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虾养殖产业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水产养殖产业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养虾大国,养殖产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随着世界水产业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加固,对虾养殖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应对市场,养殖业必须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对虾养殖生产的特点,采取无公害、质量安全的新型养殖技术进行养殖生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足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水池塘养殖、滩涂贝类养殖及海上筏式养殖是海水养殖业的三大主要养殖方式。我国的海水池塘养殖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对虾的大规模养殖开始的.其间经历了对虾低密度养殖→对虾高密度养殖→两茬低密度养殖→多品种生态养殖的发展轨迹。循着这一演变轨迹可以发现,不同的养殖模式对海水池塘的生态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生态效益又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海水池塘养殖业的发展。本文拟从生态效益角度出发,对目前我国对虾池塘养殖的几种模式作一粗浅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3.
根据发展高位池对虾养殖业的经验,结合汕尾市现有的对虾养殖产业基础及海洋生态条件,提出该市高位池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自1985年以来,中国对虾养殖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位,1988年对虾产量达25.3万吨,其中养殖虾19.9万吨,占世界养虾量的30%,80%销往日美市场,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之一。但是我国对虾养殖业在品种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养殖品种主要是墨吉对虾、长毛对虾和东方对虾,世界性养殖品种草虾在我国养殖规模甚小,近两年才开始在广东、福建、  相似文献   

5.
对虾养殖业是防城港市海水养殖中普及面最广,发展速度最快,产值最高,周期最短,产品供不应求的产业之一,是深受各地重视的优良海水养殖品种。由于对虾的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显著,是其他品种难以代替的。目前我市对虾养殖业已发展成从苗种、成虾养殖到加工运销等设施配套,功能齐全,以外向型为主的海水养殖龙头产业。  相似文献   

6.
陈亚琴 《河北渔业》2007,(2):22-23,55
中国对虾自1993年全国暴发性虾病发生至今,一直处在低谷中。为重振中国对虾养殖业,开拓新的养殖模式及养殖技术,我们通过三年池塘深水养殖中国对虾高产模式研究,探索出新的高产养殖技术,将促进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潘鱼青 《齐鲁渔业》2001,18(3):22-24
分析了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历程,阐述了目前对虾养殖业面临的问题与病害防治研究进展。从系统生态学角度,提出了加强相关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构建综合防病、高健康对虾养殖模式,建立负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俗称明虾,盛产于黄、渤海,其肉嫩味美、生长速度快,养殖期短,经济价值高,畅销于国内外,是海水养殖优良品种。我国开展对虾养殖业已有百余年历史,1958年开始进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1978年全国海水鱼虾养殖现场会议后,对虾养殖发展很快,但养殖一般都在盐度为20‰左右的海水中进行。  相似文献   

9.
《海洋与渔业》2008,(8):32-33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为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其快速发展,由于盲目追求高产,养殖技术混乱,药物大量使用和滥用,养殖废水随意排放,而导致对虾的可持续发展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Liao  I 卢祖丽 《水产科技情报》1989,16(1):27-29,26
引言台湾省的对虾养殖业已得到世界各国养殖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其养殖品种有斑节对虾(台湾称草对虾)Penaeus monodon,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日本对虾P.japonicus和长尾对虾P.penicillatus,其中斑节对虾年产已超过18000吨。台湾省对虾养殖业的成功在于:1、已具备了幼虾养殖技术,且幼虾价格合理;2、已研制并能生产供应28种  相似文献   

11.
近两、三年来,随着全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虾病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发病的区域也不断扩大,危害性越来越严重,给对虾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威胁。1993年,全国沿海养殖对虾大面积暴发虾病,发病面积达150万亩,占全国当年对虾养殖总面积210万亩的71.4%,减产10万多吨,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广东两造对虾养殖发病面积达11万亩,  相似文献   

12.
杨明  丁福江 《水产养殖》2013,(11):38-40
虾类养殖业作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支柱产业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高档蛋白水产品,还为促进渔民增收、渔业增效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我国的对虾产量占据全球对虾产量的份额达43.2%,是世界上对虾养殖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国家。但我国当前的虾类养殖主要采用高密度、高换水率的传统方法,整体养殖技术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3.
对虾养殖产业是近20年来发展最快的水产养殖产业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养虾大国,养殖产量已经跃居世界前列。随着世界水产业技术壁垒和贸易壁垒的加固,对虾养殖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论述对虾养殖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养殖大规格优质对虾的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虾养殖业是我国海水养殖的支柱性产业,也是亚洲和美洲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性海洋产业。我国的对虾养殖产量和养殖规模曾在19881992年居于世界首位,年产量达20多万吨,年产值近百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沿海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1993年养殖对虾病害的暴发性流行,导致了整个对虾养殖产业的严重滑坡,不仅对虾养殖业本身经济损失巨大,而且相关的对虾加工和出口等行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我国由对虾出口国变为进口国。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对虾病害防治和养殖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同时也积极引进凡纳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和细角对虾(俗称蓝对虾)等新的虾种进行养殖,特别是我国华南地区采用高位池和过滤海水防病养虾系统等高新技术进行凡纳对虾和斑节对虾养殖取得了显著的成功,促进了我国对虾养殖产量的迅速回升,对虾养殖业又开始出现增产增收的良好局面。2000年华南地区养殖对虾产量增长迅速,达到12万多吨,其中约5万吨是凡纳对虾;仅广东省就达到7.5万多吨.超过全国产量的1/3。采用新的集约化防病养殖技术,凡纳对虾单造产量普遍达到510吨,公顷,高的年产量已达到20吨,公顷,在江苏、山东等地进行小规模养殖也取得了成功,其养殖成功率和效益优于我国原有的斑节对虾和中国对虾,华南地区现已成为我国养殖对虾的主产区。2000年我国华南地区引进细角对虾进行试养取得成功,个别地区单造产量达到610吨,公顷,成为我国南方对虾养殖中又一个新的种类。但是,国内对于细角对虾的研究刚刚开始,缺乏专门介绍该虾的资料,广大虾农对此虾也了解不多。作者在此对细角对虾的养殖技术作一简单介绍,并与凡纳对虾等其他滨对虾属种类进行比较,提供给有关科研人员和养虾业者参考,希望对我国细角对虾养殖技术的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作者搜集了较多文献。较详细地概述世界对虾养殖业和贸易现状的形势.着重介绍了1988年对虾养殖产量、养殖方式,主要对虾养殖品种以及对虾的进出口贸易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关忠志  李秋 《水产科学》1994,13(1):41-42
对1994年对虾养殖的几点建议关忠志,李秋(丹东市水产研究所)关键词:对虾养殖,流行病1993年一场暴发性对虾流行病蔓及全国,给我国对虾养殖业以沉重的打击。许多地区遭到了灭顶之灾,造成大面积绝产。丹东地区的损失也比较严重。由于虾病的发生,使目前整个养...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优质蛋白质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目前凡纳滨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在水产养殖业中地位显著提升。为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借助反季节工厂化养殖技术,不断提升工厂化养殖凡纳滨对虾的品质,确保产品质量,提升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经济效益,推动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日本囊对虾是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品种之一,目前主要采取粗养和半精养,产量相对较低,而且养殖成功率较低,在华南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养殖成功率低于10%。如何开发出日本囊对虾高产、安全和高效的养殖模式,成为调整对虾养殖品种结构,增加经济效益,维持海水对虾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高位地膜养殖模式是华南地区对虾精养的主要模式,笔者1998年在海南琼山三江首次采用地膜进行斑节对虾的养殖试验,并采用地膜改造老化虾池取得成功并犬面积推广,高位地膜养殖模式用于南美白对虾养殖也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9.
自1993年以来,养殖对虾病害暴发,不仅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挫伤了广大虾农的生产积极性。改革旧模式,开辟新途径,是对虾养殖业重新崛起的必由之路。为寻求对虾养殖高产高效新途径,搞好对虾养殖“二次创业”,我们依据近几年本地区探索的多种对虾养殖模式经验,就胶东半岛地区对虾健康防病养殖技术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苟中华 《齐鲁渔业》2004,21(3):20-21
21世纪,我国对虾养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全国对虾养殖面积已经超过22万公顷,全国对虾养殖总产量达到30万吨。但是,我国的对虾养殖业面临着能否健康发展和如何健康发展的严峻课题,其核心在于怎样尽快解决好量多质次的矛盾,如何做到对虾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与养殖对虾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