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中国30个省(区、直辖市)2000-2015年的三类污染物排放和经济产出数据,构建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与动态分析模型,通过两阶段DEA方法测算了各省域的生态效率和污染物效率水平,并利用核密度和Markov链分析了我国环境绩效的动态演变。结果表明:指标的动态演进是显著的;尽管污染物排放在近10年间已有所下降,省域间环境绩效的差距在缩小,但是效率指标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中国环境绩效的各状态水平间的流动性不高,整体上表现出向着较低水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31个省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普"、"四普"、"五普"和"六普"的数据,构建省域单元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利用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等区域差异研究方法综合测度1982-2010年中国各省人口文化素质指数区域差异。结果显示:1)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呈现"螺旋式"上升、提高的过程;2)各省人口文化素质各指标结构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的梯度差异特征;3)各省文盲或半文盲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缩小-扩大"的发展态势,而大专及以上高学历人口规模区域差异表现出"扩大-缩小"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演变特征分析:1980-2006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利用可以多层次分解的泰勒指数测度了1980-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在地区内省际间、地区之间和以省区为单位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差异变化状况。测度结果表明:1980-2006年中国入境旅游虽然在全国省际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和东部地区内部省际间发展差异非常明显,但是总体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地区内部特别是东部地区内部省际间发展差异是构成以省区为单位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由于中国入境旅游区域发展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因此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对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基尼系数法、熵权法、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多因素综合指数法,分析了近四十年中国省际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发展的不平衡态势呈现结构性差异。1978-2016年全国综合基尼系数呈波动下降态势,表征中国省际发展虽偶有回弹,但总体趋向平衡发展。2)近四十年来省际发展的平衡性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84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区域差异,不平衡性加剧;1985-2007年,由于市场化改革、"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原因,不平衡状况总体稳定;2008-2016年,省际趋于平衡发展。3)新时期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尽管我国省际发展的不平衡性有所减缓,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却仍然严峻,结构化不平衡矛盾需要差异化的政策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文中从能源节约和省域异质性的视角出发,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了中国省域动态能源绩效指数,并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研究表明:考虑省域异质性后,各省市的能源技术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节能技术进步是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中国东部地区技术进步效应突出,推动能源绩效持续增长,中部地区以更低的速度获得能源绩效的持续改善,而西部地区能源绩效并没有明显改善趋势;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能源绩效增长速度均呈U型演变态势。推动节能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才能有效缓解中国能源供给缺口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强化中国能源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中国省域单元为例(因资料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构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CA模型测算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值;其次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来揭示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演化规律;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12年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耦合度C值[0.5,0.8],总体处在磨合阶段;而系统协调度D值[0.3,0.5],总体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2)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具有显著地域空间分异,东部地区整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3)未来东中部地区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发展环境;而西部地区等需要进一步强化区域发展的基础设施、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区域发展优势,实现未来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各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4-2012年的环境效率,结合Malmquist指数模型对评价期间的环境效率动态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2年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环境效率均值差异明显,效率值大小顺序为: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从各区域比较来看,环境效率均值排名前五位的区域分别为:云南、北京、辽宁、海南、天津。排在后五位的区域分别为:新疆、山西、内蒙古、贵州、甘肃。东部区域明显处于领先地位,而西部区域除了云南的环境效率有效外,其余均未在生产前沿面上,西部区域的经济和环境发展陷入两难地步;研究期间,东、中、西和东北部的Malmquist指数和技术变化均呈现了"M"形变动,技术进步是环境提升的主要动力,从纯技术效率变化趋势看,各区域环境管理能力有待提升;从规模效率看,各区域经济结构亟需调整,以达到最佳经济规模。  相似文献   

8.
在环境规制过程中会产生非期望产出,针对这一问题,文中构建SBM-undesirable非期望产出模型,综合分析了2003-2013年中国各省环境规制有效性的问题,并利用DEA-Malmquist模型,从规模可变角度把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内环境规制效率呈现明显的“两级效应”;全要素生产率空间“集聚效应”比较明显;环境规制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匹配效应”;另外发现,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程度:技术进步指数>纯技术效率指数>规模效率指数.以上研究将为地方环境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雾霾污染制约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基于环境生产技术运用Malmquist指数构建了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指数,对2003-2013年我国30个省的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进行测度,并分析各地排放绩效的差异性和收敛性。结论:全国雾霾主要前驱物排放绩效整体为上升趋势,三大地区的排放绩效均有改善,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技术进步起主要作用。全国及三大地区的排放绩效具有收敛特征,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不同省份的排放绩效及其分解指数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旅游业效率是衡量区域旅游经济运行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2005~2015年山西省旅游业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业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整体上呈下降态势,规模效率呈波动上升趋势;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内部差异明显。2)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年均增长3.3%,平均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城市数量增多,其中经济或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城市上升幅度较大。3)就影响旅游业综合效率提升的因素而言,产业结构、交通条件和旅游业集聚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市场化水平作用不显著,科技信息发展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