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采取健康年青的公绵羊血液制备致敏红细胞,确定了最佳的抗原稀释度为1:4,建立了检测绵羊棘球蚴病的间接血凝试验,并通过对新疆伊宁市周边地区70头自然感染绵羊的血清进行了检出率的测定,检出率为100%,同时进行了特异性试验和诊断液的保质期的测定,试验证明,间接血凝试验特异性较高,诊断液的保质期较长,可以用于绵羊棘球蚴...  相似文献   

2.
应用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检测已确诊的棘球蚴病患者血清抗体,从65例患者中检出阳性53例,阴性12例,阳性符合率为81.5%,敏感性为84.4%,用该技术对107例非棘球螺病对照血清检测,特异性达93.0%,诊断效率达78.5%,认为胶体金免疫渗滤技术为一种较好的棘球蚴病抗体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分别用较高纯度的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抗原和传统使用的囊液抗原对一次感染和二次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的小鼠血清进行ELISA测定,认为寄生于不同部位的包囊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不同.同时检测早期抗体时,六钩蚴抗原比囊液抗原更具有阶段性优越性。小鼠二次感染六钩蚴后六钩蚴抗体水平得到明显加强,并推测认为一次感染产生的六钩蚴抗体可能是具有保护性的抗体。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和静县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感染情况及流行株基因分型,对和静县屠宰场的1 115只1岁以上绵羊的细粒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利用PCR技术对包囊病灶进行了基因分型鉴定。结果表明:有88只绵羊脏器表面发现棘球蚴包囊,感染率为7.89%(88/1115),其中来自农区的感染率为3%(10/331),来自牧区的感染率为9.9%(78/784)。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基因1(mtCO1)特异性引物对剖检的感染病料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和NCBI中的Blast比对,发现新疆和静县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基因型均为G1型。本研究为和静县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兔抗正常绵羊血清的IgG与CNBr活化的Sepharose 4B交联作免疫吸附剂进行亲和层析,除去绵羊棘球蚴囊液(SHF)中的绵羊血清成分。用亲和层析纯化的SHF作抗原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棘球蚴感染绵羊和黄牛的敏感性分别为92.16%和95.83%;健康绵羊和黄牛的特异性分别为95.63%和93.33%;细颈囊尾蚴感染绵羊有22.73%出现阳性反应。讨论了宿主抗原对ELISA结果的干扰,以及各种带科绦虫的中绦期幼虫之间的交叉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6.
旨在探讨Eg-SOD基因的特征及其在细粒棘球绦虫上的抗氧化作用。通过原核表达得到重组Eg-SOD,对其进行酶活性测定、免疫印迹、ELISA以及免疫荧光定位分析。经原核表达出的重组Eg-SOD蛋白为可溶性蛋白,以羟胺法测定其酶学活性,可达(464.55±19.99)U·mg-1。免疫印迹结果显示,该蛋白质能够被实验室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较强的反应原性;ELISA分析显示,重组Eg-SOD对人工感染细粒棘球蚴的小鼠血清和自然感染包虫病的绵羊血清检出率均为100%,而对细颈囊尾蚴的交叉反应为37.5%,提示该蛋白质可以作为潜在的诊断候选分子。免疫荧光定位显示该蛋白质广泛分布于成虫和原头蚴的组织间隙,以及少量分布于表皮。本研究对Eg-SOD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揭示该蛋白质与虫体的抗氧化损伤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应用培育成功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细胞的天然代谢抗原,接种昆明小鼠,于接种后第14天给免疫小鼠接种人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约1 000 个,于200 d 剖检观察有无包囊形成,病理切片鉴定;并用该抗原作为诊断抗原,使用间接血凝(IHA)、琼脂扩散(AGD)试验,检测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人血清。以多房棘球蚴病人血清、细颈囊尾蚴羊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抗原能使60% 的小鼠获得完全抵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攻击的能力,未完全获得保护的小鼠形成包囊的数量、大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为不育囊;使用该抗原IHA 检测31 份血清,阳性24 份,阳性率77.42% ,AGD检测30 份血清,阳性13 份,阳性率43.33% ,2 种方法对多房棘球蚴病人血清和细颈囊尾蚴羊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不起反应。  相似文献   

8.
探究细粒棘球绦虫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基本特性并初步评价其诊断价值,旨在为细粒棘球绦虫的防控提供依据。本研究原核表达出Eg-cystatin重组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免疫印迹分析,用荧光免疫定位的方法检测该蛋白质的分布情况,并以绵羊细粒棘球蚴阳性血清评价Eg-cystatin重组蛋白的诊断价值。结果如下:Eg-cystatin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含有一个N端信号肽以及cystatin结构域,是典型的2型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进化树分析显示Eg-cystatin属于绦虫cystatinⅡ型,并且与其他绦虫的cystatin相似性为72.20%~80.66%,免疫荧光定位发现该蛋白质主要分布在原头蚴的表皮和顶突钩,生发层,成虫虫体内部和虫卵。基于Eg-cystatin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的特异性为79.1%,敏感性为83.3%,与剖检符合率为81.25%。Eg-cystatin在成虫和幼虫时期均有表达,提示该基因与虫体生命活动息息相关,但Eg-cystatin蛋白不适合作为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断抗原候选。  相似文献   

9.
一、囊状棘球蚴病(CHD,细粒棘球绦虫) 20年前,当Capron及其同事(1967)用免疫电泳从免疫了细粒棘球蚴囊液的动物血清及感染棘球蚴的病人血清中描述了一条主要沟沉淀带时,他们为囊状棘球蚴病血清学诊断的特异性的“金标准”(Gold Standard)奠定了基础。这条沉淀带,作者们把它称为“弧5”,是生发层及原头节所分泌的一种热稳定脂蛋白抗原抗体应答的结果。这一抗原是迄今为止已鉴定的细粒棘球绦虫中绦期物质中最具免疫原性、最特异的组分(Schantz等,1986;Richard等,1986)。在许多不同地区对数千病例的检测表明,在滴人血清中证实“弧5”是感染细粒棘球绦虫、多房棘球绦虫或伏氏棘球绦虫任一种的直接阳性证据。在Varela—Diaz等(1978)报道感染猪囊尾蚴的病人血清中亦发生“弧5”反应之前,还没有在未  相似文献   

10.
绵羊用六钩蚴排泄分泌抗原(ES),原头节ES抗原、原头节可溶性粗抗原,绵羊棘球蚴囊液(SHCF)或囊壁抗原免疫后,和攻击感染虫卵后,应用ELISA,酯酶染色法及瑞氏-姬拇萨染色法研究了血清抗体、T、B淋巴细胞、嗜酸性粗细胞及淋巴细胞的应答反应。初步结果表明,绵羊在感染细粒棘球绦虫虫卵后或抗原免疫后、攻击感染后都表现明显的血清抗体应答反应,T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数量增加,免疫应答依不同的抗原而具有不同性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新疆塔城地区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基因型,根据GenBank公布的12S rRNA基因和CO1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8个绵羊细粒棘球蚴包囊进行PCR检测,再通过CO1特异性引物对检测阳性病料进行PCR扩增、测序及基因分型。通过12SrRNA基因检测发现58份样品均为阳性;对所测得的58条CO1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新疆塔城地区绵羊细粒棘球蚴流行株基因型均为G1型,且CO1基因序列存在多态性,为塔城地区绵羊细粒棘球蚴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常规病理学和组织学技术,检查丙硫咪唑治疗后自然感染细粒棘球蚴的藏系绵羊体内棘球蚴囊的大小,所含囊液的量及原头蚴的存活力。大体观察显示棘球蚴囊大部分萎缩、钙化。光镜下观察到角质层变性、断裂,嗜酸性增强;生发层核浓缩或消失,甚至全部脱落坏死;原头蚴崩解为碎片。并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相似文献   

13.
在屠宰场通过肝脏观察采集健康的和疑似感染棘球蚴的绵羊血清通过ELISA试剂盒诊断,对ELISA试剂盒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越是感染后期它的敏感性越高,而在活体中对细粒棘球蚴或多头棘球蚴正确的免疫诊断却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4.
在屠宰场通过肝脏观察采集健康的和疑似感染棘球蚴的绵羊血清通过ELISA试剂盒诊断.对ELISA试剂盒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进行了评估.发现越是感染后期它的敏感性越高,而在活体中对细粒棘球蚴或多头棘球蚴正确的免疫诊断却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15.
棘球蚴病是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 (棘球蚴 )寄生在一些哺乳动物 (中间宿主 )体内而引起。本病遍布全球 ,在单峰驼中呈高水平的地方性流行 ,在流行地区 ,单峰驼是中间宿主。据报道 ,本病在单峰驼中的感染率为 1 7%~ 80 % ,在绵羊中的感染率为 1 .3%~ 2 0 %。细粒棘球绦虫在家畜体内一般有一个完整的生活周期 ,但在单峰驼体内这样一个周期却很少能够维持 ,因为 EIBiharl( 1 985 )证实 ,从感染的骆驼体内分离到的大部分是不育囊 (无原头蚴的囊 )。中间宿主可在出生后 ,采食或饮用含有细粒棘球绦虫虫卵的食肉目动物(终末宿主 )粪便污染的饲…  相似文献   

16.
经调查海晏地区绵羊棘球蚴病的感染率为46.13%,牦牛棘球蚴病的感染率为16.85%,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33.33%,人的棘球蚴患病率为0.69%。这与1991年的调查数相比感染率有所下降,而与综防后的1994年相比,感染率大幅度回升,说明海晏地区棘球蚴病的危害依然严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防治,促使棘球蚴病达到稳定控制。  相似文献   

17.
棘球蚴的SDS-PAGE银染分析徐雪平,李兴江,薄新文陈志蓉,郑经鸿(新疆农垦科学院)棘球蚴病是一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该病的免疫诊断中绵羊棘球蚴囊液是最常用的诊断抗原。但棘球蚴囊液成分复杂,在免疫诊断中有时与其它绦虫蚴发生免疫交叉反应。为此...  相似文献   

18.
<正>1病因棘球蚴病(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阶段,即棘球蚴寄生于藏绵羊肝脏、肺脏等组织器官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细粒棘球绦虫虫体长2~6 mm,由一个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头节有顶突和四个吸盘,顶突有2列小钩。棘球蚴呈囊包状,大小不一,小的有豌豆粒大,大的有小孩的头大。2感染途经狗是细粒棘球绦虫的终末宿主,人误食含细粒棘球绦虫虫卵的食物或饮水时,同样会感染棘  相似文献   

19.
青海省不同地区棘球蚴感染率的差异较大,从1989—2003年的资料分析,都兰县羊棘球蚴感染率98.53%,门源县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为29.42%,达日县牦牛的的感染率86.80%,某军牧场4岁以上牛感染率100%。天峻县牦牛棘球蚴感染率为37.8%,玉树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78.13%,海南州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率为19.30%。青海人群本病的平均患病率为2%,少数牧区高达7%~10%。海北州从1991—2003年间开展棘球蚴病综合防治,牛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5.23%。羊棘球蚴平均感染率降至8.50%。犬细粒棘球蚴绦虫感染率由综防前的63.64%下降为零,防治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应用培育成功的人源细粒棘球蚴细胞系(13G-5)细胞的天然代谢抗原,接种昆明小鼠,于接种后第14天给免疫小鼠接种人源细粒棘球蚴原头节约1000个,于200天剖检观察有无包囊形成,病理切片鉴定;并用该抗原作为诊断怕,使用间接血凝(IHA)、琼脂扩散(AGD)试验,检测临床确诊的细粒棘球蚴病人血清,以多房棘球细病人血清、细颈囊尾蚴羊血清及正常人血清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该抗原能使60%的小鼠获工抗细粒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