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以IRBB21为Xa21基因供体,广亲和恢复系4183为受体,进行1次杂交并回交3次,逐代用分子标记检测手段,导入广谱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在保持广亲和恢复系4183优良经济性状的基础上,增强其抗白叶枯病的能力,育成抗白叶枯病的广亲和恢复系抗4183,其抗性达到了IRBB21的抗性水平,且保持了4183的广亲和性、恢复性及优良的经济性状。并就杂交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改良及育种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多基因聚合育成优质高产杂交稻新组合中优16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检索和基因标记检测,判定水稻品种特青和抗白叶枯病基因聚合品系IRBB51所携带的有利基因,其中特青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b和Pita、抗白叶枯病基因Xa4,IRBB51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b、抗白叶枯病基因Xa4和xa13、优质基因wx。建立了特青/IRBB51重组自交系群体,育成在5个目标基因座位上均携带有利等位基因的恢复系中恢161,与不育系中9A配组育成优质、高产的杂交稻新组合中优161,于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研究表明,综合利用不同水稻材料携带的共有有利基因和互补有利基因,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多性状有利基因的聚合。  相似文献   

3.
以恢复系温恢117为受体,以IRBB21为抗白叶枯病基因Xa21的供体,通过杂交、多次回交和自交,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Xa21基因导入温恢117中,结合抗性基因Xa21的分子检测和农艺性状表现,筛选出带有Xa21基因的15个恢复系株系.采用白叶枯病菌株的专化强毒菌系P6进行接种鉴定,各株系的白叶枯病抗性均强于受体亲本温恢117,其中株系M033抗性与IRBB21相当,而农艺性状与温恢117相近.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选育高抗白叶枯病恢复系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将来自IRBB24的2个抗白叶枯病基因, Xa21和Xa4, 聚合到感病的杂交稻恢复系绵恢725中。通过分子标记检测目标基因和亲本遗传背景差异分析快速获得了4个高抗白叶枯病的恢复系姊妹系R207 1、R207 2、R207 3和R207 4。采用与目标抗性基因相应的菲律宾菌系P1、P6 和7个中国病原型代表菌系(CⅠ~CⅦ)对4个姊妹系及其杂交组合进行田间接种。结果表明,这些姊妹系及所配制的杂交组合抗病性强、抗谱广,其中杂交组合G46A/R207 2具有良好的产量潜力,将R207 2定名为蜀恢207。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五丰占2号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及在回交世代中的抗性表现。结果表明,用白叶枯病菌株浙173(Ⅳ型)接种,五丰占2号表现中抗,IRBB5表现抗;五丰占2号的白叶枯病抗性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基因效应分析表明,该性状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隐性主效基因xa5控制的IRBB5对白叶枯病菌株浙173的遗传符合隐性主基因的分离比。对白叶枯病菌株浙173的抗性反应与xa5基因的PCR检测结果一致。在五丰占2号2/IRBB5 B1F1群体中,基因型Xa5Xa5与Xa5xa5的分离比为1∶1;在五丰占2号2/蜀恢162 B1F1群体中,白叶枯病抗性达到五丰占2号水平的植株数占群体总数的68.3%。如果要将IRBB5中的xa5基因与五丰占2号的微效基因聚合,用五丰占2号回交1次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抗白叶枯病杂交稻协优218   总被引:28,自引:8,他引:28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把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α21导人到强优恢复系辐恢838中,选育出抗白叶枯病恢复系中恢218,组配出强优势杂交中晚稻新组合协优218。该组合具有产量较高、抗白叶枯病、易制种等特性,于2002年2月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7,(1):23-26
海恢818是用抗白叶枯病的华23S与抗稻飞虱的华恢8131杂交选育而成的水稻恢复系,具有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开花习性好、米质较优、恢复力强等优点,经分子标记鉴定,聚合了稻飞虱抗性基因Bph3、Bph14和Bph15、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7,并耐低氮。组配的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博Ⅱ优818于2015年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8.
以Moroberekan和Tetep为稻瘟病抗性基因供体,镇恢084和IRBB21为白叶枯病抗性基因供体进行杂交和复交,通过系谱法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抗病性鉴定等方法,选育出5个农艺性状良好且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水稻新品系08F039-7-2、08F039-11-2、08F014-2-1、08F017-15-1和A6-20-2。对这些品系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聚合Xa4、Xa7和Pi157的08F039-7-2和08F039-11-2高抗白叶枯病,08F039-7-2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抗和中抗,08F039-11-2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中抗和抗。聚合Xa21和Pi-ta的08F014-2-1和08F017-15-1中抗白叶枯病,08F014-2-1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高抗和抗,08F017-15-1的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分别为抗和中抗;聚合Xa7、Xa21、Pi157和Pi-ta的A6-20-2高抗白叶枯病,叶瘟和穗颈瘟抗性均为中抗。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及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叶枯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具危害性的病害之一。控制白叶枯病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育抗病品种。一直以来,生产中利用的抗白叶枯病品种其抗性基本上都是由主基因控制,然而由于白叶枯病菌的小种专化性,携有垂直抗性基因,特别是单基因的品种容易丧失抗性,所以只有采取基因轮换、多基因聚合等方式才能有效防止抗白叶枯病品种丧失抗性,而不断进行抗白叶枯病新基因的发掘则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本文对白叶枯病抗性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国内外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改良水稻抗白叶枯病方面的进展;最后鉴于目前在利用白叶枯病抗性主基因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杂交水稻》2017,(6):20-22
E两优186是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湖南亚华种业有限公司联合用E农1S与R186配组育成的两系杂交中籼新组合。E农1S和R186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分别育成的抗稻瘟病籼型两系不育系和恢复系,E农1S聚合了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R186则含抗褐飞虱基因Bph14、Bph15和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该组合参加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表现出产量高、米质较优、综合抗性较好、熟期适宜等特点,201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76061。介绍了其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主要水稻恢复系抗白叶枯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别与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Xa7、Xa21和Xa23紧密连锁的PCR标记MP12、M3、pTA248和RM206对四川省新选育的以及主要应用的39份恢复系进行了分子检测,结果表明,这些恢复系均不含有Xa7(M3)和Xa21(pTA248)抗性等位点,17份携有榭(MP12)抗性等位点,少数(6个)携有Xa23(RM206)抗性等位点。在杂交水稻恢复系抗性改良中,应采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加快引入利用除工卅外的其它儿个显性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2.
Rice bacterial blight, one of the major diseases of rice caused by 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 jeopardizes rice diversely. It causes leaf wilting, affects photosynthesis and reduces 1000-grain weight and generally results in yield loss by 20-30 pe…  相似文献   

1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稻瘟病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培育抗稻瘟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杂交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将稻瘟病抗性基因Pi1、Pi2和Pi9导入到三系杂交稻恢复系R225。对BC3F3代材料进行苗期和成熟期稻瘟病抗性鉴定,携带1个或2个抗性基因的目标株系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稻瘟病抗性显著高于各自的轮回亲本。SSR标记分析表明,改良株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达到86.1%~95.3%。通过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改良材料为三系杂交稻恢复系的培育提供了稻瘟病抗性亲本。  相似文献   

14.
滇型杂交粳稻亲本种质资源抗瘟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3~1996年,测定了806份滇型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抗瘟谱,筛选出抗谱较广的材料64份。探讨了恢复系对杂种F1抗瘟性的贡献,提出了利用恢复系进行杂交粳稻抗病基因布局来控制稻瘟病发生的育种对策。  相似文献   

15.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 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7.
具抗稻瘟病基因Pi25杂交稻恢复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组合中156/谷梅2号所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择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25的3个株系,分别与高产恢复系9308和3 11配组,通过单粒传法获得的6个F6重组自交系群体用于研究。在Pi25先前定位的遗传图谱上,新增加与该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RM3330和A7,并结合RM3330和A7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结果,共筛选到了109个Pi25基因纯合的株系。用现有的与恢复基因连锁的标记对这109个株系进行二次筛选,最终获得20个Pi25基因和恢复基因均纯合的株系。对育性恢复力鉴定试验表明,选育出的抗病恢复系具有较好的恢复能力,并已应用于育种实践;人工稻瘟病接种试验证实,所用标记不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效率差异显著,单个标记辅助选择符合率均不高,而采用目标基因两侧连锁的标记同时进行辅助选择,则可以明显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符合率。  相似文献   

18.
回交法在杂交稻抗瘟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IR26、IR24为轮回亲本,赤块矮,IR50等为抗源供体品种,采用回交育种法,,成功地将多个抗源的不同抗性基因导入轮回亲本,育成了一批抗稻瘟病的恢复系;用这些新育成的恢复系配组成选育得到汕优6216等一批抗稻瘟病的新组合,目前已在生产大面积推广。回交育种中的有关技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