设低碳校园及政府部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的碳排放数学模型,根据2001-2010年中国电力能源实物消费量测算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演变特征和产业间差异性。结果表明: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0.3035Gt逐年上升至2010年0.7454Gt,平均增长9.99%。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波动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下降4.42%。第二产业电能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碳排放量平均增长9.77%,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4.95%;2010年工业部门的电能消费碳排放量为0.5488Gt、占总排放量的73.62%,碳排放强度为341kg/万元。第二产业及其工业部门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明显超过第一、第三产业;但是第三产业碳排放的快速增长值得关注。期望为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发展生态产业经济以及制定行业间差异化的碳排放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199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能源统计年鉴》有关数据为依据,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因素、能源效率和城镇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五大因素除直接影响能源消费外,还通过其它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人口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仅直接消耗能源,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影响最终能源消费量,而且人口因素的作用要大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不仅直接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它因素也主要通过这两项因素间接地降低最终的能源消费量,其中能源效率的提高比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更能有效的降低能源消费量。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比,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零碳能源比重、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单位能源产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指标与全国相比较,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产业;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中在分析我国地区农业碳排放现状的基础上,从农业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等方面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评价,最后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对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农业碳排放总量来看,各地区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西部增长最快,东部地区农业碳排放呈现波动阶段性特征,特别是近几年增长速度下降。农业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距表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各地区农业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内部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都有助于农业碳减排。相比于东西地区,效率因素更有助于中部的碳减排。相比于中西部,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有助于东部的碳减排。  相似文献   

18.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测算了1980-2012年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并运用脱钩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了碳排放量与交通运输业增加值的关系.结果显示:近30年来中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9.05%;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和产业增长呈增长联接状态,但脱钩指数呈增大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倒“U”型曲线.接着,采用回归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产业增长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比重和从业人口增长对碳排放具有促进作用,能源效率是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最后,提出了交通运输业减少碳排放的建议,即促进交通运输业低碳技术开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适当控制交通建设投资规模,大力倡导低碳交通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