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卫东  梁慧珍 《种子》1999,(4):78-79
豫豆25号是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的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其遗传基础丰富,适应性广,比高产对照豫豆8号增产7.29%,单位面积蛋白质产量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3.16%,其子粒外观良好,是一个丰产,优质,多抗,早熟的夏大豆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超早熟大豆新品种佳豆2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10年以合丰51为母本、华疆2号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与分子设计育种技术结合的方法选育而成,2019年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CNA20191002137),2020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黑审豆20200050)。该品种累加与聚合了母本合丰51的丰产、高油与抗逆等优良基因与性状,以及父本华疆2号的超早熟、高蛋白质含量、广适性等优良基因与性状,具有超早熟、高产高油、抗逆性强与适应性好等优点,解决了品种与生产问题,提升了品种质量,为生产急需品种。分析了佳豆20的选育与亲本系谱分析结果,旨在为今后超早熟大豆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新疆大豆需求量快速增长,面积逐年增加,乌伊公路沿线气候冷凉的近山区、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开始大面积种植大豆。因此,选育早熟、高油、高产、抗病、优质大豆新品种,提供相应的栽培技术已成为育种单位的迫切任务。新疆农垦科学院育成的中早熟大豆新品种新大豆3号通过推广应用, 具有早熟、抗病、高产、优质等特性,适宜全疆大部分地区种植。1 选育“新大豆3号”是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于1998年用Co60-r辐射高油高产品种黑农41号干种子,从变异单株连续多代系谱法选育而成,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丰产性好。2001年进行初级产量比较;2002年进行多点品系比较试验;2003—2004年参加自治区大豆品种区试试验;2004年同时参加自治区多点生产试验,扩繁原原种和原种。2005年2 月通过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4.
为了选育适宜贵州省大豆产区种植的高产、优质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选用具有高产、高蛋白为主要目标性状的多个大豆种质资源材料作为亲本,杂交获得复合新材料,对杂交后代材料按系谱选育法进行多代的繁殖、鉴定和选育,培育出符合目标性状(高产、优质高蛋白)的大豆新品系参加贵州省大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1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黔豆9号),该品种适宜在贵州省及相似生态区作为春大豆推广种植,适应的种植方式有净种及与新植经果林套种等。  相似文献   

5.
高油大豆合丰46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丰46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合江农科所1992年以合丰35号为母本,公交84112—1—3为父本有性杂交,并于F2代辐射诱变育成,2003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高产、早熟、优质、抗病性强等优点;对其育种方法研究表明,辐射诱变不但对提早熟期和诱发抗病突变体有作用而且对提高大豆油分也有一定的作用;辐射育种与杂交育种相结合是选育早熟、高产、高油、抗病大豆新品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豫豆24号是河南省周口市农科所以高产、优质、多抗为育种目标,采用多亲本轮回选择法育成的大豆新品种。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999年获国家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二等奖。1选育过程根据高产、优质、多抗大豆品种的育种目标,1988年选用高产、综合性状较好的大豆品种(系)豫豆15号、泗豆11、周85225等8个优良品种(系)作亲本进行四对杂交,并于同年冬及1989年夏分别在海南及我所将上次杂交所得F0种为F1,又在F1植株上分别进行两次互交。经南繁北育,于1991年对选留株系测产,决选出品系周S03-1。于1993-1994年完成河南省大豆…  相似文献   

7.
安豆1号是河南省安阳市农科院1999年依据"高产、稳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遵从"优中选优"的原则,从商豆1099中挑选变异单株进行系统选育育成的高产、稳产、广适性大豆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豫审豆2009004.  相似文献   

8.
鲁黄一号是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跃进5号为母本,早熟豆1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该品种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病等优良性状,具有良好的商品性.鲁黄一号适宜在山西南部、河南中部和北部、河北南部、苏皖北部、山东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夏播种植.  相似文献   

9.
绥农号大豆品种的选育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绥农号大豆品种已成为省内外许多地区的主栽品种。黑龙江省各育种呈间接利用绥农号大豆品种也选育出了很多生产上应用的高产、优质、抗病的新品种。本文对绥农号大豆品种及其选育进程和利用情况进行了分析,为进一步发挥绥农号大豆品种在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豆新品种周豆23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花 《中国种业》2016,(11):76-76
<正>大豆新品种周豆23号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2004年以高产稳产、早熟大豆新品种濮豆6018为母本,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科丰36为父本,进行人工有性杂交,经多年连续选择和南繁北育而成。2015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豆2015005),同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5008)。该品种对黄淮海南部地区各类土壤均有良好的适应性,对肥力要求不严。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抗倒性均较好,适合大面积生产应用。1主要特征特性1.1植物学及经济性状该品种有限结荚习性,生育期  相似文献   

11.
为丰富贵州大豆抗旱种质资源,为大豆抗旱育种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人工控水盆栽试验,研究20份贵州春大豆种质资源的叶片光合速率、水分相对含量、保护酶活性和叶片组织伤害程度4大类共10个生理指标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并通过隶属函数法对2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生理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不同大豆种质资源叶片光合速率降低5.84%~71.46%、叶绿素相对含量损失0.40%?37.33%、叶片相对含水量损失12.49%?41.09%、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增加11.42%?99.66%;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增加11.06%?98.94%、6.12%?332.14%、0.14%?302.90%;脯氨酸大量积累59.36%~359.18%、丙二醛含量增加0.49%?63.44%,膜脂过氧化作用明显,干旱胁迫对不同大豆种质资源叶片组织细胞膜透性的伤害度为4.27%?94.36%。20份大豆种质资源中,黔豆08014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为0.6096,其次是黔豆2014-36(0.5416)和黔豆2014-10(0.5157),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黔豆2014-155、黔豆2014-198的平均隶属函数值最低,均低于0.3000,表现出较弱的抗旱性。筛选出黔豆08014、黔豆2014-36、黔豆2014-107三份抗旱性较强的大豆种质资源,可为大豆抗旱育种及栽培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对贵州大豆抗旱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豆新品种黔豆8号的适宜播种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大豆新品种黔豆8号的适宜播种期,在代表贵州省西南部大豆主产区的盘县对大豆新品种黔豆8号进行了7个不同播期处理试验.结果表明对各播种期对鲜食英产量和干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达极显著,对生育性状影响显著,对形成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英/粒等)影响较大.试验结果确定了黔豆8号在盘县作为900kg/667m以上高产鲜食英生产的播期为4月22日-5月2日,提早上市可于4月2日开始播种,明确了黔豆8号作为杆子粒生产达到220kg/667m2以上的播种时期为4月12日-4月22日.  相似文献   

13.
邱红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4):123-128
为提高优质油份组成品种的选择效率,根据目标性状有的放矢的选配杂交亲本是前提。对我国240份北方大豆核心种质资源的油份及5个脂肪酸组分进行测定,通过遗传多样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表型鉴定及基因型分类。结果表明,北方大豆核心种质油份及脂肪酸组分变异较丰富,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根据主成分分析,筛选到3个主成分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资源分为7类。第1、6、7类群为高油群体,第3、5类群为次高油群体,第2、4类群为低油群体,7个类群间的脂肪酸组分各有差异。根据育种目标在群体间选配亲本,可提高品质育种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论棉花高产育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产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目前我国棉花育种已达较高水平,本文提出了棉花高产育种的技术途径,(1)征集并研究利用多样化的种质资源;(2)产量结构要素的同步改良;(3)高生物学产量和高收获指数育种;(4)杂种优势利用。同时本文还从产量与竞争力相互关系出发,对改进棉花育种田间试验和选择方法提出了一些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高丹草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遗传变异与高产种质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丹草是一年生禾本科新型饲用牧草,提高其饲草产量是高丹草育种的重要目标.以高粱314A×棕壳苏丹草的F2:3遗传作图群体的后代材料建立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为材料, 对后代进行遗传变异和DN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采用两种方法(性状和分子标记)进行同时选择,获得了9个高产的超亲重组后代.通过SSR标记分析RIL群体的DNA多样性,可知家系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变异,杂交重组产生的超亲高产种质分布在不同类群中.鉴定获得了2组SSR遗传距离接近0而且在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等方面相似,只在抗性方面有差异的不同家系.农艺性状和抗性等鉴定试验筛选了4份性状优良的高丹草新种质并已有2份进入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16.
世界棉花育种科技水平进展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90年代以来,世界棉花育种的特点为:(1)以提高单产为主要目标;(2)以提高纤维品质为主要目标;(3)以保护环境为主要目标。通过不同的育种途径,棉花育种成绩斐然,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2000年前,中国棉花育种对策的重点应(1)加强基础研究;(2)改革现行流通体制;(3)改进原棉检测手段;(4)育种目标与市场反馈信息结合。  相似文献   

17.
As a plant breeding programme matures there is a general tendency to recycle elite inbred parents, a strategy known as advanced cycle pedigree breeding. The challenge with this approach is not only to maintain genetic variability in the base breeding populations but also their usefulness for further genetic advancement in developing experimental hybrids with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commercial hybrids on the market. To assess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usefulness of breeding populations in sunflower (Helianthus annuus L.), 109 new inbred lines across four breeding populations Pop1, Pop2, Pop3 and Pop4 in advanced cycle pedigree breeding scheme were testcrossed to two testers to form testcross hybrid (TCH) groups: Pop1TC, Pop2TC, Pop3TC and Pop4TC. Moderate to high genetic variability along with high heritability were obtained for seed yield and oil yield within and across all TCH groups. Heritability for oil content was low to high ranging from 0.36 (Pop2TC) to 0.81 (Pop1TC). Genetic advance (GA%) with a 10 % selection intensity ranged from 36 % (Pop2TC) to 42 % (Pop1TC) for seed yield; 38 % (Pop3TC) to 43 % (Pop1TC) for oil yield; and 1.3 % (Pop2TC) to 5.1 % (Pop1TC) for oil content. To quantify the commercial potential of experimental TCHs, founder parent heterosis (FPH), mid-standard heterosis (MSH) and high standard heterosis (HSH) were calculated. Out of a total of 218 experimental TCHs evaluated, 28 had positive FPH, MPH and HSH values for oil yield representing a 13 % selection intensity as is usually applied in early generation testing.  相似文献   

18.
Selection within families can be conducted as family deviation (FDS) or strict within‐family selection (WFS). Our objectives were to (i) investigate two breeding schemes combining selection among families with FDS or WFS and (ii) compare the optimum allocation of test resources for these breeding schemes. We focused on selection among S1 families and doubled haploid (DH) lines within S1 families and used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to determine the selection gain (Δ?), its standard deviation (SDΔ?), and the average coefficient of coancestry among the selected DH lines (). For breeding schemes focusing only on within‐family selection, as employed in animal breeding, the maximum Δ?, its SDΔ?, and were larger for FDS than for WFS. However, for breeding schemes combining among‐ and within‐family selection, as employed commonly in plant breeding programmes, the maximum Δ?, SDΔ?, and were almost equal for FDS and WFS. Furthermore, the optimum allocation of test resources was similar for FDS and WFS. We conclude that FDS and WFS are equally suited for short‐ and long‐term success in breeding schemes where among‐family selection is followed by within‐family selection.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杂草稻资源生物学性状调查及利用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拓宽栽培稻的遗传基础,为水稻育种提供有利的基因源。利用采集自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的杂草稻资源48份和栽培稻主栽品种2个(‘龙稻5号’和‘龙稻3号’)作为试验材料,开展了13个主要生物学性状的调查。从栽培稻育种角度看,研究共筛选出了4份材料可应用于栽培稻育种中,编号为1、24、37、48号的资源茎秆硬度较强,落粒性较弱,与栽培稻性状相似度较高,具有可利用价值。同时探讨了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茶树氮素利用效率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盆栽法对6个茶树品种的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速度、同化速度、根系参数、4个品种茶树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用水培法对不同品种茶树NH4+-N的吸收动力学参数(Km 和 Vmax)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氮素利用效率、氮素吸收速度、同化速度、根系参数均存在品种间和氮素水平间的显著差异,GS活性在品种间也有差异。上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