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郭恩伟 《安徽农学通报》2013,(18):37-38,122
为了探索小麦晚播在南阳盆地的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形成特点,于2010-2013年进行了小麦晚播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播期处理内,半冬性小麦和弱春性小麦各个播期均能正常完成生育期,并获得较好的产量,最晚播期小麦成熟收获不会影响下茬秋作物适期播种。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绥阳朝天椒出苗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辣椒播期是影响辣椒出苗质量和产量的重要技术环节,通过试验设置不同播期研究播期对辣椒的出苗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绥阳朝天椒在绥阳县及同类地区最佳播期为2月中下旬至3月上旬,该播期出苗质量好,产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皖麦47播期试验,结果表明:皖麦47的最佳播期为10月27日,适播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糜子(粳)3个品种5个播期种植,筛选出适宜的糜子品种及播期。结果表明今年气候条件下第2播期后产量随播期推后呈降低趋势;不同播期对糜子产量影响极显著,不同品种产量及播期和品种互作之间对产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播期对花生新品种泰花3号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5个播期的试验比较,研究不同播期对花生新品种泰花3号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做鲜果上市理想播期为3月下旬到4月上旬,做干果的适宜播期为4月中、下旬。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不同播期对小麦穗数形成的生长指标的影响,可以确定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期。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期为主区、品种为副区,参试小麦品种为衡4399、冀麦585、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设均10月5日、10日、15日、20日4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播期对冬小麦成穗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至10月10日,对冀麦585和金禾9123冬前分蘖和根系生长无显著影响;可通过推迟播期降低枯叶率,金禾9123和中麦155播期需推迟至10月20日枯叶率才能明显降低;播期推迟至10月15日对多数参试品种5叶以上大蘖形成无明显影响;衡4399和中麦155播期推迟至10日,冀麦585播期推迟至15日,金禾9123播期推迟至20日,单位面积穗数稳定。金禾9123和冀麦585适播期长,晚播时单位面积穗数降低不明显,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5日;衡4399和中麦155适播期短,冀中地区推荐适宜播期为10月5~10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引黄灌区冬小麦播期与播量对产量贡献的研究表明,播期比播量的影响要大;获得高产的播期宜早,播量可减少,对于播期推迟的,播量适当加大则可获得相对的高产;通过数学模型的模拟寻优得出了获得高产所要采取的最佳播期与播量。  相似文献   

8.
播期和播深对小麦腥黑穗病发病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播期和播深试验,摸清了不同播期和播深对小麦腥黑穗病发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济宁地区小麦适宜播期在9月28日至10月5日,播种深度掌握在3cm为宜。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气候条件变化下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最适播期,通过研究中早熟、中晚熟、晚熟三个不同熟期高粱品种的不同播期与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粱不同播期对株高、穗粒重、千粒重、产量的影响显著。中早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15日左右、中晚熟和晚熟品种最佳播期在5月5日左右。积温、降水量与播期的关系是随播期的推迟而减少。播期对株高的影响是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产量的影响是最佳播期产量最高,提早和推迟播期产量都表现为减产。积温与产量、降水量与产量的关系均呈正相关,但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小。  相似文献   

10.
灌浆速度是作物干物质积累的重要标志,通过对本地玉米不同播期灌浆速度观测,掌握不同播期干物质积累规律,为确定本地玉米最佳播期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分为5个播期,分别为4月20日、4月28日、5月6日、5月14日、5月22日,通过对各播期灌浆速度分析,结论为在一定范围内播期越早,灌浆速度越快,干物质积累越多,特别是前2个播期,干物质积累明显高于后3个播期。适时早播,对干物质积累意义重大。结合各播期实际产量,确定本地玉米最佳播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  相似文献   

11.
小麦不育系BNS在石家庄地区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自然条件下,对小麦温敏不育系BNS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其在石家庄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开花习性和育性转换规律。结果表明:播期对BNS育性影响较大,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雄性育性表现为完全败育或高度不育→半不育→完全可育的育性转换规律。BNS在石家庄地区10月9日以前播种,具有稳定的不育期,在此时期制种安全可靠;在11月10日以后播种,具有稳定的可育期,并且自交结实率高,繁殖系数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播期对不同感温性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方法]分别以2个弱春性(郑麦9023、04中36)和半冬性(西农979、矮抗58)小麦品种为试验对象,通过5个不同播种期(10月1日、10月7日、10月14日、10月21日、10月28日)的设置,研究播期对小麦生育进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播期推迟,小麦株高呈下降趋势;晚播推迟小麦的出苗期和三叶期,总生育天数缩短;不同播期中,弱春性品种的生育时期均较半冬性品种提前。弱春性品种早播或晚播均影响群体产量形成,籽粒产量下降,适期播种(10月14日)最好;半冬性品种应适时早播,播量一致的前提下以10月1日播种籽粒产量较高。[结论]该研究可为豫北地区不同感温性小麦品种选择适宜播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易发生冻害地区的冬小麦防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鲁麦6号为试材,采用D-饱和最优设计法研究播期和播量耦合与小麦越冬死苗的关系,建立了小麦越冬死苗的数学模型。[结果]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20万/hm2小麦的越冬死苗率最低,为10.8%。播期(冬前积温)、基本苗对鲁麦6号越冬死苗率的作用均为正效应,且播期为第一位,播量为第二位。10月1日播种,基本苗390万/hm2,死苗率最大为93.19%;10月6日播种,基本苗344.1万/hm2,死苗率最大为65.97%。10月16日播种,基本苗302.6万/hm2,死苗率最大为49.65%。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229.1万/hm2,死苗率最大为37.46%。[结论]播期对小麦越冬死苗率的作用占第一位,播量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栽培上首先要适当晚播,再就是适当降低播量。  相似文献   

14.
播期密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群体茎数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参照四水平五因素正交L16(45)设计,研究品种、播期与密度对小麦总茎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前,密度对小麦基本苗影响最大,播期对分蘖数和总茎数影响最大;春季,品种对单株茎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影响最大。品种对产量三要素影响显著,播期对穗数和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密度对千粒质量影响显著,对穗数和穗粒数影响均不显著。播期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品种,密度影响最小。适宜的播期在10月4日至10月10日,随着播期后移,小麦产量明显下降,中麦895是本试验中获得高产的最优品种。合理的种植密度为210万~270万/hm2,小麦处于最佳品种、播期、密度组合时,小麦冬前、春季群体总茎数最多,小麦获得最高产,产量达9 000kg/hm2。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于2005~2007年连续两个生长季,选用弱春性小麦高产品种"川农23"、"川农19"和品系"J210"进行了提前播种与正常播期下小麦生育特点和产量比较研究,旨在为四川盆地弱春性小麦品种适播期的确定,以及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提前播种时小麦各生育阶段都相应提前,灌浆期和全生育期都有所延长,在保持较高单位面积粒数的同时,提高了千粒重,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第一个生长季里,在10月24日播种的"川农23"、"川农19"和"J210"分别比11月4日播种增产3.97%、8.80%和12.64%,而"J210"又比"川农23"和"川农19"分别增产13.34%和23.48%,最高产量达8396.85 kg/hm2;在第二个生长季里,10月18日播种的"J210"比11月5日播种增产29.92%,最高产量为7112.8 kg/hm2。因此作者认为:在用于稻麦两熟制种植模式时,"川农23"、"川农19"和"J210"的播种期可以提前到10月25日左右,以获得更高产量,并且还应以这些弱春性高产品种为骨干亲本,建立一个播期在10月20日左右的育种新平台,以尽快育成更加适应稻麦两熟制的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江苏六合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小麦品种生选6号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产量与群体大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籽粒容重、籽粒蛋白含量、出粉率、面粉蛋白含量、饼干延展系数呈显著负相关;播期和密度对小麦群体大小、面团软化度和公差指数影响显著,但对饼干加工品质影响不显著。生选6号应在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适宜密度为240万~300万/hm2。  相似文献   

17.
半岛地区大穗型冬小麦的播期播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半岛地区的适宜播期播量,探明适宜的配套栽培技术,通过选用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洲元9369’,采用5个播期和3个播量的试验方法,研究大穗型冬小麦品种在半岛地区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结果表明:大穗型冬小麦品种‘洲元9369’的适宜播期为9月27日至10月3日,适宜播量为270万~405万/hm2,最佳播期播量为9月27日的405万/hm2。  相似文献   

18.
淮北地区不同播期条件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建立淮北地区不同生态点和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栽培技术模式,采用正交设计和多年多点稳定性评价相结合,研究了安徽省淮北地区北部、中部和南部区域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组装。结果表明,稳产性较高的处理有:品种为‘烟农19’和‘皖麦52’,施氮量240 kg/hm2,基追比例5:5~4:6,密度120~180万苗/hm2,促控措施以中耕划锄和美洲星叶面肥为主;‘周麦22’则以施氮量300 kg/hm2,基追比例5:5,密度180万苗/hm2的稳产性较高。早播和晚播条件对产量有减产效应,以10月15日播种较为适宜。早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应该选择冬性、半冬性品种,适当减低密度,返青期以镇压和化控为主。晚播条件下的小麦高产栽培应该选择半冬偏春性品种,适当增加密度,增加施肥量,生长后期喷施叶面肥增强籽粒灌浆强度,有利于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适宜播期和播种量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 ,在总结、归纳和提炼冬小麦生长发育与品种类型、生态环境和生产技术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具有时空适应性的冬小麦适宜播期、播种量设计动态知识模型 ,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生产条件下冬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基本苗和播种量。利用南京、郑州、泰安、保定、太原 5个不同生态点的常年、偏暖年和偏冷年每日气象资料以及各点不同土壤肥力和典型品种资料对播期设计模型进行了实例分析 ;并利用基本苗和播种量设计模型对泰安地区不同品种、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不同产量水平下的基本苗和播种量进行了设计。结果表明 ,知识模型对播期和播种量设计均具有较好的决策性、解释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不同小麦种植区、不同种植习惯以及不同播种期决定了小麦播种量差异较大。以小麦品种冀5265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分别在小麦播种量为180、225和300 kg/hm2条件下,研究了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小麦籽粒中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组播种量处理下,吡虫啉不同拌种剂量对小麦出苗率均没有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小麦蚜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较长的持效期,在整个麦蚜发生期无需施药。在小麦播种量相同的前提下,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随拌种剂量的提高而上升,持效期延长;在拌种剂量相同的前提下,随着播种量的加大,前中期防效无显著差异,后期防效提高,持效期延长。在试验剂量下,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小麦籽粒中吡虫啉的最高限量标准,不同的播种量对小麦籽粒中吡虫啉残留量没有显著影响。吡虫啉拌种防治麦蚜技术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安全,可高效控制麦蚜为害,在产品中残留也低于国际最高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